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997788con:王建根书法篆刻作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9:24
书法作品
40
我推荐
本站原创 编辑:Editor YCM   字体:大中小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TEXT$
王建根,号聿翁,尝号简庐,江苏吴江人(1986年移居南京),现为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浸淫于历代碑帖三十余载,力学不辍,精心钻研,锐意探索。书以行草见长,善以情掣笔,直抒胸臆,呈劲健雅之致。作品在《青少年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刊登。多次在省级以上展览中入选,获奖,并流至美国、新加坡、日本等。《人民邮电》、《江苏邮电》等报刊曾做专访。近年来其作品骨气深稳,个性彰显,是颇具潜力的实力派书法家。
我看王建根书法
马士达
在名家辈出的当今书坛,王建根是无名小辈。但我以为,他是一个嗜书法如命的人,一个对书法艺术感悟颇深的人,一个不知疲倦地跋涉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人,故可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值得关注的书家。
看一个书家能否有潜力,一看其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把握是否精准,是谓慧心;二看其是否执着与勤奋,是谓恒心;三看是否有强劲的创造灵性,是谓悟性。而王建根正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认识王建根已二十多年。他出生于苏州吴江,灵秀的江南水乡赋予了他典型的江南气质,敏感、敦和,有着南方人灵动的情思,同时他又兼具北方的刚直、豪放,脸上透着敦厚,有时显得有些口讷,而谈到书法却常有睿思。
大学时代他就是学校书法协会的活跃分子,在校举办的现场书法比赛中以一幅大字颜体楷书获得一等奖。1985年我应邀到常熟讲学,与他有了初次接触,那时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校园学子,对书法非常着迷。当时我很怀疑他究竟能否在这条艺术孤旅上走下去,因为书法之路必定寂寞和贫穷,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凭着一时兴趣、一股热情学习书法,几年后悄然放弃的比比皆是。毕业后他分配在南京工作,工作之余,临池不辍,闲暇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书法上。1987年,他听说我已调到南京,便登门求教,我惊讶于他两年来的进步之大,更为他的赤诚所感动。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在书界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书家,他没有为小小的成功所陶醉,而是一头扎在了深邃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浸淫于历代碑帖中,一下就是二十年。在这节奏加快人心浮躁的年代里,实属难能可贵。二十年中,他不事张扬,不参加各类展赛,以致外界知之者寥寥。期间他不时造访我,每次习作都有进步,可知用力甚勤,涉猎渐广,识见益深,故书艺之进乃意料中事。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书法的基础,王建根的书法颇得益于他的学养,大学时代打下的中文功底,平时的学习积累于其书法功莫大焉。他深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道理,他好读书,儒、释、道的书籍都有涉猎,并发表过多篇有质量的学术论文。触类而旁通,厚积薄发,为书法艺术付出不懈探索和努力。
王建根立身沉稳,却有放达的艺术情思,重思索和感悟,不喜因袭。他广泛读帖临帖,善于从传统碑帖中汲取营养。可喜的是,他作书不斤斤于一点一画是否中规蹈距,而是一气呵成,气势顺畅。于是他的作品中所表达出来,雄浑中含有文雅之气,粗犷中又不乏秀润之姿。他不讳言自己书法作品的瑕疵,但他不肯媚俗,不入流弊。近年来,他做着种种尝试,倾注了他对书法的感悟,对美的向往,不管效果如何,这些探索和努力,都是值得称道的。
我以为,搞书法要进得去,出得来。进要广泛涉猎,出要有主观色彩。师心,贵有我;求是,可如贤。传统是相对的,历史上的大家无不是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故学习古人而能不一味因袭古人,拘于传统与抛弃传统一样可笑。笔墨技法虽是书法所必须,但笔墨技法本身不等于书法艺术,书法必须传达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我的老师宋季丁先生曾说,宁让一个内行说好,不让百个外行称道。一个真正的书家,不是企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去迎合人的审美意识,而是用作品的力量,去引导人们的审美,激发共鸣。创作书法要解衣磅礴,无意而此意,无法而皆法,最忌因文伤质,因法害意。故如能进一步参透并牢牢把握书法艺术的本质,真正做到放下心、放开胆,王建根的笔下必将别开生面。
而今,王建根已过不惑,其书法已渐入堂奥。对王建根而面言,对传统书法语言的超越和创新,仍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他需要抗拒的不仅仅是传统和创新的冲突,还有来自内心的矛盾。但我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扎实的传统功夫,有踏实勤奋、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加之思索和感悟,他一定会找到突破口,形成他个性的艺术语言,达到“游于艺”的境界。我期待着。
二〇〇八年八月于玄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