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厚硬适合什么发型:好眼力好心境好根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24:15
2009年04月20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吉林日报

 

 
□邰子桐
酷爱根雕的赵喜山,凭借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把在别人眼里没用的破树根变成了振翅欲飞的仙鹤、吞云吐雾的飞龙等根雕艺术作品。我们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万千的同时,也不禁为艺术家的精妙构思所折服。
1984年,赵喜山无意间从书上看到一些根雕收藏大师的简介,还有他们收藏的根雕作品,这给了原本就喜欢盆景设计和插花艺术的赵喜山很大触动。“ 根雕是天然形成的,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大自然神奇的赐予,根雕艺术作品变化万千,不同的欣赏角度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看到这句话,赵喜山被根雕的自然和真实所吸引,对于根雕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十几年如一日,无论是上班时还是退休之后,每天赵喜山都会骑着自行车在长春市的各个角落里寻找,每发现一个好的树根他都如获至宝。
“根雕艺术不同于其它的一些艺术形式,可以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它要求创作者必须走出去,寻找素材,即便找到了素材也不能立刻动手去做,还需要长时间、多角度地观察,找到最佳的欣赏点才能动手,这个过程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赵喜山指着自己刚刚搜集到的树根动情地说。开始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时候,由于对于这门技艺不是十分了解,加上创作心切,对一些树根没有仔细观察,只看到其中的一个物象便动手去雕琢,结果下手之后反倒发现比这个更好、更形象的物象,可是却为时已晚;有时候作品做完了,但是对树根的处理不彻底,过一段时间便被虫子蛀了。谈到这些,赵喜山说:“现在想想那时的经历都是现在的经验,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技艺的提高和那些失败其实是密不可分的。”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如今的赵喜山根雕技艺日臻成熟,无论是刀法还是创意都近乎完美,他能充分利用素材中每一处或直或弯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素材。“创作根雕艺术作品,我在数量上没有要求,贵在品质,不浪费每一个大自然赐予的素材,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得到一个好的素材实属不易,创作者应倍加珍惜。”
齐白石曾说:“艺术妙在似与非似之间。”根雕艺术更是如此,根雕属于写意的艺术,赵喜山深谙其中的道理,对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他不求貌像,但求神韵,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他指着摆在架台上一个名字为《水獭》的作品说:“这个作品就是求其神韵,宏观看似乎不像水獭,但微观到局部,看其表面的木质纹理,细腻光滑,而且灰白杂间,极像水獭的皮毛。”说完赵喜山的手还在作品上面细细地摩挲,就像抚摸孩子的头顶一样,充满深情。“根雕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不一,应该因材施宜,尽量避免破坏树根的原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将根雕作品的观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同样也是我的根雕艺术创作的一个原则。”说话时,赵喜山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放在墙角的一个树根上。
赵喜山不仅仅在作品上下苦功夫,在作品底座的配置上也严格要求。“根雕艺术要求做到天衣无缝,一个好的根雕作品需要一个好的底座来衬托,这样才能显出气势,两者可以相得益彰。”他的一个名为《乌龙绞柱》的作品,龙雕刻好了一年多,但却苦于找不到龙盘柱,因此一直没有将作品完成。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喜山去农村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婚礼,按当地风俗摆流水席,在灶台处,朋友正将一段柳树放在灶底烧火,恰好这时赵喜山走了过来,看到被烧火的柳树顿时眼前一亮,这段柳树由于年岁较长,内部已经中空,还有几块石头镶嵌在树内,赵喜山喜出望外,这不正是自己要寻找的盘龙柱吗?于是他迅速地从灶底将柳木抽出,并向朋友说明原委,喜酒也顾不上喝便扛着柳木回家了。像这样的例子,在赵喜山的根雕创作道路上不胜枚举,进臭水沟子,跑建筑工地,甚至到周边的农村寻访。“好的根雕素材可遇而不可求。行者无疆,我愿做一个行者,发现好的素材,为后代子孙多留下几个好的艺术作品。”
转眼之间,赵喜山在根雕艺术创作中研究实践了20余年,但他却谦虚地说自己刚刚入门,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技术,提高自己的眼力,真心希望赵喜山能够多发现好的根雕素材,多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责任编辑: 王爱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