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想剃光头:撒旦还是慈善家:比尔盖茨的双面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04:42

2008-07-26 15:58

编者按

  他最近泪眼婆娑地宣布从一手创建的微软退休,然后体面大方地把自己平生积累的580亿美元财产全部捐出。

  他是一个传奇,头上层层叠叠地笼罩着光环:全球首富、软件业霸主、最慷慨的慈善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但在这些璀璨光环背后,也附着着重重阴影。有人说,他是“软件业里的撒旦”;有人说,他是“带你过河,然后

  吃掉你的狐狸”;还有人说,他是数字时代从未遭遇过“滑铁卢”的拿破仑。

  有人喜欢他,也有人憎恨他,但,绝对没有人会忽视他。

  没错,他就是比尔盖茨,他和他创建的公司代表着行业最好或最坏的一面。

  
第一章 技术天才VS商业精英

  早在微软初创时,比尔盖茨就意识到,计算机行业将成为市场大而利润薄的行业,他和微软将计算机从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变成每个家庭都买得起的个人电脑,微软因此成为电脑业的巨头。他还看到,硬件制造和软件编写两个行业分离经营能取得更大成功,“Wintel”模式应验了这一点。

  也许,只有当技术和商业天分在同一个脑子里聚集时,这些成就才可能实现。

  妈妈,我在思考”

  1955年10月28日晚9点,被称为“飞机城”的美国西雅图,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这个被家人昵称为“三点”的孩子,全名是威廉H盖茨,不过大家更喜欢叫他“比尔盖茨”。

  做律师的父亲和做过教师并热衷于社会工作的母亲,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快乐向上的家庭氛围,他们延续了盖茨家族强烈的竞争意识,常常组织家庭式奥林匹克运动会,小比尔此间体现出超强的好胜心,做什么都竭尽全力,对任何比赛都体现出“我要赢”的强烈渴望。

  借用现代的医学术语,小比尔无疑具有“少儿多动症”的特征,精力旺盛的他似乎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据说他婴儿时就很喜欢摇篮有节奏地摇晃,以至于晃腿成了他日后的招牌动作。他还常常把头和屁股一同塞进箱子,然后一次一次往远处跳,就像他日后常说的——不要停下,不要静止,不要减速。

  虽然好动,小比尔做事情却很专注,他会在别的孩子早就放弃目标时仍然坚持。在学校图书馆查找放错位置的书时,他会毫不松懈地追踪而顾不得休息。姐姐克里斯蒂娜甚至说,当他觉得小脚趾有些弯时,他也会花不少时间去想办法弄直它。

  和同龄人相比,小比尔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父母从未在周围的其他孩子中看到有比他更热衷于阅读的。一本大部头《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是他8岁时的最爱。稍大一点,他又一头扎进罗斯福、拿破仑、爱迪生等名人传记中。盖茨对此回忆说,孩提时,他心中就有一个想法:让思想走在年龄前面。

  六年级时的一个傍晚,他呆在房间不肯出来吃晚饭,妈妈问他在干什么,他的回答是:“妈妈,我在思考。你们难道从来就不思考吗?”

  那一年的经济课上,比尔起草了一份虚拟商业报告:《对Gateway公司的投资》,他想象自己是个投资家,在生产和销售一种新产品。11岁的比尔开始表现出过人的商业头脑。

  哈佛辍学,创办微软

  和商业意识的萌发一样,盖茨对计算机技术的痴迷和天分也早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显现。

  20世纪60年代还是电脑技术的“石器时代”,电脑还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即便是西雅图收费最高的贵族学校湖滨中学,也无法筹措到数百万美元来购买一台电脑。但在1968年秋天,湖滨中学董事会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租用一台电脑让学生们接触此项技术。就读于此的比尔由此对它“一见钟情”并“以身相许”。

  见到电脑的第一天,比尔试着往这个宇宙飞船般神秘的庞然大物输入指令并得到了处理结果,他顿时感到巨大的兴奋和满足。在一个13岁的孩子看来,这个超级玩具简直太有趣了,他立刻沉迷于此,对其他事几乎失去兴趣。很快,他被称作“电脑狂人”,并在16岁时拿出了人生的第一份电脑作品:课程安排程序。该程序至今仍被湖滨中学沿用。

  17岁那年,比尔在校组建的程序编制小组圆满完成了TRW资讯科技公司交付的客户工资表程序设计任务。在跟这家大公司谈报酬时,这个年轻人明确表示不想按工时付费,而要从版权中抽取专利费。这一举动表现出他具有的商业远见,让伙伴们刮目相看。同年6月,他和同伴保罗艾伦决定用电脑运算芯片制造一台低价电脑,并为此创建了一个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小公司,开发处理交通流量资料的软件。一个学年后,他们挣到2万多美元。

  中学毕业后,“电脑狂人”遵从父母意愿考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在意是否会成为一名好律师,他更关心怎样获得财富。他告诉同学哈克斯:“我要在25岁时赚来我一辈子的头一个100万美元。”

  此时,已经工作的保罗艾伦更是意识到财富的重要性,同时他也看到了计算机市场的广阔前景,他对盖茨说:“电脑已经面临一个进入千家万户的辉煌前景。它将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就如当年蒸汽机的发明一样,会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这一想法与盖茨一拍即合,但兴奋之余,二人又都感到,当时繁琐复杂的操作程序会阻碍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

  1974年,专为小型电脑设计的计算机语言BASIC语言出现了,敏锐的盖茨感到电脑应用的曙光已经出现,他无比激动,决心将这种语言改进后再推向市场。

  实际上,对于自己编写的通用BASIC语言能带来什么,他心里并不明确,但就在别人都没动手时,他把赌注押在软件创新上。正是这最初的洞察力和远见让他走上一条注定会成功的道路。

  1974年冬天,盖茨和艾伦在《大众电子》杂志封面上看到一句话:世界上第一台微型电脑问世,向市场上的商用型电脑挑战!他们感到非常沮丧:自己的预想已被别人提前实现。不过,他们又很快意识到还有机会,这个名为“阿尔塔8800”的微机缺乏软件,不能运行程序。他们找到开发者艾德罗伯茨,想方设法与对方签订了一个历史性的协议——罗伯茨答应提供随机搭售软件的机会,但盖茨和艾伦必须写出能在阿尔塔微机上使用的BASIC语言软件。为此,他们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

  当有一天艾伦能够在阿尔塔机器上玩起游戏时,他们知道自己成功了,他们的BASIC版本成了第一种个人电脑语言,个人计算机(PC)革命从此开始!

  机会就在眼前,历史的使命已经落到自己头上,盖茨感到热血沸腾,他不能再等了!1975年,盖茨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退学,和艾伦一道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正式创建了微软公司,全心投入这场革命。他后来回忆说:“参与到PC革命第一阶段的机会似乎是一生的机遇,而我抓住了它……这完全是由于我们对电脑技术的理解和深刻掌握。”

  当时,比尔盖茨20岁,保罗艾伦22岁。

  掘金之路

  在两个“小年轻”的带领下,娃娃公司一般的微软充满朝气,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年轻人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

  盖茨的秘书、40多岁的卢宝像母亲一样照顾大家,她常向不认识盖茨的来访者这样描述:“如果你看见一个戴眼镜的栗发孩子,模样只有16岁左右,各方面都有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他。”

  盖茨是长着一副娃娃脸,但外表的稚嫩并不代表他不能在软件世界冲到最前端。

  1977年,在美国“全国计算机大会”上,已经声名远扬的盖茨以一场演讲再次震动业界。他坚定地指出,当时兼顾开发软件的硬件厂商已经挣到很多钱,这些钱中的一部分应该属于软件,硬件商们不负责任地将软件亏本销售,使得

  软件价格始终上不去,长此以往会挫伤软件开发人员的积极性,阻碍软件行业的壮大。这个年轻人为“软件价值”的正名行动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

  1980年夏天,一个历史性机会降临到盖茨头上。计算机巨头IBM做出了涉足PC的重要决定,急需找到一种相应的操作系统。他们最初联系了以研制CP/M操作系统闻名的数字研究公司,CP/M的设计者加里基尔代尔谈判那天恰巧不在家,他太太多露西当时没有答应签下协议,心急如焚的IBM转而将绣球抛给了微软。

  当时,IBM是年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崭露头角的微软年营业额只有250万美元。双方达成协议后就开始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

  盖茨哪有时间从头开始?他带领大伙儿改编了从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买来的操作系统,让它能顺畅地“跑”在IBM电脑上。盖茨将该系统命名为MS-DOS。1981年,随着IBM个人电脑的热销,MS-DOS的版权使用费也向微软大量涌来。

  遗憾的是,“蓝色巨人”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他们允许微软授权其他公司使用MS-DOS。这样一来,MS-DOS逐渐成为IBM个人电脑和兼容机的标准操作系统,一个依赖微软的PC产业由此形成。

  结缘IBM那年,盖茨的另一大收获是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亲密伙伴——史蒂夫鲍尔默。鲍尔默是比尔在哈佛大学里玩扑克时认识的好伙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考入斯坦福商学院,是一个处理大事的好手,有着强硬的管理手腕。

  多年以后盖茨评价那次求才之举时说,选择鲍尔默效力微软,是他所作过的最杰出的商业决策之一,鲍尔默不但完全值得信赖,而且能与自己分享愿景并致力于微软的成功。

  1986年3月13日,微软股票首次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第一天开盘价为每股25.17美元,一周后飞升到35.5美元。盖茨在他31岁那年,拥有的股票价值超过10亿美元。此后的微软一发不可收拾,从视窗到Office办公系统,从多媒体软件到网络产品,微软总是拿出最成熟的商用产品。一个软件帝国已经建成。

  当然,这一切并非他一人之功。盖茨认为,公司的精英人才共同成就了微软的辉煌。“对于优秀人才,我安排的很多面试不是在考他们,而是在求他们。”

  从最初一起设计软件并创建公司的保罗艾伦,管理天才史蒂夫鲍尔默,到首创“菜单”模式的西蒙伊,再到让微软完全占领欧洲市场的鲍勃奥里尔……深谙用人之道的盖茨将他们一一纳入旗下,微软的成功路上印下了各路精英们深深的足迹。

  软件帝国建成后,盖茨并没有消减身处IT领域的强烈危机感,他提醒自己的员工,“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庞然大物的尸骨。”他还在《未来之路》一书中透露,为了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和挑战,他总是尝试着尽可能扩大眼界,思考未来,而且要计划在前。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对盖茨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


第二章 强硬的垄断者
VS慷慨的慈善家

把竞争融入企业血液的微软将触角伸到了这个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并常常把对手们斗得狼狈不堪。

可正当人们在为盖茨和微软飞速发展而惊叹时,对手们早已对其恨得咬牙切齿。在很多人眼里,盖 茨简直就是魔鬼。他们愤怒地以垄断为名将微软告上法庭。但让很多人猜不到的是,面对浩浩荡荡的原告大军,作为公司的领军人物,盖茨依然以一种无比强硬的态 度示人,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反垄断案中的非理性律师

据盖茨说,在微软成长史上,有四家公司把微软当成眼中钉: IBM、Sun、网景(Netscape)和甲骨文。

IBM,因微软背着自己赶制出Windows操作系统而与之分道扬镳;网景公司的Navigator网络浏览器被微软的IE浏览器逼没了踪迹;Sun称微软违反了Sun开发的编程语言Java的协议;甲骨文则对微软在数据库方面的作为而耿耿于怀。

1998年,微软终于遭到历史上最让人头疼的麻烦:司法部和20个州共同起诉微软阻碍公平竞争,微软由此开始卷入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反垄断纠纷。

盖茨本可以将整个案子交给公司的律师处理,而不必与对手们正面交锋。但被一名法官比作拿破仑的盖茨,选择了亲自应战。他交待员工,要更加勤勉地工作,万万不可因为官司耽误了公司的发展大计。而他自己,却充当起公司的首席法律战略家,坚定地冲到了反垄断诉讼案的第一线。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从法律专业辍学的哈佛学生,在审判中吃了大亏。不仅如此,案件原本可能庭外和解,盖茨也并不接受,他固执地认定:“法定权利胜过公共关系”。明知可能会在法庭上耗时数年,他也宁愿让法庭来裁定。

微软树敌颇多,官司中自然有源源不断的证人到场,他们对提供不利于微软证据的行为乐此不疲。 盖茨片刻不敢分神,他只能一个一个地去对付。然而,一次关键指证一下击中了微软的要害。一个名为丝蒂芬妮·雷雪尔的证人指证盖茨确实使用了非法的竞争手 段,而她的证词之所以无懈可击,是因为盖茨曾经让这位年轻的微软职员参加过公司的机密会议,她亲眼看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她的证词一出,微软股票应声 狂跌,盖茨的个人财产一夜间损失80亿美元。传说,雷雪尔是盖茨的情人,但至于她为何最后与盖茨反目,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真是命不该绝。民主党克林顿总统当朝时代的大法官本已做出拆分微软的判决,但共和党布什政府上台即让盖茨获得意外转机:新人把控的司法部不再坚持将微软一分为二,微软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

反垄断讼诉案结束后,微软获得相对满意的结果,但四年多的折腾也让自己遍体鳞伤:高层主管大量流失,员工士气低落,媒体头版长篇累牍的负面报道。盖茨也被扣上冷酷无情、骄傲自大、动辄发怒、缺乏可信度等帽子。

投身慈善之谜

美国一家媒体曾经称盖茨“永远不是一个利他主义者”,但从反垄断案中解脱出来后,被贴上各种难看标签的盖茨开始以行动来恢复微软和他本人的名誉,他所做的一切令人无法怀疑他的诚意。

2008年6月,盖茨宣布离职前一周表示:要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他和妻子名下的慈善基金。

盖茨的大手笔慈善举动,剥离那些表面的原因后,追根溯源恐怕还是受母亲玛丽·盖茨的影响。

作为家庭中心的玛丽,对社会工作怀有极大兴趣,在社交界享有极高声誉。早年,当IBM在决定 要不要跟微软合作共推PC操作系统时,当时的董事长约翰·奥佩尔问道,“就是玛丽·盖茨儿子办的那个微软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奥佩尔很快在合约上签了 字。原来,他过去与玛丽共事时,对方的品德和人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尔跟妈妈的关系很亲密,这个超级富翁是玛丽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比尔常常是刚挂掉妈妈的电话就收到她的来信。

他曾经只热衷于企业发展,而对雪片般的求助信置若罔闻。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指责身为世界首富 的盖茨一毛不拔。母亲和父亲一直在推动他必须做出行动,他却回嘴说:“妈妈,我有一个公司要管理。我为社区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让这个企业成功。”那时候 的盖茨,觉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于一切,别的什么都要为之让路。

1994年,盖茨的想法改变了。

在那一年举行的盖茨和梅琳达的婚礼上,妈妈在祝词中说:“那些慷慨的贡献让我们有壮举可期 待。”几个月后,玛丽因癌症不幸去世。无比悲痛的盖茨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受到巨大冲击,一位作者写道,“他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许多他原来埋在如 山事物底下的事情进入视野,许多原来似乎无足轻重的事情提到了最前面的位置——这其中就包括慈善事业。”

捐献巨额财产,跟盖茨对待财富的态度也不无关系。身为全球首富,盖茨的日常生活可以称得上简 朴。他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表示,“过普通人的生活才是一种享受,奢靡富贵和挥金如土的生活我只能敬而远之。”跟中国多数父母不同,他认为,如果 孩子因投了个好胎就能不劳而获,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而言,这都将是一种灾难。


第三章 狂热的软件情人
VS机敏的实用主义者

比尔·盖茨的巨大财富源自他一手打造的软件帝国,但他的终极追求并非财富本身,对软件的极度热爱才是他奋斗的根本源泉。

早在为湖滨中学编写课程安排软件时,盖茨就深深迷恋上了这个游戏。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很难把我同一台能如此准确无误地展示我思想的成功机器分开,我已经深深陷进去了。”

在为阿尔塔编写BASIC语言期间,盖茨整整一个冬天在宿舍里不是摇晃就是踱步,他说这样有助于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想法上,把语言编写得更好。他和艾伦睡得很少,困了,就书桌或地板打个盹,很多时候既不吃东西也不见任何人。

创办微软后,盖茨工作得更辛苦,他废寝忘食地投身于软件开发。据说,在6年间他只休息了6 天,有时甚至顾不上洗澡。秘书常常在早晨来到办公室,看到老板在地毯上香甜地睡着了。后来,他的时间被视为微软最珍贵的资产,它被主管们称为“比尔资本 ”,任何人不得浪费,包括比尔本人。

盖茨感到,工作就是竞赛,在事情到了紧要关头时人总会有超水平发挥,这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但他否认自己是工作狂,并把这种卖力归结于对软件事业的热爱。他说工作令人兴奋,他不止一次表示,“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克瑞格·贝瑞特最近在谈到盖茨时认为,让盖茨成功的最重要一点正是他对技术 的热爱,“任何一个和盖茨讲过话的人,都发现他那么热爱他所从事的软件事业,而且有远见卓识,一开始就知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正如另一位作者所 言,“电脑仿佛激发了他身体内的某种潜能,将他的生命之箭导向了最应该射中的地方。”

软件巨人的妥协

对软件的深深痴迷,并不妨碍盖茨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务实的态度来爱它。

盖茨在反垄断案中的强硬和激进,让他和微软被看成令人憎恨的侵略者。

在“盖茨=微软”的年月,为让公司不再那么容易留下话柄,大家只能让盖茨淡出,这位实用主义者自身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接受了这一无比痛心却相当现实的策略。

2000年1月,盖茨把CEO一职让给亲密战友史蒂夫·鲍尔默,自己退居二线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软件架构师。不过,他其实依然保持领导权力,对公司众多问题作决策。

反垄断案结束后的第一时间,他们宣布为微软重新定调,改变过去那种“新创企业模式”——在新创企业模式下,微软确实曾经唯增长率和利润是从,过分强调赢得竞争而不顾竞争对手死活。

盖茨和鲍尔默开始“重造”公司,先是领导人,接着是业务架构,然后是新员工类型,最后是闻名业界的企业文化。

在鲍尔默主宰下,经过四年官司的微软从青春期步入了成熟期。2002年6月,鲍尔默在一份变 革备忘录中指出,微软仍然要富于竞争性,但同时必须清楚自己在市场上和行业中的位置,那意味着要成为更多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而非敌人。微软开始尝试与全球 的客户、伙伴、行业和政府打造一种新的关系。

本以为在媒体构建企业形象是偏离公司要旨的盖茨,也开始意识到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重要价值。不喜交际的他立即开始在主流媒体频频现身并变得亲切。在他的专访中,狡猾而幽默的外交辞令俯首可拾。

微软中国高层曾向《IT时代周刊》透露,在决定参加外事活动前,盖茨总是习惯于先搞清这对微软的价值:“我为什么要见他?这对微软有什么好处?”而会面一旦开始,他转身就能给对方一个可掬的笑容,并极力向对方展现内心莫大的热情。

识时务者为俊杰,微软实用主义风格的妥协战略也延伸到了中国。这个坚定的知识产权捍卫者,着 眼长远,不但容忍了中国对其软件的盗版,而且跟政府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帮助当地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这些努力显然十分奏效,原本在这个庞大市场“水土 不服”的微软取得了各方面的重大突破。

盖茨本人则对中国人才非常看好,他多次来到中国并有浓厚的中国情节,他甚至向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问过对方在北京怎么解决户口的问题。他在中国受到了明星般的狂热追捧,在中国最近一次有关其形象的网络调查中,选择“喜欢”他的网民比例高达80%。

急流勇退

随着个人公众形象的好转,盖茨反过来成为微软巨大的公共关系资产。但在今天,在与鲍尔默8年的权利交接准备后,他全身而退。

“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微软的全职工作可以为其他人创造一个走到前台的机会,因为我离开 可以腾出一个真空地带。我决心离开,给微软一个新气象。”盖茨在退休日含泪说的这番话,让鲍尔默感动得泪流满面。鲍尔默说:“我们无法对比尔言谢。比尔是 创始人,比尔是领袖。微软是他的孩子……我们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巨大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正是盖茨为我们提供的。”

实际上,盖茨并非完全退出,在一些重要的长期技术项目上,他还将发挥关键作用。毕竟,他仍然是一个“把技术视为宗教信仰一般”的人。

据《商业周刊》报道,退休的盖茨对软件没有失去任何热情。在谈到新工作时,他表示,只会比现在更为深入地研究软件,他将投入到2-3个他可能最起作用的关键领域,其中就有网络搜索。盖茨同时声明,在搜索团队,他只是一个顾问而非决策者。

7月1日以后,盖茨将把80%的时间用于盖茨-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工作,只用20%的时间处理微软的事务。

与8年前“退居二线”不同的是,这一次,“盖茨时代”确实结束了,鲍尔默和新的领导班子将独立承担微软的发展重任。

盖茨曾经说过,“科技这个行业,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躺在荣誉和成功上面睡大觉,它充满了太多的迂回曲折和起起落落。”曾经冒失的微软,如今正面临进入成熟期后进一步高速发展的瓶颈。

很难让人想通的是,53岁的比尔·盖茨在这个时候早早从他一手创建的微软退休,究竟为什么?假如有朝一日微软陷入困境,他也会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一样杀回来吗?有人说,他是想把“微软”和“盖茨”之间的等号彻底抹掉,让微软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而非个人崇拜的符号。

也有人并不这么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比尔·盖茨的意义》一文中说,现在,“将微软同Google和Facebook放在一起,就好比看着老爸在维护其作为父亲的尊严……盖茨却是将务实精神贯彻到底,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急流勇退。”

你可以爱他、讨厌他,甚至恨他,但你永远都无法忽视他——这就是比尔·盖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