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主动配合小伙视频:仔猪营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32:13
1. 乳猪的营养
2.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
3.  断奶仔猪的日粮特点
3.1  高营养浓度日粮
3.2  日粮的防病作用
3.3  日粮的纤维含量
3.4  饲料原料的抗原性
3.5  酸化日粮
3.6  其它特点
4.  断奶仔猪的管理措施
4.1  仔猪断奶时常遇到的应激因子
4.2  乳猪成功断奶的措施
5.  影响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因素
5.1  断奶体重或日龄
5.2  营养因素
5.3  环境条件
5.4  其它因素
6.  断奶仔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营养的研究新进展
6.1  蛋白质需要量与蛋白质饲料
6.1.1  蛋白质需要量
6.1.2  蛋白质饲料
6.1.3  蛋白质营养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的关系
6.1.4  理想蛋白质
6.2  碳水化合物饲料
6.3  脂肪饲料及其添加水平
7.   断奶仔猪对磷的需要量
7.1  机体代谢对磷的需要量
7.2  仔猪有效磷需要量的估测
参考文献
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断奶日龄的提前,使生产者面临的是饲喂简单的玉米-豆粕日粮,还是为满足猪的不断变化的营养需要而采用阶段饲喂方式的难题。然而由于日粮价格的差异,许多生产者仍然愿意使用便宜且简单的日粮,而不饲喂高质量饲料。本章的目的是:
(1)       提出廉价和高质量日粮之间存在的矛盾,包括两种饲养体系的优点与缺点;
(2)       阐述一种适合于不同年龄和体重的断奶仔猪的营养体系;
(3)       综述仔猪的适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来源与水平的研究进展。
1.  乳猪的营养
乳猪指出生后至断奶的仔猪。该阶段仔猪主要依靠母乳生活,采食很少。母乳的营养全面而且易于消化(母乳的营养成分见表12-1,表12-2)。但是,随着母猪窝产仔数的增多和仔猪生长速度的加快,母乳越来越不能满足仔猪营养的需要。通常,母猪在产后3周左右母乳已不能满足仔猪最大增重的营养需要。因此,乳猪营养和乳猪日粮的配制引起营养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提高仔猪的生长率,国外对人工乳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实际生产中已推广应用。试验表明,用人工乳饲喂的仔猪其生长比母猪带乳的乳猪提高74%。。
表12-1   初乳和常乳的化学组成(%)
成分
初乳
常乳
水分
70.0
80.0
脂肪
7.0
9.0
乳糖
2.5
5.0
蛋白质
20.0
5.5
灰分
0.5
0.5
表12-2  常乳的氨基酸组成(%干物质)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4.8
缬氨酸
1.62
赖氨酸
2.09
苯丙氨酸
1.11
色氨酸
0.32
精氨酸
1.37
苏氨酸
1.24
组氨酸
0.72
蛋氨酸
0.64
丙氨酸
1.12
胱氨酸
0.53
甘氨酸
0.97
亮氨酸
2.55
丝氨酸
1.57
异亮氨酸
1.15
谷氨酸
5.95
I.mavromichalis,etal.2001
2.  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
早期断奶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母猪的生产力和圈舍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减少母体向仔猪传播疾病的机率,还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和后期的胴体品质。然而,早期断奶也不可避免地给仔猪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环境和营养等方面的应激。因此,仔猪早期断奶后常常出现食欲降低、消化不良、饲料利用率低、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腹泻等现象,最终表现为生长抑制,即所谓的“仔猪早期断奶综合症”。仔猪在出生后的几周内消化、代谢和免疫等方面变化很快。乳糖酶以及与消化母乳中糖类有关的酶活性在出生后2~3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又很快下降。相反地,淀粉酶及消化淀粉和碳水化合物有关酶的活性在出生时很低,随后逐渐上升。仔猪出生第一天从初乳中获得的被动免疫力很高,但是在随后的3周内下降很快。主动免疫在4~5周时才开始起作用。
仔猪的消化生理在发育期间迅速变化,因此在设计仔猪日粮时必须与仔猪的消化生理相适应,尤其应考虑仔猪的断奶日龄和体重,以减少不利于仔猪生长的营养制约因素。
图12-1  仔猪出生后体内消化酶的变化
断奶使仔猪的日粮性质和采食量发生了巨大变化。断奶前,仔猪每天吮乳约16~24次。日粮为液体的乳汁,营养物质是以易于消化的乳糖、乳脂和乳蛋白形式提供的。以干物质计算,母乳中大约含有35%脂肪,30%蛋白质,25%乳糖。所有仔猪都在同一时间吃奶。断奶后,仔猪必须要适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固体日粮。如何精心饲喂以减轻仔猪断奶应激,成为仔猪饲养的关键。
仔猪断奶到10~11周龄的生长速度决定着肥育后期的肥育性能和最佳胴体重。但在这段关键时期,尤其是断奶后的2周内存在诸多影响仔猪生长潜力发挥的因素。
仔猪的日粮中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与生长肥育猪相比,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力差,在配制断奶仔猪日粮时应考虑这一因素。虽然断奶仔猪的营养需要量已基本确定,但是随着仔猪生产性能的提高和市场目标的变化,这方面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3. 断奶仔猪的日粮特点
3.1  高营养浓度日粮
断奶仔猪尤其是早期断奶仔猪由于消化功能尚未完善,采食量也低。因此常常为其配制高营养浓度、高消化率的日粮,又称作超级乳猪料或“英式”饲料。因为这类饲料是以蒸煮加工过的谷物、较高含量的乳制品、易消化的动物蛋白质和动、植物油为基础配制的。这种日粮具有能量浓度高(每公斤饲料通常含有17MJ消化能,每兆焦消化能含可利用赖氨酸0.9~1.0g)、减少仔猪死亡率和改善断奶体重低于4.1kg仔猪的生产性能等优点。另外,如果对原料稍加调整,这些常用特定指标的日粮成本会大大降低,并且不会影响体重小的仔猪在断奶时的饲用效果。
3.2  日粮的防病作用
腹泻对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和存活率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配制能减少仔猪腹泻的日粮以及采用什么样的饲喂措施显得非常重要。在仔猪日粮中添加抗生素可以预防和治疗断奶后的腹泻。但如何确定有效的抗生素和在日粮中添加的时间则取决于每一个猪场的具体情况,并且需要得到兽医人员的建议。这方面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他们研制成了能控制仔猪腹泻的疫苗,并且在许多猪场得到应用,在控制仔猪腹泻和改善生长性能方面非常成功。
采用定期轮换的方式使用抗生素可以避免产生耐药性。如添加痢特灵一段时间后,可换用卡巴氧(Carbadox)或其它药物。这些药物添加剂的添加,一定要先预混,才能保证在全价料中能混合均匀。例如美国在第一阶段日粮中添加安普霉素(Aparmycin),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日粮则添加卡巴氧,效果很好。
3.3    日粮的纤维含量
有人建议,将断奶仔猪第一阶段日粮中的粗纤维水平增加至5%来促进肠道功能的发育,以减少食糜的排空时间,从而减少用作细菌生长的底物的有效率。澳大利亚目前使用的21天断奶的仔猪日粮,虽然没有限制粗纤维的含量,但是,高营养浓度日粮配方所用的原料种类限制了仔猪日粮的粗纤维含量(< 3%)。含有较高粗纤维水平日粮的潜在饲用价值在适宜的条件下是很容易评定的,而且这一点是断奶仔猪营养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
3.4  饲料原料的抗原性
某些日粮的原料有引起早期断奶仔猪短暂过敏反应的潜在作用,这一现象称作饲料的抗原性。这可能是仔猪断奶后生长受阻甚至拉痢等现象出现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原料的消化率值都是用生长肥育猪模型进行测定的,这对仔猪显然是不适用的。如果能集中精力探讨原料抗原性对仔猪干物质和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并研究断奶仔猪对常用饲料原料的消化率,然后用这些参数为断奶仔猪配制日粮,无疑对仔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3.5  酸化日粮
从仔猪消化道酶的变化情况上看,断奶仔猪是不能很好地消化利用饲料中常存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为了解决此问题,营养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些人试图用氢化可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处理仔猪,以刺激其消化系统发育成熟,但不太成功。由于消化不完全,导致了可发酵物质进入肠的下部,渗透性的紊乱引起了腹泻的产生。后来研究发现,仔猪消化酶活性较低,部分原因是早期断奶仔猪缺乏分泌胃酸的能力,这一点对消化功能是不利的。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改变日粮的酸性来改善饲料的消化性。
给断奶仔猪配制酸化日粮,一方面可以提高日粮的消化性从而促进仔猪生长;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仔猪的腹泻。有人报道,在饮水中添加1% 乳酸,可以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的转化效率,十二指肠和空肠中大肠杆菌数减少。在饮水中添加0.8% 的乳酸,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都有改善的趋势。延胡索酸也能改善仔猪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转换效率。一般添加1.5%~2.0% 延胡索酸,对氮平衡有5%~7% 的改善,使代谢能值增加1.5%~2.1%。有人研究了柠檬酸、铜和抗菌素三者对仔猪增重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仔猪增重只受日粮的酸度影响,与铜和抗菌素的存在与否无关,但饲料转化效率的变化幅度大于增重速度。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在延胡索酸的添加水平为3% 时最好。有些人用盐酸、磷酸或硫酸替代3%的延胡索酸中等量的酸。浓盐酸加入断奶仔猪日粮后严重影响了仔猪的日增重。可能是这个处理中有1.13% 的氯离子,导致日粮的电解质不平衡从而降低了猪的生产性能。加浓硫酸也降低了猪的日增重。只有磷酸没有引起仔猪生长速度降低,但它对仔猪的生长也没表现出促进作用。按假设,磷酸既提供酸,又提供部分无机磷,应该促进仔猪增长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由此可知,有机酸对断奶仔猪的效果比无机酸好。有机酸的潜在作用是降低了胃中的pH值,提高了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改善了仔猪的消化能力并控制了溶血型大肠杆菌的增殖。另外,添加能产生乳酸的微生物,也可以改善仔猪生产性能,这可能是因为它可以导致胃中乳酸的合成量增加。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仔猪少吃、勤吃的方式来减少暂时分泌胃酸的需要以及配制不同缓冲力的日粮来解决或减轻仔猪胃酸分泌不足的问题:
3.6  其它特点
在断奶后的短时期内,小颗粒(2.5mm)饲料的饲喂效果好于直径为4.0或5.0mm的颗粒饲料,这是因为小颗粒饲料有助于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改善仔猪生长性能。
营养水平和原料质量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也很关键,是断奶仔猪营养措施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在发达国家通常是以仔猪肌肉增长速度和消化机能的发育为基础来选择饲料原料和确定日粮的营养水平的。仔猪肌肉增长速度和消化机能发育受仔猪断奶日龄和断奶体重影响,所以原料的选择和日粮营养水平的确定应随仔猪断奶后的发育而改变。
4   断奶仔猪的管理措施
4.1   仔猪断奶时常遇到的应激因子
(1)   群体应激:将仔猪与母猪分开对仔猪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应激,这是由仔猪从母猪
圈舍转移到断奶仔猪圈舍和将不同窝别的仔猪混养在一起引起的,仅这些应激就足以诱发仔猪患病。在断奶前几天就混养有助于减轻断奶应激和防止混养后猪只打架。
(2)   营养应激:液体母奶突然变为固体饲料,对仔猪来讲是一个应激。从有规律的每
天16~24次吸吮母乳突然变为采食固体饲料,在一段时间内常发生仔猪拒绝进食的现象。一般在饥饿12~15h后,仔猪会饱餐一顿,饱餐一顿所摄入过多的固体饲料使正在发育的消化系统负担过重,导致仔猪腹泻。
(3)   贼风:限制仔猪躺卧处的空气流动速度很重要。空气流速为9m/min的贼风,其情
形相当于空气温度下降4℃,容易使乳猪受寒。在许多猪舍内,速率为28m/min的风是普遍存在的,其相当于空气温度下降10℃。在无风环境中生长的仔猪比暴露在贼风环境里的仔猪生长速度提高6%,饲料消耗减少26%。
(4)   断奶:断奶后仔猪的生长性能取决于它的遗传潜能、生长环境、营养状况及管理
水平。管理水平及环境条件是获得健康良好的断奶仔猪的最关键因素。任何时候断奶对乳猪都是一种应激,但断奶越早,对猪的应激就越大。
(5)   寒冷:8~9kg仔猪生活的最佳温度为28~30℃,仔猪从通常有保育箱的母猪旁,
突然来到20℃的空间内,温度变化太大,而明显的温度变化对仔猪是个应激。
(6)   湿度:潮湿的水泥地同样会增加乳猪的寒冷,潮湿的地面相当于空气温度下降6~
9℃。垫草能把乳猪与潮湿的地面隔开,可部分地补偿由潮湿造成的温度下降程度。但如果不定期更换垫草使其保持新鲜,也会隐藏致病微生物。最好的做法是保持地面干燥和环境无风。
(7)     消毒:5或6周龄的仔猪免疫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疾病侵袭的能力不
强。这个时期的仔猪主要从母乳中获取抗体,而预防疾病。然而分娩二周后母乳中的抗体量就开始下降。此时乳猪自己开始具有产生抗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因为乳猪的免疫系统在断奶时还未完全健全,断奶后常发生腹泻。为把腹泻问题减至最少,在断奶时,乳猪必须转移到清洁、干燥、温暖无风的舍内。再者,要尽一切努力防止来自外部的致病微生物源的传入。这些预防措施和应激程度的减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减少腹泻的发生及其腹泻程度。
(8)     圈舍: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会大大提高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发生
率和严重性。因为把仔猪转移出圈舍后,可以有机会彻底清洗圈舍及设备,并且彻底消毒。清洗和消毒后,至少要让其空闲几天才能转进另一批猪,这样就可以打乱病菌繁殖周期。如果每头猪的地面空间过小或每个圈的猪只的头数过多,那么摄食量都会减少,生长性能亦会相应下降,圈内猪的个体差异也将增大。
4.2   乳猪成功断奶的措施
具有良好的设施,舒适的舍内环境,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高质量饲料的猪场,乳猪可以在4周龄时断奶,断奶后至8周龄平均日增重可达450~500g,饲料增重比可达1.4。成功的断奶技术实际上在断奶前就已开始,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在母猪怀孕期间,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以保证乳猪初生体重。乳猪的初生体重与断奶体重之间有强的正相关。
(2)   哺乳期间,也还应制定合理的母猪饲喂计划。泌乳良好的母猪需要摄入大量的高质量的饲料,以供给乳猪充足的营养物质,使其从一出生就生长发育良好。
(3)   提高乳猪和母猪在哺乳期间的管理技术水平,以确保乳猪断奶时的强壮、健康和个体均匀。
(4)   制定很好的乳猪补饲计划。为使仔猪生长最快,乳猪补料应在1~2周龄时开始,这有助于在母猪分娩3周后产奶量开始下降时,乳猪仍能保持其生长速度。饲喂良好的母猪,产后3周只能提供乳猪营养需要的95%;产后4周可供给85%,产后5周仅能提供67%。母猪哺育乳猪的能力随乳猪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良好的乳猪补饲计划必须确保生长快的乳猪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
(5)   补饲新鲜的饲料。饲料贮存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来讲,饲料应在出厂30天内饲喂完。饲料应贮存于干爽通风的地方,以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同时要保证饲槽的清洁,千万不要把新鲜饲料投放在旧饲料的上面,投放的饲料数量以能食用到下一次投料时为宜。
(6)   成功的断奶计划还取决于选择适合于现有设施及管理技术水平的断奶年龄。
(7)   简单日粮与复杂日粮的选择。某些生产者为了减少补饲期的饲料费用常常才用简单的玉米-豆饼型日粮作为开食料。他们认为在生长肥育阶段猪可以得到生长补偿。他们接受较低的生产性能和缓慢的生长速度,因为他们相信猪在后继的生长肥育期间能通过较快的生长速度来弥补前期生长的不足。这种饲喂方式的优点是,饲料种类变化少,饲料成本低,管理费用投入也少。
为了解决仔猪生产性能差和断奶后生长迟缓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三阶段饲喂方式,即把断奶到20kg体重这阶段的日粮分为三个阶段来配制,这样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还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985年,堪萨斯州立大学的营养学家们首先为商品化的养猪企业提出了高营养浓度日粮(High nutrient density diet, HNDD)的概念,随后发展为断奶仔猪的三阶段饲养体系。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仔猪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该体系由Nelssen博士于1986年提出,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能较大范围地适合于不同断奶日龄的仔猪。阶段饲养的饲料组成见表12-3。第一阶段(断奶~7kg),饲喂HNDD(1.5% Lys,40% 乳产品,颗粒料)。最近科学家们对第一阶段做了修正,即用8%~15%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代替脱脂奶粉。第二阶段(7~11kg),日粮中含1.25% Lys,采用谷物-豆饼型日粮,还含有一定量的乳清粉和其它高质量的蛋白饲料(如喷雾干燥血粉或鱼粉或浓缩大豆蛋白)。第三阶段(11~23kg)采用含Lys1.10% 的谷物-豆粕型日粮。
三阶段饲喂体系的提出,成为仔猪从断奶前的高脂肪、高乳糖的液体乳汁向断奶后由谷物和豆饼组成的低脂肪、低乳糖、高碳水化合物的干饲料转变的一种有效手段。阶段1和2是根据最大消化率、最佳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而设计出来的。阶段1,2最主要的目的是诱使仔猪开始采食固体料。仔猪一旦能采食相当量的固体饲料,就可以在确保良好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尽快降低饲料成本。因此在阶段3,可以去掉适口性好、价格高的原料以降低饲料成本。三阶段饲喂体系的关键是第1,2阶段的时间不能太长。生产者往往过于注重仔猪的生长速度,在仔猪达到了推荐的体重范围,还继续使用前两阶段的饲料,从而增加了总的饲料成本。事实上,仔猪在4周龄或4周龄以后,就没有必要继续饲喂第一阶段的高成本日粮了。
表12-3  仔猪三阶段饲喂体系开食料的特征及推荐配方
阶段1
高营养浓度日粮
阶段2
乳清粉开食料
阶段3
玉米-豆粕料
蛋白质(%)
20~22
18~20
18
赖氨酸(%)
1.5
1.25
1.10
脂肪(%)
4~6
3~5
-
食用级乳清粉a(%)
15~25
10~20
-
干脱脂奶粉a(%)
10~25
-
-
鱼粉b(%)
0~3
3~5
-
铜(mg/kg)
190~260
190~260
190~260
维生素E(IU/t)
40000
40000
40000
硒(mg/kg)
0.3
0.3
0.3
抗生素c
+
+
+
物理形态
1/8颗粒料
颗粒料或粉料
粉料
a.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粉和乳糖可以完全代替阶段1的乳清粉和脱脂奶粉;
b.喷雾干燥血粉(2%~3%)可以代替阶段2的鱼粉;
c.在抗菌素的使用方法上,也可以在第一阶段使用Aparmycin,第二阶段使用卡巴氧;
d.预混料可为每公斤全价日粮提供:四环素,110mg; 碘胺噻唑,110mg;青霉素,55mg;维生素A ,5512 IU;维生素D3,551 IU;维生素E,22 IU;维生素K3,2.2mg;维生素B2,5.5mg;D-泛酸,13.8mg;烟酸,30.3mg;胆碱,551mg;维生素B12,27.6μg;锰,150mg;铁,150mg;锌,150mg;钙,60mg;铜,260mg;钾,3mg;碘,4.5mg;钠,3mg;钴,1.5mg;硒,0.3mg。
复杂日粮的倡导者们则反对生长补偿理论。他们认为,日粮成本与仔猪生产性能之间的适当平衡,可以避免生长缓慢。仔猪从断奶到体重23kg时能达到最大的生长速度,而开食期的生长速度一直可以影响到上市时的增重速度。因此,对于那些主张提高整个生命周期中猪的生产性能,而又采用集约化饲养的生产单位,阶段式饲喂方式对改善猪生产性能显得更为重要。尽管这种体系的乳猪料成本较高,但是,这种日粮易消化,适口性好,可以满足仔猪机体不断变化的营养需要,适应其消化能力的变化,
究竟哪种体系的经济效益最好?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仔猪早期的缓慢生长在后期是否得到了补偿。换句话说,即开食期饲喂复杂日粮得到的额外增重,在生长肥育期间是损失了还是收益了?我们首先应了解早期断奶仔猪常见的断奶后生长缓慢是否影响达到上市体重的天数。
Tokach等(1991)的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油脂对第一阶段仔猪的生长性能没有影响。但是第二阶段的日增重和饲料/增重(F/G)得到了改善。不过添加油脂对达到上市体重时的全期生长性能并没有影响。饲喂脱脂奶粉的仔猪得到的增重并没有在后来的生长肥育期损失掉,这说明生长补偿没有发生。而上市时,断奶后2周添加脱脂奶粉的猪比没有添加乳产品的猪重5kg,即从99.3kg到104.3kg(表12-4、表12-5)。
表12-4   断奶体重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断奶体重(kg)
断奶后不同日龄时的体重
至上市体重的天数
28天
56天
156天
4.5~5.0
12.3
27.6
5.5~5.9
13.9
30.2
107.4
181.3
6.4~6.8
15.1
31.8
109.3
179.2
7.3~7.7
16.2
33.9
113.0
174.1
8.2~8.6
17.2
35.4
113.8
171.8
注:平均断奶日龄为21天,1350头猪资料。
表12-5  断奶后1周内增重速度对后续生产性能的影响
平均日增重(g)
断奶后不同日龄的体重(kg)
至上市体重的天数
28天
56天
156天
≤0
14.7
30.1
105.5
183.3
0~150
16.0
31.9
108.4
179.2
150~227
17.0
32.5
111.4
175.2
>227
18.2
34.8
113.5
173.0
注:平均断奶日龄21天,平均体重6.2kg。
最近,明尼苏达大学的试验(Stair等,1991)也证明了没有生长补偿作用,仔猪在采食添加脱脂奶粉日粮后所得到的增重在后期不仅不会损失,而且还能提高生长肥育期的生产性能。因此,阶段饲喂方式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不仅包括开食期生产性能的改善,而且还应包括后续至上市阶段生产性能的提高。
在1990年美国畜牧学会会议上,佐治亚大学研究报道指出断奶后生长受阻现象对上市前的生产性能表现出持续的影响。他们根据断奶后两周的仔猪增重,将仔猪分为三组(<0,0~100g和大于100g),记录三组的上市日龄。结果表明断奶后生长受阻对猪的生产性能表现出长期的影响,实质上推迟了上市日龄。
由于饲料原料价格不断变动,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不一致,市场上活猪及猪肉价格也不断变化,因此很难比较简单日粮饲喂方式和阶段饲喂方式的饲料成本。但是,采用阶段饲喂方式,每头猪从断奶到体重23kg时的饲料成本比传统的玉米-豆饼日粮成本高出10~13元。而断奶后生长受阻的减缓,生产性能的提高以及上市日龄的提前的收益抵消了高出的这部分饲料成本,因此建议早期断奶仔猪使用三阶段饲养方式。
5.  影响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因素
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共同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和存活率,因此不应把它们分开单独考虑。影响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因素主要有:
5.1  断奶体重或日龄
由于断奶体重和断奶后的生长性能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提高仔猪断奶体重相当重要。表12-6列出了仔猪断奶体重与其生长性能的关系。仔猪断奶体重超过7kg时,不容易患腹泻、水肿等仔猪常见病,而且在10周龄时,很容易达到30kg。
表12-6  25~29日龄断奶仔猪体重对78日龄生产性能的影响
断奶体重(kg)
78日龄体重(kg)
日增重(g)
6.14(n=1000)
30.4
454
7.95(n=1000)
35.6
529
由于目前的补饲和母猪饲养方式的改进,断奶体重的提高常与断奶日龄的增加有关,要达到上述体重已不困难。这些体重较大、年龄稍大的仔猪在断奶前都采食过固体饲料,促进了消化道的发育,并且在断奶时,都会比体重轻、日龄小的仔猪有更强的免疫抵抗力。增加断奶日龄至28天或断奶体重高于6.5kg对仔猪的生长发育以及存活有很大好处,但对母猪繁殖力略有影响。不过,大多数猪场的管理方式都是21日龄断奶(变异范围为18~24日龄,4.5~6.0kg体重),从而限制了母猪繁育性能的发挥。
日龄较小的仔猪,断奶前没有很多机会去采食固体饲料,不能有效地消化植物性蛋白质,它们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而且更易患拉痢等疾病。体重和日龄稍大一点的仔猪出现拉痢的机会就少些。因此,若想使这些体重稍低一点的仔猪能够在断奶后达到标准体重,就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和不同的营养供给策略。
5.2   营养因素
大量科学数据和生产实践(ARC,1981和NRC,1988)表明,仔猪断奶体重在4~5kg左右时,增重速度与日粮中消化能浓度呈正相关,直到每公斤日粮含15MJ为止。因此,为断奶仔猪配制的日粮常常是高能量浓度日粮。饲料原料的选择对仔猪也是相当重要的,配制仔猪日粮时应选用消化性好的动物性蛋白质原料(如奶粉、鱼粉、血粉和肉粉等),少用豆粕等植物性蛋白质原料,并增加赖氨酸含量。配制满足于这些参数的日粮时,所用原料的成本就会很高。但是,一般只在断奶后3周内使用这种饲料,然后换成体重较大的猪使用的普通日粮。这一阶段饲喂的日粮虽然成本较高,但是用量较少,只占整个饲料用量的4%~5%,对整体饲料成本的影响不大。另外,这些日粮是专为刚断奶仔猪的特殊需要而配制的,为其达到标准的生产性能提供了保证。
5.3   环境条件
猪舍环境是影响仔猪生长性能和仔猪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如果仔猪圈舍环境条件较差,可以采取适当的兽医防治措施和增加断奶日龄等办法来保证仔猪存活率,但增重速度很难用提高营养水平的措施来补救。
乳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断奶应激通常引起断奶后的最初几天内进食量降低和体内脂肪损失。乳猪体内本身贮存的脂肪就少,损失部分体脂后,乳猪对寒冷更为敏感。因此,断奶时猪舍内的温度应增加大约4℃,然后随着猪摄食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舍内温度。3~4周龄断奶的乳猪,环境温度需在30℃左右。乳猪日龄及体重越小,对舍内温度的要求就越高,并要求相对稳定(表12-7)。
表12-7  断奶仔猪躺卧处所需的空气温度
体重(kg)
温度(℃)
2~4
30
4~6
29
6~8
27
8~12
25
12~18
21
舍内温度每日变化3℃时,就会引起乳猪腹泻及生长缓慢。在出生后至8周龄尤其如此。舍内垂直温差也不能过大,人眼高度的温度可能比乳猪躺卧处的温度高出3℃左右。仔猪对环境的要求不仅仅是对温度的要求,空气流动速度、贼风、潮湿度、地面类型、饲料采食量、饲养密度和周围物体(如墙、天花板、地面)的温度等也很重要。因此,乳猪躺卧处的空气温度只不过是为其创造一个舒适环境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之一。
5.4  其它因素
断奶仔猪的健康状态、日粮类型(颗粒饲料或粉料)、饲喂方式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都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处于疾病状态的仔猪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健康仔猪。给仔猪颗粒饲料或勤喂、少添都可以促进仔猪生长。经过严格培训的饲养人员通过规范的管理也可以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
6.    断奶仔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营养的研究新进展
80年代,早期断奶仔猪营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高营养浓度日粮和3阶段饲喂体系的提出和采用,成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消除断奶后生长受阻的有效手段。近来研究表明,评价仔猪不同营养体系的经济效益时,生长肥育期的生产性能也应考虑在内。自从Nelsen博士1986年提出仔猪3阶段饲喂体系之后,其前提一直没有改变,但是,随着最近研究的进展,具体的日粮组成正在不断改善。
6.1   仔猪的蛋白质需要量与蛋白质饲料
6.1.1   蛋白质需要量:
断奶仔猪日粮最适宜的蛋白质水平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对于5~10kg、10~20kg阶段的仔猪日粮,NRC(1988)推荐的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0%和18%,而NRC(1998)推荐的为23.7%,20.9%,众多研究结果与此不尽一致。
表12-8是许振英(1994)在综合了美(1988)、英(1981)、法(1984)、俄(1987)和日(1987)颁布的猪的营养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猪营养的研究数据,给出的中国猪的蛋白质需要量的建议值。众多的研究均发现,断奶仔猪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存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猪的品种、性别、日粮蛋白质来源以及所使用的评价指标。
表12-8   仔猪及生长肥育猪蛋白质需要量
5~20kg
20~60kg
60~110kg
粗蛋白质(%)
20
16
13
赖氨酸(%)
1.2
0.75
0.60
苏氨酸(%)
0.65
0.50
0.40
色氨酸(%)
0.20
0.14
0.10
蛋氨酸+胱氨酸(%)
0.65
0.45
0.35
资料来源:许振英,1994
猪品种不同,所需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不同:猪品种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在中国虽然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但实质上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性别直接影响着断奶仔猪对蛋白质的需要:NRC(1998)总结出在相同的生长速度下,青年母猪蛋白质的需要量一般比阉公猪要高8.4%-8.8%。另外,公猪比较适合低蛋白质日粮,母猪则比较适合高蛋白质日粮。
蛋白质来源不同,日粮蛋白质的适宜水平不同:董国忠等(1995)研究表明,等能等蛋但蛋白质来源不同的配合饲料对仔猪的生产性能产生明显不同的效果,采食全植物蛋白质型日粮的仔猪,其ADG和ADFI显著(p<0.01)低于复合蛋白型日粮的仔猪;全植物蛋白质型日粮和复合蛋白型日粮取得最大ADG的CP水平分别为18.9%和19.9%。
使用的评价指标不同,日粮蛋白质的适宜水平不同:往往适合于猪最佳生产性能的蛋白质水平不一定能获得最佳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高蛋白(23%)和低蛋白(18%)日粮对仔猪日增重、饲料转化效率、仔猪腹泻发病频率和水肿发病率的影响都存在显著的差异。18% 的蛋白质能够满足早期断奶仔猪对蛋白质的需要,它不仅降低了仔猪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率,而且使仔猪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因此,断奶仔猪日粮中保持适宜的蛋白质水平既是保持仔猪正常生产性能和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又是控制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6.1.2    蛋白质饲料
最近十五年来,随着仔猪断奶日龄的提前,仔猪饲料蛋白质的选择与加工处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均在仔猪蛋白质饲料研究与开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蛋白质饲料包括大豆及其深加工产品、鱼粉、乳制品和血液制品等。
(1)  植物源性蛋白质饲料:以豆粕为主的大豆蛋白,由于价格低廉、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适宜,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较高,长期以来一直是饲料中的主要蛋白源,在断奶仔猪的饲料中用量也比较高。因此,大豆蛋白几乎也称得上是早期断奶仔猪第一阶段饲料的必须成分。然而由于一些抗原性物质如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ß-聚球蛋白(ß-Conglycinin)等会引起仔猪肠道暂时过敏反应。断奶前饲喂大豆饼的仔猪,如断奶后再饲喂含有常规加工豆饼的日粮,就会激发异常的免疫反应,断奶头几周出现增重和肠道绒毛高度降低、绒毛萎缩和皮层厚度增加等(李德发等,1990,1991)。但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后的大豆或大豆粕加工产品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营养价值和可利用性有进一步提高。研究认为,对全脂大豆进行膨化加工比其他如蒸汽熟化、微波熟化以及干热熟化处理更能提高蛋白质及纤维的消化率(李德发等,1990,1997;黄忠,1995)。但膨化后的品质与加工时设定的条件以及设备有关,因为大豆过分熟化会导致蛋白质消化率下降(王耀辉,1990;张维德等,1996)。LI等(1990,1991)用乙醇浸提其中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提取物具有较低的抗原性,是早期断奶仔猪良好的蛋白质饲料。此外,还有一些大豆的深加工产品,如大豆浓缩蛋白(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SCP)(含粗蛋白63.9%)、大豆分离蛋白(Isolated soy protein,ISP)和豆粉(指去皮大豆粉,其蛋白质含量46%-48%)。HP300是一种提纯、脱脂后的豆粕,经特种微生物处理后,降低了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及其抗营养因子的产品。应用HP3000可提高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的回肠消化率,提高蛋白质的可利用率,从而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其他植物性蛋白源还有喷雾干燥小麦面筋、豌豆和高蛋白棉籽粉,但用量都很小。就植物性蛋白源的研究而言,大豆蛋白仍然是仔猪饲料的一种必须蛋白源,但无论用何种深加工方式来改善大豆蛋白的可利用性,也难以使其处于仔猪饲料蛋白质源的统领地位,而且在应用中还应考虑深加工带来的成本上升能否让市场接受。目前,中国对大豆蛋白的利用主流仍然是豆粕和部分膨化全脂大豆。
(2)  动物源性蛋白质饲料:
鱼粉是断奶仔猪日粮中仅次于大豆加工产品用量的一种良好的蛋白质饲料。国外对鱼粉在乳猪和仔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较为深入,国内与之相比,差距较大。研究显示,日粮添加鱼粉同不添加鱼粉至少表现出了两大优势:一是添加鱼粉有利于日粮氨基酸(AA)的平衡。在单胃动物日粮中,鱼粉特别适合于同其他饲料配合,以弥补其他饲料尤其是植物蛋白中必须氨基酸(EAA)的不足。二是添加鱼粉可为动物补充必需的n-3型脂肪酸。鱼粉中的脂类多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属于n-3型脂肪酸。已经证明,他们为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对于断奶仔猪,鱼粉所含有的AA和脂肪酸(FA)可不同程度提高动物ADG、ADFI及FCR等。另外,研究发现鱼粉中的n-3型脂肪酸可改善仔猪的健康。猪只出现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化脓性反应时,在日粮中添加鱼粉,可使猪只病情减轻(Murray等,1991)。
乳清粉(Dried-whey, DW):是仔猪蛋白质饲料上的第一次革命,成为当今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主要是第一阶段饲料中必需成分。研究表明,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乳清粉能有效降低断奶仔猪应激反应,提高生产性能(Li等,1991;张莹等,1998)。国内外研究表明,仔猪日粮中使用一定量的乳清粉是有意义的,而且42日龄前仔猪的日粮中一定要添加,这样可提高生产性能,减少仔猪腹泻。国外一般用量为15%-20%,国内的研究认为5%-10%教为适宜。乳清粉促生长、防腹泻的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乳清粉中含有丰富的乳糖,很容易被早期断奶仔猪消化;二是因为乳清粉中含有营养价值很高的乳清蛋白和乳球蛋白;三是因为乳清粉促进消化道乳酸菌增殖,产生乳酸,降低胃肠ph值,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并通过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增殖而防止腹泻等。
血浆蛋白粉(Spray-dried plasma protein, SDPP):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适宜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特性的另一种新型高蛋白饲料资源,它的利用是断奶仔猪饲料中的又一次革命。国外的研究认为,SDPP对于早期断奶仔猪而言,它是一种比脱脂奶粉、乳清粉和全脂奶粉效果更好的蛋白源。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饲料中添加SDPP对仔猪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该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78%左右,赖氨酸含量约7%,其他各种氨基酸含量较丰富且均衡,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率在90%以上,是一种品质极好的动物性蛋白饲料。该产品中所含有的免疫球蛋白,能有效提高仔猪的被动免疫能力和健康水平。SDPP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正在成为仔猪饲料中重要组成部分。
血球粉:杨全明等(1997)在断奶仔猪日粮中,分别添加2%的血球粉和3%的鱼粉,以比较血球粉和鱼粉对断奶仔猪日粮CP的表现消化率的影响,结果分别为82.4%和82.5%,差异不显著,说明断奶仔猪对二者粗蛋白质消化能力接近。多数文献建议血球粉在断奶仔猪的日粮中的用量为2%-3%(杨全明等,1996)。郑春田等(1999)经实验发现,通过补充合成异亮氨酸,血球粉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用量可提高到6%而不会降低仔猪生长性能,而且合成氨基酸的补充能够节约日粮蛋白质4百分点。
SDPP的替代物:鉴于SDPP和精制鲱鱼粉昂贵的价格,研究者们正努力寻找能够代替他们的蛋白来源,这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表明35日龄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4%的全脂奶粉,仔猪生长性能虽略低于添加3%SDPP组,但可以降低每千克增重所需饲料成本1.0元左右,因此在国内,用5%-6%的全脂奶粉替代SDPP是可行的。日粮中添加2.5%的DSP(Dried porcine solubles,DPS),也可替代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的SDPP。
6.1.3   蛋白质营养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与水肿病的关系
断奶后仔猪腹泻是早期断奶仔猪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仔猪发生腹泻时,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严重时甚至可发生仔猪死亡。仔猪断奶后腹泻的病因复杂,早期的研究着重于病原微生物。但是,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表明,病原微生物可能不是该病的原发性因素(董国忠,1998),而饲料蛋白质水平和饲料种类同断奶仔猪腹泻及水肿病密切相关。对日粮抗原过敏可能是仔猪断奶后腹泻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仔猪结肠、肝、肺、和肾组织的病变指数和腹泻指数增加;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仔猪结肠内蛋白质腐败作用增加,腐败产物含量增加,吸收进体内的腐败产物也增加。结肠内大肠杆菌含量和腹泻指数、仔猪死亡率随饲料蛋白质的水平升高而升高。
自Miller(1984)提出断奶仔猪腹泻的“过敏理论”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大豆蛋白与仔猪肠道损伤和腹泻有关。仔猪肠道对饲料抗原过敏是断奶仔猪腹泻的最终原因。其作用模式为:过敏-肠道损伤-养分消化下降-腹泻,最终导致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在大肠繁殖。抗原物质进入断奶仔猪肠道引起免疫反应后,仔猪肠道受损,肠绒毛缩短,隐窝增生,消化酶活性下降,肠道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肠道正常菌群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固着和产生毒素创造了条件。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大肠后,会改变肠道内微生物菌群,使肠道微生物以大肠杆菌等糖蛋白水解菌为主,这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质,释放出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等毒素,这些毒素会刺激肠壁,引起肠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组胺进入血液后,会引起组织水肿,包括小肠绒毛水肿,也会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组胺过高还会因“组胺休克”导致仔猪突然死亡。
仔猪断奶后的过敏性腹泻与饲料蛋白质种类有关。实验表明,不同种类蛋白质饲料对过敏反应和腹泻程度的影响不同,豆饼引起的过敏反应和腹泻程度最强。当饲料中豆饼蛋白质的比例高于25% 时,腹泻程度随蛋白质水平增加而提高。植物蛋白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物质。
6.1.4   理想蛋白质
Fuller强调,设计猪日粮配方的最佳方案应以可消化“理想蛋白质”为基础。配合日粮时必须考虑环境条件、温度变化、疾病感染程度和性别等因素。虽然大家都知道条件不同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不同,但这些因素总是得不到重视。生产者很少考虑猪在整个生长期采食量变化很大的问题。生产者必须了解以可消化氨基酸配制猪日粮的重要性。根据猪不同的基因型、性别、成熟期、环境条件以及其它因素,用“理想蛋白质”理论为各个生长阶段的猪只配制适宜比例的氨基酸的日粮。简而言之,“理想蛋白质”理论主要是为猪的维持和生长准确提供各种氨基酸。Fuller说道:“从本质上讲,该理论是一种模式,其中各种氨基酸都是限制性均等的氨基酸”。
近年来,为获得最佳的增重速度,提高养猪效益和获得更大的利润,先进的饲料公司和养猪单位已开始使用“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日粮。但是,大多数生产者为满足生长猪蛋白质降解和合成速度变化的需要,在调整日粮配方时,仍然不积极。其结果是,瘦肉生长潜力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Fuller认为氨基酸的平衡应满足机体的需要。知识水平较高的生产者掌握此项技术后逐渐采用了阶段饲养法。有些生产者在肥育猪从20kg至上市体重阶段饲喂多达五个种类的日粮。这种饲养方式比以粗蛋白质为基础配制日粮、分二阶段饲养有了较大的改进。但Fuller认为在许多肥育猪群中仍然不够理想。
不同基因型和生长期氨基酸需要差异很大。唯一不受基因影响的氨基酸是含硫氨基酸。但是我们目前还缺少不同基因型猪瘦肉生长对氨基酸需要量的完整资料。不同的群体有各自的瘦肉生长曲线。Fuller认为在设计适宜的配方时,应以赖氨酸作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并仔细选择各种氨基酸配比模式和日粮。换言之,生产者在配制日粮时可把赖氨酸作为100%,其它氨基酸按照相同于赖氨酸的百分率进行平衡。
关于蛋白质营养,Cole博士重新考虑了他最早提出的“理想蛋白质”理论。Cole博士说,虽然对15年前提出的理论进行过小小改动,但是,仍需要对苏氨酸和含硫氨基酸数值进行重新评定。现代猪种需要苏氨酸的量为赖氨酸的67%,前版公布的需要量为60%。
苏氨酸、胱氨酸和胆碱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最重要的是蛋氨酸和胱氨酸之间的关系。如果含硫氨基酸总量中大部分是由胱氨酸组成的,那么含硫氨基酸需要量就应增加到55%(以赖氨酸需要量为100%),以确保有足够的蛋氨酸。蛋氨酸含量不应低于日粮的0.25%。
在养猪业中,日益普及的方法是在满足限制性氨基酸需要量的前提下,使用合成氨基酸,以减少日粮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但是,Hansen认为合成氨基酸有可能改变必需氨基酸间的价值关系,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速度。最严重的是,在日粮赖氨酸含量高于0.2%时,有些工作者们竟不考虑其它氨基酸和限制顺序而添加合成的赖氨酸,违背了“理想蛋白质”的理论基础。当谈到氨基酸平衡动力学时,他重复了Fuller的观点:
当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发生变化时,氨基酸间相互关系亦在变化。例如当日粮蛋白质低于20%时,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如果高于20%,其它一些氨基酸亦成了限制性氨基酸。在含有0.1%赖氨酸日粮中,色氨酸不是限制性的,但当赖氨酸。在含有0.2%,色氨酸以及苏氨酸可能成为限制性氨基酸了。养猪业正在从以粗蛋白质转向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日粮,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猪生长性能的预见性。例如,研究者们已经知道1g蛋白质每天生产可消化赖氨酸约8mg。如果营养学家知道一头家畜的瘦肉生长能力,就可以设计出可满足其生长潜力的日粮。
蛋白质和氨基酸一直是动物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对理想蛋白质模式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其氨基酸需求配比不同。近10多年来,我国许多研究者从事理想蛋白(或理想氨基酸)的研究,但因各种条件的限制,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较少,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黄忠综合8个来源的理想蛋白配比资料,提出猪的理想蛋白配比见表12-9
表12-9   猪的理想蛋白配比(赖氨酸为100,以总氨基酸为基础)
阶段
赖氨酸
精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蛋氨酸+胱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颉氨酸
仔猪
100
44
50
107
54
106
59
15
70
生长肥育猪
100
----
5
100
50~55
96
66
18
70
其中赖氨酸的满足程度最重要,5kg-10kg体重的仔猪的赖氨酸含量不能低于1%,10kg-20kg体重仔猪不能低于0.78%。
6.2   断奶仔猪的碳水化合物饲料
母乳中的碳水化合物成分主要是乳糖。脱脂奶粉和乳清粉中乳糖含量分别高达50% 和70%,在仔猪日粮中添加乳糖可产生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猪的生产性能,而且,如前所述,在3周龄,猪消化道乳糖酶含量要比淀粉酶高得多。因此猪宜采食易消化的乳糖而不是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日粮中添加乳糖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采食量。有试验证明,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乳糖的效果好于添加其它碳水化合物原料,原因可能是乳糖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Turlington等(1989)在做乳糖与葡萄糖对比试验时发现,乳糖能够降低消化物排泄速度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浸提大豆蛋白能够提高豆制品中复杂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这可能正是浸提豆类产品效果优于传统加工产品的原因。
6.3   脂肪饲料及添加水平
一般情况下,在高营养浓度日粮中添加8%~10%的脂肪。在高营养浓度日粮中添加脂肪有两个原因:1)提高日粮能量浓度;2)提高饲料质量及制粒效果。然而,早期研究并没有发现添加脂肪对于保证饲料质量的重要性。另外,高营养浓度日粮中乳产品含量过高很难制粒,且这种饲料在环模中停留时间过长,甚至会被烤焦,降低了赖氨酸的利用率和乳制品的质量。在饲料中添加高水平脂肪能防止饲料烤焦。这样,在饲料中添加脂肪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饲料质量而不在于利用脂肪本身。
人们做了大量试验来研究断奶仔猪利用脂肪的能力。试验表明,高营养日粮中添加10%的脂肪,猪的生长性能并无改善。Tokach等(1989)试验表明提高日粮中脂肪水平对于仔猪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仅从生长性能考虑,并不需向饲料中添加脂肪,但我们必须考虑饲料的质量。因此,在高营养浓度日粮中添加4%~6%的脂肪对于提高饲料质量有作用,但是,在饲料业中经常无根据地添加8%~10%的脂肪。
近年来,科学家们做了大量试验来研究断奶仔猪日粮中的适宜脂肪来源。他们发现,豆油要比猪油和牛(羊)油易于消化,但是在断奶后1~4周,这些油脂的差别并不很大。饲喂豆油的猪在断奶后1~2周的生长速度要快于饲喂猪油、椰子油或者牛(羊)脂。在以后的3周和整个5周的试验期间饲喂猪油和豆油的猪生长速度快于其它组。饲喂玉米油和豆油,猪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并认为牛(羊)脂不适于作乳猪料中的脂肪来源。Thaler等(1988)发现豆油和椰子油混合后,猪的增重更快,饲料效率更高。Li等(1989)的试验发现,饲喂豆油-椰子油的猪要比单独饲喂豆油或椰子油的猪肠绒毛要长,并且降低了隐窝深度。他们得出结论:豆油和椰子油的混合是早期断奶仔猪较好的脂肪饲料。然而,如果在断奶后两周不补加脂肪,任何一种混合方式均不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21日龄仔猪利用脂肪的能力很有限,尤其是在断奶后两周内。仔猪对脂肪的利用率低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与代谢或者是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们试图开发卵磷脂,作为一种提高脂肪消化率的乳化剂。结果表明,卵磷脂并不能提高脂肪消化率和猪的生长性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对其吸收机理也进行了研究,堪萨斯州立大学为了改进脂肪酸的利用率,对肉碱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向仔猪料中添加脂肪时,脂肪的质量必须高,性能必须稳定。很显然,在添加脂肪时,饲料营养物质的能量浓度必须保证。不可低估添加脂肪在高乳品含量饲料制粒中的作用。
7.   仔猪对磷的需要量
仔猪对磷的需要量取决于:
(1)       动物体内代谢对磷的需要量;
(2)       饲料中磷的消化率;
(3)       被消化的磷用于机体代谢的效率。
7.1  机体代谢对磷的需要
猪每日对磷的需要量主要取决于猪的维持需要、体组织的增长速度、增长成分以及体液的生成等。NRC(1988)估测10~20kg,20~50kg,50~110kg体重的生长肥育猪,一般采食0.95kg,1.91kg,3.1kg饲料(玉米-豆粕型日粮,3.28kcal ME/kg)。但是,很多因素会影响猪的采食量,如猪的品种、性别、室内环境温度、群体环境、饲喂方式和健康状况等。磷的供应不足会导致体组织生长速度降低,而且由于骨骼内矿物质贮存量不足或机体动用贮存的磷过多,往往会造成骨骼变软和脆弱。机体对磷的维持需要每天约为4.4~15.4mg/kg体重,这个变异表示猪在采食磷缺乏日粮和采食磷充足日粮时,磷的维持需要量。猪体增重对磷的需要量与猪的体蛋白沉积密切相关。机体每沉积1kg蛋白质,大约需要35.2~41.8g的磷。9~36kg体重的猪,对磷的需要量更高,表明生长猪骨骼发育成熟早于肌肉。10~109kg体重的猪,每公斤增重需要5.5~4.8g磷。蛋白质沉积潜力增加时,磷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所以,具有高遗传潜力的猪,每公斤增重额外需要0.22~0.3g的磷。
7.2  仔猪有效磷需要量的估测
NRC(1988)对猪有效磷需要量的估测,是健康猪群在中立温度区内自由采食玉米-豆粕型全价饲料,以平均体增重和泌乳能力为基础测定出来的。另外,对仔猪有效磷需要量的估测,主要基于满足增重速度和增重效率的目的,没有过多考虑骨质钙化和骨骼承受力。更没有考虑过控制粪便中磷的排出量。当机体代谢对磷的需要量、日粮原料中磷的利用率以及骨骼完整度和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猪日粮中磷的含量将随之改变。猪对有效磷的日需要量和日粮中有效磷的含量可以根据下列公式估测:
有效磷的日需要量(g/天)= 每天机体代谢对磷的需要量(g)/ 可消化磷存留率
日粮中有效磷的含量(%)= 每天有效磷需要量/每天饲料采食量×100
因此,根据猪的体重、增重速度和增重组成成分,可以估测猪维持和增长对磷的需要量。例如,55kg体重、日增重为770g的去势公猪和母猪,对磷的维持需要为0.60g,增重需要为3.98g。若磷的利用率为96%,那么有效磷需要量约为4.79g[(0.6g+3.98g)/0.96]。具有相似生长潜力的猪,有效磷的需要量与NRC(1988)的估测值相似。猪增长潜力高时,特别是瘦肉型猪的增长速度增加时,有效磷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去势公猪增加0.9~1.3g磷/天,体重较大的公猪增加2.6g磷/天。
降低增重速度,特别是降低蛋白质沉积速度的因素也同样会降低猪对有效磷的需要量。例如,限制蛋白质沉积的日粮氨基酸缺乏时会减少体内磷的沉积。当日粮赖氨酸含量降低0.3%(7g/天)时,每天体增重、蛋白质沉积,磷的存留量分别减少约70g,31g与0.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