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背头要留多长:段文昌   [唐](公元七七三年至八三五年)字墨卿,一字景初,其先位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旧唐书作西河人。此从新唐书)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年六十三岁。疏爽任义节。韦皋荐之为校书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08:32
段文昌   [唐](公元七七三年至八三五年)字墨卿,一字景初,其先位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旧唐书作西河人。此从新唐书)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年六十三岁。疏爽任义节。韦皋荐之为校书郎,拜监察御史,迁祠部郎中,加知制诰。穆宗时,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后授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自检校左仆射徙帅荆南。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卒。文昌著有文集三十卷,诏诰二十卷,食经五十卷,(均《新唐书艺文志》)并传于世。段文昌,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宇墨卿,一字景初,祖籍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曾祖时徙居太原,至段文昌时又客居荆州,唐后期宰相。    段文昌出身官宦家庭,曾祖段偃师,隋时官至太原司法书佐,祖父段志玄,随末从丰渊起兵,授右倾大都督府军头,段文昌性格疏爽,讲义气,不拘小节,自入仕途后,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政治风云。最初,他得到荆州节度使韦皋的赏识,被推荐为校书郎,在此期间被宰相李吉甫看中,命为登封尉,集贤校理,迁左仆阙。唐宪宗多次想重用段文昌,被韦贯之阻拦,无所进展。韦贯之罢相后,段文昌被引为翰林学士,除中书舍人,遂为承旨,活动在皇帝左右。唐穆宗即位后,经常召段文昌入思政殿访问政事,朝入夕出,遂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不久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唐敬宗即位后,段文昌入朝任兵部尚书,唐文宗时,拜御史大夫,进封邹平郡公,继而检校尚书右仆射、平章事,淮南节度使。    段文昌任剑南和淮南节度使期间,很好地处理与缓和了民族关系。他对蜀地利病了如指掌,为政最大特点是宽静,以宽待民,以静求富,深受西南诸民族的敬佩和信服。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黔中蛮族反叛,观察使崔元略闻其有威望,请他出面平定局势。段文昌只派了一名使臣前去开导晓喻,诸蛮很快平定下来。彭濮蛮大酋长蹉禄请立石刊刻誓言,以保证按时缴纳贡献,从而和好了唐政府与诸蛮族的关系。大和初,段文昌徙镇荆南,仍然在少数民族中间享有很高的声望。南诏国袭击南安,唐文宗立即下诏段文昌镇南安,平息了这了一事件,再次任西川节度使。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他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爱语文
    作为一个决策人物来说,段文昌的建树很少。而且,他居相位之后,与早年寄旅他乡思想完全不同,生活奢侈,每岁祭祠先祖,音乐歌舞,颇越礼制,所以晚年声誉与日俱下。爱语文段文昌与碧纱笼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76    更新时间:2006-12-6    
 
   宋代诗词大家陆游在《赠丐士》诗中有“尚能忍耻坟间祭,安用追惭饭后钟”的诗句,说的就是段文昌青少年时期寄读僧寺所发生的故事。这件事在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王谠 (dang党)的《唐语林》中均有记载。
唐朝宰相段文昌,青少年时家道衰落,但因世代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他不甘沉沦,立志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发愤研习经典诗文,以待进京应试。因家境贫寒,文昌曾寄住在惠昭寺木兰院寒窗苦读。寺中僧侣众多,敲钟吃饭是常规。开始一段时间文昌在敲钟后还能吃到饭,时间一久,有些僧人对他在寺院就餐越来越感讨厌,便想出歪点子有意整他,僧人们一改往日的做法,在敲钟之前开餐。待文昌听到钟声赶来吃饭时,已是盆空无物,饭菜全部吃光了。接连几次遇到这种情况,文昌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他看透了和尚们的心思,于是决意离开惠昭寺。当他临走时,在寺院的墙壁上不无感慨地留下了两句诗: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门者)黎饭后钟。 “(门者)黎”,就是僧人。后来段文昌功成名就,一晃时光已经过去了20年。位高权重,旧地重游,自然想到了自己早年曾经寄读过的惠昭寺。寺中主持及大小僧人得知文昌公光临的消息,赶忙扫院粉墙,准备迎接。特别是将他当年留在墙上的两句诗着意进行了一番整理和装饰,并用碧纱保护起来,如同珍宝。 文昌公来到惠昭寺,看到眼前景物依旧,但是僧人们对自己热情恭敬的态度,与20年前真是有天壤之别。再看墙上当年自己留下的两句诗,也整饰得焕然一新,不觉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他站在诗前,提笔在原诗下面又续上了两句。四句诗连在一起,即: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门者)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段成式(约803~863年)  唐代文学家字柯古,临淄人。系唐朝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官至太常少卿,博闻强记,能诗善文,在文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均排行十六,故时人号其诗为“三十六体”。一生著述甚多,有《酉阳杂俎》20卷、《续杂俎》10卷、《卢陵官下记》20卷、《汉上题襟集》3卷、《鸠异》1卷、《锦里新闻》2卷、《破虱录》1卷、《诺臬记》1卷。其《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中著名作品,被后世誉为“小说之翘楚”。其所著诗词,《全唐诗词》和《全唐诗》中,收录30多首;其所著文,《全唐文》中,收录11篇。清人辑有《段成式集》。  其父段文昌,唐穆宗时(812~824)宰相,著有《食经》一卷。其子段安节,唐代音乐家,官朝议大夫,著有《乐府杂录》《琵琶故事》各1卷。安节小段公路亦跻身文坛,著有《北户杂录》3卷。
段成式与《酉阳杂俎》
 
  在晚唐文坛,段成式显然可以算得上文豪。他善写骈文,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为三个人都排行十六,时人称为“三十六体”。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商隐的名气越来越大,列入唐代第一流文人,温庭筠差了一些,但也能跻身二流行列。唯独段成式,几乎鲜为人知。  最近这位当年的文豪终于被一些文学研究者发掘出来,那些研究者发现段成式曾经创作过一篇“灰姑娘”故事———《叶限》,它比西方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本早了800多年。
 
段成式在当时的名气大,之后的名气小,大概都是因为其创作方向的缘故。段成式的文学成就,主要不在于当时让他成名的诗文,而在于他的《酉阳杂俎》,《叶限》就出自于此。这本书的性质,据段成式自序,属于志怪小说,“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在唐代,志怪小说是难免会被那些文采飞扬的诗句掩埋的,就像现在的诗人,名气不太可能超过畅销书作家。  《酉阳杂俎》这个书名读来晦涩。所谓酉阳,指的是小酉山(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藏书千卷,秦时有人避乱隐居学习于此。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好聚书,赋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段成式常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又因其书内容广泛驳杂,故以“酉阳杂俎”为名,内容涉及自然、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蒙在被里打腹稿等脍炙人口的文人逸事都出自这本著作。鲁迅先生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此书与唐代传奇小说“并驱争先”。后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这种文体推向了高峰。《酉阳杂俎》被认为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纪晓岚等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  除了诗文,段成式另一成就是制作出了云蓝纸。制作原理是让浅蓝色染液在(麻纸)纸面上流动,由其流动轨迹自然形成蓝色云状图案。后来日本也出现这类纸,称云纸。  如果生活在今天,段成式应该是会大红大紫的。而且他又有专利发明,可以称得上一专多能。他任处州刺史时还曾兴修水利,让丽水当地一条“恶溪”变成“好溪”,被千古传颂……虽然相比唐代许多文人,段成式一生命运还算不错,不过就名气而言,却有些生不逢时。
 
齐人段成式的中国“灰姑娘”童话故事解读
张英基来自:光明网  一、齐人段成式的思想生平与创作    唐代小说家、骈文家段成式(803-863),字柯古,山东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段成式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段文昌是西川节度使,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官至太常少卿。其著作以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为著名。他与晚唐著名的诗作文家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他们均长于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又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故时号为“三十六体”。段氏也能诗,但无甚特色。《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二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全唐文》收录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及联句多篇。
    段成式家中藏书甚丰,而且多为奇闻轶事,他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写出了志怪、传奇笔记体小说《酉阳杂俎》,书中收录了历朝历代的各种志怪、传奇、杂录、琐闻、考证等故事,其文学价值可与《搜神记》、《博物志》等相媲美。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秦时有人避乱隐居学习于此。梁元帝为湘东王时,镇荆州,好聚书,赋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其书的内容广博驳杂,故以《酉阳杂俎》为名。《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其中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为记载各地与异域的珍异之物,与晋•张华的《博物志》相类。其所记述,或采辑旧闻,或出自己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其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后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今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湖北先正遗书》、《四部丛刊》影印等明刊本,均为30卷。
    据五代•刘崇远所撰《金华子杂编》载:段郎中成式,博学精敏,文章冠于一时。著书甚众,《酉阳杂俎》最传于世。牧庐陵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谓宾客曰:“此碑无用于世矣,成式读之不过(案杜少陵诗有云:“读书难字过。”与此“过”字义正同),更何用乎?”客有以此两字遍咨字学之众,实无有识者,方验郎中之奥古绝伦焉。连牧江南,九江名山匡庐,缙云烂柯,庐陵麻姑,皆有吟咏。前进士许棠寄诗云(棠事详后):“十三年领郡,郡郡管仙山。”为庐陵顽民妄诉,逾年方明其清白,乃退隐于岘山。时温博士庭筠方谪尉随县,廉帅徐太师商留为从事,与成式甚相善,以其古学相遇,常送墨一铤与飞卿(案飞卿,庭筠字)。往复致谢,递搜故事者九函,在禁集中。为其子安节娶飞卿女。安节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善音律,著《乐府》行于世。今名《乐府杂录》。    二、段成式的“灰姑娘”童话故事原文: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钩金(“金”一作“陶”),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馀,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馀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一作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斤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媒祀,求女必应。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
                         (《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三、注释    ① 苦:困辱。
    ② 樵险汲深:到高山上打柴,到深潭边汲水,比喻危险的境地。
    ③ 赪(cheng)鬐(qi):红色的脊鬐。
    ④ 襦(ru):短衣。
    ⑤ 徐:从容不迫。
    ⑥ 斫(zhuo):砍击。
    ⑦ 郁栖:粪埌。
    ⑧ 被:同“披”。
    ⑨ 第:只管。
    ⑩ 天人:神仙,天仙。
    ⑾ 懊(ao):悔恨。
    ⑿ 斛(hu):十斗为一斛。
    ⒀ 沦:沦没,淹没。
    ⒁ 家人:奴仆。
    ⒂ 邕州:今广西南宁。
    ⒃ 南中:泛指南方。    四、齐人段成式“灰姑娘”的故事梗概    齐人段成式的“灰姑娘”叶限的故事收录在《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中的第三则。其故事情节大致为:
    传说在秦汉以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有一位叫吴洞的首领,他娶了两个妻子,前妻因病去世了,留下一个女儿名叫叶限。叶限从小聪慧伶俐,“少惠,善陶金”,深受父亲的宠爱。后来父亲去世了,继母开始虐待她,逼迫她每天上高山砍柴,下深潭提水,叶限日夜操劳,苦不堪言。
  有一天,叶限到深潭提水时发现了一条二寸多长的小鱼,红色的脊鬐,金色的眼睛。她把这条小鱼偷偷带回家,养在水盆里。小鱼一天天长大了,叶限多次换盆,以至于容纳不下它了,就把它养在屋后的池塘里。叶限每天用省下的食物撒到池中精心饲养它。这条鱼很通人性,只要看见叶限姑娘到来时,就会将头浮出水面。而别的人出现时,它却不肯露面。后来继母知道了这件事便顿起歹意,她用新衣换下了叶限的旧衣,并把叶限打发到很远的地方去提水,自己便穿上了叶限的衣服,来到池塘边把鱼骗了出来,手执利刃残忍地把身长丈馀的金眼鱼杀害了,她把鱼肉烧成菜肴,把鱼骨头埋藏在粪堆下面。
  过了几天,叶限回家后,发现自己的金眼鱼不见了,于是孤自一人跑到野外伤心地哭泣。忽然有粗衣披发人自天而降,劝慰叶限说:“孩子你不要哭了,是你的继母把你的鱼杀害了,将鱼骨埋在了粪堆下面。你回去把鱼骨取出来,藏在屋里,你想要什么,只要向鱼骨祈求,便能如愿。”叶限遵照披发人的话去做,果然想要的金银珠宝、衣服食物都得到了。
  不久,洞家人的节日到了,继母带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参加节庆活动,却让叶限留在家里。叶限等继母和妹妹走远了,就穿上向鱼骨祈求来的翠鸟羽毛编织的衣服和金色的鞋子,也想去参加洞人节。不料在游乐时,叶限被继母和妹妹发现了,她便急忙逃回家,在慌乱中跑掉了一只金鞋。继母赶回到家,只见叶限正在庭院树下睡觉,这才消除了疑心。
    在洞人相邻的海岛上,有个陀汗国,兵力强大,占据着十馀个海岛。叶限姑娘遗失的金鞋后来被洞人拾到,便卖给了陀汗国的年轻国王。国王让全国妇女都来试穿这只金鞋,竟没有人穿得上。这只金鞋轻如羽毛,穿着它走在山石上竟然没有一点声响。于是,国王派人带着这只金鞋四处寻找它的主人,最后终于找到了叶限姑娘,她穿上翠羽衣和金鞋子,美若仙子。美丽善良的叶限姑娘的悲惨命运与遭遇,深深打动了年轻的国王,于是他把叶限和鱼骨带回了陀汗国。而虐待叶限的继母与妹妹则被飞石砸死了,被洞人掩埋在石坑,命名为“懊女冢”。
    陀汗王回国后,封叶限为王妃。一年后,陀汗国王贪求财宝,便向鱼骨祈求,其宝玉无限。又过了一年,他再向鱼骨祈求,就不再应验了。陀汗国王就将鱼骨葬在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乱时,将发以赡军。一夕,被海潮所淹没了。
    这个故事是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过的。士元本为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方一带的怪异故事。    五、六百馀字描绘的中国“灰姑娘”童话故事,先于西方版本八百馀年、一千馀年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的这篇“叶限灰姑娘”的精彩志怪、传奇笔记,篇幅比较长,写得优美委婉,情节曲折,婉转动人,伤感中蕴含着优美的诗意。全文约有650馀字,段成式以其生动而细腻的笔墨,描述了一位心灵纯真、善良而美丽的中国“灰姑娘”因遭继母虐待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最终获得了爱情与幸福。这是作者最早塑造的一位中国“灰姑娘”的艺术形象,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
    国人历来对西方“灰姑娘”的童话故事颇为熟悉,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但却很少知道我们中国也有一个“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几百年来,关于“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仅在欧洲,就演绎出了500多个不同的故事版本。
    这则记载来自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是《酉阳杂俎》中少数近于小说体裁的篇章之一。作为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两条主线:前半部分的主线是金眼鱼,后半部分的主线是金履(鞋)。叶限受继母虐待,樵险汲深,弊衣蔬食,好不容易养了一条鱼作伴,又被继母用计杀害吃了。她无奈地在野外哭,幸得神灵指点,找到鱼骨,从此得到帮助,久久埋在心头的愿望便一一实现。金眼鱼既代表了叶限的精神寄托,又体现出叶限姑娘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的优秀品格,它为故事的结局提供了合乎情理的铺垫。叶限衣鲜履新的去参加洞人节,遇见继母,怕被认出,急忙跑回家,便丢失了一只金鞋。这只金鞋传到邻国陀汗王手中,百般追寻,终于找到金鞋的主人,最后娶叶限为王妃。追寻金鞋的过程写得细致具体,陀汗王先是“命左右履之”,接着又“令一国妇人履之”,再后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最终才搜寻到叶限,“令履之而信”。这一曲折的过程不仅出于事理之必须,而且极富有象征意义,喻示着好事多磨,美好愿望的实现是要经过一番不懈努力的。读了这则故事,由中国“灰姑娘”的金鞋、洞人节等,便马上会联想到西方“灰姑娘”的水晶鞋、舞会等情节。
    二十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曾撰文指出:“世界上最早的一个灰姑娘”口头传说出现在“秦汉前的邕州洞中吴洞”,文字传说形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的《酉阳杂俎•续集》卷一“叶限”。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君岛久子教授、美国华人学者丁乃通教授曾先后到广西南宁等地考察,并撰文肯定“灰姑娘”的原型就是古代邕州的“叶限”(今为达加)。美国1982年《学校图书馆杂志》对此发表了一则评语:“中国叶限故事是欧洲著名的《灰姑娘》故事的基础,西方人知道这个故事,至少比中国人晚了一千年。当我们获知叶限可能就是灰姑娘的原型时,每个图书馆的书架将因有这本书而放光彩。”然而世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关注或提及早在中国唐代齐人段成式早已创作出了“灰姑娘”的童话故事,而且中国唐代的“灰姑娘”童话故事的文字版本要比西方最早的“灰姑娘”童话故事的文字版本(由法国文学家沙尔•贝洛于1697年根据民间传说改写的《灰姑娘》童话),提前了800馀年,比德国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童话故事要早千馀年!西方“灰姑娘”童话故事与中国唐代的“灰姑娘”童话故事相比较,尽管出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作者,但是“灰姑娘”童话故事的母题、情节主线、主要人物形象以及服饰等等,均有着惊人的相似!全世界“灰姑娘”童话故事的原创者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的齐人段成式!    参阅书目    《零墨新笺》第十章《中国的扫灰娘故事》杨宪益,中华书局1947年版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撰;许逸民 注评 学苑出版社 2001 年版
    《外国名作家传》(上中下)张英伦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段成式
  段成式(公元803—863年),字柯古,齐州临淄人。
  段成式的父亲段文昌官至宰相,所以他用不着参加科举考试,以“门荫”就得了个官职——校书郎,后来一直做到太常少卿。
  他家里藏书非常多,他又是个博文强记的人,所以连编带写,著成了一本内容丰富驳杂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段成式就是因为这本书而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他的词不多,但清新可喜。
 
 
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以段成式与贝洛为例
钱淑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PDF全文
在线阅读 PDF全文
下载保存
移动用户 编辑短信 JPKJ 到 2858010 (每条2元)
联通用户 编辑短信 T 到 911311 (每条2元)
小灵通用户 编辑短信 FHR 到 1189800 (每条1元,需发2条)
获得全文提取码!(2.00 元/篇)
  正常打开全文,须下载安装 PDF阅读器
部分地区用户不支持此短信业务(例如大众卡、套餐用户等),收不到提取码不会产生扣费。小灵通开通范围说明。其他的支付方式 包括神州行充值卡、支付宝、网上银行卡、维普阅读卡、电汇等。
摘 要:
唐朝段成式的《叶限》是现存文字记载最早的灰姑娘故事,其与欧洲《灰姑娘》的比较研究为众多学者瞩目,但大多局限于传承学的脉络梳理。将段成式的《叶限》和贝洛的《灰姑娘》作为叙事学考察对象,通过情节模式、叙事方式以及叙事策略的比较观照,可以呈现不同语境中同一故事类型的文化实践差异,以此拓展比较研究的理路和视野。[著者文摘]段成式《酉阳杂俎》与佛教  夏广兴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上海,200234 
  
摘要: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土,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互融.经过几百年流播,至隋唐,影响已渐入肌理.此时的诸部佛典完备译出,成为刺激隋唐五代叙事文学演变发展的一种活跃因素.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传说、神话、故事、传奇有不少佛教因子.佛教不断向文化深层的渗透,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理念;梵汉文化交融对唐五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层影响.
 
《酉阳杂俎》2007-06-20 00:48唐代笔记小说集。撰者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所著以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著名。又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於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也能诗﹐但无甚特色。《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 2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全唐文》收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及联句多篇。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秦时有人避乱隐居学习於此。梁元帝为湘东王时﹐镇荆州﹐好聚书﹐赋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犟记﹐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其书内容又广泛驳杂﹐故以《酉阳杂俎》为名。 《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其所记述﹐或採缉旧闻﹐或出自己撰﹐“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後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 志怪小说的踪迹最初能见于先秦,兴于六朝,繁盛于唐宋,明清两朝虽数量庞大,但可观者无几。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从读者方面来说,已是近世,作品中自然少了幽古玄远之风,读起来自然少了味道;从作者方面来说,明清的志怪,多加了人情于其中,而且篇幅过长,写着写着就变成爱情或者偷情小说了,深为乏味。《聊斋志异》自不必说,《阅微草堂笔记》、《新齐谐》、《子不语》《夜雨秋灯录》、《萤窗异草》也均为如此。由秦自清,中国志怪笔记小说的想象力最发达的朝代,我以为是唐朝;由秦自清,中国志怪笔记小说的翘楚,毫无疑问,是中晚唐的段成式的作品《酉阳杂俎》。
  六朝是志怪笔记的兴盛期,加之特有的隐秘玄远的时代风气,造成现在读起六朝志怪,感受非常奇特。谈及六朝故事,我们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说的是《搜神记》,其实,《幽明录》、《异苑》也相当重要。尤其是后者,在幻想力和故事性上要超过《搜神记》。
  现在开始说说《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803—863)是山东临淄人,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迁吉州刺史。成式笃信佛教,在长安期间,经常在各大寺院转悠。也能写诗,但写得比较差,估计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垃圾派的水平吧。但编段子却很厉害,类似于现在流行的灵异故事写手。《酉阳杂俎》的名字已暗露玄机。唐时酉阳,即今日湖南沅陵,该处有山,相传山下有石洞,里面藏古书千卷。六朝时,梁湘东王镇守荆州,好集古书,遂有“访酉阳之逸典”的故事。段成式也是藏书家,他爸爸是前任宰相,也爱书,有家底儿。在长安任职时,成式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出入深宫,窥得大量奇篇秘籍,再加上自己又好编段子,所以就写了《酉阳杂俎》一书。该书30卷,20万字。所记内容甚为庞杂:有道、仙、佛、鬼、怪、妖、人、动、植、酒、食、梦、预言、丧葬、刺青、壁画、墓、天文、地理,等等,分类编录。书中的很多篇目的名字,非常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其故事,更是极富想象力,读后让你目眩神迷。 《酉阳杂俎》的目录:
  序
  卷一·忠志 卷一·礼异 卷一·天咫
  卷二·玉格 卷二·壶史 卷三·贝编
  卷四·境异 卷四·喜兆 卷四·祸兆
  卷四·物革 卷五·诡习 卷五·怪术
  卷六·艺绝 卷六·器奇 卷六·乐
  卷七·酒食 卷七·医 卷八·黥
  卷八·雷 卷八·梦 卷九·事感
  卷九·盗侠 卷十·物异 卷十一·广知
  卷十二·语资 卷十三·冥迹 卷十三·尸穸
  卷十四·诺皋记上 卷十五·诺皋记下 卷十六·广动植之一
  卷十七·广动植之二 卷十八·广动植之三 卷十九·广动植类之四
  卷二十·肉攫部    
  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续集卷二·支诺皋中 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续集卷四·贬误 续集卷五·寺塔记上 续集卷六·寺塔记下
  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 续集卷八·支动 续集卷九·支植上
  续集卷十·支植下 比较文学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目前主要有法、美两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先从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持续达千年之久的一桩“公案”谈起,并循此步步走近并认识比较文学。
    远在唐代,就有人对南朝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写的“许彦鹅笼”故事的来源作过研究。“许彦鹅笼”故事说的是,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地方一个名叫许彦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岁的书生,这位倒在路边的书生声称脚痛,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以为是说着玩的,谁知书生真的入笼与双鹅并坐,而许彦提起鹅笼竟不觉得重。等走到树下休息时,书生出了鹅笼,说要设宴答谢许彦,说完就从口中吐出美酒佳肴来款待许彦。过了一会,又从口中吐出一位芳龄十六的美女来陪伴宴饮。又过一会,书生酒醉睡着后,此女子竟从她口中也吐出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子来作伴。许彦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际,书生却象要醒的样子,美女忙又吐出丝绵屏风来遮住,并同书生一道睡了。可那男子却从他口中也吐出年约二十的女子一道饮酒嬉戏。过了许久之后,听到书生响动声时,此男子忙将二十岁的女子吞入口内;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后,也忙吞入那男子,并独对许彦而坐。书生起来后,就次第吞下美女与各种餐具,然后留下一个大铜盘给许彦留作纪念,并告别而去。
    晚唐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的诗文家段成式,在他于九世纪中期写成的《酉阳杂俎》一书中,通过与印度佛经《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比较后就曾说过:“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后来,还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鲁迅,才对这一“公案”作了透彻明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鲁迅说得极对,这一故事源自印度,随佛经传入中国后,开始还说这是外国道人,如晋代荀氏所作的《灵鬼志》中说:“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到了南朝吴均手里,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纯为中国的人、事与地点了。当然,这种“蜕化为国有”的过程,一直绵延到现当代。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小说《人环》,就进一步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小说了。然而,其题材、基本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关系,依然如故。
    象鲁迅与段成式二人,对中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的这种研究,比较其相似,追溯其渊源,探究其联系与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又被称为“法国学派”。这一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亚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为代表。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基亚于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说得更明白:“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然而,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明代《乐府吴调》中有一曲写道:“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而欧洲的诗歌、小说也常有这类描写,古希腊的诗人写过:“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民剧中也写过:“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甚至在德国文学中还写过:“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与虱子。”还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
    这种对各民族文学所作的比较研究,由于其研究的对象是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交流的各民族文学,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被称为比较文学中的另一大类——“平行研究”。又由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倡与实施的,故又被称为“美国学派”。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一定义,除了强调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它还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学界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
    如将心理学、生理学的“通感”说来研究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就可视为一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了。对事物的繁多,如何描写?无声的景物又如何描绘?夜空的星星够多也够亮晶晶的了,诗人们又作过什么出色的抒写?而一般的批评家又作何评说?宋代诗人宋祁写的《玉楼春》中有“绿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形容无声杏子的茂盛。但明代的李渔却批评道:“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而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则更进一层,他在《夜行观星》中写无声的星星也说“小星闹若沸”。同样,清代的大学士、总纂了《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也说此句不好,还批注为“似流星”。
     无独有偶的是,这种把无声的事物写成有声的佳句,在西方文学中也有:19世纪意大利诗人巴司古利(Pascoli,Giovanni,1855—1912),有句写星星的名句:“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象小鸡儿似的走动。”18世纪的圣·马丁(Saint Martin)也说:“听见发声的花朵,看见发光的音调。”
    以李渔、纪晓岚之见,这些写法都违背了常识,因为无声的繁星怎么可能有声呢?是写错了。但是,心理学与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觉会有“感觉挪移”的现象,叫“通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味觉往往可以打通、相交。颜色似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气味变有锋芒。如:臭气刺鼻,高音区响亮,颜色有冷色热色之别等。这些不是比喻,比喻是同类特征的扩大与缩小,而且不发生“感觉挪移”。同样,星星太多,此闪彼闪,影闹如沸水;红杏盛开在枝头,你红我更红,似乎在争闹一样。从通感来说,这正是作家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感知通感规律的记录,因此才成为千古流传并魅力不减的修辞佳句。
    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或是跨学科研究,它们都是不同于通常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的一种文学研究。这种被称作为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新兴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都是以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是为了比优劣、赛高低,而是以世界文学与总体知识的视野,来参照比较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学和他者的外国文学,以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因此,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顺应当今全球化进程的认识新天地。我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季羡林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在《人民日报》上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而到了20世纪末,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博士,在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书的开头也说:“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简明回答是,比较文学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也是对跨越了时空的两个以上文学相关模式的关系研究。”
    可见,跨国族界、跨语言界和跨学科界的比较文学,是一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兴人文学科,它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体系,自己的任务,自己的特点与要求。它是产生于各国文学文化交往的基础上,随之发展而成熟,并与当今全球化时代认识同步的文学研究综合性学科。
         “比较文学”这个说法是法国的学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在当时的欧洲,由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各自民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从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来诠释作品,也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套路。后来,法国的学者却认为仅仅对国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是不够的,文学的研究应当跨越国族的界限。德国的大诗人歌德(J.W.Goethe)支持这种超国界的视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然而不管是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还是歌德的“世界文学”,着眼点都在欧洲,这是需要说明的。法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从事的是一种“影响的研究“,关心的是一个国族的文学怎样被另一个国族的文学家接受,模仿和创造性地转化,追溯和清理文学跨越国族疆界旅行的轨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西洋归国的作家学者如梁宗岱、钱钟书、陈铨等人都曾努力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遗憾的是四九年以后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研究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停滞,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有了拓展,幸亏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不曾因政治的负面影响而使研究有所中断。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莎氏比亚可以和汤显祖比较,《红楼梦》可以和《源氏物语》比较。比较文学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学科,比如文学与音乐、与哲学、与宗教、与心理学甚至数学,都可以进行比较。中国的古诗中的一些名句中的美丽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无非是在用文字图解几何学中的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而“骚人遥驻木兰舟”和“万户捣衣声”都可能在暗示性活动,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等等。近一、二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又开始朝比较文化研究转向,比如所谓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