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的故事:跟毛泽东学如何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58:58
2011年07月05日 00:52    来源:检察日报
笔者近日读《跟毛泽东学读书》一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1954年,毛泽东下决心开始学英语。那时他面临三大困难:年纪大、基础差、工作忙。但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他的英语水平达到了可以借助词典阅读文章、报刊消息的程度。当时我想,这固然与毛泽东过人的学习劲头和超群的记忆力有关,但他的时间从何而来呢?据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长期帮助他学英语的林克回忆,毛泽东为了读书,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前后、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和上岸后的几分钟、会议的间隙、接见外宾的休息时间、乘车乘机途中、生病卧床期间甚至上厕所时,所有人们能够想到和想不到的时间,他都利用上了。即使在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医生抢救的情况下,他还在索要书看。毛泽东曾提出:“让读书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读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妨跟毛泽东学一学如何读书。
读书要“广”。仅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就收藏有毛泽东经常阅读的几万卷书,从中到外、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著作到西方名著,其涉猎之广一般人无法想象。笔者由此想到,在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知识的同时,广览其他知识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读书要“钻”。毛泽东读过的书籍,都画有不同颜色的杠杠圈圈,写有不同年代的读书批注。一本《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读了不下100遍。他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写下了1.2万多字的批注。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读书要“恒”。《二十四史》共有3200多卷、800多册,约4000万字。毛泽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时,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都坚持研读这部史书。1975年,毛泽东的眼睛因患老年性白内障开了刀,视力很差,医生嘱咐他暂停看书,但他戴着特制的眼镜,凭着坚强的毅力,读完了《晋书》。
读书要“思”。毛泽东读中国四大名著,不只是把它当做小说读,还当做历史看,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他读《水浒传》后有以下体会:“《水浒传》要当做一部政治书看。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最后汇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兵。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毛泽东通过解说四大名著中的人与故事,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给党内同志深刻的思想启示。
只要我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博学、善学,通过坚持不懈的读书,我们一定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拥有灵慧之心的人。
跟毛泽东学方法
本书依循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理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去梳理、分析、研究和阐述毛泽东生命时空中对方法的觉识、把握、创造和运用,进而成就其为人、谋事之大业的理论和实践,以期深化对毛泽东的认识和研究。
内容提要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甚而有些神奇的色彩,然而他的伟大,他的神奇,究竟是落实在其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和经邦济天下的方法上的,是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出来的。毛泽东是方法论大师和巨匠,毕其一生,都在进行着方法的探索和创造,以致方法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十分显著的基本特征。要更进一步地贴近毛泽东,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由其方法论切入,体会其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之妙,无疑是一条切实的进路。这条路走向的是一个鲜活真实的因而更显其伟大、更具人格魅力的毛泽东。 本书依循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理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去梳理、分析、研究和阐述毛泽东生命时空中对方法的觉识、把握、创造和运用。
目录
序章 毛泽东与方法跟毛泽东学修身养性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修身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立志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养生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人格自觉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游学游历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读书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治学的方法跟毛泽东学经世致用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学以致用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实事求是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矛盾分析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阶级分析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系统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辩证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认识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思维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实践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创新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研究哲学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研究历史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方法跟毛泽东学为人处世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交友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说服人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凝聚人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处世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树立自我形象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教子育人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沟通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面对困境的方法跟毛泽东学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领导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用人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预见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决策的方法 跟毛泽东处理矛盾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利用矛盾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全局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运用战略战术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以德治国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群众路线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运用政策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独立自主的方法 跟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宣传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讲故事的方法 跟毛泽东学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跟毛泽东学修身的方法 儒家认为,修身是人生第一大事,是各项事业的起点。青年毛泽东为了磨炼身心,曾约同学外出游学。到野外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名为风浴、雨浴、雪浴。毛泽东的这种修身观,具有像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圣贤境界中主动诉求的色彩…… 【修身与方法】 修身立德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常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不修身,不受道德教育,不进行道德修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儒家学派认为:修身是人生的第一大事,也是各项事业的起点。身修已正,近方可齐家,远方可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家学说中所说的“修身”,其实质就是要求每个人高度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从而成为一个大公无私、品格高尚的完人,最终自己的道德达到“至善”境界。即具有智、仁、勇这三种品质。 至于获得这三种品质的途径,儒家提出“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理论。所谓“好学近乎智”,即通过勤奋地学习,不断地认识、掌握自然、社会的运动发展的规律,使自己获得知识,变得聪明有智慧;所谓“力行近乎仁”,即通过实际行动为他人、为家庭、为朋友、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甚至为全人类做好事、善事;所谓“知耻近乎勇”,即不断地反省自己,改正错误,使自己的思想更加符合实际,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在“独善”与“兼济”的生涯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青年毛泽东领悟了传统修身观的构成性神髓,保留其“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的传统致思倾向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同时给传统修身观注入了西方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内涵。毛泽东站在东西融汇处,密切地关注现实,从而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国,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找到一条切实的道路,他的修身观植根于人,生于斯止于斯有限的或终极的世界境域,是不断地构成的,因而具有开放性,能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适于中国国情的主义,故而能升华为无产阶级伦理学说。他后来提倡的“做一个高尚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对他青年时期修身观的进一步发展。他的伦理思想,在东西融汇、改革开放的今天,尤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是如何修身的】 “有了错误,一定要作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 毛泽东为了他立志奋斗终身的事业,是知错必改的。他有一个基本看法:是人,就会有错误。毛泽东号召每个党员都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来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并指出这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有了错误,一定要作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 ”对别人的批评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自己的缺点,要时时批评,“好象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把李立三和陈独秀、张国焘、王明、饶漱石等人相提并论,当做知识分子中出坏人的例子。李立三对此表示异议。他给毛泽东写了信,说:“李立三路线当然是很坏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它当做坏的榜样来教育党员的。但是李立三作为一个党员来说,是不是因为犯过错误就永远是个坏党员,只能当成坏的榜样呢?”毛泽东接受了他的意见,在公开发表这篇报告时,把有关段落删去了。 毛泽东对错误,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是深恶痛绝的,他告诫全党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同时,毛泽东也指出,批评不是为了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应该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是为了把人打死,而是为了帮同志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因此,批评时既要严正尖锐,又应与人为善。 道德修养与实践磨炼相结合 1921年1月28日,毛泽东在写给会友彭璜的信中,提出加强道德修养是 “救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认为:“吾人有心救世,而于自己修治未到,根本未立,枝叶安茂?”共产党人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培养与旧道德人格根本不同的新型理想人格?毛泽东认为,要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永远也不能停止。 1949年初,为了革命全局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过段时间中央机关就开进华北最大的城市——北平。要去北平的消息使所有的人都十分激动,毛泽东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在他的心目中,进北平不仅是一个胜利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的考验的开始,而且这个考验还很严峻。 散步回来,毛泽东特意走进警卫员的屋子,对战士们说:“你们进城的工作都准备好了,进北平以后干什么,你们想过没有?你们有没有进城享福的思想?” 阎长林回答:“大家在讨论时,都认为进城以后要提高警惕,做好保密、保卫工作,要防止坏人的破坏和捣乱。对大城市的花花世界,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决不中糖衣炮弹。” 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们的准备工作不错,既有物质准备,也有精神准备。” 接着毛泽东对每个人都问了一遍,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的说:“进城以后,少出门,防止车祸。” 毛泽东说:“不对,应当多见世面,这样才能长知识。” 有的说:“进城以后,不能看太阳上下班了,要看表按时间办事了,要买一块手表。” 其中一个战士说:“进城以后,大概不吃小米了吧?我吃小米实在吃伤了,看见小米饭菜就饱了。” 毛泽东说:“这不是思想问题出来了吗!有了钱买块手表是可以的。 吃小米吃了那么多年,不要忘掉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美蒋反动派的。就是革命胜利了,进了大城市,可能在粮食上有些调剂,但中国现在还很落后,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全做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这时,毛泽东还再一次提到李自成的教训:“我们进城后,还要建立新中国的政府,很多人要在政府里做官。不管多大的官,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革命工作,都需要努力奋斗。可不要以为进城了,当官了,就不求上进,不愿再过艰苦的生活了。那样,可就成了李自成了。” 警卫员告诉毛泽东说,周副主席早就给中央机关人员做了批示,所有的人员3个月内一律不准进城。 毛泽东说:“好、好。还要有纪律做保障。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你们要守纪律,谁也不准违犯纪律。”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在胜利面前,要防止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要警惕别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毛泽东还提议: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不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他说了一句名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学习和实践中求“天地之大本” 毛泽东自幼喜读史书,爱做史论文章。通过钻研历史,他不但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了思想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早在韶山读私塾时,他就读过《左传》、《史记》、《通鉴类纂》。 1912年他进入一师后,认真阅读了《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等古籍。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纵览其一生,学而不厌,发愤著书,在哲学上殚精竭虑,其著名的三论——《认识论》、《实践论》、《矛盾论》正是他探求 “天地之大本”的明证。而他领导中国革命建立独立自强的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业绩也正是他发挥其“至伟至大之力”的结果。 毛泽东的修身,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修养,而且十分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他认为,人和实践都是无字天书。通过实践,能够增长知识,并且能够变革现实,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因而这不仅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而且能够使人获得智慧,使人格得到升华。 P33-36
延伸阅读:
临漳:“读书展示周”展风采 开展演讲100余场 2011-08-22 21:34  “全员读书”塑造一流团队 2011-07-25 00:00  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表彰先进 2011-07-23 00:00  江西全省读书博文大赛获奖名单揭晓 2011-07-21 20:36  成都成华:作家阿来与干警谈“读书” 2011-07-15 00:00  [党史开讲]敢跟毛泽东拍桌子的将领彭雪枫 2011-07-08 08:12  怀柔10名“读书状元”出炉 高寿状元年逾八旬 2011-07-01 13:16  给校长一个读书的空间 2011-06-23 00:00  6位读书达人本周角逐10万元大奖 2011-06-22 00:00  毛泽东提出“七一”作为党的生日 2011-06-2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