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惠发型师视频:“312”经络锻炼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45:13
“312”经络锻炼法由祝总骧教授所创,他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用两种生物物理学方法,证实了人体经络的客观存在和它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他根据中医学经络理论和长期积累起来的中医实践及气功、武术等经验,提出并向社会推荐这一人人可行、行之有效、自我防病治病的经络锻炼方法。
中医学经络理论是2500年前中国先哲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根据经络学说,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要作用,历史上中医防病治病、保健长寿法,如中药、针灸、推拿、导引、气功、武术等,无一不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所谓“312”,“3”指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的按摩;“1”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2”是两下肢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活动。
具体取穴和锻炼的做法如下:
1.穴位按摩
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然后就可以把右手翻过来进行按压。
锻炼要点:拇指屈曲垂直,做一紧一松的按压,按压的力量要强,应有酸麻胀的感觉。

内关穴取穴:在我们手腕处有几条横纹,在紧挨着手的横纹处放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手臂的两条筋中间食指按下去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要找的内关穴。
锻炼要点:拇指垂直按在穴位上,指甲要和两筋平行,用指尖有节奏地按压,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酸麻胀的感觉。

足三里穴取穴:把一只手的四指放在膝盖骨的下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去按压与小指的交界点(胫骨嵴外一横指处),这里就是我们所要找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自古以来就是长寿保健穴,这个穴位不是很好找,找时应该多一些耐心。
锻炼要点:拇指垂直下按,增加揉的动作,力度要大,不仅有酸麻胀的感觉,最好还要有一些窜的感觉。

3个穴位按压每两秒一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分钟。
2.腹式呼吸
所谓腹式呼吸就是平躺或者静坐着做的呼吸练习,用鼻吸气的时候要鼓腹部,用口呼气时腹部凹下,保持胸部不动,让呼吸的频率尽量放慢,这个方法可以促进各个脏器的气血流动。
锻炼要点:尽量放松,意守丹田(肚脐下3寸处),保持胸部不动,每分钟呼吸4至6次,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5分钟。
3.下蹲运动
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运动主要就是双手平举做下蹲运动,也可以是慢跑、散步等运动。
锻炼要点: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每天5至10分钟即可,但每天一定要坚持。
“312”经络锻炼法还要因人因病而异,灵活运用。应掌握以下特点:
1.“3”个穴位按摩的特点
穴位按摩的作用原理就是通过按摩这种刺激使有关穴位下的经脉得气,即产生酸、麻、胀、以至“窜”的感觉后被激活,该经的血气畅通,常可以达到使所属的组织、器官产生即时的效果。如心绞痛发作时按摩内关穴常常立即使疼痛得到控制;而按摩合谷穴则对头面或牙痛有即时效应。所以只取3个穴位,是因为这3个穴位如果正确运用,就可以影响到全身的疾病,做法简单易行、有利普及。这里并不排除全身300多个穴位的运用。
2.“1”个腹式呼吸的特点
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大脑和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使全身尤其腹部9条经脉血气运行得到改善,是一种比较缓慢的经络锻炼,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然而这3种病和腹式呼吸的关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压病的原因是肝阳上亢,肾气阴虚,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阳下降,肾阴上升,一般需要延长时间到10分钟,并放慢呼吸频率到每分钟4次甚至更慢可更为奏效。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胃经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这两条经脉的血气活跃,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够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静状态下思想集中于丹田,使9条经脉包括肝、肾经的阴阳达到平衡而入睡。
3.“2”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也是经络锻炼,这是因为经脉是以一种立体结构和肌肉联系在一起,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必然带动有关经脉的组织结构活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激活经络的方式。全身肌肉的运动必然引起全身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活跃起来,同时全身气血运行迅速加强,表现在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上升等,从而对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功能也进行一次大调正。这种大调正有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强和疾病的控制。
312经络锻炼法:内关穴的按摩方法

',1)">
312经络锻炼法:足三里穴的按摩方法  ',2)">     312经络锻炼法:合谷穴的按摩方法
',3)">
312经络锻炼法:腹式呼吸的锻炼方法
',4)">
312经络锻炼法 (完整视频)
',5)">
如何人体穴位自我按摩(医海拾贝)
人体穴位自我推拿术,是以中医理论的人体经络学、穴位学为依据,介绍人体头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下肢五大部位的重点穴位。通过施以正确手法的自我推拿,可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博友,健康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只要你通过施以正确手法的自我推拿,就可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哟!
人体穴位自我推拿术以中医理论的人体经络学、穴位学为依据,介绍人体头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下肢五大部位的重点穴位。通过施以正确手法的自我推拿,可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自我推拿术吸收了古代传统推拿之精髓,并融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实践,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受到中外医学界和自然疗法学会的赞誉和推举。
自我推拿术简单易学,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安全有效、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皆宜,是当今家庭保健康复的生活教材。
一、常用人体穴位表
攒竹:眉头凹陷中。
睛明:目内眦旁0.1寸。
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于眶下孔凹陷中。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安眠: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翳风穴位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桥弓:胸锁乳突肌表面的条状区域。
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至4寸。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位于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涌泉:于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足趾跖屈时凹陷中。(注:本人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宽度为3寸。)
二、穴位按摩健身法
今天向朋友介绍的是一种穴位按摩的健身方法。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这里向朋友推荐三个最常用的穴位。即:合谷、内关、足三里。
第一个穴位是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是这样的:
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按摩合谷穴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有一定的强度,穴位下面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第二个穴位是内关。
内关穴的取穴是这样的: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穴位是足三里。
足三里穴的取穴是这样的:可以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向下四指并在胫骨外侧的交点处就是此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凡脾胃失调等消化系统的疾病,通过按摩足三里都会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必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那么,怎样按摩足三里?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推拿与按摩相结合的方法。如果按摩右侧足三里,就可以用左手的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他四指握住胫骨,然后以拇指垂直下鞍,频率和前面谈的两个穴位一样,但力度要大,由于足三里下面的肌肉较为丰富,有时按摩可能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这时也可以运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的帮助,这样就容易达到得气的效果。
以上介绍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三个穴位的具体方法,朋友们可以长期进行穴位按摩锻炼,它对于调节全身的气血通畅,防病治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给您的医疗保健设下了第一道防线。
常用人体穴位示意图 歌 汇总
中医常用穴位歌
尺泽喘咳痛肋胸,列缺头痛咽肿宁,
合谷面口鼻齿患,曲池肩臂痛必松,
肩禺臂痛无力举,迎香鼻塞即时通,
地仓口歪不能语,颊车齿痛与中风,
下关耳鸣上牙痛,天枢泻痛气上冲,
三里主治肚腹病,内庭胀满牙病停,
脾胃生育三阴交,水肿腹坚找阴陵,
神门失眠心惊悸,后溪肩背并耳聋,
听宫亦治耳中病,攒竹一刺目即明,
脏腑俞穴皆在背,都治该脏与腑病,
腰背委中求最灵,昆仑头痛目眩终,
太溪一补滋肾水,曲泽烦热呕吐宁,
内关胃痛心胸满,外关头痛热病清,
翳风耳鸣颊肿好,瞳子寥治眼病灵,
风池感冒头痛用,听会治病同听宫,
环跳能治腰腿痛,风市冷庳瘫痪动,
阳陵肋痛鹤膝肿,绝骨手足不遂行,
侠溪胆火头目晕,太冲肝阳上亢平,
命门火衰用艾灸,大椎泻热功最洪,
哑门专治不语症,百会脱肛尸厥醒,
人中神志不清醒,关元益气壮阳功,
神厥回阳能固脱,中脘胃病吞酸停,
咳逆暴喘寻天突,颤中理气又宽胸,
经穴皆治本经病,局部临近远端同,
诸穴又治本脏腑,泻热急救十二井,
穴位主治要熟记,临床应用方从容
经络穴位歌
十二时辰、生肖、经络起止穴位歌
11-1子鼠瞳髎窍阴胆,1-3丑牛大敦期门肝,3-5寅虎中府少商肺,5-7卯兔商阳迎香大。
7-9辰龙承泣厉兑胃,9-11巳蛇隐白大包脾,11-1午马极泉少冲心,1-3未羊少泽听宫小。
3-5申猴晴明至阴膀 5-7酉鸡湧泉俞府肾,7-9戌狗天池中冲包,9-11亥猪关冲丝空焦。
注:大(大肠)、小(小肠)、膀(膀胱)、包(心包)、焦(三焦)
经络穴位歌诀
胆:屈光不正瞳子髎,胸膜炎症足窍阴。低压胆经悬钟穴,解除郁闷通胆经。
肝:子宫脱垂大敦穴,胁痛肝炎期门穴。解郁平心肝胆经。
肺:支气管炎中府穴,咳嗽咽痛少商穴,头晕鼻塞肺俞穴,胃泛酸水太渊穴,久咳不止右尺泽。
大肠:耳聋牙痛商阳穴,鼻塞鼻炎迎香穴。咽喉疼痛右太渊,梅核气郁搯少商。
胃:结膜发炎承泣穴,消化不良厉兑穴。胃痛梁丘足三里。
脾:腹胀腹痛隐白穴,全身疼痛大包穴,胃胀胃痛公孙穴,肌肉酸痛太白穴,高压头痛三阴交,膝盖发痛阴陵穴,缓解痛经摩血海,防止出血按隐白。
心:胁痛心痛极泉穴,心悸胸痛少冲穴。胃胀不适左极泉,胃胀打嗝按极泉。耳朵鸣叫少海穴。经期腹痛按神门,长期腰痛右少海,口腔溃疡神门穴。
小肠:头痛眼痛少泽穴,耳聋耳鸣听宫穴,肩膀酸痛后溪穴。
膀胱:近视运视睛明穴,胎歪难产至阴穴。
肾:头痛溢血涌泉穴,咳喘呕吐俞府穴。
心包:胸胁发痛天池穴,心痛头痟中冲穴。肚泻按摩内关穴,
三焦:头痛咽痛关冲穴,偏头发痛丝竹空,便秘左手支沟穴。
仼脉:腹泻腹胀神阙穴。
督脉:喷嚏敲击膈俞穴,晕车膈俞有灵效。
奇穴:头痛头部太阳穴,腰痛腰部腰眼穴,瘰疬头颈百劳穴,小儿疳积四缝穴。
经络穴位保健歌
重要穴位须熟习,经常按摩健身体。老年慢性气管炎,肺俞中府合谷取。
冠心病取三穴位,内关曲池足三里。血压过高二个穴,左右内关足三里。
糖尿病取三穴位,曲池天枢和地机,胃病取穴也有三,脾俞胃俞内关取。
前列腺炎三个穴,次髎关元和中极。上巨虚和足三里,天枢大肠治便秘。
经络气血多通畅,神清气爽有生机 保健按摩防病疾,健康长寿在自己。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人体12个重要穴位(从上到下)
1、合谷穴。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用拇指端在该处向指骨方向压,有酸痛感觉处。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 ...
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症。按摩后溪穴治疗腰痛的方法:用拇指按揉后溪穴,同时缓缓转动腰部2-3分钟。现代研究发现后溪穴还有促进肠蠕动作用,可辅助治疗便秘。
6、膻中穴:位于两乳之间胸骨中线处。传统中医认为,膻中穴为“宗气之海,善治气病,具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疗胸闷、乳腺炎、缺乳、肋间神经痛、咳嗽等症。与天突穴配合辅助治疗咳嗽,效果良好。按摩手法:用擦法,用手指上下擦膻中穴100次,使皮肤稍红即可。也可同时按压天突穴。
7、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常用于治疗胃炎、腹胀、呕吐、消化不良、溃疡病等。
常用摩法和贴膏法。摩法:用手掌面贴于体表穴位上,转动按摩2分钟;贴膏药法:擦净皮肤,取活血止痛膏半张贴于穴位上,2天后取下。停1天可再贴。(皮肤过敏者不能用)。中脘穴与足三里穴同用,可提高辅助治疗胃病的效果。
8、足三里。足三里穴的取穴是这样的:可以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向下四指并在胫骨外侧的交点处就是此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凡脾胃失调等消化系统的疾病,通过按摩足三里都会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必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民间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犹如吃只老母鸡的说法。
那么,怎样按摩足三里才容易得起你?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推拿与按摩相结合的方法。如果按摩右侧足三里,就可以用左手的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他四指握住胫骨,然后以拇指垂直下鞍,频率和前面谈的两个穴位一样,但力度要大,由于足三里下面的肌肉较为丰富,有时按摩可能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这时也可以运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的帮助,这样就容易达到得气的效果。
9、阳陵泉穴:小腿外侧,膝关节下突出的骨头为“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压下有酸胀感觉处即为阳陵泉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肝炎、便秘、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等。治疗胆囊炎与关冲穴合用效果更好。
按摩手法:用按揉法,按揉2分钟。
10、丰隆穴:位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胫骨前缘外开2寸处。传统中医认为,丰隆穴能“健脾胃,化痰浊”,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偏瘫,咽喉肿痛,癫痫等。现代研究发现,丰隆穴对改善脂代谢也有作用,可用于降血脂的辅助治疗,与足三里共用效果更好。按摩手法:用叩法,同足三里。
11、承山穴:位于小腿腓肠肌腹下正中(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可以祛湿升阳,对排除体内湿邪有奇效,常用于治疗腰背痛、痔疮、脱肛等症。特别是防治腓肠肌痉挛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用叩法,同叩击委中穴相同。握空拳,用食指掌骨端叩击使出现酸胀感,叩击50下。也可用踮脚的方法。现代研究发现,小腿肌肉与心脏强弱有很大关系,锻炼小腿肌肉,可以强健心脏。
12、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属于足厥阴肝经。传统中医认为,太冲穴有“疏肝理气,通经活络,清热泻火,平肝息风,疏泻下焦湿热之力”。常用于高血压、闭经、头痛、目眩等症。与曲池穴合用,可加强降高血压效果;与阳陵泉穴合用,可提高辅助治疗肝炎效果。按摩手法:擦法,用手指在太冲穴来回压擦1-2分钟,使之有酸胀感觉。
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有一定的强度,穴位下面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常用人体穴位表
常用穴位简介
1 头部常用穴位
(1)百会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色交叉点处,距前发际5寸
(2)头维 入发际0.5寸,旁开中线4.5寸
(3)印堂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4)攒竹 眉头凹陷中
(5)鱼腰 眉头的中点
(6)阳白 鱼腰穴上1寸
(7)太阳 眉梢与外眼角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
(8)迎香 鼻翼旁开0.5寸
(9)瞳子廖 在目外眦外侧,眼眶骨的外缘
(10)人中 人中线上1/3与下1/3交界处
(11)丝竹空 在眉毛外端凹陷中
(12)听宫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
(13)翳风 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
(14)下关 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15)地仓 口角旁0.4寸
(16)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17)风池 平耳垂,颈后两筋外凹陷中
(18)缺盆 锁骨上缘中点凹陷中,旁开前正中线4寸
2 胸腹部常用穴位
(1)膻中 两乳头之间,正中线上
(2)中脘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3)天枢 脐旁开2寸
(4)气海 腹中线,脐下1.5寸
(5)关元 腹中线,脐下3寸
(6)神阙 脐的中间
(7)章门 第十一肋端
3 腰部常见穴位
(1)大椎 第七颈椎棘突下
(2)肩并 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3)天宗 肩胛冈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处,肩胛冈下窝中央
(4)风门 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膈俞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胆俞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胃俞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2)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3)命门 第2腰椎下棘突间
(14)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腰眼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4寸之间凹陷中
(16)八廖 分为上,次,中,下左右共8穴.上廖在第一骶后孔中,次廖在第二骶后孔中,中廖在第三骶后孔中,下廖在第四骶后孔中
4 上肢常用穴位
(1)肩隅 肩峰前下方,举臂时呈凹陷
(2)肩廖 肩峰后下方,举臂时呈凹陷
(3)极泉 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
(4)曲池 屈肘,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5)小海 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6)手三里 在曲池下2寸
(7)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键桡侧凹陷处
(8)阳溪 腕背横纹桡侧,两筋之间
(9)合谷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
(10)支沟 腕背横纹上3寸,两骨之间
(11)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
(12)阳池 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13)列缺 桡骨茎突上方,宛横纹上1.5寸,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此时食指尖处即是
(14)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15)内关 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
(16)少商 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
5 下肢常见穴位
(1)环跳 在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连线的外1/3和内2/3交界处
(2)居廖 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处
(3)承扶 大腿后侧正中线,臀横纹中点
(4)殷门 承扶穴直下6寸
(5)风市 大腿外侧,帼横纹上7寸;当直立垂手时,中指指尖取穴
(6)髀关 髂前上嵴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平臀横纹
(7)伏兔 髌骨外上缘直上6寸
(8)梁丘 髌骨外上缘直上2寸
(9)血海 髌骨内上缘直上2寸
(10)内,外膝眼 髌骨下缘,髌骨韧带内,外侧的凹陷中
(11)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
(12)阳陵泉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13)阴陵泉 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14)委中 帼窝横纹中点
(15)承山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顶点
(16)三阴交 内踝间直上3寸
(17)绝骨(悬钟) 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
(18)解溪 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肌腱中间与外踝尖平齐
(19)太冲 足背第一,而跖骨底凹陷中
(20)昆仑 在跟腱与足外踝之间凹陷处
(21)太溪 在跟腱与足内踝之间凹陷处
(22)涌泉 在足心前1/3凹陷处
二,人体常用108穴位总汇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後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後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後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顴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後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後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後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锁乳突肌後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後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後,胸锁乳突肌後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後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阴部後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髕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後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後三分之二交界处.
一,常用人体穴位示意图



二,耳朵人体全息示意图
三,脊椎全息图
四,手背反射区图
五、手部病理反应点适应症对照表
六,手部病理反应点--掌背图
七,手部病理反应点--掌心图
八,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
九,手的第五掌骨全息穴位图
十,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1)
十一,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2)
十二、手掌反射区图
十二,双足全息图
十三,针灸穴位图(1)
十四,针灸穴位图(2)
十五,针灸穴位图(3)
十六,足背侧反射区
十七,足底反射图区
十八、足内侧反射区图
人体穴位图 自我按摩帮手
头维穴 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睛明穴 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 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膻中 中庭鸠尾巨阙 上脘中脘 建里 下脘水分 神阙 阴交气海 石门关元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大赫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或中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天枢 外陵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日月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陶道身柱神道 灵台至阳 中枢脊中 悬枢命门腰阳关 肩中俞肩外俞 附分肩井 天髎曲垣 秉风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 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

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尺泽穴 少海穴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 经渠穴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曲池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外关 养老 阳谷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三阴交穴 交信穴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

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梁丘 膝阳关 犊鼻阳陵泉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解溪 冲阳丘墟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行间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申脉 仆参昆仑

按摩五个部位 强过吃补品
人体有五大保健特区,分别在背部、脊柱、前胸、腹脐和耳部。
冬季每天做好这五个特区的保健时,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扶助正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
特区一:腹脐
养生关键词: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中央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揉腹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
对于平日缺乏锻炼的人群,建议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养生关键词:预防耳部冻疮,帮助养肾。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生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提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养生关键词: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摸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
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特区四:背部
养生关键词: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经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经络,安心安神,帮助预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疗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特区五:脊柱
养生关键词:促进消化,预防脊柱常见病。
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健方法:儿童厌食、偏食可以沿脊柱两侧夹脊穴按摩。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按摩理疗、刮痧、拔火罐、轻轻拍打。
在脊柱特区进行针刺、中医蜂疗及艾灸,对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经疼痛及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效果。
人们长期伏案或久坐电脑桌前,易引起头、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腹胀、便秘等疾病,所以加强健身十分必要。
梳头:用手指代替梳子,从前额的发际处向后梳到颈部,然后弧形梳到耳上及耳后。这种梳头方法,可改善大脑血液供应,健脑爽神,降低血压。
弹脑:端坐椅上,两手掌心分别按两侧耳朵,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弹击后脑部,自己可听到咚咚声响。每天弹10—20下,有解除疲劳,防头晕、治耳鸣的作用。
扯耳:先左手绕头顶,以手指握住右耳尖,向上提拉14下,然后以右手绕过头顶,以手指握住左耳尖,向上提拉14下,可达到清火益智、心舒气畅、睡眠香甜的效果。
练眼:每隔半小时远望窗外一分钟,再以紧眨双眼数次的方式休息片刻,也可作转眼珠运动。这种方法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脸部运动:闲暇时,将嘴巴最大限度地一张一合,带动脸上全部肌肉以到头皮,进行有节奏的运动,持续50次,脸部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延缓脸部各种器官的老化,使头脑保持清醒。
转颈:先抬头尽量后仰,再把下颌俯至胸前,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然后缓慢地做头部圆周运动,并向左右两旁侧倾10—15次,腰背贴靠椅背,双手在颈后抱拢片刻,能收到提神的效果。
伸腰:伸懒腰要加速血液循环,舒展全身肌肉,消除腰肌过度紧张,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
揉腹:用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36周,再逆时针做36周,可防便秘、消化不良等症。
提肛:将肛门向上提,然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复进行。站、坐、行均可进行,每次做50次左右,持续5—10分钟即可。提肛运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疮等肛周疾病。
躯干运动:左右侧身弯腰,扭动肩背部,并用拳轻捶后腰20次左右,可缓解腰背疼痛、腰肌劳损等病症。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视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