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发女冯烨最新辫子照:【时评杂谈】2010媒体聚焦习近平(共19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5:52
  

        ※习近平成长的奥秘 [作者:许嘉利]

 

    从习近平的一次人生选择中,可以窥见他快速成长的奥秘。

    有关材料记载,1979年习近平给当时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当秘书。耿飚的女儿耿焱回忆说,习近平可以参加很多中央的会议,参与一些军队、地方和外事的工作,有些会议、文件,中央怎么处理他应该都很清楚。“这段经历应该对他很重要”。可是3年后,他主动要求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担任县委副书记,这个选择是许多人所不理解的。这种不理解来自社会和家庭等方方面面。据我所知,习近平为这种不理解付出了代价,但是他挺过来了。

    正是这种人生选择,使习近平快速成长起来。为什么?因为这种选择使他在更高的层次上锤炼了自己的觉悟和意志。据有关材料介绍,在“文革”中同他一样上山下乡的一批人中,有的人认为在“文革”中吃够了苦头,现在不能再亏了,还有一些人存在要求补偿的心理,寻求及时行乐。而习近平却认为,在“文革”中上山下乡,“使我们学到、体会到了很多的东西”。当“那些禁锢我们的'左’的东西都解除了,我们更要去奋斗、努力,好好干一番事业。” 

    从习近平的话语和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志向和情操。他选择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是计较个人的恩怨;他选择的是付出和贡献,而不是要求“补偿”和索取;他选择的是奋斗、努力和“好好干”,而不是及时行乐。他在青年时期就选定了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所以才能迅速成长。

    或许有的青年朋友还要进一步探讨:习近平作出以上人生选择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又为什么能够坚持这样做,奥妙又在哪里?我认为,习近平所受的家庭教育是这个奥妙的重要内核,是习近平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发动机。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以教子为快乐,特别重视从严教子。习家孩子平常穿的衣服补丁落补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哥哥的交给妹妹,妹妹的交给弟弟。习近平上面有四个姐姐,一个哥哥,大部分要穿姐姐穿过的花衣服,花鞋子(染染穿)。他不爱穿,但也不得不穿。逢年过节了,孩子们到大会堂或天安门上参加晚会,工作人员问这是谁家的孩子穿这么破烂的衣服?知道的人就说这是习家的孩子。儿时受到的熏陶和教育,使习近平养成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底色。正如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说的:有了这碗酒垫底,就什么酒都能对付!

    革命传统教育。习家孩子从小就受革命教育。他们小时候读书都是住校,逢年过节回家了以后,姐弟们靠墙根站一排,接受父亲的训话。父亲讲他自己怎么参加革命,孩子们今后一定也要革命,等等。习仲勋本人曾被毛泽东夸赞为“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教子内容势必包括继承革命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启蒙、做人的基本原则等,这对习近平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

    群众路线教育。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后,和父亲的交流多了,共同语言多了。父亲总是强调习近平应该在群众中,不要脱离开群众。父亲的教育使习近平对群众路线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说:“你可能有的时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众,但是群众一时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没有跟着你走,你怎么办?你是走你的路,脱离群众,还是跟着群众一起走,你应该选择后者,他们愿意跟着你走,否则虽然你对了,你们感情也是疏远了,他也不会跟你走。”习近平懂得,共产党人就应当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刻也不能脱离大地母亲。一回到大地,就力大无穷。一离开大地,就没有力量,会被人扼死在空中。习近平的信心、力量乃至智慧、能力,正是来源于他的群众基础。

    以上三种教育形成了习近平相应的人生规矩,当然主要是由于他本身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这些主客观因素构成了习近平成长奥秘的全部。

 

    ※习近平穿上军便服 [作者:刘国昌]

 

    1027日,习近平同志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与胡锦涛主席一同会见国防大学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这是习近平同志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后第一次公开出席军队系统的活动。

    引人注目的是,习近平这次穿着军便服出席活动。从照片上看,一身军便服的习近平很精神,笑容满面地与代表们握手。

    按照规定,我国的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没有军衔,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他们出席军队活动都穿军便服,这军便服为深绿色的中山服,质地上乘。

    听军队的朋友说,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包括军装在内的各方面都搞得不错。空军的军装改装后更加完备、好看。

    军装是体现军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军队工作过的同志对军装都怀有深厚感情。改革开放初期,耿飚同志到军委工作,当秘书把军装送到他面前时,他高兴得不得了。老伴想先把军装洗熨一下再穿,可耿飚一下就穿上了,还说:“还是穿这军装舒服!”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习近平穿上军便服,这是他开始参与军委工作的一个外在体现。相信他一定会在新的工作领域再展身手!

 

    ※薄熙来习近平握手山城 [作者:蒋元明]

 

    最年轻的中央常委之一、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习近平近日到重庆调研。

    “习近平对重庆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做法予以肯定,观看了'唱读讲传’节目演出。他参观了重庆打黑除恶资料汇集处,视察了交巡警平台,高度评价重庆在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加强社会治安方面取得的成效,希望重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形成构建平安重庆的长效机制。”他在重庆大学城,勉励学生 “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薄熙来坐阵重庆,大刀阔斧“唱红打黑”,引来全国关注的目光,叫好之声不绝,但种种猜测也不断。我在重庆就听到有人担心会不会是薄在“单干”?现在习近平与薄握手重庆,对重庆的做法给予鼓掌,至少重庆人心里踏实多了。

    人们会发现,薄与习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两人都是“根红苗正”的红色接班人,都有老革命的父辈,都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语言自然很多,他们私下里交流很容易沟通。虽然两人为人行事的风格不同,但理想、信念却是相同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二人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去的,还有口碑。

    习、薄二人,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地方,人们期望他们干得都漂亮。

 

     ※习近平的军旅生涯 [作者:刘国昌]

 

    10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增补习近平同志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新华社播发的习近平简历中着重对他在军队中的任职作了介绍。

    如:

    习近平,19791982年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现役)

    19831985年 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兼任县武装部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19881990年 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兼任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01993年 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31995年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51996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61999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兼任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19992000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20002002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兼任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19982002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22002年 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20022003年 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兼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

    20032007年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兼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20072007年 上海市委书记,兼任上海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从以上简历可以看出,习近平在军队中曾兼任过不少职务。其中他在19791982年期间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秘书(现役),是他军旅生活的开始。已有一些文章介绍,他当时担任的是耿飙同志的秘书,那时是一身戎装,英姿飒爽。

    习近平在担任地方领导职务的同时兼任当地军队党委第一书记,使他对军队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2008年“八一”建军节时,他曾专程走访慰问驻浙某集团军所属的73031部队,与基层官兵共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周年。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向驻浙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全体官兵表示节日的祝贺,向军队离退休干部、复员转业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烈军属以及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表示问候,向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致以敬意。

    习近平此次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当年胡锦涛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一样,开始步入军队高层领导行列。这对军队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村支书任上的习近平 [作者:许嘉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当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以后,全国广大干部群众都想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最近,笔者看了媒体对他在青少年时期到延安插队7年的报道,很受感动。尤其他当村支书时努力为农民造福的事迹,更使我们难忘。

    19691月,习近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其他14个北京知识青年一起,到距延安大约70公里的梁家河村插队。习近平住在窑洞里,吃的是“玉米团子”、小米、杂面、蒸土豆或水煮白菜,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基建队干活,主要是打坝淤地。

    老乡们认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他在自述中说,他积极要求入党,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爸爸的原因,都未获批准。后来村里和公社将他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参见《福建博士风采》丛书)。习近平终于在19741月入了党,而后当了大队支部书记。

    习近平当了大队书记后,不但更加埋头苦干,而且想方设法为农民谋利益、办好事。对此,《华商报》的记者作了精彩的描述,这里照抄过来(以上有关部分也是根据该记者的描述提炼的,这里一并表示谢意),以飨读者:

    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习近平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他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未接触过化学、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们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

    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块碑,碑文是这样写的:“(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号召,在时任村支书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建沼气(池)60口,这口沼气(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200710月,按照沼气建设新技术,此井在原先的基础上改造维修为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30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建成的沼气村,当时在陕西省是第一个沼气村。从这件事,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习近平在青年时期的思想情操和工作作风,而且可以看到习近平在农村基层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使他牢记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习近平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他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使他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农村基层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敢于挑战的勇气,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习近平抓住了治国的关键 [作者:许嘉利]

 

    17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从明年起到后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将自上而下集中进行换届。通过这次换届把干部选好、把班子配强,关系“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关系我们党执政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我认为,习近平这个思路抓住了治国的关键。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理由:

    1.符合治国先治吏的铁律。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得出了一条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治国先治吏”。明末的崇祯皇帝本打算有一番作为,可是他面对的是一帮贪腐无能的官吏,也无可奈何。毛泽东对崇祯的命运很感慨,他由此引申说:“治国就是治吏。如果我们的干部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语录引自网上)。毛泽东真是一语中的,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习近平利用“十二五”即将到来的新契机,力主刷新吏治,端正吏风,从而推动一切治国大业都健康发展,这既是高屋建瓴的壮举,也是符合治国规律的睿智之举。

    2.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十七大后,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整治了换届选举中的不正之风,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如果刹不住这些歪风邪气,党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要被动摇,我们的国家就会出大问题。习近平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力求通过澄清吏治来化解这些问题,是很有针对性的。

    3.符合中国发展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用人标准上。习近平对用什么样的人是深思熟虑的。他要求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上来。特别要注意把那些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把那些长期在基层及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困难很多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把那些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符合上述条件的干部,正是中国当前建设之所需,也是老百姓欢迎的干部。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怎样才能上下一心,把中央的用人方针切实落到实处。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说,要继续与用人上不正之风进行坚决战斗,保证换届风清气正。我相信,整顿吏治的路途即使再坎坷,我们也会排除万难走下去,破釜沉舟地除去吏治腐败,赢来吏治清廉。既然我们已经抓住了治国的关键,就一定有办法把它抓紧、抓好,直到抓出显著的成效。

 

    ※习近平的铁腕理政 [作者:刘国昌]

 

    习近平说话有条不紊、待人温和和蔼,但在理政上则是颇有铁腕。

    1988年,他在福建宁德地区任地委书记期间,曾经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问题。原来在他上任前的好几年,很多干部盖房缺钱,就以权换钱,被列入调查的干部多达2000多名。

    怎么办?习近平当时找一个纪委副书记谈话做工作:“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大。是不是一个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纪委副书记说:“是。”

    习近平说,我们将近300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二三千人该得罪?纪委副书记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二三千人。习近平接着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返顾,开弓没有回头箭。” 

    以上不过是习近平铁腕理政的一个事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果敢、坚毅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是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还是在上海工作期间,都是如此。

    对此,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干部有定论,国外一些领导人、媒体也有好评。新加坡前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说,习近平“让人印象深刻”、“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有强大的的感情自制力,不会让个人的不幸和苦难影响其判断。”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对习近平评价说:他是“那种知道怎样攻破球门的人”。

    英国报纸《每日电讯报》也评价道:习近平是一个改革者,政治风格非常率直。

    习近平铁腕理政的经验,很值得发扬光大。

 

    ※习近平当年何以能到清华读书? [作者:刘国昌]

 

    1975年,习近平离开他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习近平何以能到清华读书?这其中有个动人的细节,1111日的南方周末载文对其做了介绍。

    习近平当时被村、公社推荐上大学,但因其父亲习仲勋的“政治问题”,推荐书一直送到县委书记的案上。县委书记最后拍板说:“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习近平这才进入清华大学。

    当然,习近平在插队时就表现很好,做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和党支部书记。但当时这位县委书记的最后拍板,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这位县委书记的表态确实难能可贵。他没有被当时极左的思潮所禁锢,以正常的眼光处理了这件事情。“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这句在现在看来很平常的话语,在当时能说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啊!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尽管有“政治高压”,“出身论”横行、极左思潮猖獗,但在基层、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仍有很多敢于说真话、敢于担当的人!正是这些人的所言所为,使一大批人免遭歧视和迫害,人生旅途有了转机,开始了新的生活。

    也许这些当事人已把当时的“敢为”情景淡忘了,但人民却记住了他们!这些人不愧为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政治高压”的环境里,敢于直言,敢于担当,表现出了冷静的思考和果敢的行动。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精神风貌,当大力弘扬!  

   

     ※习近平为何提出多选用“四有”干部? [作者:刘国昌]

 

    日前,习近平同志在唐山考察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努力造就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

    习近平在这里提出的“四有”干部,是指“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他强调,要把“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努力造就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

    这“四有”干部,点出了当前我们干部队伍迫切需要的人才。

     “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是指那些对科学发展一直坚持努力贯彻的干部。现在有些干部对科学发展在嘴上说、会上讲,但一到实际工作中却不见实际行动。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继续坚持,没有韧劲。

    “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实现科学发展,贵在有思路。思路明确了,就会事半功倍。有些干部习惯了等因奉此,忙于一般事务,对工作整体发展没思路,这是不行的。

    “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没有激情是干不成的。现在有些干部激情不足,总是怨天尤人;干起工作来没精神,这种状况没法推动科学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科学发展需要大家来做,只有大家都做贡献,科学发展才能实现。现在有些干部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做得也不够。如此情况,怎么能促进科学发展呢?

    韧劲、思路、激情、贡献,这四个方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具有这”四有“干部多了,我们的事业就会大踏步向前推进。这就是习近平为何提出选用“四有”干部的原因所在。 

 

     ※习近平自述 [作者:王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从发布的个人简历上,人们注意到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最近,笔者注意到习近平在《福建博士风采》丛书中所撰写的一篇自述,使人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难得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是清华大学的法学博士。2003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首卷入编381位博士,其中收录了习近平的《自述》,现把全文发表如下,与众博友分享。 

     《自述》

     “格言: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 

 

    7年上山下乡 学懂团结群众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大概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近一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但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后来村里和公社要留我,又将我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在研究我的入党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他「整社」整得好,需要他留下来继续巩固;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所以就批准我入党,而后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

 

    父亲解除监护 得以入读清华

    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一个分给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大学。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地区不敢做主,清华大学来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请示清华大学。这又是一个机遇。1975789三个月,正是刮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当时顾不上清华大学的具体工作,刘冰同志主持工作。当时我父亲刚刚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于是我踏进了清华园。

    上山下乡中对学习的渴望,使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读书缘。从政近20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结合实践,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摆脱贫困、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等进行系列研究,著书并发表文章。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对基层有了深刻的了解,作出了再下基层的选择。1982年我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到河北正定县。当时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在至河北之前是给耿同志当秘书,他当时是国防部长,又是政治局委员。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有刘源(编者按: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和我。我们俩不谋而合,都要求走跟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练人。有了上山下乡的经历,我对再下基层充满信心,并义无反顾地下去了。

    

      选择再下基层 形成扎实作风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研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能说得过去吗?

    总之,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时评:习近平有创新意识吗 [作者:詹国枢]

 

    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有大作为,标准很多,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此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

    如何观察某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呢?很简单,查其言,观其行即可。

    习近平有创新意识吗?笔者以为,他是有的,根据也很简单,那就是,习在中央党校的几次讲话和谈话。

    大家晓得,每年春秋两季,中央党校都要招收新学员。每逢新学员入学,都要举行开学典礼。开学业典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党校校长作重要讲话。

    校长讲些什么呢?一般说来,有两种选择,其一,长篇大论,照本宣科,讲一些虽然非常正确、非常宏观,然而却缺乏个性、没有针对性,因而学员听后很快就会忘记的话。其二,短小精悍,独立思考,讲一些既具有个性,又有针对性,让人听后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对今后思想和工作有所帮助、有所启迪的话。

 

    习近平讲话,当属第二种。

    2009年春季开学典礼,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在坚持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习近平在讲话中批评了党的领导干部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有些党员干部在学习问题上走走形式,装点门面,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

    2010年春季开学典礼,习近平在讲话中要求,党的干部要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文章要写实,写短,写新。他说,文风不是小事,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要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

    20106月,习近平在同中央党校领导谈话时说,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所谓“踱方步”,就是迈着四方步考虑党和国家大事的人。作为一个人,一生中也要有一定时间来“踱方步”,思考自己走过的路程当中的正误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以上讲话和谈话,显然经过认真思考,仔细推敲,既颇具新意,又有针对性,体现出讲话者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的独特个性,让听者听后,受到启发,从中受益。

    以小见大,察微知著。习近平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习近平为何强调要清除“两面人”现象? [作者:刘国昌]

 

    在前不久召开的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了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着的六种不良作风:即有些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有些干部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有些干部心浮气躁、有些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些干部表里不一言行不一、有些干部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其中在讲到“表里不一”不良作风时,他说,有些干部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台上台下两个形象,人前人后两种表现。他要求尽快改变这些不良作风,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里所说的“表里不一”的不良作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面人”现象。这种现象早已有之,但于今为烈。时下有那么一些干部很惯于这个“表演”:在台上、会议上,他们大讲特讲反腐败的重要意义,而在台下、会后则大行腐败之事。这些人讲起制度的重要,说得头头是道,而在背后则大搞特权。这些人在大众面前“一脸严肃,正襟危坐”,而在人后则是另外一副模样。最近公布的中纪委去年反腐“清单”上揭露的那些贪腐高官,无一不是如此。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曾大言不惭地对“圈内人”说,我在会上讲的是说给人听的,咱们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北京海淀区原区长周良洛在会上讲反腐倡廉振振有词,可一到晚上“就想过那种生活……”如此情形,可真是“台上台下两个形象,人前人后两种表现”。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我们为人的基本道德,然而有那么一些领导干部却将之丢置脑后,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为何这样做呢?说穿了,无非是利用党员领导干部的位置为自己大捞好处。这些人的脑袋“灵得很”,在他们看来,为官才能有权,有权才能为自己行方便。这些人把权力看得很重,那些在会上、人前讲的话,不过是维持自己官位的一种手法而已,内心深处、骨子里盘算的却是如何通过手中之权为自己谋私利。

    这些人“台上台下两个形象,人前人后两种表现”,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它不仅使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形象遭到损害,更为危险的是严重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老百姓最重实际,他们既要看干部们说的什么,更看干部们做得如何。如果干部们说一套,干的又是另一套,那他们是决不答应的。现在有些地方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除了一些具体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的表里不一、言行不一所致。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切不可以为是“小节”而掉以轻心。

    这种“两面人”现象所以出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症结在于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出了问题。”现在有些干部很少读书、更不看报,相反倒是对一些错误的思想信条颇感兴趣、对一些并非正确但颇流行的“潜规则”笃信不疑。这些人的所做所为,为广大群众所不齿,更为我们党所不容,必须坚决、彻底清除之!

 

      ※习近平的小学情怀 [作者:刘国昌]

 

    谁都经历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对那段学习时光都有深深的情怀。最近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对老挝进行访问时,将他的小学情怀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616日下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对老挝进行短暂而紧张的访问期间,专门安排时间会见老挝友好人士。

    这是一群不寻常的客人,10位客人都是老挝革命前辈贵宁?奔舍那的后人。其中7位是兄弟姐妹,对中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们都曾在1963年的时候来中国求学。其中有的在北京八一学校读书,与习近平在一个学校。

    习近平念念不忘这些“老同学、老朋友”,刚一落座,就说:“时隔半个世纪,他乡遇故知,很期待、也很欣喜……”他望着贵宁的次子萨马诺:“我记得,你小时候胖胖的,他们叫你'小胖子’。”笑声中,萨马诺眼圈红了:“没想到您还记得我们。” 

    出国前,习近平特意叮嘱工作人员准备了一本相册,那里有当年他们一起学习的校园照片。在会见时,习近平拿出相册说:“我也有照片送给你们,是当年我们学习过的地方。”并指着照片上两栋斑驳的楼房说。“这是当年的老礼堂和住宿楼。”“甲楼、乙楼!”不知谁脱口而出,人们发出会心的笑声。

    习近平深情回忆说:“当时你们很引人注目,我记得,男生穿着古铜色灯芯绒服装,女同学身着民族服装,很多人都认识你们。” 

    他说:“八一学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荣臻学校,后来迁入北京。记得同学们相互帮助结对子,一帮一、一对红……当时中央领导很重视教育。我还清楚地记得他们说:'宁可我们喝点盐水,也要让学生娃们吃上菜。我们的条件再艰苦,也不能苦了这些老挝留学生’。” 

    1963年时,习近平正值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他与这些老挝学生是校友。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但当年学习时的情景依然记得很清楚。这正是他小学情怀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所受家庭教育 [作者:许嘉利]

 

    习近平关心群众、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公道正直等许多优良品德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自然想知道,他的这些优良品德是怎样养成的?

    对这个问题,习近平自己作了部分回答。他当上浙江省委书记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我觉得在我的一生,对我帮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个陕北老乡。”主要还有习近平本身的努力,以上三者是习近平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发动机。

    本文主要考察父亲习仲勋对儿子习近平进行的家庭教育。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艰苦朴素教育,要孩子们懂得勤俭节约。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在《大往事》一书中回忆说,也许是仲勋特爱孩子的缘故,特别重视从严教子。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布鞋,记得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女孩子的鞋子时,仲勋却对他说:“染染穿一样”。就是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习家的家风。

    关于这段往事,习近平的回忆更有意思。他说,他们本身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说补丁落补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哥哥的交给妹妹,妹妹的交给弟弟,我比较惨的就是上面有四个姐姐,只有一个哥哥。大部分穿姐姐的衣服,花衣服,花鞋子(染染穿),我绝对不干,但是也不得不穿。逢年过节了,我们也都去参加一些晚会,到人民大会堂,到天安门上面,工作人员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破烂的衣服?知道的人就说这是习家的孩子。

    革命教育坚持不断。习近平回忆说,自己从小读书时,就受革命教育。当时和哥哥姐姐一样都是住校,逢年过节回家了以后,姐弟们靠墙根站一排,接受父亲的训话。父亲讲他自己怎么参加革命,你们今后一定也要革命,革命是怎么回事,我们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有的时候很想去玩一玩,很不耐烦,但是也不敢不听,这些东西也就潜移默化了。习仲勋本人曾被毛泽东夸赞为“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教子内容一定同自己长期的革命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分不开,包括继承革命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启蒙、做人的基本原则等,应是题中应有之意,这对习近平的成长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群众路线教育。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习近平从政以后。1982年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后,和父亲的交流多了,跟父亲的共同语言更多了。父亲总是觉得习近平应该在群众中,不要脱离开群众。父亲的教育使习近平对群众路线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说:“你可能有的时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众,但是群众一时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没有跟着你走,你怎么办?你是走你的路,脱离群众,还是跟着群众一起走,你应该选择后者,他们愿意跟着你走,否则虽然你对了,你们感情也是疏远了,他也不会跟你走。” 

    以上三种教育形成了习近平相应的人生规矩,所以才能成其方圆。记者曾问他:“如果现在对你自己做一个评价的话,你会怎么评价你自己?”习近平回答说:“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着。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我想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有感于习近平提“亲民情怀” [作者:王谨]

 

    据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36日上午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在听取代表发言后,习近平作了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力度结合起来的专题发言。在发言中,他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把加快社会建设和重视民生改善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一种亲民情怀、一种检验标准,以此考核干部政绩,检验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成效。

    笔者注意到,他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亲民情怀”这个概念。

    亲民情怀,实际上就是做干部的对普通老百姓是否有一种亲近、亲切的心境。社会主义时代的官员产生于民众之中,又服务于人民,本应没有官贵民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官员来之于民,本来与民众是平等的,民众本不应该对干部是疏远的。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出来的,还难免带有那个社会的痕迹,旧官场的遗风还难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表现出来。我们不少干部,在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有“两面人”的现象。比如有的领导部门赫然醒目地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横标,而实际呢,却官僚主义严重,很少接触群众,很少为群众办实事;有的领导干部堂而皇之地打着考察工作的旗号,而实际呢,却泡在层层的“接风”宴会里,而很少接近百姓。此等作风,难免使百姓产生厌官、怕官的心理,即使被叫去见官,也很难从口中道出实话。至于平时司空见惯的弊端,因所谓提前打招呼的领导视察,惊动四方,早隐没了。摆在领导面前的,只不过是经过摆设的虚假外观罢了。谈何了解实情?

    郑板桥曾写过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旧官吏中尚且有爱民的情怀,何况我们人民政府、人民的公仆?我们订计划、作决策的一切出发点应是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促使社会稳定。本年度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最终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应该承认,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关民生方面的问题还不少,所以说,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力度结合起来,是非常对的 。古人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宁。改善民生应是我们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改善民生,不可少亲民情怀啊。 

  

     ※习近平当年做秘书是啥情形? [作者:刘国昌]

 

    习近平同志曾在军队中服役,在他的简历中这样介绍道:19791982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现役)。但具体情况不得其详。

    最近耿飚的女儿耿焱接受媒体采访,其中比较详尽介绍了当年习近平给耿飚当秘书时的情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习近平给耿飚当秘书

    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庆阳的耿飚与习仲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耿焱说:“因为都很熟悉,他们俩性格都很耿直,几十年来都比较合得来,习仲勋伯伯的儿子近平还曾经在父亲身边担任秘书。” 

    耿焱补充说:“近平先是在陕北插队,后来从清华毕业,就直接去了我父亲那儿,工作了大概3年。” 

    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学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当时的国防部长、政治局委员耿飚的秘书。

    “父亲觉得近平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小伙子,用心学习。当时父亲有3个秘书,习近平最年轻。”耿焱说。

    在习近平3年的秘书生涯中,“其中两年我父亲在任上。这段经历应该对他很重要,他可以参加很多中央的会议,参与一些军队、地方和外事的工作,有些会议、文件,中央怎么处理他应该都很清楚。”耿焱说。

    习近平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前,还曾特意到耿家看望耿飚的妻子赵兰香老人,“当时他说那3年秘书工作对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在中央政治局他分管港澳台工作,当年我父亲曾负责港澳台工作,近平做秘书时看了很多的资料,还随我父亲接见港澳台的人物。近平说,那时候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非常重要,接手工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 

    如今,每逢新年,习近平都会送贺年片给赵兰香老人,并写上“身体健康”等祝福语。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习近平当年在军委当秘书时间有3年之久,想必当年也是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在中央高层工作,使他“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非常重要,接手工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到了1982年,时值29岁的习近平,离开军队到河北省正定县委任副书记,开始了他到基层历练的新行程。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作者:许嘉利]

 

    按 91日,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

    这个讲话再次展示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由于家庭的良好教育和七年在农村(延安附近梁家河村)插队的实际锻炼,习近平从青年时代起就培养起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抱定了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的坚强决心与坚定信念。当他走上领导岗位后,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我查阅了媒体的部分报道,包括习近平的自述和讲话,实在为之感动,摘编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这个材料,供大家阅读和研究。因材料较长,分两次发表。这次材料偏重于习近平的群众感情,下次材料内容和题目待定。

    材料如下:

    乡亲们还吃团子不?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一直关注着这里的乡亲们。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的领导后,接到吕侯生的一封信,说他的腿出了问题,在当地治不好。习近平就让吕侯生到福建,自己花钱为吕侯生看病,虽然腿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但这些帮助让吕侯生终生难忘。

     “近平见到我后,第一句话是问乡亲们还吃团子不了?我说基本上不吃了。他笑着说那是吃白面了?我说是的,他就很高兴。”吕侯生说。——《习近平副主席的个人成长历程 》 中国网20081216(来源:华商报)

 

    握着林娃的手半天不肯松开

    ★梁家河大队有个劳动模范叫武林娃,智力障碍。生产队时期因为干活过于卖力,腰和手指落下残疾,不能伸直。习近平从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相亲们时,看到昔日牛一样勤劳的林娃不再强健时,他眼眶潮湿,握着林娃的手半天不肯松开,随后从口袋里掏出几百元钱塞给林娃,在场的乡亲们无不为之动容。——《习近平副主席的个人成长历程 》 中国网20081216(来源:华商报)  

  

     ※习近平出访时如何讲真实的中国 [作者:刘国昌]

 

    习近平最近出访新加坡、南非、安哥拉和博茨瓦纳,一路走下来,他每每都要讲中国的国情与现状,告诉各国政要和朋友们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首站访问新加坡时,习近平讲得最充分。他说,我愿就人们关心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问题,以及中国进一步发展起来以后将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谈几点认识。在这个讲话中,他明确了三点:第一,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对此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第二,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只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第三,中国将一如既往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在其他几个国家他也一再讲以上的这些内容,强调“中国虽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这些讲话真实、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对于世界各国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进一步扩大中国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尽管现在的传播手段很发达,资讯发布很快,但关于中国真实情况仍需要充分地向外界介绍。特别是由于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散布的一些奇谈怪论、流言蜚语,至使一些国家的人士对中国也产生了一些误解。有鉴于此,在包括中央领导人出访在内的一切外事活动中,及时、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情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向外介绍中国情况,贵在真实。真实就是如实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既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一面,也有存在问题和困难的一面;既有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面,也有发展不平衡的一面;既有高科技猛进的一面,也有诸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的一面。在这些诸多的“一面”中,对成就要充分看到,讲足讲透;对问题和困难也要充分看到,讲足讲透。公开讲这些问题和困难,并不是“哭穷”,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体现。

    向外介绍中国情况,贵在有针对性。西方有些人士惯于对中国做文章:落后挨打了,说你是“东亚病夫”;经济发展了,说你是“威胁”;在涉及核心利益中国据理力争时,说你是“强硬”等等。正是这样一些不负责、似是而非的议论和说法,蒙蔽了一些人的眼睛。面对此,我们该怎么办?那就是对那些奇谈怪论正面回击,坚决驳斥,以正视听。非如此,不能还中国以真实的面貌。

    习近平此次出访时的讲话,都具有以上两个鲜明的特点。说成就,使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讲问题,让人们了解了中国的实情;论性质,明确了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些讲话,有数据,有分析,有论证,颇有说服力,同时也正面了驳斥了“中国威胁论”。

    从外电反映和评论来看,习近平的多次讲话引起很好的反响,认为“习讲话给人看中国以新的视角”(法新社),“他(指习近平)娓娓道来,给人一个全新的印象”(路透社)。这些都表明,只要我们在世界上敢讲话、多讲话、善讲话,就能扫去那些奇谈怪论,帮助人们正确看待中国,愿意与中国交朋友。 

 

      ※习近平:临深履薄,鞠躬尽瘁 [作者:许嘉利]

 

    按 习近平当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不久,记者问他:“当时你接到这样的一个任命的时候,什么心情呢?”习近平回答说:“一定要做好,绝不能做不好。因为我做不好的话,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对浙江4600 万人民的事情。组织上给你这么重要的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个工作,但是我们确实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了习近平不辜负人民重托,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的坚定决心。他的信心和力量来源于他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曾经对共青团八大的代表们说:“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顶天就是能掌握马列主义,站得高,看得远,立地就是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群众打成一片。”打个比方,共产党人就应当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刻也不能脱离大地母亲。一回到大地,就力大无穷。一离开大地,就没有力量,会被人扼死在空中。

几天前,本博客根据习近平的自述和讲话,编发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侧重于展示习近平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这次《习近平:临深履薄,鞠躬尽瘁》这个材料,主要展示习近平扎根于群众之中,永不脱离群众,兢兢业业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维护人民利益而鞠躬尽瘁的坚定决心。这个材料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习近平:鞠躬尽瘁》材料如下:

    1.让群众真正受益

    ★20053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淳安县视察的时候,专门参观了当地下姜村的沼气池。他风趣地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30年前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当时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把建沼气这件事办好,让群众真正受益。”——《习近平副主席的个人成长历程 》 中国网20081216(来源:华商报)

    2. 懂得了什么叫群众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