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发生内战:甲子话题:国企之殇(大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34:51

国企之殇(大纲)

 

开篇·从郎咸平说起

 

猴饿狗年。

岁在甲申的2004年,似乎早就注定了是一个该有大事发生的年份——倒不是因为360年前,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覆亡,朱元璋的后人、很想有所作为的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而率农民起义军高喊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杀进北京紫禁城,逼死崇祯,夺了大明江山的李自成,旋即因为内部腐败,导致“统战”工作失败,促成明朝负责辽东防务的大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领八旗军队入关,使昨日尚摧枯拉朽,战无不胜的“大顺军”,一战而溃,退出北京。也不是因为执政党当年的盟友郭沫若先生,曾向尚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献书《甲申三百年祭》以进谏。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和情切切的忠言。相反,2004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顾名思义,即可见是记得明王朝覆灭、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和郭沫若的忠言的。

这一年的大事是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

说早就注定,是因为此前20年的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以城市工商业改革为重点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前5年的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前一年的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后来干脆被概括为“民进国退”。沿着这条思路,同年1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规定的实施日期是2004年2月1日。

于是在历经20余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有产权这一改革的核心问题,被高调提上议事日程。

于是“民进国退”加紧提速。

于是原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民营企业在国企改制中侵吞国有资产的新闻,在媒体上频频出现,渐成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于是被私有化的国企员工自发的抗争活动不时发生:洛阳、郑州、咸阳、南京……

于是有人“路见不平一声吼”,站出来说话了。

说话的人不止一个,此前就有:何清莲、吴敬琏、秦晖……

而最终产生了振聋发聩效果的,是由来自香港的财务专家郎咸平对国企产权改革MBO的质疑。

郎咸平,台湾人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财务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学院,担任过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现任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成就斐然。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 与世银经济学家Stijn Claessens和 Simeon Djankov合作,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在东亚地区,此项研究尚属首次。2001年下半年,他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 "辩方举证" 以及 "集体诉讼" 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被媒体尊称为 "郎监管"。

郎咸平发出的声音能为人知且产生强烈反响,颇富偶然性、戏剧性。

2004年8月10日,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在上海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强势质疑科龙控股方——格林柯尔通过收购,用七种手法侵害国有企业利益。郎咸平认为,这一事实再次表明,现在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真正使国企走上正路,而只是民企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

此前,郎咸平对TCL和海尔,对于MBO等问题也予以了强烈否定。不过,这两家公司均以较为低调的姿态应对。而这次郎咸平的主要观点被两份报纸刊登后,格林柯尔持有人顾雏军迅速发出律师信,提出了让郎咸平提供发言稿原文以及公开道歉等要求。8月17日,顾雏军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诉讼状,以个人名义指控郎咸平对其构成了诽谤罪。

对此,郎咸平在北京办公室召集大批传媒举行新闻发布会,指顾雏军干预学术自由,宣示自己坚持自己的独立研究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对来自企业主的威胁绝不屈服,公开“应战”顾雏军。

  郎咸平富有感染力的宣言在媒体广泛刊发。他对于“国退民进”的彻底否定和“企业家就是国有企业的保姆”等一系列判断,和内地“主流经济学”的共识有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引发了一批经济学者的反对意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知名学者张维迎的“善待企业家”论,并且张维迎还指出郎咸平不懂国情,哗众取宠。

而另一知名学者周其仁则火药味很足地对其进行长篇反驳,声称郎咸平没有资格讨论国企改革问题。其后的经济学界关于国企改革模式的大争论越演越烈,很多新旧经济学家粉墨登场,双方剑拔弩张。

与学界的论战不同,网络上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郎咸平。社会舆论对于郎咸平提到的改革之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媒体的声音也更多支持郎咸平的观点。有刊物更是提出了“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和“我们到底是要好的市场经济,还是要坏的市场经济”等较为尖锐的呼吁。

于是一场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公平、正义、合法性的争论,在2004年末发生了。

争论中,支持郎咸平的观点认为,…….

反对郎咸平的观点认为,…….

站在支持和反对者中间的人认为,……

而郎咸平自己则认为,我的意见不能成为主流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支持也罢,反对也罢;说正剧也好,说闹剧也好;甚至是否事情的客观存在,都无关紧要。历史将会证明,这是一件不亚于真理标准讨论的大事。

说大,是因为此前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已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社会公平与和谐、安定。……

说大,还因为此前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正在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能力。……

说大,更因为已经发生了的大事,政府却并没有在一定高度上当成回事,既没有改变、阻止原有的方向和步伐,也没有拿出为社会公认的改革办法。……

这一年,岁在甲申,是中国有公历纪元以来的第34个甲申年。

莫非,那个深藏于冥冥之中的所谓“宿命”,真的也要应验在敢于向她挑战的我们这个阶级、政党、政权的历史上?

记住吧,这一年,有一个叫郎咸平的人,说过一些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话,引起过一场波澜不兴、无疾而终的“大讨论”!

 

第一章:国企之兴

 

从《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到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国有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勃兴,虽说是理想主义、急于求成甚至有点背信弃义的选择,但毕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和民意呼声中催生的产物,因而曾大大加强共产党夺取天下成为唯一的执政党的合法性,赢得过亿万人民的拥护。

 

第二章:国企之盛

 

钢铁有了,石油有了,轮船下水,汽车上路,连只有超级大国手中才有的王牌——原子弹,中国人也有了,党早年向人民宣示的“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也实现了。国有企业凭借着农村、农业、农民提供的经济积累,凭借着工人阶级高昂的热情,凭借着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为新生的共和国及其人民创造了一段历史的辉煌,把领袖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宣言诠释得可歌可泣。   

 

第三章:国企之困

 

揪“睡在毛主席身边的赫鲁晓夫”、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斗私批修”、“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批“唯生产力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也把党的追求、民族精神、社会伦理、世道人心,弄得支离破碎。国有企业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经过如此这般的一番折腾,不仅生产不再,管理不再,工人阶级高尚的理想信念、工作激情、是非标准,同样发生了很大改变。加上国企作为“企业”的先天缺失和沉重社会负担,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石自身已经松软了。

 

第四章:国企之变

 

大病之身思良医,盼良药。撇开免不了的病急乱投医不说,国企病即使有良医、良药,也不见得能治得了。从小说“乔厂长上任”到“包”字进城,从厂长经理负责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外循环到体内开刀,从股份制改造到一卖了之,……20多年的改革历程,国有企业病体状况的根本改善,至今乏善可陈。相反,如同一个曾被反复开刀或整容的人,国有企业已变得越来越让我们感到陌生、隔膜、不理解,套用一句流行歌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五章:国企之衰

 

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了各种改革办法,而一贯期望的“搞好”、“搞活” 国企这一改革大目标,总也实现不了。突围困难的国企改革,在“改革”这面大旗的掩护下,终于不声不响的从十字路口选择了私有话路径,开始推行“民营化”、“国退民进”,有的干脆“一卖了之”,“一刀切”甩掉包袱。目前这种颇引争议的把国企“搞坏”、“搞死”甚至根本“消灭”的改革取向,结果只能在党和国家国企改革根本目的和国有企业“名”、“实”之间,形成双重“悖论”。  

 

第六章:国企之思

   

    对国企改革的理论依据、路径选择、成就评估和未来走向等问题,尽管社会和学界见仁见智,共识难求。但如果我们客观、冷静地思考,还是不难看到,国企改革的今日之局,与实用主义的改革理论,机会主义的财政政策,急功近利的施政方式,罔顾人本、和谐的操作手段,以及改革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形成和愈演愈烈的党内腐败等等,都不无关系。这也就是说,国企改革不能竟其功,问题并不出在产权,也不出在国企本身,更不出在国企员工,而在其它。

       

结  语:殇自何来?

   

殇,辞源的解释是未成年而死或战死者。《楚辞·九歌》有《国殇》篇,唐朝陈子昂有“将士同心,誓雪孟民之耻;殇魂共愤,思抗杜回之仇”的诗句。大概因为这些传统,后世记事抒情凡着“殇”者,必有悲壮、哀荣的故事。

国企之殇,殇自何来?

是民?是国?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