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宠物美容师 开店:赏石 藏石 求清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1:08:26

赏石 藏石 求清醇

颜怀学 王道轩

岩石俗称石头,远古时期人们用石头作工具,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发现石头有多种优秀品质,还有许多具有观赏魅力的品种。后来古人把石头人格化,又赋予石头以五义(仁、义、礼、智、信),其中有的成为人们的珍爱。最引人入胜的例子莫过于春秋战国时“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中的“璧”就是一种稀有的石头。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来换取这块来自楚国的“和氏璧”,和氏璧不仅石质坚韧,而且颜色碧醇、色泽蕴润,故价值连城。三国时东吴孙坚获“传国玉玺”,藏匿之而惹来杀身之祸,玉玺的材料也是石头,只不过是玉石的工艺品,是帝王权力的象征而已……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说明具有观赏性的石头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价值已非一般。石头中也有可供观赏者(观赏石)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萌发了。
    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人们奋斗的最低纲领是吃饱穿暖,当经济发展,生活好转,人们就自然萌生更高需求的欲望。欣赏石头的自然美,收藏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今天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跟旅游一样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高雅的文化需求。历史上观赏石兴旺发达的时期常常伴生于国泰民安的大治之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林事业的兴起,对观赏石开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兴建园林需要凿池叠山、人造丘壑,而经常使用的石材多为太湖石、黄石。太湖石岩窦透漏,状奇可佳,在叠山施工中有落脚很难而容易封顶的特性;黄石却正向反,落脚容易收顶难,二者均非十全之材。单体可赏可鉴,既可立之于庭亦可陈之于案者很难寻觅。灵壁石正好有上述之美,它是一种古老的岩石(5.7亿年以前),它久经风霜的自然妙造、千姿百态、一方之石可容千峰竞秀、百壑争流;岩窦漏透、千奇百怪;色如墨洗,磬声悠扬;皱、瘦兼备尽显亿万年之苍桑;层纹清晰、可解读它赋于传奇的历史,它位列玩石之首也在情理之中。现在不论何地,凡是举办奇石展览,开办奇石市场,若无灵壁石参与者无不引以为憾。今天观赏石的种类早已突破灵壁石、太湖石、英石、雨花石的范围。据我所知还有黄河石、彩霞石、红河石,景文石、贡菊石,三峡石、各种荒漠石……等等都成为人们收藏的对象。西方国家多以各种化石、矿物的自然晶体作为主要对象进行收藏。而东南亚、韩国、日本深受我国文化熏陶,其收藏习惯与我国雷同。
     岩石是自然界各种地质作用,有关化学元素在适当物理、化学条件下排列组合而形成。例如雨花石常与火山作用有关,后经自然营力妙造而成。又如灵壁石是古海洋沉积,成岩后经风、雪、雨、霜的鬼斧神工雕刻,始有今日的玲珑剔透,瘦、皱、漏、透的面貌,哪怕仅一拳之天地也能蕴黄岳之观、蒿少之姿。所以,岩石无不都打上形成时的烙印。故而岩石品种千差万别,何止万千!
    自然界并不所有的岩石都是奇石(观赏石),只有那些具有黄岳之观、龟蒙之面;或石质坚韧、温润纯净;或色若蕴玉、灿若云霞;或层纹叠起,虽历经苍桑而其纹不乱者。化石则有翔雁游鱼物象宛然之特点。矿物晶体则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凡具有上述特点一二者皆具观赏魅力,一石在手能使人坐生清思、愉悦心情,产生万端遐想。雅石无言最可人,其品格一般有形、色、质、纹四项内在质素。人们为使其审美效果更进一步升华,更臻完美,添加了外在两项标准——名与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观赏石的分类和鉴赏也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不同种类的观赏石其鉴赏标准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太湖石有漏、透、瘦、皱四项质素,而灵壁石除具上述四项标准而外还要加上磬、黝两条,而后两条是鉴定灵壁石是否正宗的决定性条件。如此等等……。
    欣赏奇石,可以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生活的启迪。不同的人欣赏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固然与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有关外。就是同一件展品,它也是不能使所有的人都能产生万端遐想和坐生清思。因为,欣赏石头可以说也是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它需要观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产生移情的一定思维能力。欣赏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化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乐石者”经常交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仅就观赏石的“形”而论,一般人都能以貌取石,常常容易掌握形似的尺度,只要肖形其物、生动逼真就视为上品。其实不然,形象观赏的最高境界则是既形似、更神似,即所谓无象之中有象,无情之中有情。老子《道德经》中所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它既是一幅生动的“实物写生画”,更是一幅“抽象派”作品。最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得不同的形态变幻者乃为上品。至于名、座那是观赏者为使观赏石的审美质素更臻完美而人为的添加,一件观赏石应该根据其标型特征冠以点睛之名,要名符其实,要有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展品也要有相得益彰的石座,这就像好马配雕鞍一样,要彼此相匹配,座要使石更加靓丽,而不能喧宾夺主。欣赏奇石故然倡导“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但绝不能反对人的作用,在深刻的“人化自然”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自然人化”。人类与石头打交道,一开始就存在改造与利用问题。“先实用后审美,再实现二者的统一;先物质后精神,再实现二者的统一;先道德后审美,再实现二者的统一;先天地而后人,再实现天人合一。”*  这大概是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
    另外,观赏石应该讲究正宗。例如,灵璧石以产自灵璧县城北磬云山余沟,并具有漏、瘦、透、皱、磬、黝者为正宗,尤后两条是鉴别真伪的重要标准。现在的哑石、花灵璧等应冠以其它的形容词为妥。
    赏石亦可言志、修身。赏石者常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求得内心的充实与清醇。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又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智也;坚强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他把山、水与人的精神道德联系在一起。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孔子的说法进行了铨释:“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礼,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民国的张轮远在《万石斋灵岩石谱》中进一步阐释道:“石出于山,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有似夫仁人志士,故仁者乐之。”其实,孔子的话可以看成一种互文,智者仁者、乐水乐山,即有高尚道德的人也要与自然界之间谋求一种契合与共鸣。这正是我“绿学会”倡导的三大和谐,即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宗炳《画山水序》中说:“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显然,他们都主张山水既有哲学内涵也有美学意义,山水可以其形、以其美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感悟到“道”的精神。观赏石与鉴赏者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冷漠存在,对观赏石的感受会随着鉴赏者的主观精神世界而转移,正所谓一样山水百样情,物我同物、情景交融——意与象统一,以达到言志、修身,求得心态和谐与清醇、怡身畅神获得精神享受。

    * 见《山水美学》14页,中国山水学思想简史,刘益之,广西教育出版社
 
 
    文章出处:老顽童网站
    文章作者:颜怀学 王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