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太平哪有小姐:全面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
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挑大梁 走前头”-郑州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31:49
■郑州都市区建设开局良好全面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
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挑大梁 走前头”——郑州市副市长、代理市长马懿《政府工作报告》摘要年 2011 年 2012

全面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

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挑大梁 走前头”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职能 提高效率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加快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优势,积极推进网络行政。深入推进“两转两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依法行政 科学决策

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严格行政问责。坚持开门立法,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和水平。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机制。

■强化责任 务实重干

强化政府工作责任,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跟踪落实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把务实重干贯穿于政府工作之中,大兴务实之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说实话、办实事、重实绩、求实效,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注重科学运作、有效运作。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迎来送往,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

■勤政为民 廉洁从政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着力完善教育、制度、监督、问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政府公共资源管理,建设郑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大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控制楼堂馆所建设。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郑州都市区建设为载体,按照“提速度、破瓶颈、抓统筹、上档次”的要求,团结拼搏,克难攻坚,顺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12.7亿元,增长13.2%,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5个和4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305亿元,增长32.9%;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亿元,增长2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2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40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0亿元,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87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12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50元,增长19.8%。

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期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土地开发利用、综合交通体系、产业布局等各类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制定实施了郑州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郑州新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城区功能得到提升;航空城、新郑新城、中牟新城、巩义新城、新密(曲梁)新城、登封新城融城发展进展顺利;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职教城等城市组团总体规划方案初步确定,基础设施和部分项目建设已经启动。积极构建郑州都市区路网骨架,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完成出入市口征地拆迁110万平方米,绿化251万平方米。“六城十组团”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东风日产郑州60万台发动机工厂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汽车整车产量达到35.5万辆。物流商贸业快速发展,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中原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丰富了商贸业态。富士康电子、格力电器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9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金融、会展、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四方达等6家企业顺利上市,上市企业达到35家。成功引进东亚银行,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举办大型展会141场,展览面积达到155.3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实现销售额887.9亿元,增长14.9%。全市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完成 5150亿元,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3.5亿元,增长62%。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郑州银行、百瑞信托实现增资扩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到所有县(市、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展开,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亿美元,增长63%;引进市外境内资金941.6亿元,增长30.5%。市属及以下进出口总额完成153.6亿美元,增长239.5%,其中出口94.1亿美元,增长182.9%。全年新开工外来投资项目152个,投资总额1454亿元。

■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我市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郑州新区品牌形象凸显。郑州新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建设,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热源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营,龙湖引黄调蓄工程全面启动。郑州新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顺利铺轨,2号线一期开工建设,京沙快速通道部分路段、郑民高速郑州段建成通车。出入市口互通立交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5万个,新购置公交车953辆,郑州绕城高速免费通行。郑焦、郑汴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主体等重点工程基本完工。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刘湾水厂开工建设,实施五龙口、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常西湖生态公园等项目顺利实施,人民广场建成开园,市区新建绿地622万平方米,完成造林23.7万亩,新建林业生态乡(镇)8个、林业生态村100个。实施东风渠上游、潮河上游等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10.18万吨和10.62万吨以下。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8天。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连续9年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66.7万吨。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完成新菜田建设3.6万亩。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扶贫,1.67万人实现脱贫。实施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解决了43.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升级改造农田灌溉机井8700眼。新建、改造农村道路578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万座,新建镇、村地埋式垃圾中转站611座,实施厕所无害化改造8.6万户。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5亿元,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2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417.4万人,参合率达到98.3%。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物价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着力保障资金需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开工保障性住房5.57万套。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新建各级各类研发中心225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5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06.7亿元,增长33.9%。专利授权量6300件,增长1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连续5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建立了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3所、幼儿园119所,新增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2.1万个,为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学习站点。新建改扩建优质医疗机构10家,新增床位2250个。郑州市图书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顺利。新建农村文化大院200个、农家书屋750个。《水月洛神》荣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金奖第一名,《斗笠县令》获得中国戏剧节最高奖项。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

不断加强

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联系沟通。全面实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规划。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网络行政,创新了政府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两基三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郑州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审计、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工作进展顺利。

全市生产总值

4912.7亿元

增长13.2%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1987亿元

增长18.4%

全口径

财政收入

1305亿元

增长32.9%

地方财政

总收入

820亿元

增长27.6%

地方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

502亿元

增长30%

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

2340亿元

增长22%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3000亿元

增长24.2%

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路径,以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为载体,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抢抓机遇,持续求进,突出提升,务实发展,创新惠民,积极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市属及以下进出口总额增长5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实现今年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发挥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紧紧围绕持续求进,破瓶颈、增投资。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紧紧围绕突出提升,重运作、提效率。在转变中提升,在创新中提升,在开放中提升,主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着力在提高运作能力上下工夫,在运作中找机遇、求发展、提效率。紧紧围绕务实发展,转作风、优环境。努力建设“最佳投资环境、最佳就业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旅游环境” 城市,真正使郑州成为宜居之城、宜业之城、宜商之城和宜游之城。紧紧围绕创新惠民,办实事、促和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九大工作任务

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

提升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水平

建设郑州都市区必须坚持组团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为切入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统筹推进“两核六城十组团”规划建设,构建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格局。坚持规划先行,实现都市区规划全覆盖,突出中心城区和郑州新区核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六城”向中心城区融城发展,加快“十组团”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的快速通道建设,有序开展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实施城郊村合村并城,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

提升郑州都市区产业支撑能力

按照“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标准,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加快汽车、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支撑产业发展,力争全市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18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郑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光伏产业有序发展。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力争建材耐材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煤电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力争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0个,其中超500亿元达到3个。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

提升郑州都市区发展活力

坚持服务业优先理念,在薄弱环节上求突破,在发展方式上求创新,在规模总量上求扩张,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提升郑州都市区产业发展层次。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活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品牌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支持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和华南城物流园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优化物流功能区布局。大力促进商贸业发展。以开拓市场、丰富业态、扩大消费为主线,促进商贸业发展。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打造金融总部、财富管理机构、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集聚区。加快会展和旅游业发展。开发高档次的精品展和特色展,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集聚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提升郑州都市区发展基础地位

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夯实郑州都市区发展的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设施化生产,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工作。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

提升郑州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推进郑州新区建设。重点推进龙湖、龙子湖、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43项,完成投资110亿元。加快新力热电厂等热源项目建设,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市区燃气管网60公里,新增居民用户8万户。加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争石武客专郑州段上半年建成投用、郑徐客专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郑渝铁路、郑济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完成郑开、郑焦城际铁路线下工程,加快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施工建设。坚持公交优先,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开辟公交线路10条以上,新购置公交车500辆。强力推进“两环十五放射”道路建设,加快城市出入市口互通立交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建设,开工建设1号线二期和4号线部分工程。优化城市路网结构,解决金水路、花园路等城市主干道的拥堵问题,优化连接中心城区、郑州新区的支线路网,推进道路微循环和路口渠化工作,新增停车泊位5万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常西湖生态公园、滨黄河森林公园、南水北调带状公园建设,规划建设郑州第二植物园、第二动物园等大型公园绿地,市区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新植乔木50万株。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造林绿化工作,完成造林19万亩,创建6个林业生态乡(镇)和100个林业生态村。加强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治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提升郑州都市区建设原动力

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步伐,重点培育2至3家大型投融资企业集团;鼓励大型企业和城投企业发行债券,支持信托融资,积极发展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农村改革,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引导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农村集体林权、农村房屋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 “三大平台”和航空、铁路、公路“三大口岸”的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州国际陆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度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调整。围绕重大产业项目、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研发检测平台等方面,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策划开展一系列招商活动,引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做好280个在建、签约、在谈项目的推进落实工作,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全市专利授权量突破80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3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

切实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郑州都市区软实力

发挥古都优势,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不断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机制,推动郑州向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迈进。加快各级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郑州市图书馆新馆,推进郑州群艺馆东区新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项目、科技和品牌带动,扶持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加快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扶持小樱桃、小小说等优势品牌加快发展。编制《大遗址郑州片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郑州大河村遗址、郑韩故城、西山古城等一批大遗址公园,加快建设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博物馆。

着力民生事业发展

提升郑州都市区保障能力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亿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大力开发劳动就业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做好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促进职工收入与企业收入同步增长。完善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万套以上、竣工2.9万套。制定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办法,确保公平分配。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市区新增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2.36万个。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4所,扶持200所民办幼儿园达标升级。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提升郑州师范学院本科办学水平,加快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建设。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住院补偿封顶线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郑州都市区和谐水平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源头预防的矛盾排查化解体系。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认真解决好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平安郑州建设,依法打击黑恶势力、严重暴力和多发性侵财犯罪。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鼓励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对社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有效解决空巢老人独居问题。关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新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40个。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行县(市、区)直管社区体制试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深化“社区服务年”活动,统筹推进社区综合创建。拓展物业管理服务功能,实施老旧小区物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健全物业公司信用评价、服务质量评价和末位淘汰机制。全面落实校车安全责任制。

本报记者 汪 辉 张乔普 王 红 党贺喜 图片由本报摄影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