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金地学校学费多少:[转载]六器说玉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58:16
六器说玉圭作者:文浩说玉

古玉器中的圭是用来礼东方的神灵的,故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说法,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象征着希望的地方,朝气勃勃的地方,所以最早的圭一般是尖首的,代表着锐气,代表着新生,代表着日出东方,也代表着一年四季的春天,代表着万物初始,植物破土而出。

春天伊始,冰雪解冻,风向开始转变为东风,整个大地渐渐苏醒,而在立春时节中也是计划整年农事的开始,这也象征着纯仆、踏实。所以圭也是按照简单朴实的形状制作的,以青圭礼东方。《周礼·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那么,为什么用这样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的形状的玉器来礼祀东方的神灵呢,因为最早的圭可能就是是按照日晷的原始形状设计的,要对着东方太阳往地下一插,就可以简单看日影记载一天的时间,《庄子·马蹄》:“锐上尖方下曰珪。”。中国古代的日规(日晷仪),用于测量一年和24节气时间的长短,既然圭是用来测量日影的,当然主要就是用礼祀东方的神灵了,这一点是说得过去的。其实圭不一定仅仅是祭祀东方神灵的,其他神灵也是喜欢的,在山海经上可以看出,很多不同的地方,祭祀的时候好多次用到圭,多的时候用百圭。这个量是惊人的。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但是没有出现很多典型意义上的玉圭,大都和石斧和玉斧类似的被定名为圭,考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这些名词有待完善。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商周出现很多柄形器,一直以来都没有严格定名,就以其形状定名,这些柄形器是不是和圭有关系呢?已经有学者开始探索这些问题。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说文解字注释尖首圭的名称为——琰。又因为圭是封土裂疆的象征,代天子巡牧,为天子屏卫,所以责任重大,字的结构是土上加土,表示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思。《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可能有很多出土的玉器我们还不知道它确切的名称,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后代玉圭基本上都是用于帝王在重大场合礼祀用的,明代到清代都有实物出现,乾隆皇帝题诗的也有很多,形状几乎是大同小异,基本上一看就是玉圭,在器形上不会有争议。圭的使用一直是有很大的覆盖范围的,周代时候,天子为便于统治,给不同的臣工赏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玉圭,臣工会在需要觐见和出使的时候端端正正的执于手中,代表权力和身份的,历史上讲多次记载孔子手执玉圭的场景,玉圭的角度不能高,也不能低,要屏住呼吸,恭恭敬敬,诚惶诚恐,走路都要保持一条直线。因为玉圭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史记记载:“王执镇圭,尺二寸,公执恒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五寸”,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左传·哀公十四年》。注:“守邑符信。”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 

说到圭,历史上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而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负下接受诸候和大臣的朝见。因为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摄国政。也曾有过恐惧流言日的周公先后平定了三监之乱和唐候之乱。此时的成王,需要做的仅仅是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未来的天子,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

真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明清



























































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并且没有统一的规格,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可以看出圭有就记事和见证备忘录的功能,春秋时期的玉圭出现了很多复合造型,和鸟复合一体,战国汉代的玉圭有时候很难和戈有明显的区别,都有共同特征,其实圭到了汉代,已经没有周礼中记载的代表权力的象征了,查看《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可以看出实用性已经没有了,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并且文献记载出现了一种圭璧,到目前为止,这个圭璧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因为没有出现考古发掘的实物,到底是圭和璧二种合在一起使用呢,还是圭璧一体做成一件玉器,但是,在目前的收藏界倒是有很多称为汉代圭璧的玉器,很多专家都认定是真品,所以还要加以研究。圭和后代明代臣工用的芴板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宣扬古代礼仪文化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古玉圭。

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其特征是很多纹饰是用管钻直接琢磨出来的,工艺不是很精美,但是粗犷有力,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到了清代,玉圭已经少了谷纹和蒲纹的装饰,用很精美的阴刻线雕琢福山寿海的图案,已经从礼仪用器完全变装饰玉器,乾隆的时候给很多玉圭配上精美的底座,完全保持殿堂装饰玉器,泰山庙里还要清代乾隆皇帝送给母后的一只很神奇的温良玉圭。一半是温热的,一半是凉的,可以治病,当为国宝。

应该说玉圭的出现到消失,都是以庄重简朴的形式出现的,和同时期的其他玉器相比,在工艺和装饰上要逊色很多,但均线条流畅,尖锐刚正,可能和其代表和行使权力有关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圭作为一个时期特有的玉器,可以说体现了了不饶而折,勇之方也的特征。诗经说到: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