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水主板坏处:盘点“仇和新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7:28

被称为“官场另类”,但又一路升迁

盘点“仇和新政”

  

被称为“官场另类”的仇和,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处在争议的漩涡中,但又一路升迁:从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2011年12月3日,又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素有“铁嘴学者”之称的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石鹏飞,2008年首次提出“仇和新政”的概念,后被学术界和媒体广泛采用。“仇和新政”包括了一整套重大改革措施:整顿吏治、治理滇池水系、治理交通拥堵、打造城市绿化、推动城中村改造……

  官员背后没少骂他是酷吏

  问一千个昆明人,一千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在所有“新政”中,仇和做得最好的,是“铁腕治吏”。2008年1月28日,仇和在昆明亮相,“一开口,一连串的排比句,口才惊人,气势磅礴,昆明哪见过这样的官员发言?马上就有人鼓掌。”但仇和说着说着,就让台下1000多名干部倒抽凉气了:“我仇和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工作一定能无私无畏。”仇和说,大家“要拼了命地干”,谁不干、干不好,就面临“最严厉的问责制度”。一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散会时,我们是又兴奋又忐忑,只觉得机关的舒服日子是到头了。”

  1月31日,仇和主张面向全国公选后备干部,40名博士来到昆明挂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让昆明本地官员再不敢懈怠;2月4日,仇和在《昆明日报》上公布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联系电话,包括他自己和市长张祖林的电话,一时“昆明纸贵”,全城抢购。仇和要求全市公务员24小时做到“办公电话、家庭电话和手机,三通必须有一通”,“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昆明官场的神经绷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轰动全国的“瞌睡门”发生了,一位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因此辞职。

  4年后,当记者问这位干部对仇和离任有何感想时,他沉默良久,叹口气:“这么说吧,以前像这样晚上11点钟被你吵醒,我肯定骂死你。现在,我都习惯了,11点还要看文件、看书、打电话安排明天的工作。”

  有的官员向记者诉说:“最苦的时候,我真是不想干了,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背后没少骂仇和是‘酷吏’。有门路的想方设法往省机关调,没门路的恨不得辞职。”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仇和新政”效果惊人的好。

  

  顶住舆论民意压力全面治堵

  仇和第二项得到昆明各界一致肯定的工作,是滇池水系综合治理。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昆明之所以成为‘春城’,就是因为有滇池这个天然的空调。”昆明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欣然承认他是仇和的“粉丝”:“滇池的污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很严重了,为什么那么多年治理不好,仇和来了就见效?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干不干的问题。”

  滇池治理,牵涉到36条注入滇池的河流。36条河流,又牵涉到岸边数以百计的企业、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仇和亲自担任盘龙江的“河长”,市长任宝象河的“河长”,其他30多条河,也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局长们分任“河长”。

  仇和每个月至少巡一次河。下暴雨时,他一手打伞,一手拿着扩音器,招呼官员和专家一起下河检查。河道清淤时,他挽起裤腿,跳进臭气熏天的淤泥里,挥着铲子铲淤泥。如今,站在盘龙江边,已经闻不到臭味,也能看得到清水。

  和治水相比,治堵则曲折得多,惹出的怨气也多。

  昆明的交通拥堵已持续多年,仇和来了之后,问了一个问题:“二环1年能不能修好?”在场的官员吓了一大跳,他们原先汇报的是3年修完。仇和断然否决:“必须1年建成通车,长痛不如短痛。”

  2008年10月,二环全面开工。昆明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是遍地挖坑、尘土满天、噪音轰鸣,所有道路都陷入令人绝望的拥堵中。“二环施工变成了一场心理战。仇和顶住了舆论和民意的压力,不但做到了1年完工,而且试通车时间还有所提前。二环修通后,交通拥堵大大缓解,所有怨气顿时消散,仇和赢得公信力和美誉度。”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感叹道。

  到昆明不久,植物学专业出身的仇和,得知昆明一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居然12年都没成功。他觉得匪夷所思。以昆明的植物多样性条件,还不能成为园林城市?他一声令下,1年,还是1年,要种300万棵树,每条人行道都要有3行树,园林部门、城建部门的公务员,统统上街种树去。一位区园林局局长告诉记者:“我1年种的树,比过去16年都多。”

  2010年,昆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3%,当年就圆了国家园林城市之梦。如今,走在树荫下,人们不得不承认:仇和做对了。

  

  舍弃整顿改为拆迁城中村

  “仇和新政”中,最受争议的是城中村的改造。在昆明249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共有336个城中村,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近7万人。多年来,昆明官员私底下把城中村称为“天字号难题”。

  仇和第一次走进城中村调研,就大吃一惊。“一场大火,这里就是火葬场;一次地震,这里就是坟场。绝不是危言耸听!”他舍弃整顿为主的方案,选择拆迁改造,铁了心要捅“马蜂窝”。2008年2月27日,在官渡区佴家湾村,他宣布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

  仇和承诺,为保证老百姓是城中村改造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不追求一点赢利,让企业微利,让村民拆一次富一截。最早改造的凤凰新村,如今成了现代化的SOHO俊园小区,村民成了居民,个个喜气洋洋。

  政声人去后。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记者,中国评价一名官员,传统上不外乎勤政、明政、善政、廉政这几个词,仇和绝对担得起“勤政”和“明政”的美誉。“他白天到处跑,一线调研、现场办公。晚上回办公室开会、看文件。深夜回去,他还要看书,他这个人爱学习。每天只睡4个小时,真不知道他哪来的精力。你看他走路,市委门口几十级台阶,他几步就走上去了。记者跟他采访,得跑步前行。他才54岁,可眼袋那么深,头发全白了,是染黑的,这都是拼命工作累出来的。”

  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也说:“政治清明,仇和当之无愧。用钱,他明明白白。县长、区长跟他汇报工作,休想跟他提一个钱字,你的项目,你自己去招商,不要指望市里批钱。用人,他明明白白,问责制度和公示制度,都是他一手搞起来的。政策,也是明明白白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