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点是什么意思:“母脉”中山路:百年青岛从这里走出(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7:47:24

“母脉”中山路:百年青岛从这里走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 19:28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系列报道三

    “母脉”中山路:百年青岛从这里走出

20世纪初,德国占领时期的"山东路",今天的中山路北段。建于1902年的德国水兵俱乐部,极可能是当时中山路修建的第一个非军事设施。这是保定路。它和德县路为界 ,把当时的中山路分为南北两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路车水马龙 ,非常热闹。(刘增平提供)日占时期的中山路。(刘增平提供)

  漫步中山路,好比检阅百年青岛。百年青岛的历史,浓缩在这一条道路之中。德国水兵俱乐部、春和楼、劈柴院等老楼老院,是青岛历史变迁的记录者 ,也是中山路的守望者 。

  中山路一头是历史,一头是现在。进入2011年,随着青岛建置120周年的到来 ,人们对中山路这张青岛名片的追忆也多了起来 。中山路是青岛唯一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从大人的“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到孩子的“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中山路在几代青岛人的记忆里,饱经沧桑,历久弥新。正如在《一条街道和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书中,在青岛土生土长的李明深情地写道:“中山路就像是镶嵌在青岛心脏的一块黄铜标签,说明城市来路,印证城市变迁,预告城市走向……”

  雨污分流路修好后,派专人扫马粪

  1897年11月,狭小的栈桥码头上,来自德国的军舰自由穿梭,宣示着这个刚刚建置6年、已现繁华的市镇已被强占。数月之后,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这个东方的小渔村在耻辱中上路,在被动中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的全面改造。

  彼时,栈桥还是一个军事码头,德国人建小港新码头,两个码头之间隔着丘陵,货物转运不便。经过勘察,德国人决定沿栈桥北向从丘陵起伏的山腰开出一条长1里多的线路,并将其命名为斐迭里街。因战争需要而被“想当然”开出来的一条路,就这样诞生了。据现有史料证实,这是德国侵略当局在青岛修建的最早的马路。而在今天看来,它正是中山路南段的雏形。

  德国人显然蓄意长期占据和经营青岛:就在斐迭里街修建之初,当局制作的首份城市规划也已火急火燎地出炉,斐迭里街一带被定位为城市商业金融中心。随后,德县路至大窑沟的中山路北段开辟,这段路叫大马路,也被列入主要的商业区。中山路自诞生开始,就具有商业气息,商业色彩是它的胎记。对青岛商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市档案馆的资料详细记载了德国当局对这条路的厚爱,修建中山路,对当局来说可谓“一年太久,只争朝夕”,在一年时间里,围绕中山路的修建、维护、商业经营等,制订了不下十几项法规。先是辟路,中山路路宽20米,铺装了基层为花岗石及三合土填筑的沥青路面,车行道和人行道分开 ,车行道上设有车轨石、沟沿石、雨水排泄口等,这是一条工艺相当先进的道路。

  当局还颁布了《建筑监督警察条例》,规定中山路以东欧人区内建筑要按欧洲统一的风格设计,同一条路上不得建造同一样式的建筑,中山路街道两旁的建筑限高18米,不得超过街道的宽度,楼高不得超过3层。1901年8月6日,由于“青岛通商以来,转运货物多用有响单轮小车,其声最足震动人脑”,认为“殊非卫生之道”,为控制噪音,当局颁布《禁止用有响小车章程》,规定自现中山路南段起至德县路一带禁止有响单轮小车来往。如有违者,即将小车及所装货物扣留入官,一星期之内纳洋3元赎回。

  当时的青岛家家户户还需掏粪,因粪便污物由马桶搬运有碍卫生,当局考虑设置了污水管道。到了1902年,当局通过安排临时采取的倒马桶方法,粪便清除一事已取得很大改善。此外,中山路雇佣清洁包工清洁马路。清道夫两三人编为一组,每天上午携带扫帚、铁锨和垃圾车出工。下午巡视街道,将撒落的马粪及脏物收集到带盖的脏物桶内 ,并保持桶外整洁。至1905年,中山路以东市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下水道完全为暗渠式,污水管道排泄粪尿及其他污水,雨水管道排泄雨水。

  道路的配套完善,百年之后依然完好,至今为人称道。

  一路两制南段欧人区,北段平民院

  1898年,就在德国政府宣布青岛为其保护地、设立总督署之后,时任巡洋舰队司令的普鲁士亨利王子带着征服者的荣耀来到青岛,一位住青的德国将士向这位王子提出了大家共有的一个请求:想有个娱乐场所,以解思乡之苦。亨利王子答应了这个请求,同意在依列女街(今湖北路)建一座水兵俱乐部(亦称海员俱乐部、水师饭店)。水兵俱乐部于当年10月18日奠基,在有据可查的资料上,这可能是德国当局在中山路上搞的第一项非军事设施。

  尽管1902年5月10日水兵俱乐部正式启用时,周围依然杂草丛生,但这不妨碍德国人将中山路打扮成柏林的商业大街的兴趣。水兵俱乐部启用之年,由政府建筑师马尔克设计的德国总督官署办公楼动工建设,建筑造价85万马克。3年前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青岛的科尔,早在1898年政府的土地法令颁布之前,就已经在清军总兵衙门的西边建造起了新城市有记录的第一幢房子。同一年,德国制造的汽车开始出现在中山路上,青岛成为中国最早出现汽车的城市之一;一年之后,中山路道路两旁还设置了路灯,青岛最早的剧场华乐大戏院在今中山路北端建成。

  中山路繁华尽显,为便于管理,当局以中山路南段斐迭里街为界,对市区房屋按顺序进行了编号,装钉门牌。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路1号在当时还有名无实。这里无疑是中山路黄金地角中的黄金地角,对这个城市南部沿海最好的地方,德国当局一直有一个打算,在这里兴建青岛俱乐部。在每一片欧洲人开辟的新土地上,都不会缺少俱乐部,它主要为德国军政官员服务,青岛也不例外。1910年,建筑师罗克格来到中国,他按照德国青年派风格设计了一座颇具德国气息的俱乐部楼,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位洋楼依然健在。

  1914年1月,德国总督府将市区分为青岛、鲍岛二区。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被称作“青岛区”,也叫“欧人区”;而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南段宽阔、疏朗,多欧式建筑,有着浓浓的异国情调,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旅馆鳞次栉比;北段则狭窄、拥挤,民族资本家的商号、传统小吃店及青岛早年特有的“平民院”多集中在此。档案资料显示,彼时,刘子山在北京路获准开设了立升官膏局、蓬莱人杨子生开设了专营欧美货物的福顺泰商号(现盛锡福帽店址)、即墨商人张明銮在中山路开设了协聚祥五金行、广西路上的吉利百货公司大厦也开始动工兴建……

  这一年初,经过了41天海上旅行的百余名前来换防的德国士兵进入青岛,他们把“大部分的时光”用来游逛中山路。“逛完所有的商店后,这些新的殖民者经常在水师饭店俱乐部喝几杯酒,然后返回军营,高谈阔论。离开海洋,沿着财富和娱乐大道向北,这就是1914年前的中山路。”《中山路历史解秘文稿》中这样记载。

  或许已经有了不祥征兆,这正是德国人在青岛最后的美好时光,1914年10月31日,日英联军总攻青岛。七天之后,驻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

  风情:南边喝咖啡北边喝大茶

  “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成了流行的口头禅。

  “虽经营酒菜业,却没有艺妓”,这是日本人田原天南对当时中山路上最高档的旅馆之一——日本松森旅馆的评价。日占时期,田原天南在青岛旅居多年,他编著的日文版《胶州湾》是研究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在书中,田原天南对中山路洋行多、宜旅游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在英国人帕默当时制作的青岛导游手册里,这时的中山路仅仅是一条功能有限的普通商业街道,“对旅行者而言,它能提供的,多是纯正的德国口味的牛排、糕点和一杯咖啡。”

  《中山路历史解秘文稿》记载:当时,亨利王子饭店一个月的住宿费是100元到150元,松森旅馆一天的住宿费也要4元。这对大部分欧洲和日本的游客来说,尚可应付,而对长居于此的普通中国人而言,则近乎天文数字了,当时青岛工人每日收入不过0.25元。旅馆业成为那个时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到上世纪20年代末期,华人在中山路上相继开设了东华旅社、连升栈、保安栈等,在李村街、北京街和河南街,还有华人经营的华通栈、三盛栈和高升栈。

  1924年12月,革命者王尽美受孙中山以个人名义的委派,来青着手发起建立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他“带着孙发给的近百元的盘资,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的身份入住天津街59号的连升栈”。据春和楼现任掌门人沈健基介绍,当时,青岛教育督办等政界要人请王尽美到春和楼吃饭,平常不喝酒的王尽美喝了即墨老酒,主动点了一道菜:春和一品鲜,这道菜至今仍是春和楼的特色菜。

  到上世纪30年代,中山路已基本形成了南边以西餐为主,北边以中餐为主的餐饮格局。据1930年的统计,西菜馆中著名的有青岛咖啡、门德来、吉美饭店等,中餐馆有春和楼、大观楼、顺兴楼等,因此有了“南边咖啡北边茶”的餐饮格局。直到上世纪40年代,这种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南北的交融在中山路得以实现。而后,伴随着德国啤酒在青岛建厂,啤酒也开始融入这条街、这座城。

  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路被最终定名为中山路,而当地的老市民则简约地称之为“街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中山路为轴线的商业区已经形成,并辐射到周边的众多街道,此段时间是中山路的黄金时期,被称作青岛人的“购物天堂”。“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成了流行的口头禅。而孩子们的目标则更为明确:“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商业中心:到中山路去“显摆”

  当时青岛已经有了很多商业街,但中山路人气最旺、档次最高,是青岛人讲排场的好去处。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春和楼的几个合伙人坐到了一起,为春和楼由私变公商量对策。不久之后,半个世纪私有的春和楼成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其公司经理开始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同春和楼一样,中山路上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在改变身份,至1966年,除有少数集体企业外,已无私营企业。

  “这段时期中山路得到了稳固发展,是不折不扣的青岛商业中心。”沈健基回忆说。而来自市档案馆的资料显示,除商业系统企业外,中山路上还有供销、物资 、外贸、轻工、机械、文化、医药、园林、金融等系统以及区属的商业企业,共计200个左右,全市较大、较出名的商业饮食服务业企业集中在这里。

  中山路北段西侧的江宁路,由3条长约50米的小街组成,因最早卖劈柴的小贩聚居于此,故称“劈柴院”。新中国成立前,相声大师马三立及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和单弦等京津艺人前来献艺,这里遂成为岛城赫赫有名的书场子、杂耍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占路建市”之风的盛行,中山路东侧的即墨路被大棚罩了起来,建成了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小商品市场。“到即墨路,买小商品”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中山路自然也水涨船高,街上车水马龙、人涌如潮,人气指数也飙升到了历史最高峰。春和楼,在岛城老字号鲁菜餐馆“三大楼”(春和楼、顺兴楼、聚福楼)中处于首位,至上世纪80年代一直是青岛最著名的鲁菜馆,被称作“青岛第一楼”。劈柴院,成了全市最火的海鲜涮锅一条街,短短的街上海鲜店就达几十家,每至饭口,人声鼎沸,烟气缭绕,好不热闹。红星电影院,火热景象完全可以用“井喷”来形容,电影一票难求,影院24小时连轴转,看电影成了青岛人最惬意的休闲方式。

  “当时,青岛已经有了很多商业街,比如老团岛一带,但中山路在青岛人气最旺、档次最高,是青岛人讲排场的好去处。”沈健基说,春和楼是青岛当时档次最高的饭店,能在春和楼结婚摆婚宴那是相当奢侈的一件事。青岛人比较前卫,那个时候已经流行穿婚纱、到天主教堂拍婚纱照了。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思想解放大潮的引领下,追求时尚、走向市场已是春潮涌动。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春和楼在1981年率先引入了迎宾小姐,这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

  改造工程:中山路老街“复活”

  2009年4月 12日,历经15个月改造完成的劈柴院开街,已沉寂多年的劈柴院再一次聚齐了人气。

  1992年5月3日,青岛市发出《加快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决定带头东迁,受之影响,百年历史老街中山路开始人气下滑。与此同时,对中山路的改造也提上日程。1996年,青岛市政府提出全面打造中山路,要建中山路步行街,砍掉了行道树法国梧桐。2004年3月15日,随着一声巨响,36.5米高的青岛饭店东楼轰然倒塌,拆除青岛饭店东楼是中山路教堂区拆迁的最后一笔,也是最重的一笔。

  此前,有着83年历史的红星电影院已永远告别了岛城观众。青岛饭店迁移之后,中山路天主教堂广场区改造将作为中山路改造率先启动的项目,立即进入工程施工阶段。2006年6月,中山路天主教堂周围的100多户居民告别了生活多年的中山路。

  作为一项受到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工程,从那时起,中山路改造一直被推在舆论的前台。最初中山路改造是由青岛市政府主抓,还专门成立了由政府直接领导的开发公司“中山置业”。后来在实施改造过程中遇到很多具体困难,比如资金问题,以及各职能部门协调不到位等等。2005年8月,按照“责任到区,政策到位”的原则,青岛市政府决定将改造权限下放至市南区政府。2006年7月底,“中山路整体改造计划”全面付诸实施。

  2009年4月12日,历经15个月改造完成的劈柴院隆重开街,当天有5万市民“捧场”。已经沉寂多年的劈柴院,再一次聚齐了人气。

  2010年初,市南区召开中山路改造重点项目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了“中山路改造问政于民”系列活动。按照计划,2010年至2011年两年内,市南区将斥资约25亿元,将中山路老城区打造成为集休闲、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精品商业街区和国家4A 级景区,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街区、都市的休闲中心和青岛人的情感家园。

  2011年1月8日,位于中山路67号的悦喜客来购物广场正式开业,这是12年以来,中山路迎来的第一个综合性的购物广场,它结束了第一百盛独守中山路的历史。这为重振中山路释放了一个强劲的信号。在沈健基看来,随着中山路复兴计划不断引向深入,中山路周边新建小区、周边居住区改造都已在不断展开,加上胶州湾跨海大桥、青岛地铁的建设,作为西部核心区的中山路,人气必将大幅度提升,商业振兴,重现活力,值得期待。

  附:中山路大事记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青岛,中山路以徳县路、保定路为界分为两段,南段为“欧人区”,北段为“华人区”。

  1914年起,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这条路改名静冈町,至今还留有一些日本商号的遗迹。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将这条路更名为山东路。

  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山路获得复名。

  1996年,青岛市政府提出全面打造中山路,建设中山路步行街。

  2003年6月18日起,中山路改造教堂区的135户居民陆续开始搬离老房,教堂区周边的房子陆续拆除。

  2003年12月1日,挖掘机挖开了位于发达和百盛之间的地块,中山路滨海旅游区开建,标志着百年老街中山路开始重建。(文/记者 陈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