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了黑色需要补色吗:人物(杂文) 孙柏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42:35

人物(杂文)

孙柏昌

 

在我的心目里,我的小外孙女是个“人物”。

凡“人物”,都有“派”或“范”(其实,我对网络里使用频率极高的“范”的准确含义,不甚了了)。每每告别时,小外孙女都会像个“大人物”似很庄重地向我们一一告别:贴脸、亲吻、握手、再挥手“拜拜”。几个动作有条不紊、一丝不苟、规范标准且极富节奏感,颇具“人物”风范。我一直想用家里简易录像机录下来,放在网络上播放一下。说不定,我的小外孙女也会爆红网络:“朝为草根女,暮登山寨堂。”

不过,家人都不愿意错过对小外孙女“派”的体验,谁也不愿意甘当摄像者。她亲吻、握手的感觉,美妙无比。

网络真的很神奇。几乎每天都在制造着层出不穷的“名人”。

现代传媒,让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了。

早前,一个人要想出名或者被人认知,是不大容易的。

齐白石是个著名画家,他的尊容,好象也鲜为人知。有一年,周恩来总理去看他,向他传达一个意思:你的画不要再在街头卖了,国家全部收购。而齐白石并不认识总理。直到总理离去后,他才问,来者何人?在场的黄永玉告诉了他。齐白石说:“角色!”

齐白石说的“角色”,也就是“人物”的意思。

那时候,国务院总理被人认知,好象也不是那么容易。不被认知,好象也不妨碍名垂青史。

俄罗斯的“梅普架构”,在国际政治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梅”是网络“潮人”,有博客,粉丝很多,在年青人中认知率很高。“普”则借助电视媒体。奥巴马胜选,好象网络也帮了不少忙。即将上台的普京,让西方人感到不舒服。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把普京与内贾德、卡斯特罗并列,谓之“暴君”。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会想到毛主席的名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我喜欢普京。世界需要更多的敢于对美国说“不”的人。否则,不知道会有多少国家和人民会像伊拉克、利比亚那样陷入血泊。

最近,在关于叙利亚问题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很强硬。我觉得这声音与中国的GDP相称。

也许,名人也有捷径?也有直通车?

于是,那直通车就变成了印度的列车,熙熙攘攘,皆为“名”往。

于是,我会想到苏紫紫。想到刚刚看到的一期“东方直播室”。我觉得“没有理想”的社会是一种病态。“太理想了”,也好象是一种病态。那个梦想成为当代陶行知的人,让人觉得有一种病态的可怜。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一个人对自己父母、家人的冷漠。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交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孝为先”。倘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怎么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朋友?一个不爱自己的父母的人,怎么会实践大爱无疆?一个人为了自己成名,置父母的痛苦于不顾,真的有一种病态的恐怖!

昨天中午,几个朋友在餐叙时,我说,我不大喜欢凑堆儿吃饭,也不大相信朋友遍天下。我朋友的圈子愈来愈小。一个年青的朋友说,你的博客朋友愈来愈多了。我认同。虚拟世界,于我,也许更清洁。

那么人都想成为“人物”。我不大想。不大想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不可能,想也没有用。我觉得,自己的总是生活在记忆里。对那些爆红网络的“名人”知之甚少,也几乎不大去关心,更不可能成为什么“粉丝”。我倒是经常想起那些已经故去的人,如孙犁……

孙犁,在我心目里,有着永远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