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收费图片:消逝的古国——突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0:17
消逝的古国——突厥 一、突厥简介突厥是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零、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 突厥是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
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以善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
6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馀落(户), 势力逐渐强盛。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
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西海(今咸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 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28级。税法规定对普通牧民、黑民(战争中归附者)「徵发兵马、科税杂畜」。历法以动物纪年。
5世纪始创制突厥文,亦名鄂尔浑-叶尼塞文,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1889年在鄂尔浑河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后,始为世人所知。据《新唐书》、《旧唐书》的《突厥传》,前一碑文的汉文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
638、659年,东西突厥先后统一于唐。
680年,南迁的东突厥之后北返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745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乃大多附于回纥,一部西迁中亚,另部南下附唐。 突厥地图
二、突厥的兴起与衰亡
公元五世纪,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被称之为“锻奴”。
  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车等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人数达30万余众。而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开始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参考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从五世纪后叶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南北朝后期,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这时华北北齐与北周政权并立,双方均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均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则借机以和平或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
  隋灭陈完成南北统一后,与突厥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隋利用军事与政治手段开始反击突厥势力。同时,突厥汗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内部斗争激化,隋的反击取得了相当成果。599年(隋开皇十九年十月),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显著标志了隋强突弱的形势。
  但隋朝二世而亡,这一局面没有维持多久。隋末群雄并起,其中多数都曾经依附过突厥。一时形势诚如《通典》卷197所谓“及隋末离乱,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称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渊在晋阳初起时,也曾经迫于形势,自下于突厥。其手段亦不外于割地、贡献、贿赂等等,实与诸雄无异。只不过唐朝定鼎,势力强盛之后,讳言这段历史,以致史料流传稀少,很多需依靠史家研究方可复原而已。
  这时的突厥仍像北朝时代一样,试图对中原各势力恩威并施,抑强扶弱,不时直接出手,借以保持、提高自己的优势地位。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群雄割据中获利了,因此将主要对手确定为唐,试图扶植其他势力与唐相抗。失败之后,便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乃领兵而退。(“渭水之盟”)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绩、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 东突厥
三、突厥之复兴
 自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以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唐朝统治下的东突厥各部基本上稳定。但由于朝廷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群众不满,特别是一些民族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
  679年(调露元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擒酋长奉职。泥熟匐可汗为其部下所杀。突厥叛军余众退守狼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
  温傅部又从夏州(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迎颉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黄河,立为可汗。
  681年(开耀元年),伏念与温傅连兵进攻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庆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这年秋季,伏念在唐军兵临帐前的形势逼迫下,逮捕温傅,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死伏念。裴行俭慨叹朝廷杀死降者,以后不会再有人投降,从此称病,闭门不出。唐高宗对降者不予宽容,反加杀害,为突厥上层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祸根。
  682年(永淳元年),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陆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单于都护府云中都督舍利元英属部的酋长,世袭吐屯之职。伏念死后,他率17人出走,逐渐聚众至700人,并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他通过招集伏念亡散残部的办法,使部众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铁勒大批羊马,从而势力逐渐强盛,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为杀(即设,官名),咄悉匐为叶护。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其时,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长史王本立囚禁。当骨咄禄入侵时,元珍请求由他去劝谕突厥诸部撤退,以赎自己的罪过。当他到达敌营后即向对方投降。骨咄禄任命他为阿波达干,统率全部兵马。于是骨咄禄、元珍寇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北境,杀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北岚城)刺史王德茂。后被唐将薛仁贵击溃。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后突厥先后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围单于都护府,杀司马张行师;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灵丘县),杀刺史李思俭;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
  由于后突厥频繁入侵,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防御突厥侵扰。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务挺因代被囚待斩的内史裴炎申辩,违反武则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杀。后突厥统治者得此消息后,因大敌已亡,特设宴欢庆,但又为程务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祷。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间,后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被唐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击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齿常之等在黄花堆(今山西省山阴县黄花梁)大破其军;冬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碛北追击后突厥,全军覆没。武则天大怒,称骨咄禄为“不卒禄”。
  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后,东征西讨,频繁出击。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他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亲自参加战斗20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国的基业。693年(长寿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禄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   四、后突厥之发展与衰亡
发展:
默啜成为后突厥可汗之初,曾于693年(长寿二年)腊月进攻灵州,杀掠当地官吏和人民。在这以后,他为了巩固其篡夺的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册万岁元年)冬十月,默啜遣使请降。这时早已称为周朝皇帝的武则天非常高兴,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第二年夏五月,营州(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等反叛。是年九月,默啜请求当武则天的儿子,并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又要求归还河西的突厥降户,声称他愿意率领部众“为国讨契丹”。武则天晋封他为迁善可汗。冬十月,契丹李尽忠死,孙万荣继领其众。默啜乘机突袭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南),俘虏了李、孙二人的家属,契丹部众溃败。武则天进一步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697年(万岁通天二年)春三月,默啜向唐朝求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以及谷种、缯帛、农器、铁等物。武则天听了廷臣不同意见的争论以后,最后还是将六州降户数千帐(户)送交默啜,并给他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后突厥得到这一大批人力和物资以后,国力大为增强。
  是年夏,契丹孙万荣将老弱妇女以及器仗资财留在新筑的城中,自己领精兵进攻幽州。默啜得知此消息后,发兵夺取契丹新城,俘虏了全部人口,掠夺了所有物资。当时孙万荣正与唐军对峙,契丹兵将闻家属被突厥抢走,军心大乱。唐将杨玄基与奚族的军队趁机前后夹击,孙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其残余部众和奚、霫两族降于后突厥。
  698年(圣历元年)夏六月,武则天命内侄孙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准备娶默啜女为妃。八月,武延秀到达后突厥南廷(都城)黑沙城。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他不但不允婚,反而将武延秀拘留,并扬言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接着,他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武则天起先任命其内侄武重规等领兵45万反击默啜,但毫无成效。这时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不得已立其子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又任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讨伐突厥。在这以前唐朝招募兵士一个多月没有招满1千人,当人们得知太子李显担任元帅后,不久就招满了5万人。但实际上领兵出征的是副元帅狄仁杰。默啜得知唐朝大军将出发,即将从赵州、定州掠夺的男女八九万人全部杀死,从五回道(在今河北省易县西)撤退,一路上掠夺、残杀百姓,抢劫财富、牲畜,不计其数。武则天手下的一些大将,虽拥有重兵却不敢逼近默啜。只有狄仁杰领兵10万追击,但未能追上。
  默啜回到漠北后拥兵40万,占地万里,西北诸民族都归附于他。因此,他很轻视中原王朝。
  699年(圣历二年),默啜任命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咄禄之子默矩为右厢察,各领兵2万多人;又任命自己的儿子匐俱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两察之上,统辖处木昆等十姓部落,领兵4万多人,称拓西可汗。
  默啜恃强一再侵扰中原北边。
  700年(久视元年)冬十二月,掠夺陇右诸监马1万多匹。702年(长安二年)春,夺走盐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夏州(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羊马10万,三月破石岭关(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关城),围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秋七月侵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九月攻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县),一路杀掠。
  在这以后,默啜采取时和时战的策略,唐与突厥双方关系时好时坏。
  703年(长安三年)夏六月,默啜派其臣莫贺达干向武则天提出,嫁其女给皇太子之子为妻。接着又派大臣移力贪汗入朝,献马千匹及方物,以谢许婚之意。武则天在宿羽亭设盛宴款待来使,并赐予重赏。704年(长安四年)秋八月,由于双方已建立“和亲”关系,默啜放还被扣留了6年的淮阳王武延秀。
  唐中宗李显即位第二年,即706年(神龙二年)冬十二月,默啜又进攻灵州鸣沙县(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西南丰安县故城)。唐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战败,死6000多人。后突厥继进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县)、会州(治所在今甘肃省靖远县)等地,夺走陇右牧马万余匹。唐中宗取消与后突厥联姻的计划,悬赏“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默啜杀唐行人(使者)假鸿胪臧思言。
衰亡:
707年(景龙元年)冬十月,唐朝任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亶)为朔方道大总管,击败来犯的后突厥军。
  过去,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张仁愿趁默啜西征突骑施之机,乘虚而入,夺取漠南,在黄河北筑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令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三城首尾相应,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设置烽候1800所。从此,后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减少镇兵数万人。
  711年(景云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请和,唐睿宗李旦同意。三月,唐以宋王成器之女为金山公主,许嫁默啜。冬十月,唐御史中丞和逢尧出使后突厥,劝说默啜穿戴唐朝服饰。于是默啜“襆头,衣紫衫,南向再拜,称臣”;并派遣其子杨我支特勤及该国宰相等随和逢尧朝觐唐睿宗。唐帝授予杨我支右骁卫员外大将军官衔。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将军孙佺等在袭击奚与契丹时,被奚族大首领李大酺俘虏。李将他们送交默啜。默啜杀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废除与默啜的婚约。
  默啜既无法南侵,改向西域扩张。714年(开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等进攻北庭都护府,被都护郭虔瓘打败。同俄被擒杀。后突厥曾表示愿意付出军中全部衣资器仗赎取同俄,及知其已被杀,三军痛哭而撤退。闰二月,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与其妻投唐,被封为燕山郡王,授左卫员外大将军。
  默啜势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号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并自称“乾和永清太驸马”。
  默啜年老以后,更加昏庸暴虐,属部纷纷离散。
  714年秋九月,葛逻禄等部首领至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降唐。十月,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禄屋等部至北庭都护府归降。降唐的十姓部落前后共1万多帐(户)。715年(开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鹘屈颉斤、苾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等率领1万余帐,脱离后突厥,至唐朝边境归附,被安置在黄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过的地区。高文简被封为辽西郡王,其余首领封郡公。同年秋,默啜进攻九姓铁勒。九姓首领思结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开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铁勒拔曳固(拔野古)部,在独乐水(今蒙古国土拉河)大破该部。默啜恃胜轻归,毫无防备,途遇拔曳固溃散的战士颉质略突然从柳林中跃出,将他杀死。当时唐朝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出使在突厥,颉质略便和他一起将默啜的首级送至唐都城。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一起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北。
  默啜的儿子小可汗继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禄之子阙特勤杀死。默啜的诸子和亲信全部被杀。阙特勤拥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为后突厥君主,是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阙特勤为左贤王,掌管全部兵马。
  毗伽可汗初立时,许多属部已经离散,留下的也不稳定,形势很困难。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为谋主。暾欲谷是后突厥旧臣,虽已七十多岁,但老谋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对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辅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户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纷纷返回后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来归,力量壮大,准备南侵唐朝。暾欲谷认为:“唐主英武,民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毗伽又想筑城,并立佛寺道观。暾欲谷告诉他:突厥人口只及唐朝人口的百分之一,所以能与唐为敌,正在于游牧生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又从事射猎,人人习武,力量强的时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唐朝的军队虽然多,也奈何我们不得。如果筑城居住,一旦失利,必遭围歼。释、道两教劝导人们仁慈柔弱,不是用武争胜之道,不可推崇。暾欲谷准确地分析客观形势,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战略战术,深得毗伽可汗赞许。
  720年(开元八年),唐朔方大总管王晙奏请从西面调动拔悉密部,东面调动奚、契丹两族兵,于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袭毗伽可汗牙帐。毗伽闻讯大惧。暾欲谷认为不必害怕:拔悉密在西域北庭(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与突厥东面的奚、契丹相隔非常遥远,双方无法配合。由于唐朝将领之间的内部不和,王晙自己也不敢出兵。等拔悉密孤军深入时,可以很容易地打败他们。后来事情的发展不出暾欲谷所料,拔悉密军被他追至北庭击溃。冬十一月,暾欲谷回军经赤亭(今新疆鄯善县东北七克腾),掠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的羊群和马群,并击败唐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的军队。毗伽可汗因此声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请父事天子”。又连年遣使向唐贡献方物,求婚。725年(开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向唐朝进贡。颉利发扈从唐玄宗东巡封禅泰山。冬十二月,颉利发辞归,唐玄宗厚加赏赐,但终究没有允许与后突厥联姻。
  在这以后,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觐。727年(开元十五年)秋,吐蕃写信给毗伽,约他一起侵扰唐边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绝,并且将吐蕃的来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赞许毗伽的诚意,在紫宸殿设宴款待送信来的后突厥大臣梅录啜。又允许在朔方军西受降城设立互市,每年以缣帛数十万匹与后突厥交换军马,以壮大骑兵队伍,并改良马种。从此中原的马匹更加强壮。
  731年(开元十九年)春三月,后突厥左贤王阙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将军张去逸等送唐玄宗玺诏前往吊奠。并为他立祠庙,刻石为像。唐朝派去6名绘画高手,在庙的四壁精心绘制阙特勤临阵作战的壁画。这在突厥国中是从未有过的绘画艺术作品。最有历史价值的是,732年(开元二十年)立的《故阙特勤之碑》,其汉文碑铭由唐玄宗“御制御书”。碑上还刻有古突厥文字的铭文。这大理石碑分为大小2块,至今仍矗立在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地方,是研究突厥史的重要材料。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后突厥大臣梅录啜下毒谋杀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药发作但尚未身死时,发兵杀死梅录啜及其族党。毗伽死后,唐玄宗派宗正卿李佺前往吊奠,并为立庙和碑,命史官起居舍人李融撰写碑文。此大理石碑立于735年,也刻有汉文与古突厥文两种铭文,和《故阙特勤之碑》树立在同一地方。
  毗伽可汗死后,国人立其子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册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继立为苾伽骨咄禄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卫将军李质册封他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参予政事,国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马,在东者称左杀,在西者称右杀。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两杀权势过大,与母亲合谋,诱右杀至可汗牙帐,将他杀死,夺其军队。左杀判阙特勤害怕被杀,先发制人,攻杀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叶护杀死,另立其弟为可汗。接着骨咄叶护又杀掉这可汗,自立为可汗。
  后突厥内乱频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抚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九姓铁勒部落。
  742年(天宝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后突厥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劝说乌苏米施可汗内附,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进行威胁。乌苏米施害怕,口头上表示愿降,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并不前来。王忠嗣动员拔悉密、回纥、葛逻禄进攻后突厥。乌苏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厢。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等率领部众千余帐,先后降唐。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楼欢宴来归的后突厥诸首领,并分发给他们很多赏赐。
  744年(天室三载)秋八月,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后突厥残部立其弟鹘陇匐白眉特勤继位,是为白眉可汗。后突厥大乱。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乘其乱出击,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11部。回纥和葛逻禄一起攻杀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南下占领突厥故地,745年(天宝四载)正月,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级至唐京。后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唐。唐玄宗封她为宾国夫人,每年供给她“粉直”20万。
  至此,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九姓铁勒回纥等部的联合攻击下,国亡。从此以后,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回纥。 突厥早期士兵
突厥晚期士兵   五、突厥文化
今天的准噶尔盆地和阿尔泰山是突厥人的真正发祥地。《周书》中:“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突厥人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再次统一草原,成为草原历史舞台的主人长在200年,而且突厥覆盖整个蒙古高原,其影响延继400多年。突厥人,与匈奴人和蒙古人齐名,在所有北方草原民族中,曾经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三个民族之一。
突厥人的无形文化主要在《周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多个朝代断代史中。这些正史中对突厥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等作了很多介绍。突厥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等政权。唐以后突厥沙陀人进入中原建立了东突厥、五代中的唐、晋、汉三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东突厥人和后突厥人不断南迁,进入中原逐步融合于汉族中,同时将突厥文化带到中原引起李唐一朝的胡化风潮,并对中国文化作出重大贡献。西突厥不断西迁,进入中亚西亚仍至欧洲建立很多国家,其影响今天尤在。
突厥人是我国北方草原民族中第一个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用突厥刻写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石刻碑流传至今。突厥人在大草原上也留下很多有形的文化,例如大量的突厥石棺墓,突厥石人,城市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很多突厥石棺墓和石人以外,在呼和浩特市境内有车突厥国的首都大利城遗址和后突厥首都黑沙城遗址。
尤其关山九十九泉的突厥可汗的度假圣地,车突厥启民可汗盛情款待隋炀帝与此。今天的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就是历史上的草原民族历代帝王的度假圣地。 《阙特勤碑》
 
《毗伽可汗碑》  突厥石人墓
   六、突厥图腾——狼
突厥人与狼的关系,可谓历史久远。《周书·突厥传》记载了三则传说。
第一个传说,突厥人的祖先原来生活在匈奴北部,阿谤步是部落的首领,阿谤步有兄弟17人,其中一个兄弟叫伊质·泥师都,是母狼生的。部落首领阿谤步等人性情愚笨,部落渐渐地败落下去。而母狼所生的伊质·泥师都由于感受到特别的灵气,能呼风唤雨、宛如天神。他娶了两个妻子,分别是夏神与冬神的女儿。有一个妻子一胎生了四个男孩,大儿子比其他几个儿子更关心部落百姓的疾苦,经常周济族人,大家经过选举一致奉为君主,改国号为突厥。 第二个传说就是《周书》卷五十《突厥传》中记载的,突厥人本是匈奴人的别种,姓阿史那氏。在部落征伐战中,一个匈奴部落被邻国打败,部落族人被杀戮殆尽,最后只剩下一个年方十岁的小男孩。追杀的士兵见他年纪太小,不忍心杀他,但是,为了防止他复仇,就砍掉他的双足,把它扔在荒郊野外。有一条母狼救了他,用肉喂养这个男孩,男孩长大后,与母狼结合,母狼怀了他的孩子。后来,母狼生下十个男孩。他们长大后,在外面娶妻成家,后代各有一姓,阿史那氏即其一。 第三种说法,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四记载,突厥的祖先是海神“射摩舍利”,居住在一个叫“阿史德窟”的地方。他和一位女海神相恋,女海神每天傍晚用白鹿引领“射摩舍利”入海同居,待到天明时才送他回去,如此生活了几十年。一天,“射摩舍利”的部落要举行大型围猎,女海神便对射摩舍利说,明天狩猎时,在阿史德窟中将有白鹿跃出,你若射中它,便能与我长久往来,若不能射中,我们俩的缘分就算完了。次日会猎,阿史德窟中果然有金角白鹿出现,射摩舍利命左右将鹿团团围住。鹿左冲右突,最后被射摩舍利的部下杀死。射摩舍利大怒,杀死了部下,但射摩舍利与女海神的情缘却永远地断绝了。依此传说来看,与突厥人射摩舍利婚配的女海神应该是出自以鹿为图腾的部落,狼与鹿的结合,蒙古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这揭示出游牧文化的某种共同性。 这三个传说,内容虽不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狼是突厥人的祖先。 11到13世纪,东、西突厥中的西突厥两支部落,塞尔柱与奥斯曼先后带领族人迁移到西亚,经过东征西战,分别建立庞大的塞尔柱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突厥人行军打仗时,军旗上就绘有金色狼头,号称狼旗。 突厥以狼为部落的图腾,所以突厥人的酋长在牙帐前树立绘有狼头的旗帜,“示不忘本”,后世突厥汗国可汗的大旗上亦绘制金狼头,可汗有叫“附离”者,侍卫也称“附离”,附离即突厥语之“bori”,汉语意为狼。
突厥战士——狼旗
 
突厥骑兵   
七、突厥语
突厥语是由关系密切的诸语言组成的语族,属阿尔泰语系 ( 另外还有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突厥诸语言的显着特点是结构一致,彼此相似,有元音协和现象,只有楚瓦什语和雅库特语有较大歧异。它们若与8 世纪突厥语碑铭相比时,变化不大。那些碑铭是在蒙古国鄂尔浑河谷及苏联叶尼塞河附近发现的。
基本情况
突厥语作为语言学术语使用,为阿尔泰语系一个语族的名称,这个语族被称作突厥语族;同时,也用来泛指操突厥语的各族。关于现代突厥语,一般认为能确定为标准语的突厥语有20--30种。
使用民族
人们经常提到的操现代各种突厥语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乌孜别克(乌兹别克)、塔塔尔(鞑靼)、撒拉、裕固(西部裕固)、图瓦、阿塞拜疆、土库曼、楚瓦什、巴什基尔、阿尔泰、哈卡斯、雅库特、库慕克、诺盖、卡拉卡帕克、土耳其等等。这些民族通常被称作突厥语民族。在中国,居住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裕固(西部裕固)、乌孜别克、塔塔尔等七个突厥语民族大约800—900万人。
现状
当今的突厥语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范围里与相应的古代突厥语各部在族源、语言、文化上有着某种历史联系。古代突厥语各部的文化是后世突厥语各族文化的先头之一,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越是往古就越是成为当今突厥语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财富。但是,当今任何一个突厥语民族都不是由某一个古代突厥语部落单一、直线发展过来的,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古代突厥语部落的后裔是全部进入到后世某一个突厥语民族当中的。事实上,当今突厥语诸族虽以相应的古代突厥语诸部为历史、文化先头之一,但又都经历了各自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道路。因此,当今突厥语诸民族虽然都同古代突厥语部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 系,彼此在文化上常常表现出某些相近与相似,但是他们在文化上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分类
根据历史地理原则,现代突厥诸语言可分类如下:
东南语支
  东南语支 ( 察合台语支或维吾尔语支 ) ,包括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西部裕固语 、撒拉语。
西南语支
  西南语支(为乌古思语支或土库曼语支),包括土耳其语(奥斯曼土耳其语)、加告兹语、土库曼语、阿塞拜疆语以及突厥境内与阿塞拜疆语相近的诸方言。
西北语支
  西北语支(基普查克语支),包括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卡拉卡尔帕克语、诺盖语、 卡尔梅克语、巴什基尔语、鞑靼语、卡拉伊姆语、卡拉恰伊 - 巴尔卡尔语。
东北语支
  东北语支 ( 阿尔泰语支 ) ,包括图瓦语、哈卡斯语、阿尔泰语 ( 卫拉特语 ) 。
哈拉伊语
  哈拉伊语,与其它突厥语歧异很大,通行于突厥。
雅库特语
  雅库特语,有时也被划入东北语支。
楚瓦什语
  楚瓦什语,因与其它突厥语差别极大(有许多古老特征),有时被看作阿尔泰诸语言的一个独立语群。   
某些突厥语的文学语言始于8世纪,维吾尔语文学语言盛于9~14世纪;卡拉罕语文学语言产生于11世纪。花剌子模语与察合台语分别为乌兹别克语与维吾尔语之母语。土耳其语有重要的文学传统,源于奥斯曼土耳其语,后者又导源于塞尔柱突厥人之古安纳托利亚土耳其文学语言。
11~15 世纪)突厥语的各民族一般都使用阿拉伯字母,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境内各突厥语民族开始引进拉丁字母,1939年后拉丁字母又完全为西里尔字母所取代。土耳其在1928年后正式采用拉丁字母。现在,只有中国、突厥以及阿拉伯国家境内的突厥语民族还用阿拉伯字母。突厥诸语言显着的特点是元音和诣。有两类元音:前元音(e、i、?、ü)和后元音(a、?、o、u)。纯正的突厥语词或者只包括前元音,或者只包括后元音。一切后缀和附加成分都必须与词中其先行音节的元音相适应。形态变化以粘着法为主,即用后缀表示语法概念,罕用独立的词。没有关系代词,但却有大量动词性静词、分词和动名词。 突厥语分布图   
八、突厥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西部地区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裕固、撒拉等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祖与阿尔泰语系的其他民族一道,共同生活于西起巴尔喀什湖东部到鄂霍茨克海这一广袤的山林地带,信仰着同一种宗教——萨满教。
  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突厥语民族在迁徙流离中在我国西部地区定居了下来。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这些民族历经沧桑。他们曾经信奉过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然而,作为突厥民族固有的宗教——萨满教,虽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却犹如一股川流不息的暗河,在这些民族民众生活的深层产生着影响。萨满教的观念和习俗遗存至今,这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突厥民族所信奉的萨满教因萨满而得名。在西部少数民族中,对萨满的称谓有所不同。古代突厥族称萨满为“喀木”,汉文资料称为“甘”。产生于11世纪的维吾尔名著《突厥语大辞典》中记载,古代维吾尔人及突厥人把具有神力的巫师称作“喀木”,11世纪维吾尔族另一部巨著《福乐智慧》中也有记载:“无论是医生,还是喀木,对将死之人,都无效应。”这种称呼如今在许多突厥民族中仍然沿用,例如生活在肃南的裕固族人至今仍然称巫师为“喀木”。但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人现在都称巫师为“巴克西”。巴克西被视为神与人交流的使者,虽然他在外表上与人一样,但人们相信他具有超人的神力,通过他们可以实现神与人的交流,人们通过巴克西向神表达崇拜和敬畏,以期得到神灵的护佑。
  在突厥族中,萨满的承袭绝少是家族世袭,一般为师徒承袭。老萨满在一定时候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将自己的行巫的秘诀传授给自己的徒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年青的萨满才能独立主持萨满教仪式。萨满教的主要功能:
  (1)主持祭天仪式。“天”在突厥语中读作“腾格里”,腾格里崇拜是突厥语民族萨满教信仰中最为主要的内容。祭天仪式采用立神杆祭祀的形式。古代维吾尔人就是立杆祭天的。维吾尔史诗《乌古斯传说》对此有所描述:在大帐的左右分别竖立两根长杆,杆长40尺,从大帐顶端的天窗伸出去,顶端各挂金鸡银鸡一只,杆下端各拴白羊黑羊一只。羊是作为祭品的,鸡是雕鹰的象征,象征着它们能够飞到苍宇,高高在上的金鸡银鸡可以缩短人与悠悠苍天的距离。立杆祭天的习俗在如今的裕固族民间仍然流传着,虽然突厥语系各民族的祭祀仪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大体的形式上是一样的。
  (2)主持祈福、祛灾仪式。为部落、家庭或个人举行祈福、祛灾仪式,这种仪式在古代的突厥族中曾经十分盛行。在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中他们通过这种仪式控制云雨,具有超人神力的加木额尔齐夫妇在英雄们出征前曾为玛纳斯及其勇士们举行隆重的祈福祛灾仪式。他们让英雄们跳过点燃的白绸子,然后萨满们手持冒着烟的木油碗在英雄的头上转绕。随后萨满们跳神作法,口中念叨着祈福祛灾的祷词,他们相信烟火可以祛除邪恶和灾难,使得人们平安吉祥。
  (3)主持消灾治病的仪式。这是萨满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也是流传到如今的一种萨满教仪式。以农业定居生活为主的维吾尔族的消灾仪式:由萨满主持仪式,在患者家中的天窗上拴一根绳子,绳子下端用桃木固定在地上,这条绳索被视为“天梯”,昭示着萨满请来的天神将从天窗顺着绳索下界。在绳索的下端再拴一根用各色布条搓成的绳把,萨满在鼓乐中起舞,病人手握绳把绕着绳梯旋转,萨满不断地念着请神的祷词。所请的神五花八门,有伊斯兰圣人之灵,有古代穆斯林英雄之灵,也有著名的可汗之灵,甚至还有古代的著名学者之灵。唱罢请神歌,鼓点开始急促起来,萨满变虔诚如歌的悼词诵唱为呼风唤雨的吼叫,气氛变得越来越恐怖,病人围绕绳梯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诸神终于被请下来了,萨满蹦跳着,吼叫着,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他手持神剑挥舞着驱赶病魔,萨满把神剑刺向病人身体的四周,达到祛除病魔的目的。连续不断的旋转和过路的劳累和惊吓,病人最后栽倒在地,至此,表明附体的病魔已经被祛除。
  (4)占卜、征招风雨。占卜,是古代突厥各民族萨满的重要职能。萨满占卜一般用羊的肩胛骨作为卜具,他们通过观看羊的肩胛骨就可以预测吉凶。也有用石子作为卜具的,用四十块卜石摆阵,占卜未来,厘定吉凶。古代突厥人往往在征战前夕由萨满主持盛大的祭祀、占卜仪式,以来祈祷圣灵保佑出战获胜,而来预测征战之吉凶祸福,以供选择出战时辰和方位。征兆风雨的习俗在突厥语各民族咏唱流传下来的史诗中都有叙述,古代突厥人相信萨满具有呼风唤雨的非凡本领。萨满祈雨来解除旱灾,其用具采用具有神奇魔力的贾答石,“贾答石”据民间流传是从羊的胃中取出来的石块,具有改变天气的魔力。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阿尔勒别取出贾答石,把它放入水中,他朝水面吹三口气,往水里啐三回,他再用手在水中搅了三次。霎那间,之间飓风猛吹,雷雨云一团团出现在天空,雷声四起,大雨倾盆,偌大的冰雹从天而降”。突厥萨满具有征召风雨的巫术,这在许多国家的史书和游记中都有记载。   突厥族的影响和贡献
1.开拓、保卫、建设边疆,缔造中国多民族国家
铁勒部族的形成和广泛分布为突厥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突厥族从公元552年到公元570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由一个被奴役的部族,一跃而成为一个无比强大的民族,建立了空前辽阔疆域的国家,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突厥与北朝的统治者之间通婚。人民互相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突厥汗国的强盛为隋唐疆域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突厥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一员,在辽阔的中亚地区,阿史那土门的后裔们如阿史那献将军、阿史那昕将军及著名的阿史那社尔将军和其他军人一样,为保护中亚商道的安全,为保卫边疆人民的平静生活而驰骋在战场。回鹘名将契苾何力、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和李世民的更有着超乎寻常的君臣情谊,太宗逝世后,将军竟自殉以“卫陵寝”。突骑施可汗苏禄更是唐玄宗无比敬重的抗击阿拉伯帝国东侵的英雄。 公元716年,唐朝发生两件大事与突骑施部有关。一是后突厥可汗默啜出兵攻打回纥拔野古部(在今蒙古土拉河流域),默啜大胜轻敌,归途中被回纥人袭杀,东突厥大乱,大批东突厥部落西降苏禄。苏禄势力大增后,不服从唐朝所册封的西突厥部可汗阿史那献的号令,并一度与阿拉伯联兵向唐朝施压。这种局势迫使唐玄宗作出召返阿史那献,结盟突骑施,从而遏制大食河外扩张的战略选择。二是阿拉伯帝国的河外扩张至715年已征服了中亚,锡尔河已成为唐朝与阿拉伯人势力的界河,阿拉伯名将屈底波加紧征服费尔干纳盆地,企图进而越过帕米尔高原,下到喀什噶尔、控制天山南路的丝绸之路。715年唐朝任用阿史那献为碛西节度使,组织对大食扩张的反攻行动--“定远道行军”。这次反击阿拉伯人的军事行动中阿史那献初胜后败,西北边疆形势危急,迫使唐朝作出召回阿史那献,改以结盟突骑施,重用苏禄遏制大食的战略抉择。 历史的事实证明这一抉择取得了显著成效。719年,安国王求救表文飞奏唐廷,请求派突骑施出兵会同安国兵马反攻大食,唐廷又册封苏禄为忠顺可汗,出让原碎叶城为其牙帐,另以焉耆备列安西四镇。723-724年,阿拉伯两次进犯唐属国西拔汗那(费尔干纳盆地)都被苏禄击败,727年,吐火罗叶护也上表请求唐朝派突骑施出兵支援反击阿拉伯人,苏禄奉命出征,一度攻克中亚名城布哈拉,收复安国、突骑施军队前锋一度攻入呼罗珊(伊朗东部草原,原为波斯帝国一个行省)。730年苏禄又大败向撒马尔罕(康国)增援的大食援军,断其水源,兼施有力火攻,使1.2 万大食士兵仅有千人生还。苏禄的连年出征挫败了大食的河外扩张,苏禄也成为唐朝守卫西疆的忠勇卫士。730年,唐玄宗在丹凤楼大宴庆功,席上突骑施使者对突厥使者说:“今日之宴,为我设也”。苏禄还与唐玄宗结认父子关系。 公元716年,后东突厥默啜可汗被杀,突厥内乱,大批东突厥部落西迁降属苏禄。八世纪六十的年代,在苏禄死后突骑施汗国四分五裂,急剧衰落,葛逻禄部西迁西突厥故地,统治了七河流域,建王庭于碎叶城,并统属了突骑施各部。葛逻禄部的西迁迫使锡尔河下游与咸海一带的突厥部落向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一带迁移,使可萨人、乌护人等突厥部落发生激烈冲撞。 九世纪四十年代,回鹘汗国灭亡,西迁回鹘的一支葱岭西回鹘与葛逻禄部交错杂居,至十世纪中叶,西回鹘联合葛逻禄、样磨、突骑施、处月、粟特、乌古斯人共建了喀喇汗王朝。其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合土库曼斯坦境内)东至阿克苏、北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帕米尔。 十世纪六十年代,喀拉汗朝木萨可汗及其后继者,又联合中亚各突厥部落攻灭塔吉克人建立的萨曼王朝,帮助伽色尼建立起突厥人的伽色尼王朝(962-1186),喀喇汗朝一直延续到12世纪上半叶,被西辽武力胁迫沦为附属国,到13世纪初被重建的花剌子模人击杀末代首领,结束历史寿命。 继西突厥灭亡后,活跃于中亚和新疆地区的突厥人依次是突骑施、葛逻禄、葱岭西回鹘、喀喇汗王朝的回鹘人。喀喇汗朝的王族出自哪个突厥部族已无法确定,总之应属于操突厥语的突厥部族和部分被同化了的粟特人等。 2.终结了匈奴人以来北方游牧民族没有文字历史的历史
突厥汗国在文化上的最大成就是突厥文字的使用,突厥文字的使用范围遍布亚欧大陆许多民族,从公元6世纪至12世纪,终结了匈奴人没有文字历史的历史。 统一的突厥帝国时期,本以汉文和粟特文为官方文字,东西突厥汗国分立时期也不见有着任何有关突厥人存在文字的记录。芬兰学者阿斯培林最早通过对鄂尔浑河古代碑铭«阙特勒碑»、«暾欲谷碑»的研究,最早提出了突厥儒尼文的名称。“儒尼”原本具有神秘文字的涵义。这种文字最早出现于7世纪末叶,即单于大都护府暴动时期,作为暴动者相互传递信息的秘密符号,到后东突厥汗国时期(682-744)正式成为官方文字,并传入西突厥两厢汗国(左厢咄陆,右厢弩失毕)及突骑施汗国。其后又开始出现了以粟特字母拼写的突厥文。苏禄可汗在位时所铸货币最早使用这种文字,漠北回纥汗国最早的文献如«磨延啜碑»等,原本也都使用突厥儒尼文,后来也改用粟特字母拼写的突厥语言,以致这种文字因其约定俗成,被称为回鹘文。突厥文字的广泛传布和使用促进了突厥族及其部族的同化。 3.西域乐舞等文化艺术的东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厥木杆可汗之女阿史娜为皇后,突厥可汗所送的陪嫁中有一支由龟兹、疏勒、安国、康国等地区组成的庞大西域歌舞团前往长安,大批西域乐舞艺术及艺人进入中原,不仅在宫庭演出,还走上街头,形成一股强劲的“胡风”,极大地丰富了中原的文化。后来著称于世的隋七部乐、九部乐和唐十部乐,都是在北周乐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西域音乐在其中的比例占据优势地位。古代新疆的于阗乐、龟兹乐、高昌乐、悦般乐都是祖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与吴道子、闫立本齐名的大画家尉迟乙僧也是来自西域,在贞观年间由于阗王以“善画”推荐给唐太宗。 4. 突厥部族的西迁对世界历史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突厥的兴起和强盛使突厥人遍布西域中亚、西亚东部(阿富汗),同时又迫使一部分柔然人和可萨人西迁至欧洲,使柔然人和西迁欧洲的匈奴人后裔发生过密切关系。6-12世纪突厥人在俄罗斯草原先后建立的阿瓦尔汗国、可萨帝国、以及乌护突厥人都曾充任俄罗斯草原的主人。6-8世纪期间,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国还是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幅员狭小的公国。该公国的统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11世纪中叶基辅国家开始解体,直到13世纪蒙古人入侵,罗斯人又成为钦察汗国的奴仆。世界中古史可以说是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称雄欧亚大陆、各领风骚的历史。 从公元716年,后东突厥默啜可汗被杀,突厥内乱,大批东突厥部落西迁,到塞尔柱突厥人入主巴格达,突厥人西迁中亚、西亚的轨迹十分明显,其规模形同接连不断的浪潮。 在白衣大食(661-750)统治时期,河中地区的粟特人和突厥人在抗击阿拉伯扩张东侵的战争中作出了不屈不挠的奋争,而唐朝却由于大食离间政策的催化和诸多重大失误,不仅痛失中亚的霸主地位,还在怛逻斯决战中遭到惨败,号称“天下精兵之最”的安西劲旅几乎损失殆尽,使唐朝的政治军事天平出现倾斜。“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危若悬卵,大唐的盛业辉煌已成衔山余晖了。 在黑衣大食统治时期,大批突厥人沦为奴隶,被迫充军充当镇压各地人民起义的工具,但他们却利用这种机遇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忍辱负重,苦心经营,逐渐取得权势,从奴隶演变成控制玩弄哈里发的高手;西迁呼罗珊北部的塞尔柱突厥人不仅改变信仰,改信伊斯兰教,而且称臣于伽色尼朝的马穆德,当伽色尼国家衰徽后,不失时机地大显身手,塞尔柱的孙子挥师巴格达,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建立实施上的塞尔柱突厥帝国,其后继者又从开罗哈里发手中夺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拜占廷手中夺取小亚细亚的大部分,续写了突厥族更为辉煌的扩张历史,展示出突厥人顽强的生命力。 8世纪-1092是黑衣大食和塞尔柱帝国先后统治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内,突厥人因塞尔柱帝国的兴盛和解体广泛分布在中亚和西亚地区。1092年马利克死后,塞尔柱帝国开始瓦解。11世纪70年代后,拜占庭帝国也已衰弱,意大利城市商和天主教会发动十字军东侵。在第一次十字军东侵的战争中,突厥人是抗击十字军的主力,战败后伤亡甚众。第二次十字军东侵前后,突厥人的摩苏尔总督赞吉收复了许多失地,并打败了这次十字军东征。塞尔柱帝国的分裂和衰落给花剌子模突厥王带来转机,耶律大石的去世更使突厥人看到希望,帖乞失去向西辽称臣纳贡的同时向波斯、阿富汗扩张,建立起中亚、西亚实力雄厚的花剌子模帝国,同时也宣告塞尔柱帝国的解体。花剌子模帝国也是突厥人建立的国家,最中为蒙古人所灭。 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到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其间长达465年,分布在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突厥人事实上成为中国来自西方扩张威胁的缓冲带,并且是遏制来自西方威胁的主力军。突厥人在抵抗阿拉伯人扩张、反抗直至推翻阿拉伯人统治,做出了长期斗争,最终取代阿拉伯帝国,随后在抵抗十字军东侵,遏制西欧封建主侵略东方的狂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奥斯曼帝国是突厥族历史辉煌的顶点。它兴起于塞尔柱帝国解体之后,蒙古军大举西侵的背景之下。如同塞尔柱突厥人一样,他们最初也是不得不投附于某个国家卧薪尝胆,潜伏爪牙,忍辱负重,一旦羽毛即丰,时机成熟便迅速崛起,四处扩张侵略。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是奥期曼帝国的黄金时代,其疆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在突厥史上前所未有。其疆域包括了前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奥斯帝国虽然历经数百年,其政治水平远不及不足百年的西辽王朝。除了富丽雄伟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可与拜占廷相互媲美,还值的一提的就是,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上贸易的垄断,逼迫西欧国家积极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客观上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 4。宽容保护佛教,玄奘取经西段之行的顺风船得益于西突厥可汗统叶护
隋唐时期的突厥人还有一点值得称道,他们不象匈奴厌哒人那样残暴禁毁佛教,反而持宽容保护的态度。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到达碎叶城(今托克马克),正在这里打猎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在自己的行营里接见了玄奘,并派使者护送他经过西域诸国,一路畅通地到达吐火罗国境(今阿富汗北部),继续南下,顺利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玄奘生动叙述了那次经历:“统叶护居一大帐,帐以金华装之,烂眩人目。诸达官于前列长筵两行侍坐,皆锦服赫然,余仗卫立于后。观之,虽穹庐之君,亦为尊美矣。”在玄奘逗留期间,统叶护还接待了唐朝和高昌国派来的使臣,盛筵款待,歌舞相伴。 5。中亚突厥化时期不但改变了中亚居民的整体格局,而且发展丰富了灿烂的伊斯兰文明
公元11世纪是中亚突厥化的重要时期。中亚和中地区在古代为伊朗语族的雅利安人所居住。尽管自公元6世纪以后,不断有突厥人进入,但居民的大多数仍然是属于伊朗语族。而西突厥和唐朝对其地的统治也是一种宗主权,并没有改变当地的民族、语言、宗教等状况。中亚的地方政权或城邦小国,都是由伊朗语族建立的。 萨曼王朝可以说是最后一个统一的雅利安王朝。萨曼王朝于公元999年正式被突厥人所灭。自此以后,伊朗语族在中亚的统治再没有恢复过。突厥人在中亚的统治不但完全扫除了雅利安人的政治势力,而且使当地的居民户逐渐被突厥所同化。阿拉伯人统治中亚期间,不愿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人西迁到欧洲,留在中亚地区的突厥人逐渐接受伊斯兰教。 塞尔柱帝国取代阿拉伯人的统治,并未改变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不但突厥人信奉了伊斯兰教,而且使中亚在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趋于一致,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为被突厥化的雅利安人则被驱逐到帕米尔等山区,成为后来的塔吉克民族。以致河中地区后来被称为突厥斯坦。 突厥人原来的文化是比较落后的,他们在中亚建立统治以后,既接受了中亚伊朗文明的影响,也给后者带来了突厥的文化传统。从而使11世纪的中亚无论在政治方面和文化发展上都具有了新的特点。 阿拉伯文化实际上是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创造。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尼亚、伊朗等地,都是世界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游牧民族固有的文化受到被征服地区民族文化的影响,又吸收希腊和印度文化的许多成分,逐渐融合渗透,形成新的阿拉伯文化。 塞尔柱帝国时期的文化很发达,首相莫尔克是波斯人,重视文化事业,采取很多发展科学和艺术的措施。巴格达等地设立学院,其中有些组织则为以后欧洲大学所取法。当时杰出的哲学家、诗人、数学家、天文学家奥玛尔.卡雅姆[1040--1123]不仅首创押韵的四行诗的体裁,而且制造了星座表,改进了历法。著名的伊朗诗人费多西用了25年,在公元999年写成了《列王纪》这部伊朗史诗;其主要内容是,站在伊朗人的立场上,描写古代伊朗人反对图兰人[突厥人]的战争。 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塞尔柱王朝都是突厥人在中亚建立的王朝。关于这三个王朝对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巴尔托里德认为:喀喇汗朝要比塞尔柱人更文明,比塞尔柱人更重视文化,因为他们通过东面的回鹘人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至于也是出身于突厥部族的哥疾宁朝素丹马合木,则喜欢延揽名人学者,保护了许多诗人、文学家,塞尔柱王朝的宰相尼咱木.阿勒.穆耳克也保护学术,提倡文化。” 哥疾宁朝时期中亚最为著名的学者比鲁尼学识渊博,除精通突厥、波斯、阿拉伯各种文字外,还通晓梵文、希伯来文和叙利亚文,他也精通天文、数学、易学、物理、历史各种学问,一生写了150部学术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印度史》、《花剌子模史》、《矿物学》,被誉为伊斯兰教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所产生的最富于创造性而且学术最渊博的学者。哥疾宁王朝著名的历史学家还有沙阿里比,写过一本叙述哥疾宁朝的历史著作。 喀喇汗王朝最卓越的成就是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写的《突厥语大辞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写的突厥文长篇哲理诗《福乐智慧》;喀喇汗朝在历史著作方面还有马吉德.阿丁.穆罕默德.布.阿德南写的《突厥斯坦史》和《契丹史》。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差不多与伟大的中华文明并驾齐驱而名列世纪文明的前茅。从以上学术成果可以看出,在11世纪突厥诸王朝统治中亚的时期,无论在喀什噶尔、突厥斯坦,或是花剌子模、呼罗珊和哥疾宁,都在经济、文化方面有所发展。也别是在文化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繁荣兴旺、作者如林。这与当时中西交通的发达有关系,同西亚巴格达关系密切的中亚各伊斯兰王朝,还通过喀喇汗王朝接受了中国文明的影响,而哥疾宁朝之侵入印度,又导致南方文明的北来。所有这些,都自然的促成了中亚各地文化的发展。
http://www.paipaitxt.com/r539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