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sonic m12ii: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4:27:16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洪  亮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我们从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父亲邓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精刻印。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幼女,生二子三女。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9岁从父亲读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李兆洛《石如邓君墓志铭》)。砍柴贩饼,补贴家用。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游人生。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在游学过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名震京城内外。直到42岁,经朋友介绍,娶盐城沈绍芳之女。这个自称“非海内名士不嫁”的姑娘,芳龄20,嫁给了这位当时已颇具盛名书法篆刻名家邓石如,为邓石如生下一子三女。可惜,沈氏39岁去世。因子女年幼,遂于第二年娶妾程氏,曾有过一子,8岁夭折。邓石如也在63岁那年去世。身后,子女和程氏等得到了知己李兆洛和弟子包世臣的帮助与扶持。子邓传密能继家学,亦擅书法。

   清中期开始流行篆书,代表书家有王澍、段玉裁、钱坫、洪亮吉等,都是烧毫作字,烧毫成了当时篆书书写的定法,意在书写出线条均匀的铁线篆(或称“玉筋篆”)。邓石如生长在安徽乡下,并没有受过这类烧毫书写的教育,因此,他作篆书,从一开始就是使用普通毛笔,且长锋羊毫。于是,邓石如写篆书不描字,而是书写篆书。由于邓石如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篆隶同时进行,因此,所作篆书往往带有隶意,这在当时来说是破天荒的。他在京城高官宅府中作字,令当时众多名家大为赞赏,也有蔑为“野狐禅”。

  邓石如的篆书从传世作品看,中年作品以李阳冰风格为主,渐渐上溯秦汉,师《袁安碑》、《袁敞碑》,进而李斯刻石等。偶尔也有金文。

邓石如早年作篆,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锋起止,竖划则顺锋终。线条初略细,近玉筋篆,晚年线条变粗,且浑厚、质朴。造型也是从圆转到圆中见方,方圆结合。气息看,初为华丽,渐渐去华求实,终至平实而无华。

关于邓石如对篆书笔法的历史性贡献,李刚田先生在《论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庶民性》中有着精辟的论述,兹录如下:

元人赵孟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所说的用笔当是指二王所开创帖学一路的所谓“古法用笔”,行草书是那种“一起一倒,明灭生焉”的笔意,爽健、斩截、八面出锋、笔路清爽的线条美,而篆书当是圆转婉通如《泰山刻石》式的线条。邓石如是如何对待这些呢?邓石如信奉的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是顺应和发挥毛笔工具的特性,重视书写的技术性。邓石如使用的是长锋羊毫,这是宋、元以前所不用的书写工具,重临池实际以书刻为职业的邓石如,没有株守古代人的成法,对如何发挥新的书写工具的特点去创造线条美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的笔法。包世臣记载:“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这里说的“管随指转”四个字便大有“古法荡尽”的味道,从二王起一直到现代书家沈尹默先生,在书论中大多主张唯运腕而反对运指,用笔讲求使转提捺而反对转笔绞锋。邓石如没有管这些理论,没有盲目地跟着前人走,而重在临池中的实用性。古人多用短锋硬毫,这种工具不宜转指去调整笔锋,所以古人不主张转指,墨迹中只有使转、起倒、翻折的用笔痕迹,而不见绞转,长锋羊毫到了邓石如手里,用转指去调整笔锋,是因为工具的变化而引起使用工具方法的变化,指腕并运,全身之力贯注毫端。这种用笔方法由邓石如在临池实践中开创,而由康有为做了理论上的总结:“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技法的变革是产生新线条美的先决条件,邓石如恰到好处地运用转指绞锋,创造出了丰厚苍茫、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为后来碑派书家的用笔方法探索了一条道路。

    邓石如书法艺术的主要成就是篆隶书,其核心是对篆书笔法的创造,这是近代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他的学生包世臣说他的篆书:“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对其篆书用笔评论很确切。所谓的“隶意”、“杀锋”指的是什么?请看一下古人是怎么说的。孙过庭说:“篆贵婉而通,隶欲缜而密。”刘有定说:“篆直分侧。直笔圆,侧笔方。”钱泳说:“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篆体圆,有转无折;隶体方,有折无转,绝然相反。”小篆的线条应是圆转婉通,起止无迹,而隶书的线条起笔处多凌空著势而侧入(杀锋、筑锋都指此种用笔)。邓石如打破了篆、隶之间的壁垒,以秦篆为体而以汉隶为用,把篆书写得方圆兼备,婉通而缜密,用笔一反小篆均等婉通的特点,表现出提捺、转折、方圆多方面的丰富性。邓石如以前以二李为典型的小篆特点在一“正”字,而邓石如写篆书的用笔特点在“侧”字,这种“侧”是由艺术家式的观念所主宰的,是反文人式的“正”的中庸审美观的,邓石如自知自己这一可贵之处也正是持“正统”观者所不接受的“破古法”,在有的时候他韬晦地说:“吾篆未及阳冰。”但他酒酣耳热之时,自睨其字赞曰:“何处让冰斯。”赵之谦对邓石如篆书用笔有深刻理解:“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李阳冰)当在此,然此正越过少温,善易者不言易,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康有为对邓石如以隶法作篆给以极高的评价:“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

    关于小篆的笔法,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 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这是前人所要求笔法中的中锋用笔,强调的是一个“正”字。这种强调使篆书笔法越来越僵化。我们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篆书“中锋”的理解是不拘泥于形质的。通过笔锋不断的变化,入笔或回护或杀锋,行笔或铺毫或转笔等求得线条的丰富性,以具有个性的线条得到审美意义的深刻性。这是以书法的“书写性”取代了“二李”笔法的工艺性。用毛笔工具的自然去“写”,而不是用烧笔锋的办法去“描”。李兆洛评邓书“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是指邓石如篆书摒弃了时人“工艺性”写的方法,找到了符合“古初”的自然写法。

我们这里以《邓石如篆书》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为范本,来解析邓石如的篆书笔法。这个版本在多种书籍中都有载录。据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上下卷)所载,这件作品是邓石如《赠肯园四体书册·篆书》(无锡市博物馆藏)。

邓石如《赠肯园四体书册》为楷书、草书、隶书、篆书四体,各为24页。每页尺寸均为纵31·5厘米,横16厘米。所书内容为韩山朱公《座右铭》,录数十条。其中,篆书第页三行,第行四字,计划283字。从四体书中之落款看,唯隶书册款有年款:“嘉庆岁次己未孟冬月,完白山人邓石如书于维扬邸中。”嘉庆岁次己未为公元1799年,邓石如时年57岁,正是他书法艺术成熟期。此作可谓是其书法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当时,邓石如正在扬州,于孟冬月书此《四体书》赠“肯园太老先生”。肯园为何许人也?据有关资料得知,“肯园”即鲍志道,原名迁直,字诚一,自号肯园。安徽歙县棠樾人。生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卒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长期居扬州,以盐为业,后成为徽商盐业巨子。与邓系同龄人。但邓称其为“太老先生”不知其因。

为了便于了解和掌握邓石如篆书,我们从邓石如篆书的基本笔法、笔划书写特点入手,对其篆书笔法进行解析。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李斯、李阳冰)”篆书为根基。他早年在“二李”篆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于“二李”篆书几能达到乱真的地步。可贵的是他能够脱胎于“二李”篆书纯中锋平移之法,将隶书笔法融入篆书笔法之中,使篆书既保留了中锋为主的笔法,又增添了提、按、顿、折等笔法,使篆书笔法具有了书写性。我们在学习邓石如篆书笔法时,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好他的笔法特征,即一部份是脱胎于传统的“二李”笔法,另一部份是他的隶书入篆的笔法。

一、邓石如脱胎于传统“二李”篆书的基本笔法

这部分笔法,逆起驻收,笔划的两端浑圆,笔划质感内敛含蓄。也称为圆起、圆收、中锋行笔的笔法。但起笔、行笔、收笔明显具有了书写性。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一)为篆书一横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欲右先左,中锋逆入纸。2、笔锋按原入锋方向180度折锋按。3、折锋按与铺毫行笔同时进行,按得轻重决定一横之粗细。4、保持中锋行笔。5、轻提驻笔。6、180度折笔回锋。7、中锋收笔。

(图二)为篆书一竖的笔法。1、欲下先上,中锋逆入纸。其余笔法要点与篆书一横相同。

(图三)为篆书右向弧的笔法。1、往左上角中锋逆入纸。2、笔锋按原入锋方向180度折锋按。3、折锋按与铺毫行笔同时进行,按的轻重决定一弧笔之粗细。顺势弧转,可略作捻管。4、根据所作弧之大小,顺势向左捻管弧转,保持中锋行笔。5、轻提。6、180度折笔回锋。7、中锋收笔。

(图四)为篆书左向弧的笔法。1、往右上角中锋逆入纸。2、笔锋按原入锋方向180度折锋按。3、折锋按与铺毫行笔同时进行,按的轻重决定一弧之粗细。顺势弧转,可略作捻管。4、根据所作弧之大小,顺势向右捻管弧转,保持中锋行笔。5、轻提。6、180度折笔回锋。7、中锋收笔。

二、邓石如脱胎于传统“二李”篆书基本笔法的字例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以上(图五)“小”字,是邓石如脱胎于传统的“二李”篆书基本笔法中的(图二、图三、图四)三个基本笔划的组合。(图六)是基本笔法中(图一、图二)二个基本笔划的组合。(图七“不”字、图八“包”字)是(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四个基本笔划的变化与组合的字例。

三、邓石如隶书融入篆书的笔法

这部分笔法,是从本帖中邓石如书写的字中提取的字例。其中,起笔,有圆起,也有方折起;行笔以中锋为主;转笔,有圆转,也有折(侧)转;收笔,有圆收,也有尖收。凡行笔中弯曲处,用提转笔法的,形质显得圆畅;用先停后转笔法,显得外圆内方;用顿折笔法,显得方劲。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九)为篆书一竖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欲下先上,逆锋入纸。2、起笔成方形,欲下之势。此种笔法也称切锋或杀锋。3、顺势向下,中锋行笔。4、保持中锋行笔。5、缓行轻提至笔尖处。6、驻笔,180度回锋。7、中锋收笔。

(图十)为篆书右向弧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欲下先上,逆锋入纸。2、起笔成方形,欲下之势。3、顺势向下,转中锋行笔。4、保持中锋行笔,根据需要成弧度的大小。5、缓行轻提至收笔处。6、驻笔,180度回锋。7、中锋收笔。

(图十一)为篆书一横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欲右先左,侧锋逆入纸。2、起笔成方形,欲右之势。3、顺势向右,转中锋行笔。4、保持中锋行笔。5、缓行轻按即缓提。6、缓提至收笔处。7、提笔180度空中回锋收笔。

(图十二)为篆书竖折弧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欲下先上,中锋逆入纸。2、起笔成圆形,欲下之势。3、顺势向下,中锋行笔。4、先停后向右折锋缓行笔。5、缓行轻提转锋,中锋行笔。6、轻提笔。7、驻笔。8、回锋收笔。

(图十三) (图十四) (图十五) (图十六)

(图十三)为篆书折转笔法。笔法要点为:1、中锋接上一划起笔。2、缓行,若停。3、折转笔,中锋行笔。4、提转,中锋行笔。5、缓行轻提。6、驻笔。7、中锋收笔。

(图十四)为篆书弧转折转弧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逆锋入纸。2、驻笔,起笔成方形。此种笔法也称切锋或杀锋。3、顺势起弧度,中锋行笔。4、提转,保持中锋行笔。5、顿折,先停后取侧势折,顺势转中锋。6、提转,中锋行笔,起弧度。7、轻提。8、驻锋。9、中锋收笔。

(图十五)为篆书弧转折转弧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逆锋入纸。2、轻按,起笔成圆形。3、折笔顺势中锋行笔。4、提转,保持中锋行笔。5、中锋行笔起弧度。6、顿折,先停后取侧势折。7、顺势转中锋。8、收笔。

(图十六)为篆书竖转横笔法。笔法要点为:1、逆锋入纸。2、驻笔,起笔成方形。3、顺势下行,中锋行笔。4、提转,保持中锋行笔。5、收笔。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图十七)为篆书弧转折转弧的笔法。此笔法与(图十四)笔法相近。笔法要点为:1、逆锋入纸。2、轻按,起笔成圆形。3、顺势起弧度,中锋行笔。4、提转,保持中锋行笔。5、顿折,先停后取侧势折,顺势转中锋。6、提转,中锋行笔,起弧度。7、轻提。8、驻锋。9、中锋收笔。

(图十八)为篆书竖弧转折转弧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逆锋入纸。2、轻按。3、顺势中锋行笔。4、提转,保持中锋行笔。5、缓行,若停,转笔。6、顿折,先停后取侧势折,顺势转中锋7、提转,中锋行笔,起弧度。8、轻提。9、驻锋。10、中锋收笔。

(图十九)为篆书横停转顿折提转弧的笔法。笔法要点为:1、逆锋入纸。2、轻按。3、顺势微起弧度,中锋横行笔。4、停转,保持中锋行笔。5、顿折,先停后折,有圆转势。6、转笔,中锋行笔。7、提转。8、轻提。9、驻锋。10、中锋收笔。

四、邓石如隶书融入篆书笔法的字例

(图二十)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图二十四)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 (图二十七) (图二十八)

以上“小”字(图二十),是邓石如摆脱“二李”篆书笔法后的将隶书笔意和书写性融入篆书笔法之中的(图九、十)等篆书基本笔划的组合。

“平”字(图二十一),是(图十一、十二)等篆书基本笔划的组合。

“灵”字(图二十二),是(图十三)等篆书基本笔划的组合。

“万”字(图二十三),是(图十四)等篆书基本笔划的组合。

“绿”字(图二十五),是(图十五、十六、十七)等篆书基本笔划的组合。

“始”、“如”字(图二十六、二十七),是(图十八)等篆书基本笔划的组合。“身”字(图二十八),是(图十九)等篆书基本笔划的组合。

      通过以上对邓石如篆书笔法的解析,我们看到了邓石如篆书笔法是如何突破“二李”篆书笔法的。这种篆书笔法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吴让之(1799-1870)、赵之谦(1829-1884)、吴昌硕(1844-1927)等一大批书法大家,及至当代的篆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