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地宝贝主题曲:2010\2011年经济类十大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3:38:57

2011年经济类十大观点

1.不改革国有经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对国有经济进行彻底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缘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改革国有经济,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提升。第二,双重体制并存造成了很大的寻租空间,使腐败蔓延的趋势难以扼制。

  国有企业的逆势扩张和地位加强,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究竟是祸还是福,并不能由它们获得的短期盈利多少来评判,而要从它对于市场制度完善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来判断。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否高于民营企业,已经有中外研究机构所作的实证分析,对它作出了有翔实数据支持的否定性结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 经济参考报 》,2011年9月26日

  关注理由:不完成推进国有经济改革这一任务,就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法治市场经济制度和实现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

  不能以GDP等同于经济建设进而否定后者的中心地位。高度重视质量、安全,防范事故,决不应因噎废食,忽视发展这个硬道理。可持续的民生改善需要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经济增效、社会发展、转变方式、改善民生,都需要并呼唤着改革,而改革最终还是为了促发展、惠民生。党中央在大政方针层面,业已形成了
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升华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9月27日

  关注理由:2011年,围绕是否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讨论热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不动摇,有利于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加快科学发展。

  3.征地制度改革将成中国下个增长极

  城市化是中国未来无可置疑的增长潜力所在,但是真要把潜力挖出来,我们的体制、政策、观念、操作都要发生很大的改革。因为已有的现成的土地征地为中心的制度,如果不改革,城市化潜力是不能顺顺当当释放出来。十三届三十全会大体划了改革的路数出来,将来土地分两块,商业运用是一块制度,那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而且是要让国有土地进市场,集体土地也可以进市场,至于工业用途、国防的用途、救灾的用途,涉及到全国人民利益的用途,还要保留征地制度,但是那个征地要给予合理的补偿。

  以确权为基础的征地制度改革,将带动资产的流动、集聚、资本升值,让城乡人民分享,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下一波强有力的增长。我们把这个定义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极。——经济学家周其仁,长沙“晨报会讲堂”演讲,2011年12月29日

  关注理由:农民进城可能永远不回农村了,那他原来拥有的土地和房屋权利就得有一套相应的权利体系来保证它的流转。

  4.真正的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

  我们用扩大内需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开放国内市场,因为扩大内需,经常会倒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为用刺激性的手段就可以把中国经济发展起来,而中国经济真正发展需要开放市场,开放市场靠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家精神是政府给不了的,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给不了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维迎在夏季达沃斯年会论坛上的发言,2011年9月15日

  关注理由:扩大内需是当前的重点课题之一,如何解决,需要深入研究。

  5.道德力量的作用是法律替代不了的

  道德力量调节是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的第三种调节。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道德力量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也是法律所替代不了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北京日报》,2011年7月4日

  关注理由:道德滑坡成为2011年热议的焦点。人类的社会交往离不开道德,市场经济同样如此,借用温家宝总理的话,不仅房地产商要流着道德的血液,市场经济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6.自由市场模式面临结构性危机

  不管这个模式当初设计的时候是有什么好的想法,没有一种模式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没有一种模式能够永远有效。任何一种模式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原来的好处就会越来越少,坏处越来越多。而在进入困局的时候,如果这个社会的政治、法律结构,使发展模式能很快得到调整,那么问题解决得就快,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和法律结构即使把脑袋撞破以后也不让你改,事情就麻烦了。假若金融危机还要持续下去,那么这种激进的劳工运动就会越来越多。假若西方主要经济体在未来的两年内,复苏得比较快,这些运动就会失去动力。不过,必须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都有相当大的弹性,这些抗议声势巨大,看起来很可怕,但是在看这些乱象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政府会积极保护这些示威者,促进示威游行健康地发展。——学者丁学良,《时代周报》,2011年11月18日

  关注理由: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及“占领华尔街运动”蔓延使新自由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7.劳动力优势不可继续维持

  据估算,中国制造业工人一小时的薪酬,大约相当于美国同行业工人一小时薪酬的3%;跟中国最接近的是菲律宾,其制造业工人报酬差不多是美国制造业工人的6%;墨西哥约是美国制造业工人的12%。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的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很低,而且劳动力数量大。但是到今天,这个优势是不是还有必要再维持下去?如果再维持下去,这个优势势必变成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长久劣势,因为劳动力成本长久低廉的结果会抑制许多其他良性发展,包括格杀技术创新的动力。——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据《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

  关注理由:如何让千千万万的勤劳的中国人走向共同富裕,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8.高利贷堰塞湖堵不如疏

  中国的高利贷是影响金融稳定的可怕“堰塞湖”。堵不如疏。中国的民间金融从来没有因为围追堵截而消失,相反,却能在野蛮生长中无序壮大。善用民间金融,首先要把民间金融纳入监管体系,而后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放开利率上下限区间,使小型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利润。民间金融兴,则中小企业兴;民间金融衰,则中小企业衰。一旦民间金融崩溃,中小企业将遭遇一场浩劫。——财经评论人叶檀,《北京晨报》,2011年9月19日

  关注理由:温州老板“跑路潮”事件让民间高利贷问题暴露出来,引发社会关注。正视民间高利贷问题,规范民间投资渠道,是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9.中国机会之窗很快就会闭合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当中取得的进步是东亚增长模式一次成功的变异。该模式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遗留的条件下发端,如今已经耗尽其潜力。因此,中国的发展也到了关键的时刻:如果中国不能及时解决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增长将不可持续。任何结构性的调整都会伴有阵痛。但是,拖得愈久,痛的愈深。中国今天的经济地位为自己提供了机会之窗。但是窗户很快会闭合,因为特定的改革政策获益者正在发展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可不愿意丧失已经获得的益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中国日报》,12月23日

  关注理由:加快改革,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仍是2011年中国公众的最大期待之一。

  10.发展中国家即将迎来工业化黄金时代

  经济学家巴里·艾肯格林说过:“目前金融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如果这是事实,那接下来最有可能是工业化的新黄金时代。发展中国家即将到来的工业化黄金时代,将有助于发达国家创造就业岗位并促进经济复苏。这一新时代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它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计划;另一方面,还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对于所有人而言的黄金时代。——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2月30日

  关注理由:发展中国家能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领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和债务危机,是2011年的热议话题之一。
2010年经济类十大观点

 
21
政府成市场主体,就叫权贵资本主义了

        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是自由的、自主的交换,如果上面始终有行政力量在控制,如果强势政府强化到主导经济资源配置的程度,那就不叫市场经济,而叫权贵资本主义了。
         新世纪以来的城市化过程,出现了一个新的寻租空间即政府垄断的土地资源。人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是政府权力太大,反而认为是政府管得不够,希望用扩大政府权力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来源:2010年8月,《南方周末》)关注理由: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介入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吴市场”的观点可谓振聋发聩。
22
中国越发展,新帝国主义就越富裕

        新帝国主义先是通过金融资本控制农矿产品定价权,再通过产业资本控制了销售定价权,从而吸干了我国制造业的全部利润,这才是我国传统制造业毛利率低的原因所在。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了亮丽耀眼的GDP,而新帝国主义通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取得了大部分的利润。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来源:2010年第18期,《企业研究》)关注理由:我们都知道微笑曲线的底端是制造,而制造的价值是最低的,其他六大环节的价值都高于制造。制造业所获取的利润是最少的。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制造必须转型为中国创造。
23
刘易斯拐点来临要到2020年后

        中国农业中劳动力过剩数量巨大。虽然有部分年龄大的劳动力过剩无法向城镇转移,但每年新增加劳动力年龄的农村劳动力,却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刘易斯拐点”没有来临。当中国刘易斯拐点来临的时候,大约是城市化推进70%以上时。因此,刘易斯拐点来临,恐怕要等到2020年以后。

——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来源:2010年8月,《学习时报》)关注理由: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2010年以来个别企业发生罢工及员工自杀等事件,引发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广泛关注,对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的问题再度引发激烈争论。
24
中国经济不能任由凯恩斯主义忽悠

        为了把经济增长提高到8%,我们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通货膨胀的代价,还有国有企业规模扩大的代价,还有体制改革可能倒退的代价。回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回到亚当·斯密的市场理念,放弃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政策。中国经济不能再任由凯恩斯主义忽悠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来源:2010年11月,在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关注理由:物价飞涨,成为2010年百姓热议的话题。治理通货膨胀,需要重新审视“凯恩斯主义”。
25
低碳中国,不改不行

        当前的情况就是高能耗不能延续,低碳成为必然。如果还按第一次高碳经济的走法,这地球支撑不了。金融危机的出现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假如没有金融危机,中国也是要提低碳经济。对于中国企业,走老路当然会好走一些,搞低碳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不可逆转,先做总比晚做好。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来源:2010年3月,《时代周报》关注理由:“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出行”等一系列有关“低碳”的新词,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一条主线,低碳中国大势所趋。
26
中国产权市场“遍地是黄金”

        长期以来,由于受“狭隘产权观”的影响,不少人把“现代产权制度”等同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忽略资源环境领域的产权问题。现在的产权概念包括天上的环境产权,地下的资源产权,人间的劳动力产权、知识产权和管理产权等。对寻找新交易品种的产权交易机构来说,算得上“遍地是黄金”,只要勇于创新,产权市场前景广阔。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教授常修泽(来源:2010年10月,《产权导刊》)关注理由:“广义产权论”,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产权的认识。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就是要明晰各种“产权”。
27
平抑房价应增加房屋供给而非打压地价

        人们看到的现象,似乎是地价推高了房价,其实不然,假若房产的需求不足,地价再高房价也不会涨。房价上涨说到底只能由需求拉动。只要商品房供给短缺,地价无论高低房价都会涨。而由此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平抑房价应增加房屋供给而不是打压地价。房供短缺的局面不改变,打压地价只会增加开发商利润,房价不会降。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王东京(来源:2010年1月,凤凰网) 关注理由:究竟是高地价推高了房价?还是高房价拉高了地价?表面看,这问题不简单,很有点像“鸡”与“蛋”的关系。遵从经济分析的逻辑,我们才能看到现象的本质。
28
制度成本的降低是中国奇迹的真正秘密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无可更改的历史背书。改革激发了中国人发展经济的诱因,开放则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本。结合起来,早已存在的要素低成本、改革开放显著降低了的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综合成本竞争力。其中,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是中国奇迹的真正秘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来源:2010年第1期,《北京大学学报》)关注理由:确认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增长的事实,已经不需要罗列很多统计数据与图表了。怎样解释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变化呢?人们见仁见智。中国奇迹虽然是个老问题,但是这个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角度。
29
中国的转型尤其需要九死未悔的努力

        新时代的开始,并不意味着旧模式的终结。从2009年开始,所有人在转型中寻求共识,在共识中寻求方向,前30年成功的共识不该被抛弃,后30年市场所需要的创新与规则理应共生于一炉。30年前改革之初所有人从改革中受益,但30年后有天悬之隔的利益群体却让改革取向、路径形成尖锐冲突。一系列矛盾现象显示冲突之血腥,而市场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达成转型共识不易。中国的转型尤其需要九死未悔的努力以及明确的方向。

——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来源:2010年12月,《每日经济新闻》)关注理由: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发展的成果远超人们的想象,但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隔阂日深。社会转型、经济转型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我们需要去寻找既具公平正义又有实践基础且能凝聚社会的真正共识。
30
不分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

        我国已进入“不分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的关键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做大蛋糕”将是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当前,“做大蛋糕”的约束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30年前,“做大蛋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素短缺问题,尤其是资本短缺。当前,能否“分好蛋糕”成为“做大蛋糕”的主要约束条件。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来源:2010年4月,中国新闻网)关注理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2010年,收入分配问题引发了全民大讨论,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现实,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分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