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剪背头:优等生思维特质训练教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1:50

优等生思维特质训练教程
目录
第01节:思维能力
第02节:目录
第03节: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第04节:思维的特性
第05节:思维的概括性
第06节:思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第07节:思维的言语性
第08节: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关
第09节:思维力的发展
第10节:思维的分类
第11节:思维训练的广与狭
第12节:思维训练的虚与实
第13节:思维训练的源与流
第14节:思维能力训练的原则
第15节:思维特训110法
第16节:棋艺法
第17节:幽默法
第18节:训练思维的柔韧性
第19节:推理分析法
第20节:将错就错法
第21节:结构组合法
第22节:统摄法
第23节:重新排列法
第24节:对立同一法
第25节:质量互变法
第26节:转化法
第27节: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第28节:求解法
第29节:求证法
第30节: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第31节:材料发散法
第32节:集体交错发散法
第33节:交叉法
第34节:主体附加组合法
第35节: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第36节:对立互补法
第37节:悖论法
第38节:反事实法
第39节:求异法
第40节:倒行法
第1节:思维能力
导读将来的考试就是考思维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等生。但,要做优等生,必须提高思维能力。
据教育部消息,未来考试命题方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单纯考知识的选择题比例减少,增加能力型、综合型、应用型的主观题,主客观题的比例将达到5:5;语文重点考查理解分析、鉴赏和运用能力,写作约占50%;数学将重点放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上,将出现与物理、化学及社会有关的统计综合题;政治将考一些公众问题、热点问题、时事评论等;物理将重视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化学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依靠死记硬背,不提高思维能力,想考上大学就难了。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有思维,人是“万物之灵”就是“灵”在了思维上。
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与思维力有关。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思维的进步。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的是在于从小能否进行有效的思维力的锻炼。
“阶梯式学习法”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习方法品牌,也是一套从根本上解决“厌学”这个世界级难题的系统方案。“阶梯式学习法”让每一个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奔头,使知识、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沿着各自设置的阶梯目标,独自奋斗、攀登。
“阶梯式学习法”是在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提高人的悟性,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塑造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新人。在阶梯式学习法系统中,渗透了十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养成教育”、“悟性教育”、“生命的阶段性发展”等,可谓集大成者。
本书是“阶梯式学习法”关于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系统方案,既有科学阐述,也有详细的训练方法以及有效的训练方案。
我们的信念是“把成功的阶梯交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阶梯上稳步前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2节:目录
三、思维训练的源与流
四、思维能力训练的原则
1.学以致用
2.循序渐进
3.扬长避短
4.因人而异
5.追求和谐
6.独立性原则
7.欢迎离奇设想
第三章思维特训110法
一、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游戏法
2.棋艺法
3.设疑法
4.为师法
5.纠错法
6.拆玩具法
7.为难法
8.反问法
9.制作法
10.闲逛法
11.幽默法
12.活动法
13.争论法
14.感知法
15.语言法
二、训练思维的柔韧性
1.破除常规法
2.追根求源法
3.连锁联想法
4.谐音拼读法
5.数字去除法
6.结果颠倒法
7.推理分析法
8.假设排除法
9.要素变换法
10.找出矛盾法
11.标新立异法
12.根据搞错法
13.概念歧义法
14.将错就错法
15.及时转向法
三、训练思维的系统性
1.横向整体法
2.纵向整体法
3.结构组合法
4.结构重组法
5.要素法
6.功能法
7.统摄法
8.综合法
9.重新排列法
10.排除例外法
四、训练思维的辩证性
1.非此即彼法
2.对立同一法
3.质量互变法
4.否定之否定法
5.联系法
6.发展法
7.全面法
8.换位法
9.转化法
10.渗透法
11.对立互换法
五、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1.归纳推理法
2.类比推理法
3.对照推理法
4.比较推理法
5.观察推理法
6.个别上升到一般法
7.求解法
8.假设决断法
9.再现法
10.取并归纳法
11.推及个别法
12.集中法
13.求证法
14.递进法
15.连环类推法
六、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1.流畅法
2.变通法
3.多重感官法
4.材料发散法
5.功能发散法
6.结构发散法
7.组合发散法
8.方法发散法
9.因果发散法
10.集体交错发散法
11.还施彼身法
第3节: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12.想像法
13.分解法
14.交叉法
15.跳跃法
16.平行法
七、训练思维的形象性
1.模仿法
2.直接想像法
3.同物组合法
4.异物组合法
5.主体附加组合法
6.重组组合法
7.原理移植法
8.方法移植法
9.功能移植法
10.结构移植法
11.自然感知法
12.形象类比法
13.寻找感觉法
14.幻想法
15.灵感法
八、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1.反常法
2.逆向法
3.对立极点法
4.正反命题法
5.换位法
6.怀疑法
7.对立互补法
8.悖论法
9.批判法
10.反事实法
11.侧向入手法
12.求异法
13.倒行法
14.横向入手法
第四章趣味思维训练180题
第一阶梯训练题
第二阶梯训练题
第三阶梯训练题
第四阶梯训练题
第五阶梯训练题
第六阶梯训练题
第一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思维的进步。)
思维的定义
目前,对于思维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
第一,从字义上讲,“思维”一词在英语中为thinking,在汉语中,“思维”与“思考”、“思索”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词源》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全活动过程,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这是思维本质的信息论观点。
第二,从生理学上讲,思维是一种高级生理现象,是脑内一种生化反应的过程,是产生第二信号系统的源泉。第二信号系统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于19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以语言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它与第一信号系统--以电、声、光等为感官直接接受的信号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相区别。
第三,从功能上讲,“思维科学首批名词术语征求意见稿”将其定义为“人类个体反映、认识、改造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第四,从机制上讲,可将其定义为“精神与物质的一种转换形式”。之所以叫“一种”,是因为我们承认有脑就有神经,有神经就有精神,从而就有与脑内物质的生化反应之间的联系,即有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换。但它不一定是思维活动,比如动物的本能动作,也是来自脑内的一种神经活动,而它却不是思维活动,所以只能说思维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转换形式。
第3节: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思维的进步。)
思维的定义
目前,对于思维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
第一,从字义上讲,“思维”一词在英语中为thinking,在汉语中,“思维”与“思考”、“思索”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词源》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全活动过程,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这是思维本质的信息论观点。
第二,从生理学上讲,思维是一种高级生理现象,是脑内一种生化反应的过程,是产生第二信号系统的源泉。第二信号系统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于19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以语言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它与第一信号系统--以电、声、光等为感官直接接受的信号作为刺激的反应系统相区别。
第三,从功能上讲,“思维科学首批名词术语征求意见稿”将其定义为“人类个体反映、认识、改造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第四,从机制上讲,可将其定义为“精神与物质的一种转换形式”。之所以叫“一种”,是因为我们承认有脑就有神经,有神经就有精神,从而就有与脑内物质的生化反应之间的联系,即有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换。但它不一定是思维活动,比如动物的本能动作,也是来自脑内的一种神经活动,而它却不是思维活动,所以只能说思维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转换形式。
第4节:思维的特性
第五,从本质上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一般包含两个要素,即“思维对象”和“思维主体”。这两个要素相互联接,构成了一次具体而完整的思维活动;同时两个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共同对思维的方法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任何思维都要有“对象”。思维对象,就是人们的思维所指向的目标。思维对象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无穷多的数量”、“无穷多的属性”和“无穷多的变化”。比如分析构成或影响一家商场的社会形象的因素时,从商场的一般特征来说,其因素有经营历史、社会知名度、在商界范围的渗透程度、商场的目标等;从商场的具体特征来说,有商场中的商品特征(其因素有品种齐全的程度、商品的质量、商品的适应性及其更新速度、商标名称的使用等),有职员的服务特征(其因素有员工的仪容仪表、售货员的态度、业务技能、服务方式和设施、对消费者利益的关心程度、消费者的反应等)。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其实是无穷的。
第二,任何思维都要有主体。思维主体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正在进行思考的人的头脑。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价值模式和知识储备对于思维的运行、方法和结果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个思维主体面临许多种思维对象的时候,它就会按照这些对象价值的大小排列出轻重缓急,顺序通常是:先处理那些价值最大的,再处理价值中等的,最后处理价值小的,对于没有价值的则不理睬。
思维的特性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许多属性。
1.概括性与间接性
概括性是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迁移越灵活,一个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越发展。任何科学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概括出研究所获得的东西。
下面我们从“日本人巧探大庆油田”的故事中来了解一下思维的概括性。
大庆油田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勘探、开发的大油田,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大庆油田具体在哪里,但日本人却对大庆油田了如指掌。
第5节:思维的概括性
日本人首先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相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相片上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的照片上,推断出油田离铁路不远。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中看到一段话,这段话是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据此,日本人推断,大庆油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窑。
大庆油田什么时候产油了呢?日本人判断:1964年。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果不出油,王进喜是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
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和大庆油田的产量,依据是《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的石油产量为3000万吨,与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几乎完全一致。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思维的概括性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和直接感知的局限性,拓宽了人类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使更迅速、更科学地认识世界成为可能。
思维的间接性就是思维凭借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反映。首先,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
其次,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原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反映。
再次,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在认识现实事物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的无止境地扩展。假设、想像和理解,都是通过这种思维的间接性作为基础的。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类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各种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从而来更清楚地了解思维的间接性。
一天,牛顿在午后走进花园休息,在一棵苹果树下坐了下来,与朋友史特克莱一起谈着物理上的各种问题。谈着谈着,树上的一只苹果也许是熟透了的缘故,突然落下来,而且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牛顿头上。
第6节:思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这时牛顿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要往地上掉呢?是什么力在吸引它呢?
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这个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往地上掉,牛顿这样推测。
“地球吸引着苹果,苹果也一定吸引着地球。”牛顿头脑中进一步思考着。但是,为什么只看见苹果落地,不见地球向苹果飞去呢?对于这个问题,牛顿自己找到了答案。苹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苹果,引力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苹果很小,地球引力很容易使它运动,而地球的质量非常大,苹果对它的引力则显得微不足道,可以说,对地球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因此,地球似乎没有受到苹果的引力,人们不会看到它因为苹果的吸引而发生位移。
牛顿继续想,那么可不可以把天上的月亮看作是一个很大的苹果呢?地球对它也有一个引力,可它为什么不像苹果一样落向地球呢?月亮难道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吗?不对,它肯定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但是月亮在天空中做着圆周运动。对了,它做圆周运动,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离心力。这就像下雨时转动雨伞,水珠会沿伞外切线方向飞出去,这是离心力在起作用。而月亮既受地球的引力,又因为自身圆周运动而产生离心力。两个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于是月亮既不飞走,也不掉向地球,而是悬挂在天空,绕地球运行不息。
就这样,在17世纪,牛顿从“苹果为什么只落向地面而不向天上飞”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出发,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把科学大大向前推动了一步。在此过程中,牛顿唯一凭借的就是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的无止境地扩展、假设、想像和理解,从而最终发现自然界的这一定律。
2.思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这里的统一性指的是思维的人类性和普遍性。英国思维学家德波诺对不同民族的思维进行比较之后指出:在直接受业于他的思维训练的十几万人中,尽管在年龄、能力、兴趣、种族、民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最基本的思维层次上,反应却惊人地一致。
简单地说,人类在思维能力的最基本的东西上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思维上就没有差别,恰恰相反,作为个体的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层上常常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7节:思维的言语性
所以说,思维存在着统一性特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包括民族差异性、文化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德波诺认为:西方人的辩论型思维和日本人的信息输入型思维存在着重大区别。也有人说,正是因为西班牙文化孕育了唐·吉诃德式的思维方式:充满激情,富于幻想;是英国文化孕育了哈姆雷特式的思维方式:深邃的沉思,行为延宕;是德国文化产生了浮士德式的思维方式:崇尚理性,富于思辨。
对于个体而言,思维差异性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人类作为一个个体认识自己的思维,并选择恰当的思维训练形式和方法。
……
5.思维的言语性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是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的(辞海),思维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概念(词),言语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但是,也有人提出“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观点,并举出若干例子作为佐证。发明x射线的伦琴回忆道:“我是偶然发现射线穿过黑纸的。”爱因斯坦将单词逻辑地连起来之前,经历的是一种视觉和肌肉要素(可能是一些映像)的组合或联想过程,只是在这以后才开始寻找相应的词的艰苦过程。日内瓦心理学派创始人皮亚杰(瑞士)也说,“我的思维是跟映像而不是跟词联系在一起的,是属于前概念阶段的思维。”
这里所说的两种情况并不矛盾。首先要注意到两点:其一是语言的工具性。其二是语言的基础性。即语言并不就是思维,因此并不是无时无刻必有语言才能有思维,那种短暂性的没有语言的思维状态是不违背工具性与基础性的。正如新闻电影有些镜头未加解说,不等于说新闻电影不要解说。其次要注意到语言的广义性,即思维的对象即使暂时还没有相应的严格的词语与之对应,但只要它是可被翻译成狭义语言来表示的,如手势或脑内景象,就算是“语言”了,比如聋哑人的手语。
思维不是借助于声音和写在纸上的外部语言,而是靠在心里默默进行的内部言语实现的。
思维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1.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与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
综合起来,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这里主要谈影响思维能力的后天因素,不仅是因为后天因素重要,更因为后天因素可以改造。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仅有聪明而没有刻苦奋斗的精神是成不了大业的,即仅有先天智力而无后天勤奋仍然不会有很大出息。世上科学家多是聪明而勤奋者,但也有勤奋而不“聪明”者,却没有聪明而不勤奋者。生活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在中小学时仅凭自己的“小聪明”还算可以,但到了大学就不堪重负了。学问越到深处,年龄越大,后天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勤能补拙就是这个意思。
第8节: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关
2.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关
具有思维习惯的人在社会上的分布规律与知识层次有关。就同一知识层次来说,又与年龄有关。知识层次越高,或者说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具有思维习惯的人越多。
有一幅名叫《赤橙红绿青蓝紫》的漫画,描写在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七个代表着社会各个职业的人。他们站在那里,人人有事做,有看报纸的、看杂志的、看连环画的、织毛衣的,即使一个小偷也没闲着--正在施展他的技术,偷别人的钱包。这群人中,只有一个包里露出三角板直尺的工程师或数学教师模样的人,什么事也没有做,一门心思地沉浸在思维之中。
在真正养成思维习惯的人中,成年人和知识分子的比例较大,他们脑子里经常装着问题,他们也不时捕获到新问题,具有对事物的敏感性。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
3.思想的活跃性是思维能力的一个因素
这里的思想活跃包括思维敏捷性和灵感的频率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素质既来自先天遗传,也来自后天训练。对一个人来说,后天训练是可以经过自身努力来得到的。此外,教育者的教育风格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用开放式、启发示教学,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诱导他们在科学的旷野里自由驰骋,坚持下去,必能产生思想活跃、思维能力强、创造发明多的人才。
4.思维的成熟性是体现思维能力的一个因素
思维的成熟性建立在经验和思维习惯上,经历是催熟的必要过程,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对其有了观点、有了见解,才说得上对它认识的成熟性。我们说一个人成熟了,不仅指他的生理发育,更主要是指思维,指他经过生活历练,对人生必要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自己的主张。其次是行为,一个人在行为上不轻易人云亦云,而是显得持重、稳定、理智,这就是成熟性的表现。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少偏激、逻辑性较强,这是好的一面。但成熟的人固有观念强,一旦有落后的、错误的认识,也难以纠正,这是不好的一面。
影响思维能力培养的五个因素
1.注意力
注意,是人的身心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的意向活动。注意力越强,印象就越深刻。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注意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意注意,即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它与人的直接指向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
第9节:思维力的发展
另一类是有意注意,即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它是靠间接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来支持的,是靠词汇和语言来维持的。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转化。许多发明创造就是由一种偶然的无意注意诱发的。
注意能力较强往往更能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2.直觉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力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知觉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直觉力常常表现了人的领悟能力和创造力,是猛然觉察出事物的本来意义,使问题得到突然的醒悟,进入一种走出混沌的清晰状态。
3.分析力
分析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对事物的分析过程,实质上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比如写作文章时,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材料的本质和特定属性,敏锐发现材料中的新鲜因素和成分,推敲主题,安排结构,以及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而在写作实践中,有了分析,就能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使人信服。
4.想像力
想像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功能,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回忆、加工和新的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把世界上许多事物联系起来,扩大认识范围,使我们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创造出一个广阔的世界。
无论是科学发明或是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像,也缘于此,想像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的想像力不够,他的思维能力也一定不会强到哪里去。想像按有无创造性可以分为再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按其性质可分为理想、空想和幻想。
5.知识积累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思维是需要一定量的知识作支撑的。没有知识的支撑,思维是无法进行下去的。人类知识现已建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庞大系统,即知识体系。现在人类集聚的知识,仅靠有限的生命是学不完的。这就需要培养有效的思维能力,正确把握知识,运用知识,克服这种矛盾。
思维的分类
1.从抽象性来分,主要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行为思维:是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做感知运动思维。一个孩子最初的思维往往是直观行动思维。运动员对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也需要直观行动思维做基础。这种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动作,在直接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直观行动的初步概括,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终止。
(2)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它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表象和语言,文艺创作经常用具体形象思维。
第10节:思维的分类
形象观念是人的思维最初的元素。在此基础上,思维开始向两个方面分化。一是以形象观念为逻辑起点的形象思维过程;二是以概念为逻辑起点的抽象思维过程。人们从概念出发,建构出抽象思维的概念系统;从形象观念出发,则建立起形象思维的观念系统。
(3)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因为一切正常的人都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一定有高下之分)。
2.以目的性来看,思维又可以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断性思维
(1)上升性思维:是指以实践所提供的个别性经验为起点,把个别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的知识。这种思维大多来自于个人日常的生活体验,因此有过于直接和个性化的特点,并且由于是来自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们常常只作用于个体的行为,并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外上升性思维的真实性并不确凿,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求解性思维:是指围绕问题展开思维,依靠已有的知识去寻找与当前现状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就像我们解答数学题,先要分析已知的条件,看看问题,最后再找由条件到问题之间的桥梁。
(3)决断性思维:是以规范未来的实验过程或预测其效果为中心的思维。它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具体性原则,具体决断某一事物;二是发展转化原则,要考虑事物可能发展变化;三是综合平衡原则,尽量缩短实际与可能的差距。
3.从一个人的智力品质上来划分,思维可以分为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
(1)再现思维:依靠过去的记忆,是以过去的记忆而进行的思维。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的照搬套用。
(2)创造思维: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把它们综合组织而造成全新的东西。比如把已经学过的某几个数学公式综合起来运用到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原有的东西照搬就可以了,可能还需要想像力的参与,中间也可能会有重新取舍与组合的问题。那些被称作发明天才的人,就是善于进行这种创造思维的人。
4.从思维的技巧上来看,思维还可能分为:
(1)归纳思维: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共通结论的思维。
(2)演绎思维:把一般规律应用于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思维。
第11节:思维训练的广与狭
演绎思维在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其思维过程是从一般的原理、原则推及到个别具体事例,结果比较确凿可靠。
(3)批判思维:一面品评和批判自己的想法或假说是否妥当,一面进行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历来都强调批判思维。批判思维也包含对不同事物的批判。
具体来说,批判思维包括六大要素: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
(4)集中思维:从许多资料中,找出合乎逻辑的联系,从而导出一定的结论。对几种解决方案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导出一种解决办法的,就属于这一种思维。
(5)侧向思维:侧向思维就是从其它领域得到启示的思维方法。是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如同眼睛的侧视一样。
(6)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的思维。同一个问题探求多种答案,最常见的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或语文中的一词多意。
(7)求证思维:即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某一个结论的思维。
(8)逆向思维: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
……
总之,关于思维分类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思维方式也就是那一些。比如求异思维按思维的方向性来分属于发散思维,但按照思维的逻辑性分也可能属于分析思维。而渗透思维、统摄思维和辩证思维,按思维的逻辑性可以是分析思维,按思维的科学性又可以是理论思维。
第二章每个优等生都要经过思维训练
(经过对北京十余所著名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优等生在思维上都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要成为优等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广与狭
在思维训练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一位总经理毕恭毕敬地将一张支票递给某位思维培训大师后,面带羞涩地小声问思维培训大师:“先生,我不太懂思维训练,请您先告诉我什么是思维训练好吗?免得我在员工面前丢丑。”这位思维训练大师想了想说:“思维训练不难理解,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与妈妈教小孩子吃饭很相似。”
思维训练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高深莫测,从广义上来看,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思维训练,不论是母亲教孩子学吃饭走路,还是老师教学生写字画画;不论是接受某种观念,还是养成某种习惯,从本质来说都是一种思维训练。所有的这些思维训练塑造了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什么样的思维训练就塑造出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思维训练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呢?不是的,通常专类思维训练是指一种狭义的思维训练,或确切地讲它是指一种高级的思维训练。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广义的思维训练是孩子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涂鸦乱抹,而狭义的思维训练是学生在大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创作。两质的本质虽然相同,但层次却有很大差别。
第12节:思维训练的虚与实
如果说绘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那么思维就是一门更高深的艺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基础上的,没有思维活动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就更谈不上什么智力活动了。不仅如此,大脑思维的简单与复杂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一个没有良好思维素质的人,他的智力开发水平不会太高。而专业思维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养良好的思维素质,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即首先要知道什么思维是正确的思维、高级的思维和最佳的思维,只有弄清楚这些我们才知道训练的方向。
思维训练的虚与实
老子的智慧高远深广,名动四方,经常有人从远方赶来向他求教。但是熟悉老子的乡邻却并不觉得老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在他们眼里,他不过是儿时的一个玩伴,现在的一个看管书库的小吏,一个和蔼平易的老头。
有一天,老子的一位邻居遇到老子正在散步,不禁好奇地问他:“老子先生,我常常看到许多有名望的人来你家拜访,他们来做什么?”老子和蔼地看着他年轻的邻居说:“他们是来求道的。”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道是什么?”老子笑着说:“道就是虚无。”年轻人听罢不禁大笑:“虚无有什么好请教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虚无的东西,与其这样还不如学点务农经商的本领更实用一些。”老子听后并不反驳,只是指着街道旁边的房子对年轻人说:“年轻人你告诉我,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年轻人望着老子说:“房子当然是用来住人的,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情。”老子又问道:“那你告诉我,如果房子中间是实的而不是空的,它能住人吗?”年轻人说:“那当然不能住人。”老子笑道:“这样看来,'空’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是有用的。”年轻人听后若有所悟,忙恭敬地向老子施礼:“老先生请恕我愚钝,刚才听您所讲的道理我有些明白,但是不完全懂,请您再详细解释一下好吗?”老子接着说:“在常人看来,'虚无’似乎是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点用处。但是你知道吗?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无’就没有'有’。就拿这房子来说,常人只看见'实有’的用处,而不知'虚无’的用处更大,'虚无’其实是'实有’的根本,要想真正把握'实有’就得先认清'虚无’是什么,所谓求道,其实就是指学习认识'虚无’的过程。”
第13节:思维训练的源与流
许多人在初识思维训练的时候,都觉得训练思维是一件很“虚”的事情,它既不像绘画打字那样有实用价值,又不像学习数学语文那样有可见的知识积累。思维隐藏在大脑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况且许多人连思维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这就更让他们难以理解思维是可以训练的事实,因此人们将思维训练视为一件很虚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思维看不见摸不着而将它视为虚,进而将思维训练视为无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虚的东西比比皆是,空气是虚的,电磁是虚的,抽象的公式定理也是虚的,人的思想观念更是虚的,所有这些虚的东西谁又能说它们是不存在的,是无用的呢?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把思维训练视为一件很“虚”的事,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缺乏深度,只看到事物“实”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虚”的一面,只理解视觉所见的东西,不能把握视觉所不能见到的东西。
思维训练看似很虚,实际上是实实在在的。首先从用途上来讲,不论哪一种实用技能训练归根到底都是一种思维的训练,绘画本身是实的,但如果不掌握绘画的技法和艺术的创作规律等等这些虚的东西,是不可能画出好作品的。而当学生们在学习和消化这些技法和规律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接受一种绘画思维训练,是在努力塑造自己的思维模式,使之向绘画大师们的思维模式靠拢。其次从层次上来看,越是智能水平高的训练,就越是呈现出虚多实少的特征,这也就是社会越发展,越需要人们的抽象思维发达的原因,在信息社会如果想生存就必须掌握许多虚的技能。
思维训练的源与流
思维训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智力开发方法,不过它并不是现代独有的专利,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创造了有名的“头脑助产术”。目前的思维训练是建立在最新的思维科学成果和古代的头脑训练术基础上的。
据史料记载,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不修边幅,整日在市场上闲逛。古希腊的市场上不仅卖物品,也卖思想。经常有人站在市场中面对观众发表演讲。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轻人,正在宣讲美德。苏格拉底装着无知的模样,向年轻人请教说:“请问,什么是美德呢?”那位年轻人不屑地回答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知道?告诉你吧,不偷盗、不欺骗之类的品行都是美德。”
第14节:思维能力训练的原则
苏格拉底仍然装做不解地问:“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回答道:“那当然啦,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不紧不慢地说:“我记得在军队当士兵的时候,有一次接到一位指挥官的命令,让我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布署图偷出来了,请问我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呢?”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刚才说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肯定是恶德。”
苏格拉底依然不紧不慢地说:“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遭到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他对生活绝望了,于是买来一把尖刀放在枕头底下,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在傍晚时分偷偷地溜进了他的卧室,把那把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免于一死。请问我这种行为究竟是美德还是恶德呢?”
那位年轻人终于惶惶然,承认自己无知,拱手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美德”。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这种思维训练法称为“头脑助产术”。意思是说,正确的观念本来就在你自己的头脑中,但是你在挖掘的时候不得要领。苏格拉底不过采用了一些正确的方法,使它们得以顺利地分娩。在现代社会中,思维训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商业因素的推动功不可没。由于企业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列,因此所感受到的压力也就特别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一流的头脑和创造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创造思维的培训几乎是总经理与高级主管的必修课,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到接受过思维培训和没有接受过思维培训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思维能力训练的原则
1.学以致用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思维训练时,必须努力把学习思维科学知识与思维训练方法同实际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运用特定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去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和“假设的理想的问题”,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原先自发的思维活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通过反复的实践,把理论和方法内化为一种思维技能,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思维活动中去。
2.循序渐进
这一原则要求思维训练者应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制定适合于个体的思维训练计划。从总体上说,思维训练的次序应当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分析后综合。3扬长避短
第15节:思维特训110法
扬长避短首先要认识自己的类型和特点,确定所长和所短,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成为最大限度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其次,以所长的方面为中心(或为主导模式),形成一个包含多种思维技能的网络,既可以通过培养中心带动周边,也可以通过周边的训练来丰富、补充和涵养中心。这一做法虽然不是最佳途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4.因人而异
德国大文豪歌德主张,儿童是现实主义者,青年人是理想主义者,成年人是怀疑主义者,老年人是神秘主义者。研究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思维训练时,也要注意年龄差异与个性差异。
5.追求和谐
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全面性,既注重左脑训练,又注重右脑训练;既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又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既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又注重收敛性思维训练;既注重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又注重提高综合能力和直觉体悟能力;既注重提高实用智慧,又注重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更和谐、更全面、更具互补性,使我们的大脑更健康,更少刻板性与片面性。
6.独立性原则
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都与独立性有关。接受思维训练的人面对训练课题,要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课题,还要自觉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独立地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和研究问题。
7.欢迎离奇设想
许多事物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大多数训练课题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所以在训练中和现实工作中应欢迎离奇设想,多出新颖观念。
第三章思维特训110法
(对于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一个人能否成才,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从小能否进行有效的思维力的锻炼。)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游戏法
游戏是最能让人提起兴趣的事,在游戏中注入智力的因素,可以促进我们思维力的发展。
例如猜谜语的游戏。一般人对猜谜都很有兴趣,探求谜底的过程也能激发人的推理及想像力。用扑克牌做数字游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人多的时候可以做一做语文游戏,一句接一句,串成一篇故事,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大家共同分享。
游戏之所以能起到提高思维力的作用,是因为参与游戏中的人必须动脑子,要思索,其中有推理、有比较、有概括,这些都促进了人的思维。游戏中还需要我们还要动手,动手就要想怎能样动手,这就促进了思维。游戏中还要动嘴,说话表达也是对大脑的训练,可以使思维流畅。
第16节:棋艺法
2.棋艺法
用棋艺训练思维力,特别是逻辑思维是个很好的办法。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
有一个人上小学时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怎么补都上不去。后来他父亲在报纸上看到利用下棋来启发孩子智力的介绍,就在他身上进行实验。开始教老虎棋、五子棋,然后教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后来棋艺长进了,不知怎么着数学成绩也上去了,最终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某地象棋联盟曾为孩子创办象棋会,创办时,根本没有想到参加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会大有进步。曾为孩子成绩太差所苦恼的家长说,自从他的孩子参加象棋会后,成绩日益进步。
象棋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很大,象棋的特征是,不让对方察觉自己的战术,内心却暗自推敲对方出手,是一种高度推理性的游戏。
围棋对思维发展也有很大好处。聂卫平曾经说过,在他进小学前,就喜欢在父亲身边看棋盘,玩棋子,不但学会了围棋,更解决了算数或数学方面的难题。围棋只有黑白两色,棋盘的格子也是大小一致。这么单纯的格式中,却创造了无数的战机,它对促进逻辑思维的作用是很大的。
3.为师法
当学生容易当老师难,难就难在不但自己要懂,还得让别人懂,这就需要动脑筋,平时我们都当学生,是被动思维,如果我们也当老师就要主动思维。常言说:教学相长。要想让别人明白,自己就更要明白,这就激发了一个人思维的积极性。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要弄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某一知识,不妨经常让我们自己来充当老师,看看能否讲得明白。
在这里我们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让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条件,比如几个小凳子、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等。还可以让他们来试着当当学生,来向我们这些小老师提提问题,看看是不是会把我们难倒。当然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同学来轮流当学生和轮流当老师。
4.纠错法
所谓纠错法,就是不怕犯错误,而要学会纠正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促进智能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人都知道松下是白手起家的第一流电器制造商,是名人传中的人物。
然而,他幼年时,却是做什么都失败,是一个成绩很差的“劣等生”。但是,松下认为,这段失败的时代正是他敏锐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说:“向人学习和自己从失败中学来的知识完全不同,同样一件事,两方面学习获得的答案虽然相同,但在将来的运用价值,却是自己的失败经验较为广阔。”
第17节:幽默法
所以他特别强调孩童时期应多尝试失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对思维来说也是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奥兹拉把孩子的学习进展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开始时学习速度极快,中间难免有错。二是开始时错误连篇,中途错误渐少。三是从头至尾认真学习,前后没什么变化。他把第一种类型的人叫做缓慢学习者,第二类称为突进学习者,这类学习者智商较高,而且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明显。
突进学习者在错误的过程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智能。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全部构造,自然就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智能的提高。比如,要寻找正确的路以免走冤枉路,而经过迷路后发现的路才是正确的路。一般来说,再走这条路就不会错了。
经过自己纠错而获得的知识,比从旁人学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一个人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可以促进他灵活的头脑。如果从没有失败,从不思考错误的原因,就会成为智力迟钝和狭窄的人。
总之,无论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是纠正别人的错误,都需要思维,都会促进思维。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现在什么错误都不犯就是好事。因为这样长大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比别人更聪明,而是比别人更笨。犯错是成功之母,纠错是成功之父。
“幽默是一种机智”这句话的含义是机智的人才会幽默,而幽默中也激发了机智。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创造力强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一般人更幽默。因此如果我们的家庭环境宽松、和谐,充满笑声,我们的思维也更活跃。有位心理学家曾谈过笑的巨大作用。他说:
当我还是学生时,曾参加了一位门下优秀学生特多的名教授的集会。令我吃惊的是,原以为很严肃的研究会,却从头到尾充满了笑话。他们彼此自由自在地说笑,一有发言,立刻引来各种意见,彼此讨论。
不知不觉地我也与他们打成一片,在欢声笑语中,我发现了不寻常的事:在谈笑中,竟包含了有关当天所讨论的问题。大家的意见由于笑谈而愈见明锐,崭新的观念也相继提出。奇特的构想在自由奔放的谈话中,一条条记录下来了。
眼见此景,我似乎已发现教授门下人才辈出的秘密。后来,我专攻心理学,才知道这当时的想法的确没有错。笑,可以解除紧张的心理,提高创造力,这对脑部正在发育的孩子影响更大。
第18节:训练思维的柔韧性
所以,我们也可以和父母一起为家庭创造幽默的气氛,也多多接触幽默的人。这会为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5.活动法
活动是发展一个人才能的广阔天地,我们在那里可以大显身手。活动往往也是我们感兴趣的,感兴趣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思维的积极性。合适我们年龄的活动很多,如音乐、舞蹈、体育、科技、小制作、书法、美术、戏剧、生物、动物饲养等等。
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既能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如果说整天把我们自己关在屋子里抠书本,好像多读了一些书,不接触实际,思维发展还是快不了。
我们要成长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到课外活动中去锻炼,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
当然活动也不能太多,不能因活动而影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要互相促进就必须合理安排,只要我们能分清主次,安排好时间,课外活动就会促进课内学习。
训练思维的柔韧性
1.破除常规法
有一个年轻人给另一个年轻人出了一道有趣的智力测验题:“昨天我父亲碰到一场雨,当时没戴帽子,也没有撑伞,他头上什么也没遮,结果他衣服全淋湿了,但是,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道题很简单,如果按照常规解答就无法回答。因为头上有头发,怎么能够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头上没有头发,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法。
2.追根求源法
一天夜里,有一个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从旁边窜出三个歹徒来,企图施暴,这时,姑娘从手提包里拿出手枪,对准歹徒,叫他们迅速离开。歹徒以为姑娘手里拿出来的是玩具手枪,一点也不怕,猛扑过去。于是枪响了,两个歹徒闻声倒地,被打死了。另一个歹徒正拔腿要跑,被行人抓住了。这时,派出所的民警也来了。大家一面指责歹徒为非作歹,一面又责怪姑娘不该把人打死。正在议论纷纷,两个歹徒忽然活过来了,从地上爬了起来。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回答此题,关键在于手枪。这支枪肯定不是真的,因为真枪把人打死了,死人是不能复活的。此枪也不是玩具枪,因为玩具手枪是打不死人的。这就要追根求源,一直要找到这是一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复活的手枪。这究竟是什么枪呢?原来这是一支麻醉枪,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这就是追根求源法。

第19节:推理分析法
3.连锁联想法
我国化学工业有“南吴北范”之说,“南吴”是指南方的吴蕴初,“北范”是指北方的范旭东。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人,他在20世纪初与人合伙在国内首创味精厂,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味精大王”。他曾在产品的名称上大动了一番脑筋。
当时中国市场上只有日本生产的“味之素”出售。吴蕴初想,没有必要去跟在日本人后面也叫“味之素”,那又取个什么名字好呢?他想到人们把最香的东西称为香精,最甜的东西称为糖精,那么味道最鲜的东西该叫做味精才好。商品都有商品的名称,接下来他又想,他的味精该叫什么“牌”呢?他由味精是植物蛋白质制成的,是素的东西,联想到了吃素的人,又由吃素的人联想到他们一般都信佛。佛住在天上,为佛制作珍奇美味的厨师自然是好的,于是,他决定将他的味精取名为“天厨味精”。后来,他的“天厨味精”果然大受欢迎。
“天厨味精”名称的产生过程就是典型的连锁联想法。
4.谐音拼读法
有夫妇两人,都是音乐教师。一次,为了买一样东西,妻子到丈夫的办公室去,在桌上用纸写了四个字:“5632”。同事们看了都不知何意,但丈夫一看,立即把要买的东西买了回来,请问“5632”是什么意思?
原来,“5632”是“速拿米来”的意思。“5632”是四个音符。这就是谐音拼读法。
……
13.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正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来,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回去了。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盗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了。”
“不”,邵康节说,“那人是找牛的,不是盗贼。”儿子不信,跑出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啊!”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
试问,邵康节如何知道这个人是来找牛的呢?
邵康节是这样解释的:伸出头来的人若是个盗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一圈,这说明是在寻找东西,而且寻找的还是会动的东西,只瞅一下而没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的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
邵康节的回答,其实是一系列的推理,这就是推理分析法。
第20节:将错就错法
14.找出矛盾法
一天,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信心满满地说:
“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真的吗?”爱迪生听完以后,笑了一笑,就向那个年轻人提了一个问题,爱迪生问的是:“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青年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个年轻人所以被问得哑口无言,是因为他的想法本身就包含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须有器皿盛放,即至少有一种器皿不能被万能溶液所溶解,从而自相矛盾。
抓住题中的矛盾给以回答,这就是找出矛盾法。
15.将错就错法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朝都城--大都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著名工匠大兴土木。当时被誉为“蒯鲁班”的著名工匠蒯祥,由朝廷任命为主持这一工程的负责人。
一次,蒯祥主持建造一座大宫殿。一向对蒯祥十分嫉恨的工部侍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偷偷地溜进工地,将已接近完工的宫殿大门门槛的一头锯短了一段。这是十分毒辣的一招,其后果足以使蒯祥丢掉脑袋。
第二天早上,蒯祥来到工地,发现后大吃一惊。这该怎么办呢?已没有同样的材料可以重建,工期将至,要重建也来不及了。经过一番苦想之后,蒯祥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门槛的另一头也锯短一段,使两头的长度相等,同时,可以在门槛的两端各做一个槽,使门槛可装可拆,成为一个活门槛,他还想到了,可以在门槛的两端再各雕刻一朵牡丹花,既可以遮掩两端的槽,又能使门槛色彩鲜艳,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蒯祥面对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方法就是将错就错法。
训练思维的系统性
1.纵向整体法
有一年在海安县邓庄乡双元村附近,稻田里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这片稻浪中,有一块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黄矮瘦小,与大片齐刷刷的、金烂烂的的田块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块面积为2.5亩的田块普遍被挖去一尺深的表土,卖给了砖瓦厂,田块主人得了1000元。由于表面熟土被挖,有机质含量锐减,今年春上的麦苗长得像锈钉,夏熟麦子收成每亩还不到150斤。水稻栽上后,尽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长势仍不见好。
第21节:结构组合法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夏熟麦子少收1000多斤,损失400元,而秋熟大减产已成定局,损失更大。今后即使加倍施用有机肥,要想这块地恢复元气,至少需要五年时间,经济损失至少在二万以上。这么一算,这位中年庄稼汉叫苦不迭,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当初真不应该赚这块良田的黑心钱。”
这个农民错在哪里?除了他只为了赚钱,属思想认识问题外,在思维方法上,他缺乏整体思维的素养,只顾部分,不顾全体,只顾一时得利,不顾长远利益,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惩罚。
2.结构组合法
在进行系统思维的时候,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没有部分系统也就不会存在。而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好呢?所谓好的结构,是说一个系统内部组成的部分组织得比较合理,是有机的联系。北京大钟寺有一口大钟,造于明氏永乐年间,至今已有接近600年的历史。这口钟音质悦耳,优雅宏亮,节奏明快,声音可传至四五十公里远。但由于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一直未能测出它的结构比例。解放后,才用超声速仪计算出它的重量为46.5吨。大钟的成分为铜80.54%,锡16.4%,铅1.12%和少量其他金属。这个比例被公认为造钟的最佳比例。相反,1733年俄国造的“皇钟”,重193吨,但是由于合金比例及结构的错误,敲第一响就震裂了。
大钟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如果组成它的部分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整体的解体。由此可以看出结构合理性的重要。
3.结构重组法
当年南京伪总统府内有些人不大讲卫生,在僻静处随地大小便,弄得府内花墙石径上臊气冲鼻。于右任先生对此十分不满。一日,他怒气冲冲找来一张白纸,挥笔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令侍卫官贴出去,以提醒阿猫阿狗讲点公德。不料,这个侍卫没有把字贴到院墙上,而是到高级裱字匠那里精心裱成直幅,恭恭敬敬地挂到了自己的卧室里。他的亲友们见了个个都惊羡不已,因为于右任先生是我国第一流的书法家,他的字可不容易得到。
可是这几个字就这样挂在卧室里显然是不妥的,那么这个侍卫官的奥妙何在呢?原来他把字的顺序改动了一下,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第22节:统摄法
这个侍卫官把一个系统内部的结构重新进行组织,于是便产生了新的功能。
……
7.统摄法
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位太子被扣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驾崩后太子准备回国继位。齐王要挟他割让楚东500里土地,否则不放行。太子为了回国只得先答应了。
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楚襄王。楚襄王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大臣商讨是否要割让500里土地给齐国。大臣们意见分歧严重,总体分为三派主张:其一,信誉为本,应该割让;其二,拒绝齐国的无理要求,派兵镇守;其三,给不好,不给也不好,既失信于人,实际上也难以和强齐抗争。最好的办法是求救于盟友秦国,请他们派兵援助。楚襄王决定不下,请太守慎子定夺。
不料,慎子竟认为三种意见都可以用。他的办法是:第一,派大臣到齐国献地,以示信用;第二,换猛将镇守土地,拒绝齐国之求。齐王大怒,质问楚使,楚使说:“楚君是守信的,至于地方官抗拒的事,请你派兵攻打就是。”于是齐军出动,这样就落入了慎子的圈套。因为楚国已经请来了强大的秦军,秦军元帅向齐王发出最后通牒,说:“你们当初阻拦楚太子回国,这是不仁;现在又举兵侵犯,这是不义。不仁不义,谁都可以讨伐。所以希望你审时度势,早点退兵,否则我们就不客气了!”齐王很紧张,只得赶紧下令退兵。
慎子的这种思维方法就是统摄法。
8.综合法
1945年,美国一家小工厂的厂长威尔逊看到蓬勃发展的各类信息活动、信息事业需要有新的技术设备为它服务,便研制出了新型的干式复印机。以往的湿式复印机在复印的时候需要涂上一种液体材料,而且还必须使用特殊的涂有感光村料的复印纸,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干式复印机在三四秒钟内就能复印出清晰的文稿来。
威尔逊就此申请了专利,并成立了塞罗克斯公司进行批量生产。威尔逊把这种成本只需要2400美元的复印机定价为29500美元,高出成本11倍以上,其利润超出了当时美国法律所允许的范围,美国有关部门认为其标价过高,不准销售。同时,有许多人指责威尔逊贪得无厌,认为其产品被禁销罪有应得。
其实威尔逊是一位颇能深谋远虑的企业家。他明知标价超过成本的11倍以上是会被禁止出售的,可他原定的目标就不是出售,而是出租和提供复印服务。出租复印机和提供复印服务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威尔逊担心获准会很困难,所以才采取了故意将售价定得过高以进为退的做法。当他的复印机因定价太高被禁止出售后,经营租赁和提供复印方面的服务便很快得到批准并合法化。
由于他的新式复印机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复印效果也最好,以他投入的资金来计算,他开展租赁业务和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利润,超过了他将复印机出售所获得利润的几十倍。到了60年代初,干式复印机终于以威尔逊所订的高价在各地畅销。
第23节:重新排列法
9.重新排列法
从前有个县官判决一个犯人,起先写的判词是:情有可原,理无可恕。后来,这个县官接受了贿赂,把判词颠倒了一下,成为:理无可恕,情有可原。这样一来,意思就不同了,这个犯人得到了从轻发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云南还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域。昆明监狱关了一批爱国民主人士。蒋介石电令把为首的解往重庆审讯。电文说他们“情有可原,罪不可逭”。当时在昆明的代总统李宗仁等人故意把电文颠倒为“罪不可逭,情有可原”,并根据这颠倒的电文把他们释放了。
这两个例子中只是把句子进行重新排列,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叫排列组合法。
10.排除例外法
西特诺猜的聪明机智,在泰国是很有名的。有一天他对一些大臣说:“我可以洞察你们的内心,你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我可以说出来。如果你们不信,咱们可以打赌!”
大臣们商量了一下就对西特诺猜说,他们愿意打赌。如果西特诺猜猜对了,每个人马上可以给他十两银子。不过,打赌得在皇上面前进行。西特诺猜答应了。
早朝以后,在皇上面前开始打赌了。西特诺猜对大臣们说:“我十分清楚各位大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能把你们心里的话说出来,如果诸位大人认为我说错了,你们心里想的和我说的正相反,那请诸位大人立刻提出来。如果认为我说得不错,你们心里想的和我说的完全一致,那就请诸位马上每个给我银子。”
停了一会,西特诺猜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一段话。百官听了,没有一个不同意,乖乖地认了输,给了银子。
西特诺猜对大臣们说:“在座各位大人心里所想的,我了如指掌,那就是:你们的思想十分坚定,你们整个一生都要忠于皇上,永远不会图谋背叛和造反。”
文武百官谁敢不同意?谁要说不同意,那就等于向皇上宣布自己的不忠。
训练思维的辩证性
1.非此即彼法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人决心以演讲为终身职业,这个选择遭到了他父亲的强烈反对。
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可得当心!你选择演讲作为终身职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说真话吧,富人显贵们会恨死你;说假话吧,贫民们不会拥护你。可是既然要演讲,你就得说真话,或是说假话。因此,你不是遭到富人显贵们的憎恨,就是遭到贫民们的反对,总之做演讲家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啊!”
第24节:对立同一法
儿子听了,莞尔一笑,不紧不慢地回答说:“父亲,您不用担心。如果我说真话,那么贫民们就会赞颂我;如果我说假话,富人显贵们就会拥戴我。我不是说真话,就是说假话,因此不是贫民们赞颂我,就是富豪显贵们拥戴我,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2.对立同一法
对立同一思维法是由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而来的一种规律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运用。其基本内容是:辩证思维应当通过揭示思维对象自身同一中的对立和对立中的同一,从而具体地把握思维对象的辩证本性。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消除藩王割据的被动局面,提出“重本抑末”的政策,为汉景帝所采纳,开始削夺各藩王的封地。此举大大触犯了刘姓藩王的利益。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晁错被政敌借机攻击中伤,为景帝所杀。其实在中央政权与地方藩王的斗争中,晁错的方张是完全正确的。即使不削藩,吴楚七国也会伺机反叛。但削藩确实也更加刺激了他们。
到了汉武帝,削藩一事又被提上了议程,但武帝又恐重蹈“七国之乱”复辙。这时有一大臣献策,这次削藩不采取由中央政府将各藩王封地削减剥夺的办法,而是将其作为藩王们的内部事务处理,实行推恩,即废除以往封地只许藩王长子一人继承的规定,各诸侯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封诸子弟为侯。武帝采取建议,下“推恩令”,诸王皆大欢喜,而推恩越广,封侯越多,藩国的封地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名存实亡,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相抗衡。
在如何削弱各藩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一问题上,晁错的主张肯定是对的,但是在具体的策略上,他是失败的。到了汉武帝,其实主张与目的仍然是一样的,但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结果也就大大不同了。地方藩国与中央集权是对立的,前者越强大,对于后者的威胁也就越大,可是直接剥夺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可行的办法,既不直接剥夺藩王的封地,又能巩固中央集权呢?那么“推恩令”就集中体现出了这一点,既维护了现有各藩国的利益,又能巩固中央集权,既对立又同一,问题也就顺利解决。
3.质量互变法
质量互变思维法是由辩证思维的质量互变规律转化而来的一种规律方法,是质量互变规律在思维中的运用。其基本内容是:辩证思维应当依据思维对象的辩证法,通过从量变到质变和从质变到量变两种基本形式,从而具体地把握思维对象。
第25节:质量互变法
美国某小镇上有一位老奶奶,她曾是一位优秀的园丁。
一天,老人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金盏花。
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她对她的儿女们讲了,遭到一致反对。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桔黄的。老奶奶在它们中间挑选了一朵颜色稍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第二年把它们栽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最浅淡的种子栽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一直坚持着。
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像白色,是如银如雪的纯白。
她把一百粒种子寄给了那家二十年前悬赏的机构。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人们要用那些种子验证。终于,园艺所长打来电话给老奶奶奶说:我们看到了你的花,它是雪白的。老奶奶又问:你们是否还需要黑色的金盏花?
这个故事非常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质量互变的思维方法。老奶奶用二十年的时间来进行选择、种植、收获,再选择、再种植、再收获,终于从金色的花培植出了纯白的金盏花。
4.换位法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揭露、批判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民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相信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作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条,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思索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起来,走上台。”
第26节:转化法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都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子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纸条的人站出来。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
10.转化法
多年前,英国首都伦敦地下铁道的站台入口处安装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动活动楼梯。这本来是极好的事情,又省时又省力。可是出乎设计安装者的意料,人们对这件发明的态度异常保守。电动楼梯开动之后,乘客和爱看热闹的人在入口处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个个流露出惊奇和不信任的神情,只有几个胆量大的人上去试了一试。虽然试乘的客人都安然无恙地到达了顶点,一向以谨慎稳健著称的伦敦人依然对电动楼梯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谁也不肯贸然启足。
一连数日,尽管电动楼梯始终开个不停,搭乘者却寥寥无几。最后还是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才很快摆脱了困境。
你知道他们采用的什么办法吗?
原来,他们想的办法是雇用一位装着木制假腿的残疾人,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停地乘电动楼梯上下。在残疾人一天的现身说法和表演下,大家想,一条腿的人都安然无恙,我们还担心什么呢?于是人们纷纷踏上活动的梯级,楼梯上挤满了乘客。
11.渗透法
宋真宗年间,皇宫里着了把大火,烧毁了几座宫殿。皇帝让丁渭组织修复工作,并责令他尽快完成。
丁渭想,盖房子修宫殿需要很多泥土和砖瓦木料,这些东西要从外地运来,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得想个好主意。丁渭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个好主意:他命工匠在皇宫前面的大道上挖土,然后将土运到皇宫里面,这样修复宫殿的泥土就够用了,同时原来的大道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深沟。他又命人把深沟与城外的汴水沟通,使汴水流入沟中,这样运送木料、砖瓦的船只,就可以通过这条人工河直接驶到皇宫的大门口,从门口再运到工地就省力多了,修复皇宫的工程进展很快,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很多。修复工程完成以后,剩下了许多烧焦的碎砖瓦、垃圾和废土,丁渭让人把它们填入沟中,使深沟又成为原来的大道。
第27节: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1.对照推理法
三国时期,蜀国因天旱缺水,于是刘备下令禁止酿酒,如发现再有酿酒的人,就要判他有罪。后来,官府在有的百姓家搜到一些酿酒工具,朝中有人坚持要把他们和酿酒的人同样治罪,昭德将军简雍很不赞同。有一天,他和先主刘备出外游玩,看到一男一女在路上行走,忽然对刘备说:“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十分惊奇地问简雍:“卿何以知之?”简雍说:“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刘备听后,哈哈大笑。于是,宣布那些只有酿酒工具而无酿酒行为的人无罪。
简雍的话虽然十分不雅,但他意在说明的道理却是对的。定罪量刑,只能以事实为根据,而不能以人有某些犯罪的条件就认定其有罪。国家的法律法令事关大局,错误的法律令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简雍用逻辑上的类比方法把这一道理说行极其透彻,又极其浅显,因而使刘备不能不采纳。
2.比较推理法
从前有个卖油郎,娶了个会过日子的好媳妇,她每天把丈夫卖的油偷偷地舀一勺装进罐子里。到了年底,丈夫愁着没钱还账,更无钱过年。他媳妇就把一罐子油拿出来说:“这是我积攒下来的,拿去卖了还账吧,剩下的钱再买些过年用的东西。”卖油郎可乐坏了。
这件事被一个卖皇历的人知道了,他回家就向自己的妻子夸卖油郎的媳妇。他老婆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哼,那有啥稀奇!”以后她每天也偷偷地藏起一本皇历。到了年底,丈夫愁着还不了债,她就把一大摞皇历拿出来,让丈夫卖了还债。她丈夫看着这一堆老皇历,哭笑不得。
卖皇历的人的妻子犯的就是“机械类比”的错误,油和皇历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而她却一定要把它们进行比较,那必然得出荒唐的结论来。
3.个别上升到一般法
凡是参观过乾陵的人都知道,在气势磅礴的乾陵中,至今还立有一块武则天的“无字碑”。武则天生前曾经很热衷于给自己歌功颂德,并曾在端门外铸造天枢,以记述和炫耀自己的功业。可是为什么死后会只树碑而不立传呢?于是这块无字碑引起了众多后人和研究者的好奇,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但只有后来的一种看法为大多数人认可。
魏明孔认为,“无字碑”是对清高者的美誉,这是唐代的一种风尚。他是这样来证明他的说法的:据《北梦琐言》称,唐代士大夫崇尚清介,如身为礼部尚书的赵崇,标质堂堂,不为文章,号曰“无字碑”。唐代著名诗人、诗评家司空图在《诗品》中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成了唐代及其以后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28节:求解法
由此可知,在唐代人们崇尚清介,世人重“无字碑”之号,所以武则天以此自喻,立了“无字碑”。这恰恰正是武则天称颂自己的方式之一。
通过魏明孔猜测“无字碑”的这个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路。
4.求解法
一只鸟从教室敞开的窗户飞了进来,找不到出去的路了。这时,教室里的老师和学生们一同把这只鸟向敞开的窗口方向驱赶,但是没有成功。然后,他们决定抓住这只鸟,好把它拿到教室外面放飞,但是他们也没人抓住这只鸟。最后,老师建议大家静下心来,争取想一个好主意能让这只可怜的小鸟返回到外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马上想起鸟类的趋光的特性,于是他们把教室的窗户都关紧,拉上窗帘,只有一个窗户例外。然后,他们把教室里的灯也全部熄灭,独独打开那一面的窗户。这样,在这个黑暗的教室里,受到那束透过窗户的光线的指引,这只小鸟飞了出去。
5.假设决断法
日本的第一个南极越冬探险队,在拟定去南极作首次越冬考察活动的计划时,被如何携带燃油的问题难住了。要在冰天雪地里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燃料是个重要问题,没有燃料,探险队无法生存。怎样才能保证燃油源源不断地从大本营输送到探险队驻地呢?如果采用传统的桶装办法,那就必须经常动用直升飞机,或者用雪撬运送,这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十分危险,遇到坏天气就会中断。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队长主持下,探险队召开了会议。会议开始时,讨论并不热烈,后来有人随口说了个笑话,说是能像自来水一样用管子输油就好了。这句话启发了大家。大家认为用管道运输油料是个好办法,但是如何来连接管道呢?用普通的工程办法,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是行不通的。这时,又有人提出:用布带沾湿冰冻后,仿照玻璃钢管连接法,油不会从连接处渗漏出来。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队长就进一步引导大家分析讨论,最后研究出了一种办法,创造了用冰冻布带连接的输油管线,保证了探险活动的成功。
6.推及个别法
有甲乙两人为了管旱烟袋争吵不休,彼此都不相让。甲说:“这烟袋是我的,我花了重金购买的,是我心爱之物。”乙说:“这管烟袋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们已经用了二十多年了。”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拉拉扯扯到了县衙门。
第29节:求证法
县令听了两人的争辩后,就说:“这烟袋确实不错,制作精细,取材黄藤。根据你们所说,都无证据,老爷我断给你们谁都不公平。现在本县出十五两纹银买下。你们都心爱这管烟袋,今天本县就破例让你们在堂上各抽三袋烟,抽完以后你们各取一半银子回去。”
在抽烟的时候,甲吹不出烟灰就连续地在地上敲击,要把烟灰敲出来。乙吸烟吹不出烟灰,用一根小竹片挑出烟灰。
等他们二人把三袋烟吸完时,县官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你们谁是烟袋的主人,谁想假冒顶替,我都知道了,还不从实招来!”
两人你看我,我看你,不是不肯招。后来,县官指着甲说,“你就是冒名顶替的,为何不招?照你这样在地上敲击,这烟袋早就敲坏了!”
说得甲只好低头认罪。
在这个故事里,一般性的原理就是黄藤材料的烟袋是不可能经历长时间的敲击的,推及到个人,那么不管是谁,都不能长时间对它进行敲击。县官从他们二人吸烟的惯性动作来看,很显然如果甲是烟袋的主人,那么这个烟袋早就已经毁坏了,所以甲是冒名顶替的。
……
14.求证法
人的头颅,一旦离开了躯体,瞬间内,到底有没有知觉呢?法国有位医生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头颅掉地后在瞬间仍然有知觉。那么他是怎么来证明的呢?这可不像其它的实验那样可以通过仪器找到答案。
这个医生是这样来证明的,他先在死囚中找到一个身体素质好、气质刚烈的江洋大盗,答应他如果积极配合实验,医生愿付一笔可观的酬金以赡养他的母亲。实验的设计是,当强盗的头颅一掉下来,医生马上跑过去拾起他的头颅,呼唤他的名字,如果头颅有知觉,听到呼唤声,眼睛就睁开来瞧一瞧。
行刑的时候到了,当头颅滚下来,医生立即把头颅捧起,面对自己,大声呼唤其姓名,只见紧闭着的眼睛慢慢地睁开,朝他看了一下,然后又合拢。接着再喊时,眼睛却再也没睁开。这就说明,当头颅离开躯体后,虽然心脏已经不能供应脑细胞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而脑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并不是一下子全部死亡。
15.连环类推法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双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箕子感叹道:“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雕的杯。有了这些珍贵的器皿肯定不能吃粗豆做的饭和野菜汤,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再愿住茅草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必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的奇珍异宝。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真禁不住为他担心。”
第30节: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为他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和以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狗马珍宝,奇禽怪兽充塞其间。同时在鹿台旁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为戏,而纣王狂笑着观看取乐。
慢慢地,全国百姓纷纷起来造反,连士兵也倒戈反击。最后,纣王死在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1.变通法
它是从思维的一个方向通到另一个方向。变通过程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有两个园丁在菜园里干活。园丁甲看见白菜叶上生了虫,便把虫捉了踩死;园丁乙看见了,就埋怨他不该踩死虫。于是,两个园丁便吵了起来。
这时,主人带着管家走了过来,责问他俩为什么吵架。
园丁甲说:“主人,我看到虫子在吃白菜,就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觉得,不踩死虫子,怎么能保护白菜呢?”
主人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园丁乙说:“主人,虫子也是一条生命,它不吃白菜怎么能活下去呢?而园丁甲却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要不阻止他,怎么能保护虫子的生命呢?”
主人也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站在一旁的管家有些迷惑不解。他悄声问:“主人,根据逻辑学上的道理,要是两种观点发生矛盾的话,其中必有一错,而不可能都是对的。”
主人又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这个菜园的主人就具有思维的发散性,认识到第一种观点是从保护白菜的角度看问题;第二种观点是从保护生命的角度看问题;第三种观点是从保持逻辑的一致性角度看问题。
2.多重感官法
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胡佛,为人心计颇多,很少有人能瞒骗过他。但是有一回他手下的一个特工却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联邦调查局的所有特工都要严格控制体重,那些过于肥胖的人知道,一旦胡佛发现他们大腹便便,肯定轻饶不了他们。有一次,一位特工被提拔为迈阿密地区特警队负责人,胡佛安排好了要接见他,但是这位仁兄发福得厉害。怎么才能过这一关呢?他到街上买了一套衣服,号码比他平时穿的要大许多,这样给人的假象就是他已经减下很多体重了。
他穿上这身衣服去见胡佛,一见面就感谢胡佛提出了控制体重的要求,说这简直就是救了他的命,胡佛听了以后还连连对他夸奖。
第31节:材料发散法
3.材料发散法
是以某个物品为“材料”,以其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多种用途。1983年7月,广西南宁召开中国创造学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日本创造学家村上幸雄在会上提出:回形针到底有多少用途?会议一下子热闹起来,代表们在会上提出的用途,加起来总共20种。村上幸雄竖起三个指头,大家认为是30种,当他说明是300种时,大家无不感到惊讶。尤其是村上幸雄当场通过幻灯片,映出回形针的众多用途之后,似乎他的创造优势已成定局。这时,参加会议的许国泰同志,写了一张纸条,表示他借助于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能说出回形针的三千种,三万种用途!于是一下子轰动了整个会场。
4.功能发散法
是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有一次在某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表演,一些平常被人们遗弃的垃圾,成了这次时装表演的主要原材料:用旧报纸、画报做的衣衫;用易拉罐做的衣裙的饰物;用旧光碟做的头饰等应有尽有,眼花缭乱,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
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出发,没有废料一说。因为借助于功能发散,可以变废为宝,使一切废物得到利用。
5.结构发散法
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来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在北戴河孟姜女庙前檐柱上有一副对联,原文如下: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根据“朝”有两个读法:表示早晨的“朝”和表示潮水的“潮”,“长”也有两个读法:表示长短的“长”和表示涨潮的“涨”,三个游客议论开了:
游客甲说,这对联可读成: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游客乙说,这对联可读成: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消。
游客丙说,这对联可以读成: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
这三个游客的读法都没有错,不过是他们以对联的结构为发散点,做出了不同的处理而已。
6.组合发散法
是以某一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以形成新事物。1877年,有一天,爱迪生将一张画着锡纸圆筒、螺旋杆、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的图纸交给一个工人去制造。这个工人虽然根据要求把爱迪生需要的东西造了出来,但他不懂这是个什么东西。当爱迪生把这台“会说话的机器”带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编辑部去表演时,各报记者都来观看,盛况空前。当爱迪生把尖针放在锡纸圆筒上,转动圆筒,发出记录在在锡纸上的说话声音时,大家无不热烈欢呼。这就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故事。这也是爱迪生进行组合法思维的结果,几件平凡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2节:集体交错发散法
当然组合发散法包含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在进行思考时,要尽可能多地思考到各种不同的组合,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这样才算得上是组合发散法。事实上,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过程里,也可能进行过无数次不同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最后才发现了最合适的一种组合。
……
13.集体交错发散法
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建立控制论的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定期参加哈佛大学举办的科学方法讨论会。参加者每月聚餐一次,在一个大厅里围着圆桌子吃一顿晚饭,然后宣读论文,展开讨论。参加的人形形色色:物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后来还有一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他们之中有当时已经出名了的教授,也有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参加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受拘束。每次宣读论文后,照例引来一阵阵排炮般的猛轰。批评是猛烈而热情的,毫不客气,可又毫无恶意。受不了这种批评的,放不下架子的,下次就不会再来了。反正自由参加,自由退出,并无约束。而维纳坚持了下来,后来发明博奕论的冯·诺依曼,参加创立人工智能的克卡洛,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哥德斯丁等人都坚持了下来。他们所开展的自由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对他们以后各自的成就,都有很大的关系。而维纳更得益于这种讨论,从讨论中学到不少东西,以至他在著作中不只一次地盛赞这种有益的活动。
14.想像法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关于他,我国有很多传说。下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中韩信的表现,体会他过人的想像思维。
有一天,刘邦想试一试韩信的智谋。他拿出一块五寸见方的布帛,对韩信说:“给你一天的时间,你在这上面尽量画上士兵。你能画多少,我就给你带多少兵。”站在一旁的萧何想:这一小块布帛,能画几个兵?急得暗暗叫苦。不想韩信毫不迟疑地接过布帛就走。
第二天,韩信按时交上布帛,上面虽然画了些东西,但一个士兵也没有。刘邦看了却大吃一惊,心想韩信的确是一个胸有兵马千万的人才,于是把兵权交给了他。
那么韩信在布帛上究竟画了些什么呢?
原来,韩信在布帛上画了一座城楼,城门口战马露出头来,一面“帅”字旗斜出。虽没见一兵一卒,却可想像到千军万马。
第33节:交叉法
15.交叉法
公元前345年,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魏国大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围攻年余,赵国危急便向齐国求救。齐宣王命田忌为将军率兵救赵。田忌准备直接发兵邯郸,攻魏军以解救世主赵国的危急。军师孙膑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的作战方案,他说:“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靠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不如直接发兵包围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听说后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这样,我们既可以解了赵国的围,又可以在中途打败魏军。”田忌采取了孙膑的谋略,便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军回大梁。魏军长途急驰,疲惫不堪,齐军以逸待劳,在选好的战场桂陵大败了魏军。
这个案例中,所要寻找的答案就是齐国要如何解救被魏国大军围困的赵国,最为常用的法子就是直接出兵与魏国交战。但是孙膑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而是从另一个点出发,寻找另一条路,这条路同样可以达到解赵国之围的目的。那就是直接出兵魏都城大梁,引魏国回身自保。再与疲于奔命的魏军交战,最后取得胜利。
训练思维的形象性
1.同物组合法
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的或相近事物的组合。特点是参与组合的对象与组合前相比,其基本性质和结构没有根本变化,只是通过数量的变化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得到新的功能。
比如杭州某小学生看到许多大宾馆里挂着一些大挂钟,觉得既占地方又费钱,就把大挂钟时针改成时盘,使一口钟面上就能准确地读出许多个国家的相应时刻,经济又实用。
2.异物组合法
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思想或物质组合在一起。异物组合实际上是异中求同、异中求新,从而使整体发生深刻变化,产生出新的思想或新的产品。美国俄亥俄州乔葆德城的“书丽雅海滩”酒店,不设泳池、球场、影视放映场、健美中心之类的娱乐设施,却利用书籍吸引顾客:客房分别以20位文学大师的名字来命名,房间里陈列的书也以这些文学家的著作为主,摆设也以这些书中的情节为依据,形成一定主题。酒店实际上成了旅馆与图书室的组合体,开业以来,日日顾客盈门,每晚房价在77~128美元之间,顾客喜爱这家酒店,热情地称它为“读书乐酒店”。
第34节:主体附加组合法
3.主体附加组合法
这是指以某一特定的对象为主体,增添新的附件,从而使新的物品性能更好、功能更强的组合方法。我们还是来看看铅笔。自威廉的带橡皮头的铅笔问世以来,人们就在铅笔上大做文章。1936年维斯涅尔申请了铅笔一端装有圆形橡皮的专利;1946年美国的彼切尔逊发明了在铅笔尾部可将橡皮抽出的铅笔;德国的普林茨又发明了带切削刀的铅笔;美国的罗斯发明了带纸的铅笔;德国素锡发明了带灯泡的铅笔……这些铅笔的发明,无不是在橡皮头铅笔的的启示下的主体附加组合的代表。
4.原理移植法
就是将科学原理或是技术原理移植到某一领域的方法。有的科学家鉴于一般的汽车在南北极并不适用,于是想制造一种极地使用的汽车。但是,这种汽车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们看见南极的企鹅,平时走路摇摇晃晃,不慌不忙,速度很慢,但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会一反常态,用腹部贴在雪地上,双脚蹬动,能在雪地上飞速前进。由此,科学家们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宽阔的底部贴在雪地上,用轮勺推动,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的雪地汽车。
这个例子就是科学家们把企鹅滑行的原理用在了汽车制造上。
……
11.方法移植法
就是把某一领域的技术方法有意识地移植到另一领域而形成创造的方法。比如面团经过发酵,进入烘箱后,内部产生大量气体,使体积膨胀,变成松软可口的面包。这种可使物体体积增大,重量减轻的发酵方法,移植到塑料生产中,便发明了价廉物美的泡沫塑料。这种塑料质地轻,防震性能好,可以作为易碎或贵重物品的包装材料,也可用来制作救生衣等。发酵方法用在金属材料上,德国制造出了泡沫金属,可以充填工艺构件中的洞隙,还可以悬浮在水上,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12.结构移植法
就是指把一领域的独特结构移植到另一领域而形成具有新结构的事物的方法。蜂窝是一种费料少但强度高的结构,把这一结构移植到飞机制造上,就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而提高其强度,把这一结构移植到房屋建筑上,可制造蜂窝砖,既能减轻墙体重量,又隔音保暖。
13.形象类比法
著名的瑞典哲学家艾赫尔别格曾经对人类的发展速度有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认为,在到达最后1公里之前的漫长的征途中,人类一直是沿着十分艰难崎岖的道路前行的,穿过了荒野,穿过了原始森林,但对周围的世界万物仍茫然一无所知。只是在即将到达最后1公里的时候,人类才看到了原始时代的工具和史前穴居时代他作的绘画。当开始最后1公里赛程时,人类才看到难以识别的文字,看到农业社会的特征,看到人类文明刚刚透过来的几缕曙光。离终点200米的时候,人类在铺着石板的道路上穿过了古罗马雄浑的城堡。离终点100米的时候,在跑道的一边是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神圣建筑,另一边是中央之国四大发明的繁荣场所。离终点50米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个人,他用创造者特有的智慧和洞察力的眼光注视着这场赛跑--他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剩下只有10米了,人类开始出现在火炬和油灯焕发出的光芒之中。剩下最后5米了,在这最后的冲刺中,人类看到了惊人的奇迹,电灯光亮照耀着夜间的大道,机器轰鸣,汽车和收音机疾驰而过,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的聚光灯使胜利的赛跑运动员眼花缭乱……
第35节: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可以说,在进行这个例子的构思过程中,哲学家本人应用了高超的形象思维来向人们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个问题。
14.寻找感觉法
一天,正当施耐庵写到武松打虎时,困为不熟悉打虎的情况,怎么也写不好。恰在此时,听到外面有狗狂叫的声音,他出来看,原来是一个醉汉在同一条恶狗搏斗。只见那个醉汉跑来闪去,不一会就抓住了狗的颈皮往上一提,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狠狠捶了一通,再往地上一扔,恶狗就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了。
施耐庵看得入了迷,心领神会,连忙进屋把这段经过写了下来。但为了写得更加逼真生动,他决心自己体验一下:搬来长凳放在堂屋中央,一只手按住长凳,把它当“虎”,他自己跳来跳去,摹仿醉汉打狗的姿势,体会醉汉打狗时的心理。他的妻子一见,连忙叫嚷着说:“你疯了?怎么打起东西来啦?”施耐庵笑着说:“我在打'虎’呀!”
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1.反常法
化学课上,老师掏出一枚金币,指着玻璃器皿里的溶液问学生,“刚才我已经讲过这种溶液的性质,现在,我把金币扔进去。你们想一想,金币会被溶化掉吗?”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答不上来。
忽然,坐在第一排的霍特站起来大声说:“肯定不会!”
“你回答得很好,”老师摸着小霍特的头,赞许地说,“今天的课,你一定弄懂了。”
“我什么也没听懂。”小霍特低着头说。
“那你怎么知道金币不会被溶化得了呢?”老师惊讶地问。
小霍特很快地回答说:“要是这种溶液能溶化金币,你怎么舍得把它放进去呢?”
2.逆向法
美国以前有个总统,他小的时候性格内向,十分怕羞,大家便以为他智力有问题。有人在他面前丢下1角和5分的两枚硬币,小孩只去拣那个5分的,人们就嘻嘻哈哈地大笑一回。此事越传越广,很多人纷纷前来测试,每次,这个小孩都是拣5分而不拣1角的,大家就认为这个小孩头脑有问题。终于有一天,一个人问这个小孩子:“你为何每次都拣那5分的,难道你不知道,那1角是5分的两倍吗?”
“当然知道。”小孩冷冷地说,“可是如果我去拣1角的硬币,就再也不会有人在我面前扔钱了。”
3.换位法
1970年,有位美国记者获准同埃及总统纳赛尔谈阿以冲突的问题。他问纳赛尔:“你希望梅厄夫人(当时以色列总理)采取什么行动?”纳赛尔坚决地回答:“撤退。”记者问:“要她撤退吗?”纳赛尔说:“是的,从阿拉伯的领土上完完全全撤退。”记者惊讶地问道:“没有什么交换条件?对方从你这里什么也没换到?”纳赛尔斩钉截铁地说:“什么也没有,这是我们的领土,以色列应该撤退。”记者又问:“如果明天早晨,梅厄夫人在广播里和电视上宣布说:'我代表以色列人民宣布,我国将从1967年以来的土地,包括西奈半岛、加沙走廊、西海岸、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上完全撤退,但阿拉伯国家没有作任何让步。’那么情况会变成怎样呢?”
第36节:对立互补法
纳赛尔听了大笑起来,说道:“啊!她在国内将要有麻烦了。”通过这次谈话,纳赛尔认识到,埃及对以色列所提的要求不合实际,他适度修正了自己的想法。结果,这有力地促成了日后埃以签订中东停战协议。
可以说,阿以冲突是长久以来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战争不可以无休止地打下去,寻求合平的道路是矛盾双方的需要。最后,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在纳赛尔的大脑中形成了以色列“无条件撤”这一正论,接着形成了“有条件撤”这一反论,最终纳赛尔意识到以色列“无条件撤退”是不现实的,这其实成为了让以色列撤退的阻碍。于是经过权衡利弊,纳赛尔重新修改自己的提议,这个修改过了的提议,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双方以前各自的观点的提议了,而是一个各有让步,也各有坚持的全新的协议,从而使这一次中东协议得以达成。
4.对立互补法
对立互补法就是以把握思维对象的对立统一为目标。自觉遵循这样的过程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把对立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思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也要看到事物之间因差异的存在而带来的互补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大红与大绿在视觉上是有着巨大差异的颜色,一般来说,二者不宜放在一件衣服的设计上,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正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来形成一种互补,如在一件大红的旗袍上滚上细细的的大绿的颜色的边,反而是一种非常和谐的视觉效果。
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共和国首都马那瓜发生了大地震,一座现代化城市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瓦砾,死亡万余人。令人惊奇的是,在震中区511个街区被震毁的房屋废墟中,唯独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竟安然屹立,而就在大厦前面的街道地面,却呈现上下达1/2英寸的错动,如此奇迹,轰动了全球。人们怀着敬意探询奇迹的创造者,揣着好奇心探究奇迹的奥秘。
奇迹的创造者究竟是谁呢?他就是著名工程结构专家美籍华人林同炎。他设计的美洲银行大厦,设计时不是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正面,因为放在正面不能彻底解决防震问题,而是把思维着重放在反面。他采取框筒结构,这种结构和一般结构不同,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在一般受力情况下,建筑物有足够的刚度来承受外力;而当受到突如其来的强烈外力时,可由房屋内部结构中某些次要构件的开裂,使房屋总刚度骤然减弱,从而大大减少对地震力的承受。这种以房屋次要构件开裂的损失来避免建筑物倒坍的设计思想,突破了一般常规的思维框架,突破了以刚对刚的正面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第37节:悖论法
应该说,保护与破坏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对建筑物的保护始终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林同炎的设计理念中却使得双方呈现出相互依存的态势。在强地震中,主动设计一些会破坏的东西,恰恰成就了保护的目的,在主要的建筑体完好的前提下,次要的内部结构的破坏反而使得双方对立而互补了。
5.悖论法
一般认为,所谓悖论实际上就是逻辑矛盾,它是这样一种命题:该命题为真,则可推导出它的假;反之,设该命题为假,则又推得它为真。悖论法就是对一个概念、一个假设或一种学说,积极主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力求找出其中的悖论之处。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思维方法。
古希腊有许多“辩士”、“辩师”,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哲学家、思想家,当然也不乏诡辩家。其中有一个辩士,由于好发表揭露王家弊端的言论,惹恼了国王,国王要处死他。古希腊有两种死刑,一种是火刑,这种刑很残酷,受刑人痛苦的时间长,而且死无完尸;另一种是绞刑,这种刑事可以让死者有一个完整的尸体。古希腊的这个国王在凶残地处死反对自己的辩士时,还想在国民面前显示自己的“大慈大悲”。他把全城的百姓召集起来观看他将这个辩士处死。当着围观百姓的面,国王对辩士说:“你专说假话,造谣惑众,敌视王朝,罪该处死。不过,本国王一向慈悲为怀。临死之前,我还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那就是让你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对你施以绞刑,让你有一具完尸。如果你临死之前还说假话,那就不要怪我,只好对你施以火刑了。”接着,国王对围观的百姓大声说:“以上是我的承诺,绝不食言,全城百姓可以作证。”
国王说完后,全场鸦雀无声。辩士思考了一会儿,说出一句话,使得国王和他的谋士左右为难,尴尬不已。既不能对此辩士处以火刑,也不能处以绞刑。那么辩士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辩士说的那句话是:“国王一定会用火刑处死我。”这句话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试想,如果国王用火刑,那么辩士说的那句话就是真话,可是国王承诺过,如果他说的是真话,就要对他施以绞刑。如果国王对辩士施以绞刑,行不行呢?这样辩士说的是假话,可是既然是假话,按国王的承诺就应对他施以火刑。所以,既无法对他施以绞刑,也无法对他施以火刑。
第38节:反事实法
辩士之所以能说出那么一句使国王左右为难的话,就是因为他开展了积极的悖论思维,找出了一个“两难问题”。其实,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提出“用自己的矛击自己的盾,结果怎样?”的问题的人,也是开展了悖论的思维才提得出这样的问题的。
6.批判法
批判是指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辩、评断、剖析,以见正理。批判的本质应该说是怀疑的和分析的。因此它是逆向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以批判法来进行逆向思维仍然需要以一般性的思维技能为基础,比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1954年,美国结构化学家鲍林由于取得了测定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重大突破获得了诺贝尔奖。在鲍林以前,即在30年代就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阿斯伯利和贝尔纳等致力于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研究了,但由于都跳不出蛋白质以螺旋形式存在,而每螺旋圈中的氨基酸为整数的框子,而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鲍林自己也被这一传统观念所束缚,在经历了11年的研究之后,他对每一螺旋圈中的氨基酸为整数的观点提出了批判,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每一螺旋圈的氨基酸有小数点的模式,从而取得了重大突破。
……
12.反事实法
人的思维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或内容并不都是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任何人都有过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产生与事实相反的思维活动的经历。这种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并表征其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未出现的结果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在头脑中主要以条件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包括前提如“如果昨天晚上不熬夜”和结论“今天就不会迟到了”两部分。其假设性就表现在前提和结论都与既定事实相反,但在心理上却获得了某种可能性。
根据前提的性质,可以区分出三种反事实思维类型。第一类是加法式,是一种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实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思维。例如,在“要是当时带着雨伞就不会被淋湿了”这个命题中,前提“带着伞”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在事后回想时加上去的。第二类是减法式,与加法式相反,它在头脑中假设某个既定事件并没有发生,从而对事实进行否定和重新建构。例如,“要是早一点动身,就不会被淋湿了”。第三类是替代式,指的是假设在前提中发生的是另一个事件。例如,“如果以前努力学习而不贪玩的话,这次考试可能就及格了”。
第39节:求异法
在对某一事件进行反事实思维时,根据其命题结论的性质,可以区分出上行和下行两种假设方向。上行假设是指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想像其如果满足条件原本可能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例如,“如果起跑时再快一点,我就能拿金牌了”。下行假设则是一种可能比事实更坏的结果,如“要不是第三名最后慢了一步,我恐怕连银牌也拿不到”。
13.求异法
日本著名的女企业家寺田千代原是一个个体运输户。70年代爆发世界性的石油危机,运输行业日益衰落。当她决定在“帮人搬家”这一行业中一显身手之后,她既不局限于“搬家公司只管搬家”的老一套做法,也不受制于“什么时候想到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或现在有条件干什么就干什么”。她力求摆脱以往搬家公司传统的业务范围,将“为用户提供以搬家为中心的所有服务”为目标。
按照以往搬家公司的一贯做法,搬家时,在顾客的旧居和新居,两边都要有人照看,特别是空无一物的新居里,必须很早就有人守候在那里,以恭候“搬家专车”的光临。寺田千代为了将“令人劳累头痛的搬家”变为“令人轻松愉快的旅行”,委托德国的巴尔国际公司专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搬家专用车。这种车全长12米,高3.8米,前半部分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是驾驶室,第二层是一个可容纳6个人的客厅,里面有舒适的沙发,有供婴儿睡觉的摇篮,还有电视机、录音机、立体组合音响设备、电冰箱、电子游戏机等。汽车的后半部分是装运家具、行李的车厢,载重量为7吨,一般家庭的全部器物都能够一次运完。她设计了与这种汽车相配套的集装箱和吊车,居住楼房的顾客搬家时,只需用吊车将集装箱运到窗前即可作业。
寺田千代考虑到,顾客在搬家时不免会有许多相关的杂事需要处理。比如,新居的室内设计、装修陈设,室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处理和丢弃废旧物品,以及迁移户籍、变更电话、改变报刊投递、更改水电供应、中小学生转学等众多繁琐的大大小小事项,她的“阿托搬家中心”都可以代为办理。
寺田千代还想到,日本有一个传统习惯:搬家难免会给左邻右舍带来一些打扰和不便,因而人们在搬家时往往都要给邻居送一点糕点或面条之类的礼物,以表示歉意和谢意。她考虑到搬家的客户由于忙乱而疏略此事,她要求工作人员连这样的事也承担起来。
第40节:倒行法
据统计,寺田千代通过围绕“搬家”这一中心事物而朝四面八方联想,想出和确定下来的有关搬家的服务项目,多达300余项。“阿托搬家中心”于1977年6月作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后,由一个地区性的小企业,很快便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几十家分公司的中型企业。
14.倒行法
马铃薯产于美洲,它生长在地下的块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产量相当高,可以当粮食吃,也可以当蔬菜食用。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对这种植物作了认真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作物。
他通过刊物向人们介绍这种作物的好处和种植方法。但是由于习惯和传统的偏见,人们都不愿意种这种从未种过的植物。农民说,这是一种魔鬼的苹果;医生说,这种东西吃了后会有损身体健康;土壤学家则说,种了这种奇怪的植物,土壤的肥力会枯竭。他奔走,他呼吁,但是马铃薯在法国依然得不到推广。
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请国王派来一队卫兵帮助他看守自己的马铃薯园地,不许人们摘取它的一枝一叶。这引起了农民们的好奇,他们白天都来偷偷观看巴蒙蒂埃怎样耕种,怎样除草,怎样施肥。到了晚上,卫兵们下岗休息时,则三五成群前来偷偷地挖,偷偷地栽种到自己的田里。农民们对偷来的马铃薯的神秘态度又感染了其他人。就这样有的讨,有的偷,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年工夫,这种大众作物就传遍了整个法国。
第四章趣味思维训练180题(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