腰两侧的赘肉怎么减什么运动:教师在备课时怎样解读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0:3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的确,教学活动要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关键就在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学生的一切都“了然于胸”,并且处处为学生着想,教学活动才会实现开展的意义。否则教学将是教师单向“教”的活动,是教师自说自话的表演,是完成教学内容形式化的任务,是脱离学生基础的枯燥乏味的过程,是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的消磨,是背离教学存在的初衷和意义。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既是具体的“一个班的学生”,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的这种确定性和其固有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不能忽视;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备学生,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和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才能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认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即能对新知识起“固着”或“栓住”作用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其他有意义的符号等;二是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有意义学习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认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不仅仅要对学生要新接受的知识内容做充分的理解和分析,而且要注意回顾和把握好学生已学的知识内容情况。因为学生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先一定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能同化新知识的知识点。为了使旧知识过渡到新知直接、自然,教师一定要抓准为学习新知最直接的旧知识点,只有抓得准,才能引得妙。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怎样设计,学生才能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库”中提取出与新授知识最密切的旧知识;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解决未知的问题时,才能运用到已有的知识。教学设计要让新旧知识相互同化、相互作用,要是能让学生充分经历和感受真实获取知识的过程,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后,教师的备课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和协调,即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教学环节的连贯要让学生想学、爱学,要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教师在备课设计的过程中,要能置身于学生的境遇,要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要能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去接受教育所必需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