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长发剪bob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听徐小平老师《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2:48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听 徐小平老师《找规律》一课有感

  
瑞安市实验小学 郑依茹

  
这已是我第四次听徐小平老师的课,我感觉她的课,如其人,也如其名,简单朴实中凸显智慧,线条优美中暗藏玄机。纵观全课我想用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写的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来概括。

  
一、删繁就简,理清主线

  
在前3次的磨课中,徐老师大刀阔斧,削枝斩叶,逐步理清主干,还数学以最本真的姿态!

  
(1) 素材大瘦身,凸显简约、大气。

  
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可谓是梅开三度,从最初的座位轮换到跳远活动直到今天在图形中直接发现规律,步步简化,除却华丽包装,直面规律本质。其次,整堂课的素材始终紧紧围绕着三角形、五角星、菱形、圆形这4种图形,复习导入是如此,新课探究是如此,练习设计亦是如此,素材的统一体现了数学课堂的简约、大气,犹如一气呵成!

  
(2)语言描述大变革,简短、好说、好听

  
上公开课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这节课,因为这循环的规律说起来很繁琐,连吕老师都说,这规律让我说,我都觉得很麻烦。第一次试教后,徐老师发现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将其余3个的相对位置搞错,所以在第二次试教的时候,她强调“依次”二字,语言上是这样描述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后一格,第二个图形移到了第一格,第三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格,第四个图形移到了第三格。站起来的学生表达的是很清楚,但我想在座的学生肯定有和我一样听得头昏眼花的,而且我不断地翻动自己的舌头,生怕自己的舌头打结。试教后徐老师也发现了这个弊端,于是她又尝试着改,把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一格,其余3个往前移一格。这样的描述简短,清晰,学生好说,我们也好听!试问,没有深入教材,没有深入学生,没有深入课堂,怎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又怎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3)探究过程大变身,凸显浓浓数学味

  
我时常猜想徐老师不是孙悟空转世,就是瑞安版的蔡依林,随时能72变,在整个规律的探究过程,她每上一次,就全然推翻先前的设计,重头再来,很欣赏她的勇气和她的智慧!今天,我感觉徐老师连课带人全变了模样,像蜕变的蝴蝶,让人眼前一亮。在探究规律时,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学习的因素(比如加上你的手势),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边说边做规律,让学生投入十分的精力去观察去发现。发现规律后,直接在课件上演示继续画下去,下一行怎么排列?在逐行说出排列的时候,学生自然就发现了第五行和第一行一样,依次类推,第八行和第四行一样,4行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不言自明,并以此来猜测第九行和第几行一样?第12行呢?还有哪一行会和第4行一样?在无形中就渗透了有余数除法的思想,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在发现了4行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向上画,从下往上观察,很自然地就发现了逆序的规律。这2种规律都发现了后,运用字母ABC和“可以清心也”这2种素材来简单地运用规律排一排并让学生感悟理解3个一组的三行重复,5个一组的5行重复,并猜测6个一组时是几行重复。至此基本完成方阵图内的规律探究,徐老师顺势将方阵图中的4行图形拉成直线型,再让学生观察,规律有发生变化吗?改变规律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多方位地去解读规律,进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并进一步内化。

  
这样的探究环节节奏明快、条理清晰,呈现了浓浓的数学味。

  
(4)课外练习大缩水,重用书本习题

  
第一次试教时,徐老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练习纸,课后,我们组长拿这张练习纸去还没上过《找规律》的班级做前测,练习纸收过来的时候,发现全班50人中有近20人是全对的,其余学生基本只错1题,那这样的练习还有意义吗?同时,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节课到底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教了后练习该怎么设计?最终我们讨论得出:简简单单用书上的练习,将它挖深挖透挖绝,也是一种艺术!

  
(5)板书符号化,简洁明了

  
今天的板书去掉了“循环规律”,去掉了“依次”二字,也去掉了对规律的描述,简简单单的几个箭头,表示斜、横、竖,表示2种规律,简单明了,数学的美再一次映入眼帘。

  
简单的素材,精简的语言,流畅的环节,无一不让徐老师的课如三秋之树,傲然秀挺,不同的学生获得了不一样的数学发展!

  
二、领异标新,抓准主线

  
数学广角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整堂课中,徐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创新导入,深挖教材,丰富拓展。

  
(1)创新导入

  
看过这节课的很多教例,导入主要有2种,一种是简单的复习一下重复排列的规律来导入新课,另一种就是创设情景直接导入。而徐老师大胆创新,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做深做透做强。在出示3组重复的图形后,问第4组怎么排列,为什么?第5组怎么排列?往前一组会怎么样?这3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新课探究往下和往上的规律埋下了伏笔;其次,第21个又是什么图形,这个问题的解决初步渗透了有余数除法的思想;最后,这一环节还引导学生初步经历观察——猜测——推理——归纳的过程。可以说,这样的复习导入不仅有知识,有方法,还有数学思想,用最简单的材料,最简短的时间,完成了最不可思议的任务,徐老师,你可真绝!

  
(2)深挖教材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多次渗透有余数除法的思想,复习导入时渗透,新课探究时渗透,练习中也有渗透。同时,还引导学生多次完成推理的全过程,最后还渗透了对应思想。

  
(3)丰富拓展

  
这节课的结束,正是另一个探究活动的开始,徐老师立足学生的发展,合理地布置有意义的家庭作业,实现了生活大课堂的美好理念。

  
有创意的课堂就犹如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

  
三、我困惑的几点: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接下来我想在一些细节上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困惑。

  
(1) 课件为何不同步?

  
“根据规律往上画可以吗?”徐老师要求学生用手中的4个图形摆出往上一行是怎么摆的,在汇报的时候学生有争议,我在思考,这里为什么不课件演示,这是学生困惑的地方,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降低难度。学生就这样摆了4次,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摆的是什么。当老师再次要求学生摆的时候,还是没有演示校对,到最后又摆了4行后,才课件演示,我觉得前面没有课件演示校对的话,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是在做无用功。

  
(2)哪些问题该放?哪些问题该收?

  
从方阵图拉成直线型时,问:你还认得吗?我在想,认得什么?认得图形?认得规律?这个问题会不会太放?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聚焦”,这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将问题直接锁定聚焦:这时候规律有发生变化吗?这样问是不是更紧扣主线,将学生的视线牢牢牵住,突破直线型规律的难点所在?

  
(3)用字母ABC排一排规律

  
这设计很不错,但如何将它用活,如何利用错例和正例进行分析讲解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最后我想说,和徐小平老师一起磨课的过程,其实也是我的一个不断自我认知的过程,我被她不断质疑、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好样的,小平同志,向你致敬!这正如她的QQ签名:我要飞得更高!我想,这一定不会是一个传说!

  
20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