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头帘好看:名医胥荣东:养生,从“上守神”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1:47

养生,从“上守神”开始

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 主任医师   胥荣东

 

引言:“上守神”就是强调精神因素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人的精神与形体是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不为嗜欲所引动,就可以保持宁静的心理状态。

祖国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可见,养生中最重要的是要养神,这是养生活动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里面讲粗守形,上守神,从养生的角度讲就是首先要放松肌肉,进而达到心灵的放松,从本质上要讲也就是要守神。换句话说,外在的形式是次要的,内在的精神安宁才是最根本的。比如冬天里,医院骨科骨股颈骨折患者较多,尤以中老年人为主。因为有些老人走路身体很僵硬,脚底下稍微一滑,摔个屁股蹲儿,骨股颈很容易骨折,这对老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年人身体变得僵硬,调整能力很差。所以要学老子那句话: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无论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要学学婴儿的身心放松状态,这样就可避免很多意外伤害的发生。

真正那些大学者,身心状态特别好,我很羡慕。比如像马一浮、管平湖、季羡林老先生这些前辈,看起来目光很纯净,因为他们的学问特别深,对社会的复杂性,对人性的那种复杂性很清楚。但是,他能够把这些放在脑后,他不会天天去想这些事情,他就一心去做学问,达到了精神内守的境界。所以你看这些老先生的书法,写出来以后很拙朴,不懂的可能认为这怎么像小孩写的,因为他心里那种最纯真的东西,通过他书法表现出来,达到了上守神的境界,所以这些人一般都很长寿,用不着天天去打太极拳和站桩。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讲但求神意足,勿求形骸似,中国传统的绘画也好,书法也好,讲的就是守神。所以真正好的大师的这些作品是一般人模仿不了的,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形的束缚,达到了上守神的境界,除非你也达到了那个境界。

比如有人说了,张大千就能仿,能仿石涛的,他的许多仿品甚至好多老画家也看不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张大千的境界和石涛的境界已经差不多了。所以在传统文化里,对于境界谈得很多,但是往往大家不太注意。现在往往对技术强调得多,养生也一样。咱们学了好多体操,甚至小学生在做保健操、练瑜珈,这些都很好。包括学习现在西方的一些健身方法,练拉力器,练杠铃等等,但是最根本的问题,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就是上守神的问题。

中国文化包括《黄帝内经》中讲气的地方很多,强调神的地方相对比较少。所以我们大家往往在上做文章,运气呀、练气呀、养气呀,有朋友说了,孟子不是也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神的方面大家都知道了,往往就不太强调了。就跟现在一样,大家熟知的事情往往就没有必要过份强调。比如我们去农村,你说农村空气很新鲜是吧,吃的东西也很新鲜。一说这话就知道是城里人,因为农村人天天在那个环境里生活,他感觉不到空气是新鲜的,他也不觉得食物有没有什么新鲜不新鲜。只有他进城的时候才发现空气是污染的,才有这个意识。所以守神也一样,这个神很重要,强调得往往倒不够了。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大家都知道这个神的重要性,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强调。但是实际上在《黄帝内经》里还经常谈到这些事情,只是大家不太留心就是了。比如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咱们好多老年患者往往看病时不说自己的症状,要让大夫摸脉,实际上望诊才是第一位的,而望诊的主要内容就是望神。《黄帝内经》里面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最后才是切而知之谓之巧。神圣工巧相对望闻问切就这样定义下来的。实际上这个病人一进来以后,神态什么样一眼就看到了。养生也一样,这个人养生养得怎么样,你看他的精神状态,看他身体柔软与否,看他的神态,大概就能看出来了。

重视养神,就是你不过于拘泥这个形体。比如咱们过去课间常做广播体操,现在做得也少了,课间操很好,下课以后到操场活动活动,但是呢这个守神就不够,光守形了,当然这个比较好普及。再比如小学生的眼保健操:我们小孩现在上初二了,他上小学时我去学校里一看,这个挂图的穴位首先画得就不准,甚至有的都画歪了,还有就是做的力度不够。所以做保健操也好,无论你做何种体育锻炼,尤其是传统的一定要守神。心先静下来,静下来两个手按住这些穴位,逐渐地有力度地做,不要像走过场一样。这几方面都做到了,视力就有可能得到改善。保养好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还有作为医师,尤其是中医的针灸按摩医师,养神养得好的话,疗效肯定要比你不养神要好。

养生的目的不是让你去逃避现实,而是要努力去工作。养生好的话,你的神态就会给人一种很安详的感觉,而不会是咄咄逼人。所以你看传统的武术家也好,养生家也好,一般他们不太会盯着看人,会很含蓄地看。你看古代画中的武将也是,目光都是很含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就是含蓄。比如我和好多朋友一样喜欢收藏,其实鉴定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粗守形,上守神,战汉以前古玉和青铜古器那种时代所特有的神韵是后人如何也仿不出来的。再比如我们讲和田玉,实际上在商代妇好墓里就有和田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玉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含蓄。所以讲君子温润如玉,而不是像钻石那样闪闪发光,所以大家喜欢和田玉是有文化原因的。说来说去,横说纵说,都是强调要含蓄,要谦和,要精神内守,与人相处要和谐。

后面咱们还要谈到些功法,这些思想是贯穿在练功的始终的,甚至还提高到一个做人的角度。比如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说过一句很好的话,他作为一个武术家、也是养生家,他提出一个思想,很通俗。他说对人要有善意,这是一个前提,具体怎么做,就是要以父母的心肠,子女的行为待人。我觉得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这社会肯定是和谐的,对人首先要有善意,不要有对立情绪。这也是代表了中医,包括养生、针灸的一些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思想最本质的东西,是讲和谐。为什么讲阴阳,因为阴阳容易对立,提出来阴阳的概念就是要阴阳和谐,《黄帝内经》的话叫做阴平阳秘。作为养生也一样,首先对阴阳要有个了解。咱们人体内外是阴阳、上下也是阴阳,最典型的阳气跟这个阴血相对应,它是一个即对立又和谐的关系。为什么有些人情绪不好要自杀?实际上就是阴气太盛了,相对的阳气不足,大家知道一个词叫心灰意冷,这个词是很形象的,咱们不要把这个词单纯的当成一个形容词。实际上你身体发凉的时候,这心情就比较差。所以寒冷的时候,我们心情往往就不太好,比如英国德国老阴天,所以他们的表情老是严肃的,你就理解他们为何愿意去意大利去晒太阳了。因为天气很好时,身体晒得很舒服,心里就会很高兴。但是你不能完全依赖外境,因为天气你是左右不了的。我们暖气可以好一点,但是有时候身体里边凉了,外边暖气再热,你感觉身体也是冰凉的。很多人往往觉得脚凉呀,用水泡都泡不过来,为什么?阳气不足了。为什么阳气不足了?因为你对于养生了解不够,保养不够,锻炼不够,甚至有人不知道怎么锻炼。在阴阳里边,阳就是主体,所以我们要重视阳气,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吃太多的寒凉药,现在的很多中成药都是凉药,抗菌素也是凉性的。咱们社会也一样,假如人心都是向上的,都是有热情的,这社会就有活力。包括咱们现在的金融危机也好,房地产问题也好,这些我认为经济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信心问题。现在中国人很有信心,我认为这个社会肯定会变好。说到底,人的信心从哪里来,一个是从你接触到的信息,外界反馈到你这里的;另外一个就是身体里边的信息,我身体很舒服,精力很充沛,我的阳气很旺盛,丹田这里就经常感觉热乎乎的,这样的话,你的精神状态就会好,反过来身体自然也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