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学生头发型图片:古今赏石理念的变化与发展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0:52:02

第一章:观赏石的由来及传统赏石理念“瘦、皱、漏、透”的特点及表现。

    中国观赏石文化是古老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深受文人雅士所钟爱。观赏石被作为真善美的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观赏石文化体现出的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与气质。这种文化能起到净化灵魂、开启心灵、抒发性灵、清解愁闷的作用,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目的。这种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所特有的。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文明历史可谓是古老悠久、辉煌灿烂。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广义概念讲是同步的。据考证: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经过考证和碳14测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所以新石器时代就是中华文明起源也是中国是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我们通常所说的奇石指的是:源之自然,具有一定的为人们所认识的天然造型、图案、纹理、色彩、韵味的独石。奇石经人发现,融入人的思想、情感,折射人对艺术的感悟,配上底座(道具)后,才能称之为观赏石。自然界中的奇石注定只有极少一部分能与人的审美理念相融合,与鉴赏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脱颖而出,成为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观赏石。

    自古以来,古人赏石向来崇尚具有文人味的“文人石”,讲究的是通过“瘦、漏、透、皱”来再现文人们清高、孤傲、隐逸、脱俗的气质和修为并以此来寄托自己远大理想与抱负。各种奇石历来是文人墨客们笔下予以抒情言志的常物,提起文人石缘,流传最广应当是宋代米芾拜石的故事。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其爱好特别多,除了诗书画以外,还非常喜好奇石。他善于观察事物,并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石头中,发现它们夸张、怪诞和富于变化的美学特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乐趣。

    米芾玩石的特立独行,使得其一生仕途只得“三加勋,服五品”而终。但他并不后悔,一生都在藏石赏石,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总结出“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时至今日,这四字仍是藏石赏石者品评石相的标准。
自此后“米癫拜石”以各种艺术形式一直流传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作为书画题材,常为历代名家所乐用。以下便是历代名家所创作的《米癫拜石》。


        1、明?陈洪绶

    这幅《米芾拜石图》,图中的米芾一改传统文人心目中温柔敦厚的形象,变为上锐下丰,头大身小,宽袍广袖,显得古风儒雅,与画中之石风格极相配。

 
        2、清?黄山寿

 

        3、清?任伯年


 

    这幅《米癫拜石图》与任伯年的大多人物画作品不类,用笔极为洗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具衣冠”拜石的米芾形象,轮廓线较粗且富于变化。画中很好地突出了巨石“状奇丑”的特征。石后画几竿竹子,竹子故意画得很是细秀,以反衬出“石兄”的“巨”和“奇丑”, 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4、近代?张大千
 

    通过以上几幅不同朝代的《米芾拜石图》,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米芾所拜之石并没有具体实证记录流传下来,但是历经几百年间,这块石头在文人们心中的想象几乎都被描绘成了“瘦、皱、漏、透”的形象,成了文人们孤傲不羁、特立独行风格代表,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主义精神的体现。因此秀美苍劲的奇石常被配以象征着高风亮节、品格高尚的松竹梅菊兰一起出现,从中国绘画历史中出现的各类奇石形象记录便可见一斑。 


        1、《幽篁秀石图》元?顾安


 
    此图在创作上力求表现竹子“清且真”的物态风神。“清”是指竹子不卑不亢、清高脱俗的内在品性,它是元代文人画家所追求向往的君子品德;“真”是指竹子清瘦隽逸、披霜戴雪的外在形貌,强调竹画艺术的写实精神。图中所绘之竹以淡墨写竿,浓墨画叶,深浅墨色虚实互衬,加强了画面层次感,扩展了空间。图中的湖石以墨、色点染,具有玲珑剔透之美,也映衬出竹之秀润娴静。全图以简洁的笔墨营造出“无穷出清新”的清逸意境。

        2、《兰竹石图》〔部分〕明?文征明

      

    图中竹所倚生石块亦是画面主体之一,作为竹之背景,以遒坚奇峻之态增添画之气势,又反衬竹之生机;石上兰草则增添上石趣,不给人顽固古板之感,反觉石亦为可亲可爱之物,也有它的生命喜好。

       3、《梅石图》明?陈洪绶


 

    此画中心绘一块山石,一对飞舞的蝴蝶,一仰一俯,互相辉映。右方湖石自下而上危立,左方梅枝则倒垂,在左右对称中呈逆向长势,显得别开生面。构图处理新奇独特,寓变化于均衡中。画法则简率古拙,类似于减笔画法,是陈洪绶的变体之作。

        4、《瘦石图》清?虚谷


    这幅《寿石图》富有趣味,石头被巧妙的夸张,变形。我们还可以从真、舍、直三方面来赏析:“真”就是在对石头本质的把握基础上又能加以大胆的主观夸张,以达到更传神的高超的艺术境界。“舍”就是对造型的大胆取舍,虚谷的舍,来得狠,舍得妙,手法高明。“直”又是虚谷用笔用线的一个明显特点,其简练的线条凝重,见直方组合,做到神似、传种,而不是形似。他作画行笔用线是宁方勿圆,顿中见力,见棱见角,下笔肯定,有着强烈的个性。

        5、《竹石图》清?郑板桥



 

    画上的石块,雄浑朴茂、秀丽峻峭,不比一般文人画中的玲珑剔透、柔曲圆润的太湖石,它那样地坚峭硬崛,虽然形态上缺少比例和谐之美,却透着一股雄强刚直之气,实在是因为郑板桥遵从苏轼的“丑石说”,丑可以转化为美,丑中有美,以丑为美、为奇,进而突出了石头的雄与秀,正如他自己所云“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反映了作者本人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志节。


        6、《寿石图》、《寿石清供图》晚清?张熊


 

        7、《菖蒲寿石图》、《蒲石图》晚清?文鼎


 

        8、《寿石图四屏》晚清?杨易

 


        9、《花石图》册页 晚清?吴熙载 吴克让

    由最后几幅晚清文人所作之“蒲石”、“寿石图”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宋元起至清末,文人们对于赏石画石一直都传承着“瘦、透、漏、皱”的审美欣赏标准,数百年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直至今日,这依然是佳石观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