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寸头侧面头像霸气:王财贵演讲:诗礼传家 民风归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7:30

——及早读经 老实读经 大量读经 快乐读经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广州中山大学 主讲:王财贵教授

我还是老样子

这次我是先到马来西亚,一个礼拜后转到大陆来,已经快一个月了。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人会跟我说:“五六年前你曾经来过,现在呢?还是老样子。”

我听到对我的“欢迎之辞”,就不知道怎么反应。说我还是“老样子”,各位,你是怎么看的?我说:“难道我以前就这么‘老’吗?以前这么老,现在还是这么老;还是‘老样子’?”他们说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为了安慰我。他说:“以前看起来比较年轻,现在是真的老了。”(先生笑)安慰的意思就是,还是“老样子”,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年轻。

不过有的人却说:“是因为太辛苦了。”其实我不觉得辛苦。有人认为我很辛苦,认为人不需要这么样的拼命,这么样的到处奔走,一个人本来不需要这样的。那如果我是真的多尽了一点点力量,我也在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想来想去,好像没有什么理由,不过好像也为了某一种理由而这样做。什么理由呢?就是这个世界应该更加合理一点;世界上的人呢?应该更幸福一点。那怎么样才幸福呢?就是合理,怎么样合理呢?就是做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也在想:“我做人应该怎么做,说话应该怎么说?”那我就应该这么做,所以就做我认为应该这么做的事啦!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其实是最幸福的。最幸福是不会太过劳累的,我想:“可能是我做得不大好,所以让很多人都替我担心。”那我告诉各位,从今以后大家不要替我担心了,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以后我再更年轻给大家看,(先生笑)十年之后再看到我,说我还是“老样子”,这个“老样子”就是好的意思啦!

做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做人做事,应该有一个很简单、很实在(或者说很有意义、很值得安慰,或者说很幸福)的一种做法,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很顺理成章,合乎天理,合乎规则。这样做事就一定很顺当,没有任何压力,任何挫折;纵使有压力、挫折,也可以渐渐解除,可以走向康庄大道。

这是我对天地、人生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不是由于信仰,乃是我们对于人类历史、对于自己及别人可以验证得到的;对自己的当下(这当下一念)就本来就应该如此;而对天地的变化、历史的传承又有实证。那么我们内外都能够很明白。如果这样,我们就真的要如此来做人,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合乎真理性。

因此,我尽一点力量来宣导一些观念,那我就想:“我应该宣导哪些观念才不会浪费我自己,也不会浪费听讲者的生命?”所以我就要求自己所做所为都尽其可能合乎真理性。因此,我十几年来,乃至于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我讲的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道理简称真理,但真理这个词不好常挂在口头上,所以我们讲真正的道理。)

那么真正的道理在哪里?谁可以说他得到了真正的道理?假如有人说他所说的都是真理,这个人往往是妄人(狂妄之人)。但是我们往往可以得到“相对的真理”,本来真理应该只有一个,没有所谓的相对。而现实中的我们只能步步的追求真理,每一步都接近真理,这叫得到“相对的真理”。或许在某个地方、某个层次,他可以有一种领悟,那是绝对的真理,达到绝对真理的认识。但是这“绝对的真理”一放在现实当中,又变成“相对的真理”。我们不好去说领悟那个“绝对的真理”,不过我们很简单的就可以得到“相对的真理”。所谓“相对的真理”就是每个人尽其所能地去追求最深刻的、最广大的道理。

判断真理有两种方法:第一,符应法,符应即符合相应。判断所见所知是不是符合道理,可以用此方法。所谓符应就是我主管的意见跟客观的事件是相应的,这样这个人见到真理了。至少他所见所知是可信的,这个人就不会辜负自己。符应说比较简单。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查自己是否故意的扭曲实事;也可以检验社会上的人有没有故意欺骗人。往往我们会发现,很多场合我们是在故意说假话,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人故意欺骗人。以后我们就应该在这点上立即的发现,发现自己有这种毛病,改过;发现他人有这种毛病,不可以信任他。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只是很多人还真的如此过日子,他想要用这种方式蒙骗别人,结果呢?我们可以预测:他所得到的是大家的不信任,这是自作自受。

第二种衡量真理的方法:融贯法。若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请问我们如何面对这些看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怎么办?大部分人有两种做法:一是坚持己见;一是含糊笼统,反正见仁见智。像这样的心态是得不到真理的,坚持己见不能长进;含糊笼统也不能长进。其实面对不同的道理、学问,正是我们长进的时候。像教育,古今中外很多的教育理论。请问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理论?是选择其中一种来排斥其它,还是什么理论都承认?如果我们做人做学问,或者教育子女没有清楚的认识,就等于把我们的子女,我们民族的命运,交给不可知的世界,这是非常的可惜的,也是非常危险的。面对这些理论应该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些迷惑。什么方法呢?就是融贯法。

有两种理论,千万不要只是东边、西边的看;如果只是东边、西边的看,或许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任何理论都有相当的道理,这个相当的真理性应该怎么看?我们就用融贯法,看这两边到底哪一边说得比较完整、比较高明;比较完整、高明的就可以包含另外一边,所以思考不只是东边跟西边,思考可以是上层跟下层。

假如一个理论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两个理论虽有不同,而高的可以包含低的,于是我们就要选择高的。那选择高的是不是放弃低的呢?不是,是包容低的,涵涉低的,这样我们的思想就更进一步。若两边势均力敌呢?既然世界上还有势均力敌的理论,必定东边少了西边,西边少了东边。这时候需要我们更高的智慧,就是你必须去严判,东边少了什么?西边少了什么?原来东边少了西边,西边少了东边。你若有做这种严判的心灵,你就站在比东边、西边更高的位置上来融贯两边了,这样你的境界就提升一层。那是不是这一层就是“绝对”的呢?或许还是“相对”的。

一个人的生命或者学问,如果时常有这样的提升,他很快就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也就是接近真理的层次);到了相当的高度,他还保持着一种心态:或许还有更高的道理在我之上。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最完满的人。现实上很难达到绝对的真理,但这个人达到尽其所能的最高度,还保留了一个空间——一个进步的空间(可能还有更高的,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人只要尽其所能地去追求最高的道理,照这样去说话,去实践。这个人已经可以尊称为“圣贤”了。一个人只能做到这样,所以一个人尽其最大所能把生命发挥到最大,他就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天地,他就可以成为“圣贤”。(圣贤并不是把天下的事都做完,而是尽其所能的意思。)能够这样做的人,一定立于不败之地;纵使失败,也会立即的改善。如果一个人失败不是因为固执,只是学问、才华不够,或是经验不足,而他已经诚诚恳恳的去做人了,他还不能把事情做得完满呢?这个缺憾不在于他,这叫“缺憾还诸天地”。把缺憾还给不可知、还给我们不可能全盘掌握的天地。至于这个人,他是了无缺憾的。

讲起来相当明白,看起来也容易,其实要做到不太简单。人都有习性,很难开拓自己的眼界,也很难放下自己的执着,所以也是很艰难的。道理既然那么明白,要做到原则上是很简单的。所以一个人可能永远的沉沦,也可能当下就是圣贤。就看你是否愿意清明自己的心,努力的去实践自己认为所应该做的事。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做人就这么简单。

教育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放到教育上呢?也是如此。教育就这么简单,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于是世界上没有教育问题;如果教育还有毛病、烦恼,那就是“缺憾还诸天地”。这不是我们人生的缺憾了,我们只怕自己造成缺憾,自讨苦吃。所以古人说“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作孽,就不可活”了。你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按照那么做而失败了。请问要向谁讨回公道?这是自作孽,教育问题也是不要自作孽,要按照教育的道理来做。那教育的道理在哪里?

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做教育:师范学校在传授古今中外教育学者的教育理论;许多家长并没有什么教育的道理,也在做教育,这种家长以后要反省、要清明一点了。一个家长什么教育道理都不懂,也生孩子,也给孩子教育;或是把孩子交给他所不知道的会不会成就的那个地方去接受教育。这种家长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以后要提倡:凡是不懂教育道理的人最好不要生孩子。(先生笑)你把孩子生出来,没有给他好好的教育,他在世上活着活着活着到老,死了,与草木同朽,白来世界一趟。既然有孩子,你就不可以辜负我们孩子的一生!

老师呢?人家把孩子送来给你教,请问:你了解不了解教育的道理?如果不了解,你到底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请问:你对教育的道理到底是真了解还是假了解?真了解就是你知道所选择的是尽其可能最高明的,于是只好这样教孩子;或者说你认为这样教是最恰当的。假如有老师能够这样来做教育,我们就非常敬佩他了,我们孩子得到最大量的成长。但是,请问:现在做老师的凭什么观念来教导孩子?如果只是依照这个时代、社会的习惯而做教育。请问:这样能够把教育做好吗?如果时代、社会的习惯是对的,而老师居然做对了,这样我觉得也不可贵。如果这个习惯、风气是对的,请我们老师也要经过思考以后知道是对的才做,不是盲目的跟着走而恰好走对了,这个恰好走对那是很难得的,就是得到了也不可贵。

所以,我们做家长、老师的一定要下一个决心:我们要尽其可能的了解教育,要尽其可能的把教育做到最好。这是很简单的,我们并不要求你做到客观的天地之间的最好,而是你主观认为最好的;假如你做到认为最好的就好了,这不是很简单吗?每个人都做你认为最好的。那什么是最好呢?刚才说过,我是融贯我所能知道的理论。假如我知道一种,这种是真好吗?假如你知道两种,又想:这两种到底哪一种比较好,还是这两种都有缺陷,还有更完满的。你如果知道古今中外十种二十种,那你就去考察,你会融贯得更丰富,你的境界会更高。如果有这种心态,我们就没有遗憾。

我就很期望是这种人。十几年来做各种演讲,我都以这种的态度去说认为应该说的话,去做认为应该做的事。因此我觉得我很少遗憾,甚至没有遗憾,因为我尽了力。(观众鼓掌……)

读经教育三大理论

今天大家来听我演讲,请你不要认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情,这样来推广读经,又有那么多人读经,那我就相信了吧!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不要一头栽进来就相信我报告的道理。你一定要把今天我所说的跟以前你所想的,跟世界上所有有关的理论(就你所知的)都来比一比。如果认为我的对,你才相信我;如果认为不对,千万不要相信我,不管现在读经风气是否已在社会上流行,你不可以追赶流行;假如认为我有一部分是对的,其它部分是不够的。那就请你把对的拿来做,不够的自己去补足。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成长,这样我的演讲就没有遗憾。世间的事情不可以说没有遗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遗憾,因为每个人都尽他的可能。希望今天我们也尽其可能的来完成这场报告,我尽其可能的讲我所知道最高的、最好的、最完整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教育的理论要有所根据,形成一套理论要立于不败之地;教育理论怎么立于不败之地呢?教育是教人,要开发人性,所以我们把教育理论立根在人性上,我称之为理论的根源性。要讲到教育最深的地方,最深的地方就是最高明的(它的目标最高明,基础是最深)。把一种理论立在最深的地方,就越有融贯的可能。我如果把教育立根在人性上,就是对于人性作最大量的开发,立根于此,那应该就没有更好的理论了。我们的理论是有最深的根源性。我们说教育的道理有三个,都是从人性出发:第一就是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就是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内容、方法,大概就能够说我们是顺应人性在做教育了。这样的教育的道理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假如一种教育能够照顾到生命内容的完整性,这种教育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如果能从根源的道理出发,顺应人性,而它的内容又能够完整,这是何其困难的事情呢?我们如何可能做到?一般人都认为,凡是要达到最广度的效果,最高层次的成就,都需要有最大的学问,最大的努力。其实,世间的事情不一定是这样,所谓“大道至简”,最高明的道理,最有效果的行动,是最简单最自然的。所以它的操作应该是简易的。

以上说我们的教育的原理有根源性,我们说教育的内容它有全面性。我们又说,教育的实践它有简易性。这样建构我们的教育理论,我想应该是最可信赖的。我所推广的读经教育,一般人会认为读经就是读经嘛,读经就是背诵嘛,读经就是复兴国学嘛,读经就是让孩子有一点文化教养嘛,很多人都能从许多方面有知觉的感受。但,是不是能够了解它完整的意义?如果不能够了解其完整的意义,这个人教起读经来就不可能有一种很深切、很安定、很长久的实践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重新讲清楚,让我们都知道,这是你愿意的,而且这种愿意是唯一可行之道;假如是唯一可行之道,你又能够做什么呢?我们说,读经教育根源于人性,内容有其丰富性,实践有其简易性,请你来检查一下是不是如此?


读经胎教

读经教育根源于人性。我们注意到教育的时机问题。教育的时机有两点:一是教育何时开始;一是教育开始时要打定哪些基础。

请问教育要何时开始?这是教育关键性的问题,若不能解决,教育就会出现许多烦恼;而当教育出现了问题,就是教育已经失败的时候,所以教育要把握时机。时机要追溯到教育开始的时候,一个人最初受到的教育往往是一生发展的基础。基础好,就顺理成章;基础不好,将来就有许多的困难,乃至这些困难已经没有机会再弥补,错过时机就终生后悔!

那教育从何时开始?我们说:教育要从应该开始的时候就要开始了;什么时候是应该开始的时候?是他能够接受教育的时候;什么时候能够接受教育?一步一步问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人说的胎教是有道理的,现在西方的科学也证呈胎儿是可以接受教育的(我们也就应该多多少少相信了)。如果我们不做,可能有损失;如果我们做了,最少也没有害处。那就应该选择后者,我们要做。

我们在社会上推广胎教已经好几年了,我们把接受这种胎教所生的孩子称为“读经宝宝”。“读经宝宝”如何培养呢?就是依照人性的发展来培养。我们的教育是尽情的帮助他有最良好的开发;土生土长或许也有相当的成就,但是如果加上人为的协助,这将使一个自然的生命达到最好的开发,这叫“赞天地之化育”,帮助天地造化人生。

而一个胎儿怎么发展呢?胎儿接受教育的管道只有五种,所谓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接受的程度不一样,最有接受的能力是耳朵,即听觉。所以胎儿要从听觉来教育。听什么呢?听声音。听什么声音呢?这就关涉到给他什么教材。给他什么教材呢?给他最好的教材,对人生最有意义的教材。什么是对人生最有意义的教材呢?最优雅的、最丰富的声音。最优雅丰富的声音在哪里呢?我们建议两种声音:一种是最好的音乐,即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是所有天才的作品,天才的作品正好培养天才。每个胎儿都是天才,他最喜欢的声音应该是从天地而来的声音,而只有天才能够把天地的声音表现在人间,我们就用这种声音。这种声音表现为音乐,就是人间流传千古的音乐,叫做古典音乐;第二种良好的声音就是经典的诵读。为什么说经典的诵读是良好的声音呢?第一,它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变化万千,其中有低度意义的,也有高度意义的。低度意义的就是日常的语言,日常语言在生活中就接触到了,是不需要再特别教育的,所以我们选择高度意义的语言,而人类最高度的语言的表现是经典的语言,所以我们让他听经典的语言。首先它是语言,其二它有很深刻的意义,意义现在了解不了解呢?不知道。但是总之没有害处,或许它在很深度很奥秘的地方起了作用。

它是不是起作用,若要怀疑,你可以打很大的问号。但是打这个问号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你假如不知道它有没有成效而不做。如果真有成效呢?你在不知道它有没有成效的时候,请问你是去选择没有而不做呢?还是选择有而做?近代的中国人很奇怪,他就选择没有而不做,不愿意选择有而做。我再讲一遍,比如说胎教,我们说胎教可能是有意义的。那么有些号称胎脑科学态度的人说:“什么叫胎教的意义?你把胎教的意义拿出来给我看。”我们说可能有意义啦!“可能有意义也就是说,可能没有意义啦!有意义你把意义拿出来,你拿出证据来!”那我们说这里好像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拿。“那就是假的,那就是迷信,那我们就不要做!”他没有想到那如果可能有意义呢?所以我们宁可取其有,为什么?在我们不知道有还是没有的时候,至少有,没有损害;那个没有呢?可能会有所损失。两者相比较之下,你只好选择他有,或是希望他有。经过我们的实践果然发现,或许有,或是应该有,因为现实上证明。是什么证明呢?也只是一种感觉,还没有更好的数据,你说有更好的数据我才做。等到有数据的时候你的孩子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如果有证据最好,没有证据我们就一种最自然,也是最有智慧的判断,就是我们用融贯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科技的方法教你的孩子,最简单自然。家里有人怀孕,请准备两架CD机,第一架CD机播放古典音乐,第二架播放经典诵读。如何操作?对这两架CD机,按PLAY键,而后按REPEAT键。这样天才的声音就在教导你家天才的孩子,圣贤就在当你的家教。一天听24小时,一张CD播放7天,共播放168遍;声音不必太大(太大会干扰大人的生活),只要大声听得到,小声几乎听不到。放在不同的地方,不要把它并列在一起,因为人类的耳朵是开放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来。“假如小声听不到,有什么用?”或许有用,至少没有害处。“那晚上睡着了有什么用?”大人睡着,胎儿或许没有睡着,胎儿几乎从不睡觉的,当然也没有醒来,是半睡半醒之间,那时候的吸收能力是最强的。所以我们只让他吸收,尽量的吸收。这样教出来的孩子确实有点不同,这是共同的经验成果。

所以,我建议0-3岁的孩子听尽世界名曲,听尽所有经典的诵读。你让胎儿听《论语》的诵读,一部《论语》只要1个多小时,2片CD,2个礼拜就可以把整部《论语》听168遍。继续听《论语》也可,换成别的经典也可,比如再听《老子》,《老子》听完不过四十几分钟,也听168遍,甚至重复听也可以,然后你也可以听《大学》、《中庸》,听《易经》、《诗经》,听《孟子》或者是古文、唐诗。总之十个月可以听很多,出生以后继续听。因为人类脑神经的发展在越早期可能性越大,一直到3岁发展了80%。所以3岁之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所谓教育的最好时机是打定基础的最好时机,而不是表现教育成果的最好时机;是养成接受教育,发展人生这种基础能力的最好时机。有些人看到孩子没什么表现就不教了,现在不教将来就不得表现;千万不要看有没有表现来给他教育;一定要看他在这一生当中可能不可能表现,如果能这样长远的看教育,也是一种完整的看法,这合乎人生成长历程,这叫教育的生涯规划。所以,现在所教的不一定现在就可以表现,但是他已经具备了将来发展的基础。

这一百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受西方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理论违反了人性的发展,所谓的违反不是全部的违反,而是走入人性发展的一个偏向,形成偏见。哪一个偏向呢?偏向于知识的学习,偏向于理解、表现,看他理解、表现了才教。西方的教育在知识上有相当的成就,但是还不能够达到最高度的发展,何况对于生命的其它方面呢?那就有所不足了。哪些方面有所不足?对于人性的性情、智慧、品德、美感有所不足。因为他们只看到有没有表现才教。

现在我们就知道,人类要表现是有时机性的。就是越长大越容易表现,但是在还没能够表现的时候,教育反而更重要,因为是他成为终生表现的基础。那终生表现的基础怎么做?我们要看孩子各个阶段的学习特质。吸收的时候,我们就让他吸收。怎么吸收?讯息的刺激。讯息怎么刺激?反复的刺激,反复的刺激就熟悉,熟悉以后就几乎达到背诵,背诵以后就终生不忘。听觉是如此,让他听一直听一直听,听很多遍,而所听的内容是人类最高深的,最有意义的声音。

一个胎儿我们给他听觉的教育,出生之后,另外一种管道就可以接受教育了。哪一种管道呢?眼睛(视觉)!我们照样让他看人间最有意义的图画。三岁之内听尽世界名曲,看尽世界名画,世界有名的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三岁之内就全部看完,而且看过几遍、几十遍、几百遍,终生不忘,成为一生鉴赏艺术的高度能力。

语文的教育

除了此之外,孩子出生以后,渐渐的学习语言,也就是舌头的学习。眼、耳、鼻、舌、身,最先发展的是耳朵,再来是眼睛,再来是舌头,就是语言。我们要让他学语言,语言有低度的、有高度的。低度的语言即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语言是不需要教的,孩子大概一周岁,或是十三四个月,渐渐就能够说话,因为他已经在环境中听了人间的语言。

我们应该给孩子高度的语文教育,经典的诵读就是高度的语文。开始只有从声音来教育,先听,渐渐的就能够跟着念。到了二三岁能力更强了,就可以正式的读书。这时候我们应该让他“读经”。什么是“读经”?“经”是最高度的语文,是人类智慧的记录。“读”就是看这些记录,所谓记录就是文字。所以我们在自然语言之外,有文字的学习,总称“语文”。

人类是先学“语”,再学“文”。而人类的语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日常语言,叫做白话;一是提炼的语言,称为“文言”(就是写文章的语言)。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记载,记载的是白话就称为白话文;记载的是提炼的语言,就叫做文言文。凡是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其语言有两类:一类白话,一类文言;其文章也有两类,一类是白话文,一类是文言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其文章就有两种,一种是白话文,一种是文言文。而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几乎不写白话文,他们所写的是文言文。读书人呢?读书人几乎不读白话文,他们所读的是文言文。

为什么不读白话文?因为白话文本来就不需要学,人类自然会讲白话,从一岁就开始讲,到三岁白话能力(就是语言的能力)已经成熟,三岁就学完语言表达的能力。而将来如果能够认字,就能够读记录白话的文章。所以能够认字的孩子,就能够读白话文。如果能够写字的话,就能够写白话文,这是很自然的,是不需要教的。凡是自然可以完成的工作,就不需要人再去做。刚才讲过教育是“赞天地化育”的事,是协助天地把人生发展得更丰富,更完满。现在自然已经能够完成的工作,为什么我们还要做?所以,如果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教育选择上,你怎么选择?你用融贯的模式去选择,文言可以融贯白话,就是文言学会了,白话就会,不要再浪费时间学白话。人类所要读的书,就是中华民族子孙所要读的书,就是读文言。所以我们要做教育,要做更高明的、更有涵盖性的教育,

那“文言这么深怎么读?”其实文言深不深是值得讨论的(当你要了解文言时而没有能力,你可以这样判断文言很深)。我再讲一遍:文言文深不深,或经典深不深是需要重新考量。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些人跟我们说文言文很深,经典很难;我们连经典都不了解,怎么敢说要读经;连经典都不了解,怎么敢说要教导孩子读经。你讲经典难是什么意思?我们说如果经典的高度在这里(手势比划上方),这个人的程度在这里(另一手比划下方),他往上看经典,经典离他很远,他会说经典很难;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程度到这了(两手势并列),请问经典难不难?经典就不难;如果这个人的程度到这里(在经典上方),那么经典就很简单。经典的难度是一定的,而每个人的程度是不一定的。现在我们的国民大体上都说经典很难,说明国民的程度是低落的。我们不可以以国民的程度低落,一直来感叹经典很难,经典难要不要读。我们应该从经典对人生有没有意义来考虑要不要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要读,但是经典很难。我们再进一步说,是你的程度低还是经典难。所以,以后千万不要以主观的无能来说客观的艰难。(观众鼓掌)

那么我们主观上都无能了,怎么办?这是人生的遗憾,难道我们就终生遗憾吗?我们能不能改善我们下一代的遗憾?如果一个中国人,只是被教导说经典很难而从来不问什么叫难?难的到底在哪里?也不问能否改善这个难,也不问我们是否可以使我们下一代不要感觉这么难?我看现在很少人想这个问题。所以整个中华民族就不会有进步,整个中华民族只好看着圣贤而感叹,只好把经典关在门外,也就是把五千年的智慧白白浪费。讲起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因为经典代表智慧,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整个民族号称五千年的发展,只不过那几本书称为经典,把握这几本书就把握了整个五千年的核心。你为什么不用几年的时间来继承五千年的智慧?

那我们如何继承它呢?第一关要解破文字的障碍,语文怎么学才可以提升我们的程度?我们回归到这个问题来。如果从小就学低度的语文,一辈子就只能有低度的语文能力。人类提升语文能力的恰当时机是在十三岁之前,甚至越早越好。你教什么他就会什么。因此语文程度的提升是教育问题,不是语文难不难的问题。再讲清楚一点,假如在恰当时机教最艰难的语文,那么将来他就有能力去面对最艰难的语文。老天给我们非常方便的学习方法,学习历程和学习的一个展示,老天已经展示出来,只是我们不去注意。一个成人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其实他可以去想一想,那谁有能力?有能力的人到底是如何成长的?若这样去看,立刻就可以发现提升语文能力的道理,而语文能力的提升又包含了智慧的提升。

语文能力怎么学?从人类语文发展的教育原理来看:十三岁之前是语文学习的恰当时机,而语文的学习是教什么就会什么。从我们所知道的古人或是现在还活着的老人,他们学习语文是很自然的。我们为什么不恢复这一种古人的学习方法?我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复古。如果古人做得对,为什么我们要故意做得不对?那古人怎么学习?正好合乎人类学语文的教育道理。就是越早学越好;还有你教什么他就会什么。中国古人的语文教育,至少从孔子以来,凡是接受教育从来不读日常语言(即白话文),只读经典;至少从孔子以来,从来没有一位老师是教孩子白话文的,都是用经典教学生的,这样延续了两千多年。而整个国家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1920年白话文教育进入学校,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教白话文。五四运动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打倒中国文化”。要打倒中国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让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的方法,就看中国书的语文是怎么来的?中国书的语文通通是文言文。如果要让一个人忘记中国文化,你只要让他不能读文言文,这一个人就不了解中国文化了。

再讲另外一层,刚才是讲语言的学习是很自然的,有教就有,没教就没有。我们讲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有教就有,没教就没有。人类形成语文能力的恰当时机在十三岁之内,在这段时期教他文言文,他就一辈子能够读文言文。如果不教他文言文,就一辈子很难读文言文。十三岁之内,最重要的语文教育是文言文教育,而且只做文言文就可以了。这就是融贯,教文言文可以含涉白话文,可以提升白话文。于是你只教文言文就走对了教育的路,至少走对了语文教育的路。一个孩子学习经典提升了语文能力。我们就可以期待:他可以了解现在的学问,因为现在的学问都是用白话文记录。读了经,白话文就自然会。所以读了经就可以读现在的白话文。而文言文是可以做高度的阅读,文言文本来就是预备高度的阅读。预备的意思是长大以后要做高度学问,那时就自然成熟。(现在还不必做高度学问,也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他只要读文言文,其所释放出很少的效应就能够读白话文。一定要知道这个教育的效果。我们不是反对白话文,我们只是说,白话文是低度的语文,白话文不必学就会。

所以有人说你只推广读经,难道读经是万能的吗?各位,难道读经是万能的吗?(先生稍停顿)请你琢磨琢磨,假如这个问题不能清楚回答,你让孩子读经,心里是不安的,因为你没有站到最高点。读经是万能的吗?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万能的。但是,若有一种教育能够笼罩、扩散它的功能到其他的教育,那读经就是万能的;既然读经是万能的,你教读经就好了。只要教读经,其他的教育就笼罩在其中。

如何教孩子读经

那怎么教读经而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从学习能力的发展来说(刚才我们讲过了),能够听的时候给他听,能够看的时候给他看,能够读的时候给他读。人类最早的学习是听;到了一岁多有语言能力了,就可以跟着念;到了两岁三岁,就能够稍微集中注意来看字了,就可以看着字而听而念,这就是做读经的教育。

首先家长或是老师教,方法是:“小朋友,跟我念。” 小朋友跟着念,你就指着字;或教他自己指着字来念书。这样很容易达到一个附带的效果——认字。其实认字是很容易的,而现在学校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教到六年级,认2500到3000个汉字。这是非常浪费、非常愚昧的做法,是不合教育原理,不合人性的。人是自然能够认字的,只要这个字在他的眼前重复出现几次,就有印象,印象深了就能认得,认得久了就能拿来运用。运用的第一步就是读书,运用的第二步就是写作。我们来看一个孩子如何用经典来认字?父母或老师教两三岁的孩子《论语》,他说:“小朋友,跟我念。”然后指着字,或者拉着他的手指头指字,或是在黑板上指着字。第一天教孩子《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二三十遍;第二天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三天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第四天教“……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五天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每一天都教二三十遍、四五十遍。五天之后,这个孩子至少会认得两个字,哪两个字?“子曰”(观众应答)。大家都很聪明,或者说大家都很了解教育的原理。每一个人都了解,包括父母、老师、教育的领导通通了解这个道理。但最可惜的是,我们在教育的实践上却违反了这个道理。

于是我们怎么做?我们认为孩子要从日常生活的事物来学习,认字也是一样。所以,一个孩子最先学到的字可能是“爸爸”、“妈妈”、“老师”,或是 “花”、“草”、“狗”、“猫”。 我们是这样认字的,我们认字的材料就是日常生活的这些文章,这样的文章是记录日常的语言。刚才说过日常的语言什么时候学的?三岁就学好了。我们到了六岁还在学三岁就已经会的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最大的效果是能够认字——认哪些字?——认日常生活的字。而用多久时间认字?——六年!

现在你要知道从人性的发展来看,只要这个字重复出现他就认得。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通过他眼前的事物来认字呢?我们大人认为不了解的东西就不能学习,或是不了解的东西学了就没效。这是用大人的学习能力来判断我们的孩子。他没有想到孩子是不管了解不了解的,能了解的就去了解,不能了解的就放下,这是一个孩子学习的基本状态。我们把握到这个基本状态,就可以教他认字,认什么字?一切的中国字。了解不了解?不知道,也可以不管,而他了解的自然能够用,怎么用?首先用在阅读上,一个孩子读经三至六个月就可以认完一千到两千个中国字,也就是说,在半年(最多一年),他就可以把小学六年所要认的字通通认完。这有什么意义?意义重大。既然能够认完两千多个汉字,95%的白话文都能够自己阅读。那这个孩子几乎就不需要再给什么特别的教育,他就能够自我学习。

所以如果从胎教说起,一个孩子只要教十个月就够了。将来他就成为一个性情平正、聪明绝顶的人才,将来他的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高,这个孩子自动能够学习,这一家的教育问题就解决了。如果错过时机,那就一岁开始教到二岁,这一辈子就没有教育的烦恼了;二岁开始教教到三岁;三岁开始教教到四岁;乃至于这个孩子六岁了,只要读经一年,他能够背诵三万字的经典,这辈子大概也就没有教育的烦恼了。

三百读经法

如何能够背诵到三万个字?我现在提倡“三百读经法”:1天100个字念100遍,给他100分。100个字念100遍,一个3岁的孩子几乎就会背,就给他100分,不会背也给他100分,只要通过读经的教育他就能够长进。这样会背的已经具备终生的效果,不会背的也提升他的学习智能,所以每个人都100分。

“三百读经法”实践一年就能够背下3万字。能够背3万字的孩子,至少能够认2500到3000个中国字;能够认得这些字的孩子就有阅读能力,就能读一切的白话文,不管懂不懂都能吸收,懂的吸收以后就能运用,不懂的吸收就放着,等待将来去懂。一个孩子阅读课外读物,或许懂,或许不懂,而一个孩子对于懂不懂的分辨能力与大人不同,孩子懂也读不懂也读。我们大人千万不要问他懂不懂,他就可以读很多书;假如你问他懂不懂,他就只能读少量的书。所以让一个孩子广泛的阅读,方法就是:不管他懂不懂,就让他读,读一切的白话文。于是他所有知识的吸收和学校的功课,就不需要老师教了,这样就达到自学的效果。一个孩子能够自主学习,我们就没有教育的烦恼了。

另外,他所吸收的经典牢牢的放在他生命当中,会有酝酿的效果。酝酿的效果就是这些具有人类最高智慧的语言(所谓圣贤的教导),会在他生命中日渐产生作用,他就成为一个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所以读经的教育造成两种效应,第一,知识丰富;第二,品德高尚,智慧高明。一个知识丰富有品德有智慧的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格。

我们培养下一代要尽其可能的让他有丰富的成长。这包括平面知识的扩充、纵贯的高度智慧的开发。其核心点就是最高的语文教育;最高的语文教育核心点就是经典的语文教育;经典语文教育的做法就是最合乎人性;最合乎人性就最自然、最简单。所以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诵。反复诵读就提升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神经系统发展就可以让他将来展现聪明;聪明就可以开发为知识的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所谓开创的能力。

读经使人聪明

现在大家会有个疑问:“只让孩子读经,我知道对文史哲的学习可能有效;但现在是科学知识的时代。读经,科学怎办?”我们应该好好去思考这个问题,请问:“科学怎么办?数理化怎么办?”

数理化的核心是数学,那数学怎么教?比如有人问我:“孩子的数学不好,怎么办?”我就问:“孩子数学不好,你想不想让他好?”“想!”“那你是否知道怎样让他好?”“不知道!”(都是这样,只要问题产生了,几乎没有办法解决。)我说我有办法,他就很高兴,我说:“如果你知道办法,你做不做?”他说一定做。我说:“要让孩子数学好,至少有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你去看班上哪个孩子数学好,让你的孩子跟他一样,那数学不就就好了吗?”他想想也对,至少没错,哪一个数学好呢?他说:“孩子班上的班长数学好。”那让你的孩子跟他一样就好了嘛!

教育有三个顶点:学生——老师——家长。老师和家长是协助学生的。我们从这三个顶点来看班长为什么数学好。首先老师有没有特别教班长?“没有。”老师是教全班,而有人数学好,有人不好,所以孩子数学不好不可以怪老师,不是老师的问题;第二,班长的家长有没有特别指导班长数学?他说:“才没有,他们家长几乎不管。”所以各位家长,你不管孩子,你孩子的数学才可能好,数学好不好跟家长没有关系;第三,这个班长是不是很认真算数学?“好像不是,全班就这个班长最不认真算数学。”所以数学跟认真不认真也没有关系。这样说,数学要好, 与老师无,, , 关,家长无关,孩子无关。

那到底与什么有关系?我就说其实数学要学好只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没解决,数学永远不好。那家长就问:“到底什么条件?”我说告诉你,假如你知道数学要好只有一个条件,你愿意不愿意做?他说:“我做。”就是——那个班长聪明嘛!没有别的条件了。“这样说我也知道。”我说你刚才不是说不知道,现在知道了?他说:“我没办法。”为什么?“因为班长聪明,我的孩子就不聪明嘛!”对了,你找到病根了,就是不聪明。

“那不聪明怎么解决?”这个家长认为不可能的,因为聪明不聪明是天生的。我说不是。纵使老天生这个孩子不聪明,我们也应该尽其可能的使他有最好的发展。你不要怪罪老天,不要怪罪遗传。要一个聪明的孩子很简单,再生一个!(众笑)因为你的孩子已经不聪明了嘛,而且你的孩子已经小学四五年级,五六年级了。那家长就非常的伤心。其实不要伤心,还有救,老天给人很大的机会。“那怎么办?”从现在开始读经。“奇怪?三句不离本行,老王卖瓜(我姓王啊)。”

刚才讲过,为什么读经可以让一个孩子聪明?读经几乎是唯一的一条路,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我所能发现的最简单、有效的路,也最合乎真理。人类必须接受讯息刺激,才能够成长脑神经系统;而脑神经系统的成长是越早越好(现在虽然已经晚了,最少13岁之前都还有机会)。人类的脑神经发展,胎儿时期是100%的机会;到了3岁就已经成熟了80%,所谓“3岁看大”,3岁不聪明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大聪明。不过这20%,在3岁到6岁你应该把握,所以幼儿园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如果到了6岁,6岁至13岁剩下10%发展的机会,你说我的孩子现在上小学了,怎么办?各位,依照科学家的研究:人类的脑神经发展只要达到3%便是普通人,达到5%就是天才。现在一般孩子已经达到3%了,如果还能够开发10%,则是13%,是3个天才。所以在小学阶段还有3个天才的机会。只是到了13岁之上机会就比较渺茫,因为已经成熟了99%以上了。

人在13岁之内聪明起来,一辈子不会再笨,聪明一辈子。如果13岁没有聪明起来,他永远不得再聪明,一辈子就笨。但是,笨怎么办?没关系,至少3%嘛。一般的人都发展3%啊。你能够好好用运用这3% ,你已经了不起了。只是如果能够让他成长6%、9%,那叫做费力少而收功多,至少在知识的学习上如此。现在不是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吗?要把知识学好,一定要想办法提升国民的聪明程度;要提升国民的聪明程度,你一定要在发展聪明的时候给他聪明的教育。

最聪明的教育就是大量的讯息刺激。如何大量的讯息刺激?你能听就听,能看就看,能说就说,能够动手就动手,如果能够用心就用心。你看读经教育:听老师的声音、自己的声音,这是耳朵的教育;看字是眼睛的教育;念书是舌头的教育;用手指头指是身体的教育;读诵,心里还要有短暂的记忆(有短暂的记忆才能够复诵),这就是心理的教育;何况你所读的书有默默中的懂,懂可以懂的懂,这心理也在活动。所以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你若发现其他教育能够这五到俱全,那就能够提升他的聪明。比如,发“啊”一个音,必须调动多少神经系统呢?首先丹田要用力,第二横膈膜要用力,第三压迫肺脏,肺脏要用力,然后带动气管、支气管,接着带动喉咙,喉咙做非常精密的调整(放大到多少),声带要做很精密的震动,然后舌头,舌根舌尖舌面处在适当的位置,然后你的嘴唇、牙齿、鼻腔,以上全部都要联合成一体发一个音。在1至2岁的时候,孩子讲话不清楚,因为脑神经系统还不能完全指导这么多的神经来合作完成一个音的,何况不是只讲一个音。让孩子讲话,不能长期讲。只有读经,他能够一直念、一直念……1个小时、2个小时……的念。从来没有一种教育能够如此简易的调动最大量的脑神经系统。你让孩子弹琴两个小时,很难的,但是你可以读两个小时书。还有对发音系统的调控是比对手指头的调控还要更加的精密;也就是说运用更大量的脑神经系统,所以语言能力也代表了聪明的能力。

耳朵很敏锐,是耳聪;眼睛也很敏锐,则是目明;耳聪加目明简称“聪明”。我们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因为他讲话很流利。讲话能力可以代表一个人聪明;讲话的同时也在训练脑神经系统;脑神经系统发达则讲话能力强,常常讲话也可以发展孩子的聪明。我们就运用“读经”来提升孩子最高的聪明。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念,这样在脑神经发展的时候就给他最高度的聪明的训练。所以读经使人聪明。读经不是一切,但是读经涵盖一切。

我们不要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思考问题,现在很多人提倡多元教育,学校的课程也是多元的安排。我们认为孩子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就给他多少种学习。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想要让孩子得到最大量的发展。不过若能做一个纵贯的调整:不只是横列地开展,而是把横列地开展放在纵贯的系统当中,来分出它的本末、轻重。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于是我们的工作就越来越简单,所以让多元的能力安排成一个纵贯的价值程序,你只要做最高的,比较低层次的就自然完成。所以你就做最高的;或者你以最高的为主,其它学习为辅,你才能够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核心。而这个核心是活的,如果孩子是电脑,虽然核心做好了,也只能守住这个核心;但只要人是活的(当然人是活的),他就可以扩散。

所以读经教育不说别的,就从语文程度来说,读经教育第一度扩散的就是认知能力;第二度扩散的就是阅读能力。所谓的阅读能力就包括所有的知识学习。若要再扩散,就是所有的学习能力(刚才说的阅读是从语文上说),即学习其它才艺的能力。因此读经的孩子若去学钢琴,钢琴老师说这个孩子是钢琴天才;若去学围棋就是围棋天才;去学数学就是数学天才。为什么?因为一个学习能力被开发的孩子无所不能。那你为什么还要很用心的(或者用很多的时间)去学别的才艺呢?你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提升基本的学习能力?将来遇到机会再去学其它的知识或其它的才艺,让他学得更快。所以读经教育是整个立在人性上,就人生的发展历程,而安排出一个恰当的程序,这个恰当的程序大体是指出来了。


及早读经

那我们怎样去考察,如何才是一个良好的做法,就是今天的主题,第一点“及早读经”。“及早”就是越早越好。早到什么时候呢?各位你说早到什么时候?如果说胎教,很多人要去跳楼。(众笑)早到从今天开始,从你知道的那一天开始;纵使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也可以从那一天开始;纵使我们大人也可以从今天开始。

论语一百

大人也可以读经的。若要增进语文能力,要深入认识古人的智慧,要增进文化教养,你也只有一条路,就是读经!怎么读?把自己的心理年龄(就是学习年龄)降低到与孩子一样。一个人要培养高度的语文能力,就要按照学语文的学习方式来学;小孩的学习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把这些高度的文章(即经典文章),熟悉了背诵了,成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成人读经也是不管懂不懂,先把它读熟再说。

所以,我提倡“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活动。“《论语》一百”就是想办法在最短期间内把《论语》读完100遍。只读原文,不要读注解;而且只是去读,千万不要想了解不了解;这样才可能去读《论语》,甚至读其它的经典。你说:“我不看注解怎么了解?”这个问题又跑回来了。如果现在就想要了解,你将永远不可能了解。因为连《论语》都没读完一遍,你怎么可能了解《论语》呢?千万不要看注解。你认为《论语》很难不想读,而现在注解比原文还要难,更不能读;所以你只读原文。如何读100遍?《论语》一万两千多字,开始读得结结巴巴,大概一个半小时读完,而读完100遍,《论语》几乎就会背了,你说:“那我了解不了解?”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其实你读一遍就已经了不起了,因为你已经有相当的了解,超乎你意料之外的了解。

我举大家认为最难的《易经》作例子:有人说《易经》很难,我就问:“说《易经》很难的举手。”几乎每个人都举手。请这些举手的人回答我,“你读过《易经》吗?”他们都马上把手放下。(众笑)我说:“你没有读过《易经》,怎么知道《易经》很难?”脸红了,知道错了;其实不要太过自责,因为你是被骗的,是无辜的。有人骗你说《易经》很难。那个说很难的人,其实他有相当的能力去读《易经》。不过你要自责的是:为什么你那么容易受骗。容易受骗的是什么人呢?愚笨的人!你没了解没去读就说它很难,我说:“你为什么不读读看?”有人说:“我读了真的很难。”我再问他:“你读了几页?”他说:“我读了三页,什么都不懂。”我说:“你懂的在第四页为什么不读?”(众笑)

所以读《论语》到底懂不懂呢?我说懂,懂多少呢?不知道。每个人情况不一,但是一部《论语》498章,只要懂一章,或者一章里的一句,你就受用无穷。因为你懂得的那一句刚好是最重要的一句。你看,多么划算!你说:“每个人懂的都不一样,你怎么知道我懂的是最重要一句?”因为《论语》每一句都是最重要的。(众鼓掌)这最重要的一句就通于498章,乃至于这一句就通于整个孔子的生命,通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智慧。一个人不要太贪心,读《论语》只懂一句就好了;何况你读一遍不止懂一句,然后你还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读到三四十遍、四五十遍的时候,你会感觉读前一句,后一句就流出来(这在读得顺利这个层面讲);至于你的体会呢?那几乎不可预测,有些人读着读着(没想要了解),忽然间有一句话跳出来,击中了他的生命,叩响了他的心灵;他好像一下豁然开朗,整个天地一片光明。这样,他就知道:“哦!原来这叫做圣人!”“原来这就是智慧!”“原来做人就是如此简单!”“原来我是如此的幸福!”

所以,读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任何人都可以读经,任何时候都可以读经。

老实读经

第二点老实读经。什么是老实读?第一,读真正的经,不要读次要的经,更不要读假的经。真正的经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只是中国的最高智慧,若是智慧就是全人类的智慧,所以,我们读经并不是说要恢复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是要恢复人类的文化。读真正的经,那么中国人先读中国的经,而后再读外国的经。外国的经也代表智慧,所以有能力的人应该读自己的经,又读别人的经。外国人也是一样,我们建议他们读自己的经,又来读中国的经。人类必须要规划出这样完整的生命发展的内容,才不会辜负我们的下一代。

读经的顺序

我们读经选择的顺序是,从最高明的读起。我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大家所公认的经典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所有中国人读书一开始就要读的,代表中国人最高智慧,也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度的经典就是《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度的经典就是古文、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作品;第四度的经典就是一些童蒙书,明清以来私塾先生所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所以要教孩子读经,第一本书就是《论语》。假如你从唐诗开始教,就在障碍孩子了。有人说《三字经》比较简单,孩子也比较有兴趣。为什么有兴趣?因为有韵律、有押韵。我就说那也是你的想法。我示范一下,孩子怎么读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这样读笨了。我们读《论语》节奏是变化的:“子曰:时而时习之。”嗒嗒,嗒嗒嗒嗒嗒;“不亦悦乎?”嗒嗒嗒嗒;而不是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不是这样子的。若两个班,一个班教《三字经》,一个班教《论语》。教了几个月《三字经》孩子都会背两千多字,另一个班教《论语》同样背两千多字,只不过这两千多字是《论语》的五分之一,他说:“我们读了一本书,你们才读了五分之一。”这个讲法合理吗?不合理(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只问他读了多少字数,不问读了几本。不过读的字数虽然一样,但是效果可能不同。教《三字经》的这一班,老师说现在我们开始读《论语》了,小孩都说:“哦,那么难哦!”教《论语》的班,老师说我们《论语》已经读了五分之一了,现在来读读《三字经》,小朋友就说:“这个好好玩哦!”

读《论语》有笼罩性,《论语》是融贯了《三字经》;《三字经》不能融贯《论语》。我们要选择接近真理的文章,何况《论语》的道理一定笼罩《三字经》;《三字经》不能笼罩《论语》。《三字经》用到初高中,大概以后就不能用了。一个研究所的学生写论文居然引用《三字经》来做他的支持,那这篇论文是不及格的。但是《论语》可以用一辈子,乃至用到下辈子。所以读《论语》效用大,这也是融贯说。

只读经

再来,老实读经就是只是读经,不要耍花样,花样越少越好。什么叫花样?为了鼓励孩子的兴趣,我们就用各种花样来吸引,首先是轮流读、接龙读,更多花样是讲故事,再来是做游戏、给奖品。你认为要提升孩子的兴趣啊!这样教育的观念本身就可能产生了错误。什么错误?不合人性。你怎么知道孩子没有兴趣读经?大人设想这样读书很乏味;其实,你要去观察一下小孩子读书是不是乏味。那怎么观察呢?用什么方式观察呢?你要了解人性,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最能产生兴趣?是不是游戏让他有兴趣?对。游戏使孩子有兴趣,我们立刻可以看得出来;但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兴趣是他对事物的熟悉。一个会背书的孩子几乎走路都在背,所以我们教育就是让他熟悉这些文章,好像一个孩子随时都可以回到他心灵的故乡,我们替他建立一个心灵的故乡,这样他就有安全感,有成就感,他在成就感当中就有他的兴趣,我们教读经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尽量老实读经,就是只有读只有背,教育效果才好,孩子才能够有最完满的发展。这是老实读经。

大量读经

再来就是大量读经,什么意思呢?读的字数最多,遍数最多。字数多,比如1天100个字,是不是可以提升到200个字、300个字、500个字。遍数多,我们说念100遍,会背,是不是可以提升到200遍、300遍终生不忘;而字数多、遍数多,时间就要多,时间要多的意思就是越多越好,一天能读10分钟也很好,读20分钟更好,甚至读1小时、2小时、3小时,有些家长已经发现,孩子读经越多,进步就越大。于是家长跟老师就渐渐知道,应该给孩子大量的读经。大量读经大到什么地步呢?从2小时到4小时,4小时到6小时,6小时到8个小时,有的人一天读10个小时。你说整天到晚这样读经,读8个、10个小时,这个孩子会不会发疯,你才发疯,他讲。

西藏有活佛认证的宗教习惯(活佛转世)。有人就问:“认定这个活佛会不会认错啊?”应该不会,有各种的迹象。“那假如认错呢?一定有可能吧!”认错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我们从3岁左右就接他回来,然后请最好的老师,用最好的教育教他。“什么叫最好的老师?”就是教读经的老师。“什么是最好的方式?”就是教他读经。“怎么读经?”就是把书背起来,孩子从3岁开始每天读经10个小时,读到13岁,如果不是活佛也变成活佛。

一个孩子从幼稚园就开始读经,读了两年三年,有的家长就告诉我: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天学校发课本下来,孩子很高兴地回家,拿了课本就读,一下就把所有的课本都读完,孩子就问爸爸:“明天我们还会不会发新书?”爸爸说不会。“那这些书需要读多久?”读一个学期。孩子说:“那我不要去了。”各位,你家的孩子如果是这样,请你思考一下,要不要让你的孩子去浪费时间?不是说他去学校浪费一年两年哦!刚才讲过,我们的生命(或者说学习能力),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将来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你耽误孩子一年、两年、三年就等于耽误一辈子!请你考虑这个问题!大量读经一方面不会妨碍功课,不会妨碍应试的成绩,反而能够提升这些,而你所读的经是供一辈子用,所以读经是一辈子有用,其附带的效果还能使你的功课更好,你为什么还不做?

有些家长认为读经是很重要,我们要大量再大量,大量到已经没有时间、精神再做学校功课了,于是就产生一种特别的教育,即私塾的教育。私塾的教育就是孩子不上普通学校,而去读经的学堂,一天读经6至8个小时。

“那学校功课怎么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我们刚才说,对于学校功课,你要知道它的位置在哪里?学校功课是附带的,你用附带的眼光来对待它。“那用附带的眼光对待,总是社会上需要啊!”我们就要想办法如何完成这个需要。我们也用附带的方法来完成这个需要。什么附带的方法呢?有两种方法可以应对所谓学校的功课,第一是跟进法,第二是搁置法。

什么叫跟进法?以大量读经为主,每天用少量的时间去跟着学校功课走。用多少时间呢?大概用五分之一的时间,就是说我们学校是浪费五分之四的时间了,其实学校那些功课用学习时间的五分之一就做完了;如果读经的效果出现了,用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做完学校的功课,甚至超前;如果读经更多、能力更强,就随便做一做就好了,这叫跟进法(随时做)。你如果要跟体制接轨,随时可以回去;因为你对学校的功课是随时跟得上的,甚至是超过的,所以随时可以接轨。

另一种方法是搁置法,搁置不做学校的功课。为什么?因为大量时间要读经,已经没有时间再浪费了。举个例子,从一年级开始读,读经五年,每年平均可以读5万字到10万字,那他可以记忆的经典有20到30万字,包括中文和英文。空暇之余,他自己去读课外书已经读了不少,尤其语文能力高,所读的课外读物超过一般年龄的程度;像这种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通通没有做过学校的功课,他为了接轨(接初中),到了第六年,他开始来学学校功课。比如学数学,一个这样的孩子学一年级的数学,多久可以学完你知道吗?一个小时,甚至五分钟就把一年级的数学学完了;一个小学一年级开始读书的孩子要用一年的时间,每天花很多的工夫在数学的学习上。这个读经的孩子呢?只要花五分钟就可以把一年级的数学学完,再学二、三、四、五年级的数学,总之五年的数学大概在一两个礼拜之内就学完了。何况其他课程呢?

这叫搁置法。你把它搁置着,为什么?因为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年纪越长大学得越快,思考力越强学得越快。年纪那么小,你让孩子学这些思考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第一他学得很浅;第二点,他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头脑是不长进的,他只能用已经长进的头脑,什么意思?关于知识的学习、思考的学习,是一种“用”的学习,不是“体”的学习;“体”的学习是建立的学习,读经是建立他的思考能力,有了思考能力,你去用,去思考,去学习知识。就好像一个都市先要建许多高速公路,将来才能够跑汽车。因此我们要在建“体”的时候,把“体”建立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我们才去开用。所以关于思考的学习、知识的学习都是开用的学习;越早期是越建体的时候,越晚期是越开用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建体的时候建体,在开用的时候自然可以开用。

那么有关于数理化的学习,其他知识的学习,越晚学越好,甚至有些课外读物是不必读的,大部分小学初中的课外读物是根本不必看的,看了浪费时间,只是消遣消遣。为什么?因为那些东西是不能用一辈子的,而人生越长大,他所要面对的问题越大,越大的问题必须要有越高度的能力才能够面对。那些小学初中所读的课外读物是一概没有意义的,所以刚才说阅读很好,可以增加知识量。现在又要更进一步讲,阅读慢慢来就可以,有很多书是不需要读的。

所以如果真正读经的孩子,他一辈子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叫做《资治通鉴》。什么时候能够读《资治通鉴》?假如三岁开始读经,大概到十岁就能够读《资治通鉴》了。能够读《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的孩子,居然说他读不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我不相信。那么要怎么安排他的人生成长历程?孩子是不可能自己安排的,是要家长老师替他安排的,这不是不民主,这是天地的真理,是天地的规则。你不要说:“安排孩子的学习程序是不民主的。我要问问孩子愿意不愿读经?”你这样问叫作不负责任,不叫作民主。将来耽误孩子一辈子,还说:“孩子啊!原来是你选择的哦,你选择不读经哦。”你怎么可以这样讲呢?所以我建议各位,你要让你孩子大量读经,因为错过时机永不再来。

快乐读经

第四快乐读经。只要及早读经,越早越快乐,越晚就越不快乐,因为已经错过时机;只要老实读经,越老实越快乐,因为他的心越读越“定”,能“定”的孩子也能“动”(人本来就是动物,你不要烦恼孩子不会动,你只烦恼孩子不会静);所以读经得越熟,他越高兴越快乐;只要大量读经,他内在的酝酿越产生作用,他自己的了解,那种深度的默默然中的了解,越能够开发他心地的光明,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幸福的快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所以,及早读经是快乐的;老实读经是快乐;大量读经是快乐。

检查读经成功与否,就是及早、老实、大量、快乐。那至于做法,有自己单独教孩子的,有社区里读经的,有学校老师教读经的,还有所谓全天候的私塾读经。我希望家家户户都变成学校,家家的客厅都变成课堂,变成经典的课堂。

私塾如何教学?

而私塾可以分成两种教学方法,也以此可以分成两班,不识字的孩子一班,识字的一班。不认识字的孩子以齐读为主,由老师带读,或是用CD带读,大家一起读。老师用巡堂的时间,拿着小朋友的手指头指到正确的字(当然老师离开后孩子又指得不正确,没关系,等回来再指导)。刚才讲过,一个孩子只要经过几天就认得几个字,如果经过一个月,就认得(比如说)十分之一的字,(书里又有标点,孩子知道这一句完了应该是下一句),这样渐指渐指慢慢慢慢的,孩子就指对了。指对了是不是认得呢?不一定,你挑一个字出来,他还是不认得。没有关系,再读下去,渐渐地每一个字单独的挑出来他都会认。这样他就可以去读课外书了,也就升到认得字的读经班。

那么认得字的读经班怎么教?这样的班就不必齐读了,认得字就可以因材施教。怎么因材施教?这个班有十个、二十个孩子,每个人读自己的书(每个人读的书不一样)。老师只要跟孩子约定,今天你要读几个字(就是要背几个字的意思),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打算。老师也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两相商讨就可以尽量的达到他最大的读经量。什么叫最大量?不要超过底线,如果有一个孩子说今天我要背300个字,结果他很快就背完了,两天三天都这样,老师就希望他提升到400、500字;假如他说今天我要背200个字,结果呢?一直背不起来,几天都这样,老师就降低,说你背150个字就好了,或背100个字就好了,乃至于最愚笨的孩子,背20个字也可以。所以每个人都达到最大量的发展,没有一定的进度。

你进这个读经班,有人读《论语》,读《老子》,读《易经》,而读《论语》的各读的章节又不同,你会感觉一片嘈杂!,其实这种嘈杂跟菜市场的吵杂声是不一样的。你听不出谁在读什么,但是整个声音是和谐的。就好像我们到山里游玩,觉得非常幽静;其实山里并不幽静,它的声音很多,甚至有很大的声音。王安石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所以有些声音是妨碍人的,有些声音则是跟人心相顺,让你越听越安静的,读经的声音就是如此!你可以想象读经班的学生,每个人读自己的经典,有的大声读,有的小声读,结果合起来的声音非常和谐,你会流连忘返!

一个孩子既然在这么多的声音之下读经,你问:这么吵的环境,怎么读你的书?往往孩子会说:我只听到我的声音,我没有听到别人的声音;这叫做定力。其实,是不是没听到呢?不是,耳朵四面八方都能听到,他还是听到别人的声音,只不过他注意自己的声音,不注意别人的声音;那么注意到自己的声音,就可以使自己所读的这份功课有效。是不是别的声音不注意就没有效果呢?不然,尤其是越小的心灵越不需要用注意去学习,所以凡是经过耳朵的声音,通通对生命产生效用。一个孩子读《论语》时,左边有人读《孟子》,右边有人读《易经》,等到他《论语》读完,去读《孟子》时,他仿佛以前读过;当读到《易经》时,他认为前辈子已经会了。所以,如果不好好思考人性,不到现场体会,你会认为这种教育是违反教育理论,违反人性的。你若真正从人性的根源来检讨,真正去实地考察,你就会改变你的观点,就有不同的教育的做法。你越改变就越趋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

然后你便知道,这种教育是走对路的教育;走对路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是涵盖全面的教育;涵盖全面的教育是让你放心的教育。所以我请各位放心吧!只要你真的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做读经教育,我们应该就没有教育的烦恼。

我祝福广州,祝福我们整个民族,没有教育的烦恼;家家户户出好子弟,学校出好学生,将来我们的国家出好国民;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的智慧,而继承,而发扬。我们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世界!

谢谢各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