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骂人的话大全:壶公评论:赵本山的退出是否陋俗文化的终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1:12

赵本山的退出是否陋俗文化的终结?

 我经常记起美国思想家莱努-尼布尔的一句话:

“人行正义的本能使得民主成为可能,人行不义的本能使得民主成为必要。”

于是我常常想,应该使历史、文化演变的逻辑得以显现,而不应该总是被蒙蔽,尤其是这样一个必须把启蒙放在首位的时代,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需要逃离庸俗而不懈地求索深刻和透彻的思维的历史阶段。

赵本山是渺小的,文革时出现了白卷“英雄”张铁生,改革开放中期出现了李红志现象,都是渺小的,因为它们都是“0”分文化的产物。它们的出现常常令人产生一种共鸣――焚书坑儒后读书人的反思:孔子西行不入秦!

终于,这样一个陋俗、愚昧的现象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这个社会,许多事情无法因理性而抉择,常常只能依赖上天的意愿来取舍。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从这个角度读出,不免令人周身寒彻。莱努-尼布尔呵,你的信念令人钦佩。

 

一、关于赵本山的退出

致远先生这样写到:

据说赵本山将不参加龙年春晚了,官方羞羞答答地宣称是赵本山身体不好的縁故。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34年官方文化的丑陋是无法掩饰的,必然受到社会大众的严厉批判--人民是不能愚弄的;34年官方文化的堕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审判是毫不留情的。 

 

致远先生记录了我在《精英博客》和赵本山的粉丝周贤望的对话。

关于这个场景大略如是:

之前,我与一位中世纪诗歌的爱好者有一个关于中国律诗的讨论,诗人的周贤望因此满腔热忱地光临了我的博客,不知不觉中把话题扯到了赵本山,因此我发了短文《赵本山是不是大师?》附题为《壶公评论答周贤望先生》。

这篇文章本来是回复退休某报主编赵太常先生的,不过我实在懒得为赵本山写专论,却又觉得被人扯进赵本山的话题不能不有所表示,毕竟在赵本山问题上的含糊其词有辱读书人的人格,于是有了一文多用。

在这里,把壶公评论的《赵本山是不是大师?》;周贤望的《赵本山是当代文学艺术最典型的代表》;赵太常之《谁让人民笑起来,谁就是大师!》录于后。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实质上是当其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就个人而言,周贤望和赵太常――甚至赵本山其人,都是合格的公民,不幸的是,正是这一点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变革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任务,当我在写作《康梁往事》的时候,不免慨叹:今不如昔啊!

正是抱定莱努-尼布尔的两种“本能”,我决定抛开这些本来的朋友,甚至是可能的追随者,在赵本山问题上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启蒙是如此的刻不容缓。

 

二、与周贤望关于《赵本山是当代文学艺术最典型的代表》的对话:

 

周贤望先生: 

没有人比赵本山给中国人带来的笑声更多。

以赵本山的“小品”为代表的“小品”,具有深刻的文本意义。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文艺家都有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壶公评论答:

这个问题的发生不是虚设的,是上世纪下岗和欠薪运动后在文化上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正是这种笑声,一些中国人丧失了自我,中国人因此怯懦、卑鄙、狡诈,行为无所顾忌。从文化层面上说,赵本山比李红志的影响更加恶劣,一个人性丧失的民族又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赵本山迷们常常把他与大师卓别林相比较,可是他们二人,一个代表农业文明最阴暗的一面,一个代表工业文明良善的一面;一个是现实的粉饰者,一个是现实的批判者;一个导人群于畏琐,一个导社会于正义。两者可同日而语吗?

 

 壶公评论:

从文化层面上言,“李红志”代表的是“埋怨”文化,“赵本山”代表的是“屈辱”文化,都是晚清闯关东文化消极的一面。

关于屈辱文化,印度文化是其中的典型,所以信佛的梁漱溟和不信佛的梁启超都警戒后人不能主张印度文化,因为它将置我们的民族于死地,将置我们的人民于奴隶。

为什么现代“精英”倡导印度文化,而权贵阶层倡导“赵本山”?因为他们反对毛泽东时代的工农当家作主,当代权贵需要工农重返回奴隶位置,他们希望重建三座大山!

权贵们自己愿意玩“赵本山”吗?否!

他们喜欢听京剧,就象他们向往的慈禧太后一样,在吚吚呀呀中混日子。

 

 周贤望:

不管你的观点是不是正确,不过已经是另外的问题了。

上述,与赵本山是不是当代文学艺术的最典型的代表不是同一个问题,但是你说“赵本山”代表的是“屈辱”文化,却从另一个方面“反证”了我的观点是符合文艺史的事实的。谢谢!

 

 

壶公评论:

你是真的看不懂吗?

我已经在谈论你的“问题本身”,小品本身只能说明官方的愚民政策,能够代表当代中国的人性吗?

即使从区域上说,小品也只是东北一隅的喜欢,根本说明不了中国的四面八方。

请问,满清统治中国264年都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以现代的一些官僚政客加上几个北方街头卖艺的混混就可以改变中国?就可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

眼界太狭隘了吧。

 

周贤望回复:

一、到底是赵本山代表民间多一些,还是季羡林、周其凤、林毅夫、阎学通之类的精英学者代表民间多一些?这个我真看不懂。

二、小品只是东北一隅的喜欢?这个我看不一定。

三、满清统治中国264年都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这个,264比5000吧,约5%,这是时间,估计改变了5%的样子。因为我知道我的祖宗曾经有十几代是拖着长辫子的清代人,这个算改变文化的一个小小证据吧!

 

壶公评论:

我对当代文艺的看法是积极的,官方捧“赵本山”有其政治目的,但是文化从来都是出自民间--起始于如季羡林、周其凤、林毅夫、阎学通之前类的精英学者,因为文化的本义就是人性,是社会大众的认同。

所以,我没有心思领会“赵本山”式的曲线救国,当代中国不需要汪精卫。

 

三、附录:

 

一)赵太常:《谁让人民笑起来,谁就是大师!》
近日,在网上看到,全国政协委员仲呈祥在"两会"上批判现今文化现象,称赵本山、小沈阳和李宇春无法担当领航重任,他哀叹"赵小李"取代了"鲁郭茅"。

"仲呈祥还忧心文化的一种倾向,即‘不尊重经典,将一些伪大师、假大师捧上了天。'""为了举例,他再次抛出惊人之语:‘如今不是"鲁郭茅"(鲁迅、郭沫若、茅盾),变成了"赵小李",也就是赵本山、小沈阳和李宇春。我不否认他们在娱乐文化和小品上的功劳,但是从鲁迅跌落到小沈阳,这个文化落差有多大?'他指出,如今‘赵小李'被捧成文化偶像,但是他(她)们无法担当起引领一代人的精神航程的重任。"

我觉得,仲呈祥委员这种九斤老太式的哀叹是多余的,简直是杞人忧天。

首先,仲委员所抛出的"惊人之语":"如今不是‘鲁郭茅'(鲁迅、郭沫若、茅盾),变成了‘赵小李',也就是赵本山、小沈阳和李宇春。"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哪是哪呀?相互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前者属于纯文学或纯文化的东西,后者则是曲艺小品,属于文化娱乐;前者是高雅严肃的檄文利器,后者则是通俗轻松的晚会节目;或者说,前者是阳春白雪,后者是下里巴人。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其实,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对仲委员的最好回答。"赵小李""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是什么?是笑声,是高兴,是愉悦,是欢快。这就是"赵小李"的贡献,这就是"赵小李"的伟大,这"才是好的东西"。

第二,仲委员说:"不尊重经典,将一些伪大师、假大师捧上了天。"这是在公然贬损"赵小李",其意是说,把赵本山等人这些"伪大师"、"假大师"捧上了天。话怎么能这样说呢?像胡万林、张悟本等人,说他是假大师还则罢了,怎么能给赵本山等人也扣上"伪大师"、"假大师"的帽子呢?众所周知,行行出状元,行行都能出大师。在二人转表演和小品的创作表演中,赵本山造诣精深,自成一格,深受观众喜爱,每一出场,掌声如潮,笑声贯耳,连续十几年上春晚,连续十几年"小品王",给人们带来喜悦、轻松和愉快,称其为"小品大师"应该不算为过吧?当今社会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专家遍地、大师辈出的时代,方方面面、行行业业都有大师,难道二人转也好、小品也好,就不能出个把大师么?再说了,赵本山的大师也不是自个儿说的,也不是自封的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喜欢他么!有啥办法?就是"捧上了天""捧成文化偶像",那也不是他自个儿捧的呀!你气那样干啥?以至于说话连个分寸都不讲了,岂不有失身份?

第三,仲委员说:"他(她)们无法担当起引领一代人的精神航程的重任"。这句话说的有点更没谱。"赵小李"这些人中,谁说要"担当起引领一代人的精神航程的重任"了,谁也没说。确实,他们是不能也不可能去担当如此重任的。但是,谁能担当呢?"鲁郭茅"就能"担当起引领一代人的精神航程的重任"么?也未必吧!诚然,毛泽东曾经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是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我们是要与时俱进的。鲁迅是1936年去世的。他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有天壤之别,迥然不同了。用一个死去70多年的人来比照今人,你说"这个文化落差"怎么能不大呢?再说了,鲁迅那时是一个阶级斗争、民族斗争都十分激烈的时代,讲的是斗争,批判,甚至是骂人,抑或杀人;而今天是一个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时代,讲的是和谐、和美、文明、团结。我就不信,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还非得用死去多年的"鲁郭茅"来"担当起引领一代人的精神航程的重任"么?他们连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什么样子了都不知道,可怎么担当如此重任呢?实在是强人所难哪!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好一个"让人民满意!"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准。一个政府也好,一个领导干部也好,一个艺术家也好,谁能够让人民满意,让人民高兴起来、快乐起来、发自内心地笑起来,那就好,那就是贡献,那就是功劳,那他就是大师!

我觉得,赵本山能够让全国人民笑起来,就是大贡献,就和这个标准差不离儿了。

2011年3月7日于海口 

 

二)周贤望:《赵本山是当代文学艺术最典型的代表》

 

这个标题有点危险,但是,这是我的真实看法。

 我从赵本山小品所具有的文体意义说起。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出现并取得成就的主要文体。

 史前:神话。

  先秦:散文、楚辞。

  两汉三国:赋(大赋、小赋)、乐府。

    魏晋南北朝:骈体文、民歌、五言诗、小赋。

  唐:诗、新乐府、古文。

  晚唐五代:词。

    宋:词、诗、古文。

    元:曲(杂剧)。

    明:小说、戏剧。

  清:小说、诗词、古文。

 现在再来把上述简化一下,找出主要朝代的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找到一个时期或朝代最有代表性文体,大致有三个标准:

 一是这种文体在当时正式成熟,此后也没什么形式上的改变。如先秦散文,当时的文体就已经成熟了,直到今天,散文这个文体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是由这种文体所承载的内容,取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文学成就,并且有代表性的作品与作者。如唐诗,取得了“诗”这个文体的空前绝后的最高成就,有一大批辉耀后代的诗人和作品;再如明清小说,也出现了四大名著。

 三是这种文体在当时的独创性。如宋词,宋词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但宋诗取得的文学成就并不一定就低于宋词,不过,宋诗之前有唐诗了,就文体而言,不具有独创性,所以宋代文体应以词为代表;再如明清小说,之前并没有成熟的小说。

 根据这三个标准,而且在文学史上已经形成共识的是:

 史前神话、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而从民国到共和国这100年间,什么是最有代表性的文体,目前尚未形成共识。那么,我们依然根据上述的三个标准,来做一个分析。

 民国时期的主要文体有:小说、自由诗、散文(杂文)、戏剧、电影。其中:

 小说的成就没有超越四大名著。

 自由诗还没有正式成熟。

 散文则比此前的各个时期都有发展,也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大家,但是,我认为散文的文学成就,无法超越先秦诸子散文,也比不上唐宋八大家。

 戏剧比杂文更幼稚,也不能与元代杂剧相比。

 电影,只有电影了。电影是民国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体。

 一是电影的形式已经正式成熟了,至今,除了技术上有所发展,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符合第一条标准。

 二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及代表性艺人,符合第二条标准。

 有《渔光曲》,这是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荣誉大奖的中国早期电影,最为突出的亮点是那首由蔡楚生作词、任光作曲的哀婉绵长、旋律优美的主题曲。

 有《西厢记》,这是中国最早把古典名著改编拍成的电影。

 有《风云儿女》,该片结尾处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令人浩气回肠的国歌。

 有《家》、《春》,根据当代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改编的电影。

 有《铁扇公主》,这是中国动画片鼻祖“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距今为止,上座率最高、放映周期最长、观众观看人数最多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电影佳作。

 有《三毛流浪记》,这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皆益的儿童经典形象和儿童经典故事,同类题材时隔多年至今无可与之比肩。

 有《夜半歌声》,这是1937年拍摄的、被誉为早期电影名片的、号称“中国第一部恐怖片”的电影。

 太多了。还有如《壮志凌云》、 《八千里路云和月》、《松花江上》、《马路天使》、《啼笑因缘》、《大路》、《摩登女性》、《清宫秘史》、《渔家女》、《十字街头》、《长相思》、《乌鸦与麻雀》等等涉及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优秀电影作品。

 三是此前还没有过电影这种文体,符合第三条“独创性”这个标准。

 所以,我认为,电影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再看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个时期,主要文体有:

 小说、诗歌(自由诗)、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小品、手机短信。其中:

 小说的成就,仍然没有超越《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就算有所超越,也不符合第三条标准“独创性”的要求。

 自由诗可以说基本成熟了,但是其文学成就仍然比不过唐诗,不符合第二条标准“最高文学成就”的要求。

 散文的文学成就,不仅没有超越先秦诸子散文,比不上唐宋八大家,甚至找不出一个作家可以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

 戏剧和电影,不论其文学成就是否能超越前代,至少是不符合第三条“独创性”这个标准的。

 共和国成立以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等文体已经属于历史了,剩下的就是报告文学、小品和手机短信。这三种文体,谁最有可能代表当今这个时代呢?

 先看报告文学。这是包括纪实文学在内的一种介于文学与新闻之间的文体,就像词之于诗一样,报告文学之于散文是同样的格局。它符合上述全部的三条标准。

 再看手机短信。请千万不要小看手机短信。其篇幅短小,一度每篇不能超过60个字,但其影响很大,形式上“四不像”,但这正是它的形式,内容上包罗万象,而且有着绝好的作品,它也符合上述全部的三条标准。

 但是,我认为,对照上述的全部三条标准,手机短信还嫩了点,形式上不够成熟,有待今后的发展;而报告文学则可归入散文这个大类,散文在先秦形成代表之后,唐、宋虽然再次形成高峰,也不具备代表资格,那么报告文学,也就可以排除其代表资格了。

 现在只剩下“小品”这个文体了。对照上述三条标准,小品之于戏剧,与词之于诗、报告文学之于散文,是基本相同的。要区分谁更有代表性,就要进行综合比较。

 我比较下来,一是认为小品的影响力比报告文学和手机短信都要大。看小品的比看报告文学的要多得多,因此才有赵丽蓉的“老来俏”,她是从一个非常优秀的戏剧演员改做了小品演员才那么“俏”的;赵本山因为小品,从最底层到占领春晚二十多年;一个演员要红起来,再也没有比演出小品更快的了。

 二是认为小品的优秀作品和艺人都要多。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少作家也少,而手机短信作品多却找不到作者,处于集体创作阶段。

 三是小品出现了伟大的文艺家与代表作。如赵本山、陈佩斯、赵丽蓉,特别是小品作家何庆魁、崔凯、张超等人创作或演出的大量作品。这里不列举了,因为大家都知道。

 总而言之,小品是共和时代的代表文体,这个文体的代表人物,第一无疑是赵本山。所以我认为,赵本山“对中国文化是有大贡献的,他把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推向了极致,这与李、杜把诗推到了极致,性质是一样的。以他的作品为代表的“小品”,在文学艺术史上,将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意义上代表着这个时代”。


三)《赵本山是不是大师?》

――壶公评论答赵太常与周贤望

 

我认为,赵本山及其徒众的表演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三鹿奶粉”,从中国文化的演变史来看,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一些有道德良心的学者对此表示反对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良知。
 
乐为六经之一,寓教于乐是乐的本质属性,对于一个以教育为本的民族,对于一个以文化立国的国家,如果把赵本山当成“大师”,其危害将不下于李洪志—这是需要长时间来辩证的,但是是可以预见的。“暖风熏得游人醉”,对于一个正在奋发向上的民族是可以在这种无聊的的插科打诨的氛围中怡然自得而苟且偷生吗?赵本山准备以其影响造就什么样的一代中国人?
 
赵本山的能量其实并不大,关键的是在他的支持者。赵本山的关键的支持者并不是社会大众,而是那些掌握着文化大权的官员们。我们不能说这些官员有意愚弄人民,或有意坑害中华民族,但是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处于自身进程的十字路口上,因此在徘徊的时候选择了不作为。在这种情况下,“杨朱叹歧路,墨子悲染丝”,先知的学者们的感慨并非偶然。
 
同时,“谁让人民笑起来,谁就是大师!”这一个命题并不成立。客观地说,李洪志比赵本山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李洪志是不是大师?

壶公评论12-1写于麒麟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