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技术展剪辑大赛:净慧大和尚开示如何用功:专注、清明、绵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3:53
返回墙报荟萃
 

专注、清明、绵密

净慧大和尚

 

古人对于用功夫,有几句比喻非常好。比如说我们在开始用功的时候,要专注、清明、绵密,古人就有几句比喻。形容绵密时,就叫“如鸡孵卵”,像老母鸡孵小鸡仔一样,不能让鸡蛋凉了,凉了,鸡仔就孵不出来。那么我们用功的时候,观呼吸也好,参话头也好,念阿弥陀佛也好,要心心念念绵绵密密,不要让它间断,间断了就不能成片。又比如说专注,就叫“如猫捉鼠”,像猫捉老鼠一样,猫守望着老鼠的出口,眼都不眨一下。那种精神用在做功夫上,就是专注,念兹在兹,丝毫不走作。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专注形成不了。再比如说我们修一个法门,往往初学的人今天念念佛,明天看看话头,后天又观观呼吸,或者是持咒,或者是拜佛,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总是朝三暮四,不断地改换法门。古人有一个比喻,就是说当你认定一个法门以后,不要随便改变,要像棺材里边的一只老鼠,老鼠要出来,唯一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把棺材咬穿。我们众生在三界当中不能出离,就像那个被关在棺材里的老鼠一样,怎么逃出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找到一个法门。老鼠要离开那个棺材,它就要把棺材咬一个洞,怎么咬法呢?那必须认准一个地方,如果这里啃一口,那里啃一口,哪一年才能把棺材啃穿呢?你只有认准一个地方,有所突破了,你就离开了那个棺材。并不是要把棺材全部啃破,只要啃一个洞就可以了。我们出离三界、出离生死也是一样,只要在认准一点上有所突破,你就超越了,你就得救了。所以,这些比喻确实是从修行当中得到的真实体会,是过来人的话,切莫把这些看似浅显的比喻等闲视之,一定要从浅处见深处,看到它所表达的那种经验之谈。

    这几天我在跟大家沟通的时候,总是强调要在当下修,要在生活中修。当下是什么?生活是什么?当下就是行住坐卧,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随时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在众生份上,身口意三业表现出来的活动基本上是迷的状态;在众生份上,行住坐卧四威仪也是处于迷的状态。用功有时候是要达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卧不知卧、立不知立,但是我们在迷的状态里,行住坐卧都是心不在焉,没有安住在当下,和那种用功的境界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古人说,修行用功,要“将四仪作道场,以三业为佛事”。四仪就是四威仪——行、住、坐、卧。三业就是身、口、意。我们不管多么复杂的活动,多么复杂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四威仪,离不开身口意三业。如果我们能够将四威仪变作道场,那就是开始觉悟的生活境界;把身口意三业当成佛事,那就是开始觉悟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古人告诉我们的用功诀窍和经验。

修行不离当下,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安住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专注、清明、绵密,日久功深,就能逐步地打成一片。打成一片以后,就可能有开悟的机会,如古人所说的,磕着碰着就会豁然贯通,豁然大悟。但是这绝对不是三天两朝的事。赵州和尚说他四十年不杂用心,四十年不杂用心!这要有很大的决心才行啊。要有很强的毅力才能够做到这一点。祖师说二十年、三十年不杂用心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今天的人呢?修行一年、二年,觉得没有什么效果,就往往没有勇气再往前走,这还是我们的根性所致,不知道学佛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一定要信得真,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懈怠、放逸决一死战,和贪嗔痴的烦恼决一死战,和多生多劫以来的无明决一死战。没有这种精神,想要在修行的路上有所成就,那无疑是南辕北辙,当然达不到目的。所以奉劝我们在座的僧俗二众,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发愿在菩提道上勇往直前、毫不懈怠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