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帝国主义时期:佛教生死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3:21:12
对于生死的问题,大部分的人都是茫然的,甚至避讳不谈。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如果知道生是怎么一回事,自然就知道死的真相了。 
人从入母胎、出生、长大、成家、立业、衰老、生病至死亡,这就是生死的现象;可以说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之路了。乐观的人,将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结果,把它看得淡些,但是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并不彻底,更不能给人积极向上的作用。有人以为自杀的人是不怕死的,其实那是被苦逼迫到绝路,已经超过死的恐惧,以为死就能解决生的痛苦,而作出愚蠢的行为。这种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又怎能说他对死不害怕呢?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世俗。过去有一个人老年得子,欣喜万分,一禅师却在门口痛哭这个家里多了一个死人。因为事实上,「生死一如」,生的时候就应知道会有死的一天。生死犹如一张纸,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会死,死了又再生。佛教以「乔迁之喜」来形容生死,房子旧了必须搬一个新居,衣服破了应该换一件新衣,身坏命终也会赋予另一个新的躯壳。因此,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死循环,本来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都是一种解脱。 

◆认识生命 
生命在那里?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被斩成两段的蚯蚓,头尾各置于一处,切断后的头在动,尾也在动,那么生命究竟在头部,还是在尾端?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发现动的不是生命,而是能量,之所以会动,是因为一息尚存,还没有用完。当有限的能量耗尽时,头不会动,尾巴也不会动了。因此,生命不在头部,也不在尾端。 
佛教里「涅槃寂静」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超越无我的。例如海水波涛汹涌,海面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还是波浪?从觉悟的观点来看,有风起浪,无风平静,动乱最终还是归于寂静。又好像一杯水,茶杯打坏了不能恢复,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烧的木材,薪薪相传,流转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会死。 

◆生死的真相 
人类虽有生命,然身体会死亡,死和生是如影随形的。耶稣教说人死是安息,事实上,人死并不能安息,这个生命了结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再燃起。佛教主张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并不了解。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现在进一步以佛教的「十二因缘」来阐述生死的轮回相状:有情生命与生俱来就有「无明」烦恼;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为多生累劫所造的因,遇缘投胎转世的过程是「行」;生命轮回的主体,我们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份,色则指物质部份,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开始接触外界,在婴儿的阶段都属于「触」;长大以后,渐渐对外界有许多苦乐感「受」;从而对苦境、乐境产生「爱」与不爱;并且努力去求「取」所爱;生命体身、口、意的行为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生命体的因;如是继续「老死」的轮回。 
从十二因缘中,我们明白生死犹如锁链,相续不断。人的一生必须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一个是「死」,如何「生」得好,「死」得妙,决定于今生身口意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业力。因此,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今生行善,就能图个死后的好报;今世作恶,来世难得上生。知道生命轮回的原理之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亦不过如此。 
佛教说一切无常,因无常故,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变坏的一天。佛经云:「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劫尽业火燃,亦复归无常。」这说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的变化著。 
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如果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对于生死就不觉得可怕了,好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佛教的生死观 
「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长命百岁有时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生死的真相之后,透过现世的福慧双修,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 
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轮回,向来是佛门修行的课题。佛法所提供给众生的「解脱之道」,主旨在使人们有一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门去了,就得预备今天要住在那里,万一下雨,要怎么办?所以说修行的人,对于「死」是胸有成竹,无忧无惧的。禅宗五祖弘忍生前是破头山下一有德行的栽松老人,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太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想不到栽松老人果真投胎转世,在他六、七岁时,终于遇到道信禅师,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说:「你年纪太小,怎么能出家呢?」只见他宛如大人的口气道:「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由此可知,生死是可以超越的。 
众生的生死决定于业力,解脱的圣者则依愿力成就生命。佛门里有许多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身无病苦的真人实事,掌握生死,不足为奇。吾人真正要超越的是念头的生死,禅宗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大乘流转诸有经》说:「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续起号之为生。」意识刹那生灭变化,其实我们每一时刻都在面对生死。意识的生死,念念生灭,如同暴流,唯有「无念」,才能截断生死洪流。若能体证缘起性空,则能「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达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经又云:「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续起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人类的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结束。如果人的生命这么简单,生死就不值得畏惧了。道元禅师说:「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他又说:「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槃,自是超脱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这个道理,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槃的道理,就不会让生死迷惑我们,而安住于超越生死的藩篱,行于佛道之上,那么生死对他而言,已经无法产生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