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系统:东北抗联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23: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发生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抗争,不畏牺牲,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持久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创造出永垂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东北抗日联军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充分表现出了对数对祖国、对人民赤胆忠心,对敌人深恶痛绝的爱国主义情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优秀品格。这种情怀、气概、精神和品格的高度概括,就是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在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中产生的。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主要包括:一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主张和号召。三是派大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奔赴各地,发动士兵、工农群众,组建党领导下的抗H武装。四是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广泛开展旨在获求民族解放的反侵略的战争,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以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周保中、张寿筏、冯仲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抗联指战员,在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伟大实践中,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顽强战斗的姿态,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其丰富内涵主要包括:◎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1.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即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抗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号召广大民众组成东北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投身抗日斗争,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奋起抗战,勇赴国难,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东北抗联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国家墨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后,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就使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地投人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东北人民则更是责无旁贷,直接投入到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支持下,东北的爱国官兵,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自觉地行动起来,群起抗日,自发地组织起人数达30余万的大规模的义勇军抗日武装,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给日本侵略者以当头痛击。义勇军斗争失败后,不甘屈服的东北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纷纷加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主动站到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历次反侵略战争大都是局部的,或者局限于部分地域的部分中国军队的行动,或者是部分群众自发的反帝斗争,只有抗日战争,全中华民族实行了总动员,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同火山一样爆发,达到了空前的广泛程度,“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就是对这种广

  泛性的生动概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反蒋抗日的爱国主义浪潮。在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洪流,演绎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的活剧。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起,广大人民群众就纷纷投人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北平、上敝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工人、学生及市民纷纷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发通电要求国民政府实行武装抗日。在东北,各阶层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形式的抗El队伍,奔向抗El疆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Et游击队,不仅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青年学生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放弃劫掠生涯的绿林好汉和东北军爱国官兵,更有一些毁家纾难的有产者和弃官不做的上层社会人士。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经济地位迥异,但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了人民的解放,他们毅然携手奔赴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三是在党的抗Et统一战线旗帜下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组织性。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可谓内灾频频,外祸不断,抗EI战争前的旧中国,更是处在封建统治、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此前,无数仁人志士,徒有一腔热血,没有也不可能组织成强大的反抗力量。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情形就不同了。面对残暴的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号召下,爱国热情不仅空前地爆发出来,而且被前所未有地组织起来。在东北,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成为东北人民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东北各阶层人民、各种抗日武装统一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党组织和它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从东北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武装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汇集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共同向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武装斗争。2.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即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条件,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勇猛杀敌,出生人死,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之根本,力量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所创辉煌业绩的集中体现,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坚强基石。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坚持斗争到最后,直至获得民族的解放,靠的就是这种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困难。因此说这一精神是东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为我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

  东北抗联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敢于斗争、一往无前的坚定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遭受的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彻底实现民族革命的坚定性。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有数不清的各自为战的抗日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他们的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千人,但其成分极其复杂。从政治上看,这些队伍都有爱国意识,但他们本身很难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加之复杂的内部原因,到最后绝大多数都遭遇失败。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明确政治纲领、坚定意志的东北抗日联军,才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英勇抗击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并坚持14年之久,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这充分体现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战胜El本法西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斗争、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

  日本法西斯在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残酷殖民统治,在敌我力量对比异常悬殊的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不断遭受日伪的疯狂“讨伐”,经常陷人极为困难的境地。尤其在1938年以后,孤悬敌后的抗日联军,在几十倍于己的强大敌人面前,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甚至难于维持最低生存条件的情况下,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但所有这些都没有使他们被吓倒和屈服。他们抱着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始终高举抗El的旗帜,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坚持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北抗日联军正是凭着敢于斗争、一往无前的精神,才能战斗到最终日本侵略者彻底失败并迎来世界和平的曙光。

  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经历的曲折性。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长期的斗争中,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其间经历了失败——胜利——再失败——再胜利的复杂过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一、党的组织领导薄弱。受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l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北方会议”上,不顾东北已经变成日本殖民地的事实,要求东北党组织在进行抗日斗争的同时还要建立红军、苏维埃,开展土地革命,致使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走了一段弯路。l933年1月26日,中央发出新的指示后,东北党组织放弃了土地革命的任务,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集中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使反日斗争走向正轨。1935年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后,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转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领导。中共代表团在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中曾取得一定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撤销了中共满洲省委,使东北各地失去了统一领导,而中共代表团又驻在莫斯科,远离东北,鞭长莫及,对东北的领导时断时续,后来竞断而不续。其对东北的抗日游击运动的指示中,也存在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成分,甚至存在一些脱离实际的错误主张,如“抗日反满不并提”,对日伪“集团部落”政策不公开反对,怀疑满洲省委有奸细等,导致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队伍中出现了混乱。二,党内错误斗争,削弱了自身的实力。从l937年1月开始,围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及补充指示信中提出的斗争方针、政策、策略,吉东、北满(临时)省委和北满党组织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严重的分歧,互相指责对方为“左”倾、“右倾”。这一争论,在反“讨伐”斗争最为紧张的时刻也没有停止,一直延至1939年,并且演变为党内斗争。争论的结果,有的被指责为反党、反中央,有的被怀疑为奸细,一些人被开除党籍、撤职或降职,党内的团结遭到破坏。加之各部队间缺乏统一指挥机关的领导协调,相互间不能很好地配合,不能协同作战,以致各自为阵,最终导致战斗力严重下降。三,敌人力量强大,统治严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了扑灭东北熊熊的抗日烽火,向东北增派大批兵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关东军急剧增加,最多时达70万(号称百万)。除此以外还有大批伪军、伪警察。敌人不断强化日伪统治机关,加强对抗日部队的镇压。为了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敌人采取剿抚并举、治标治本相结合的策略,采取所谓“匪民分离”政策,大力建立“集团部落”,将群众与抗联强制分离,使抗联部队得不到群众的支援,成为无源之水。四,队伍成分复杂。东北抗日联军是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而组成的武装部队,部队成分较为复杂,其中抗战前曾为义勇军和山林队的占较大比重。由于党内干部严重缺乏,不能派出更多干部到这些部队中从事政治工作。同时,也因缺乏政治工作经验,其间存在忽左忽右的问题。因而这些部队中政治力量薄弱,一些人员特别是领导者的旧思想、旧习惯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在紧要关头,容易最先动摇,以致叛变投敌,使抗日联军遭受重大损失。

  东北抗日联军经历曲折的原因除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战略战术上运用的失误,部队党组织工作不够健全,自然条件的恶劣,等等。东北党组织和党的其他各地组织一样,在艰难曲折的长期斗争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造成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他们遭受多大挫折,始终都没有放弃斗争,始终坚持与敌人战斗,直到迎来中华民族的解放。

  三是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斗争的长期性。东北抗日战争从l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到l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长达l4年,是全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开辟时间最早的,东北抗日联军因而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反法西斯部队中抗敌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支英雄队伍。它比西班牙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早5年,比波兰反对德国法西斯早8年,比苏联反对德亡之际挺身而出,百折不挠,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勇赴国难。赵尚志一生曾三次身陷囹圄,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面对组织的误解他毫不气馁,在屡次遭受挫折、打击、身处逆境时他从不灰心,对党的事业仍忠贞不渝,对民族解放的前途充满必胜信心,对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早l0年。

  中国东北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其战略意图是把它作为日本大陆政策的基地和“生命线”,进而占领全中国,向北进攻苏联,向南实现独占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野心。东北抗战的长期性是容易理解的,主要是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战前,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发展迅速,军队有很强的战斗力,在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经济的崩溃,国土沦丧,民生凋敝。再加上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顺利地占领东北。而且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弱小时期,九一八事变时东北的共产党员还不足2000人。l4年抗战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最多时也不过3万多兵力,敌强我弱,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敌人战斗,其残酷程度可想而知。要取得胜利,必须积累力量,争取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支持。因此,以如此微薄和悬殊的力量与日寇战斗,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3.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

  即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而英勇斗争,广大抗联将士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所体现出的视忠于祖国、捍卫主权重于个人生命、为国捐躯而在所不惜的高尚品格。东北抗联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为了国家主权、民族解放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理想、信念。东北抗联精神就是东北抗日联军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对取得国家独立、维护领土完整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抗联指战员树立起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取得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东北抗联指战员才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而不畏牺牲、出生人死、前仆后继,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杨靖宇将军说过:“党是革命者的生命、灵魂,是革命成功的保证”,“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杨靖宇才能在民族危烈的战斗中,高禹民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军西征部队第四支队长雷炎,是一个勇猛果断、沉着冷静、文武双全的优秀指挥员,打起仗来枪法出众,是名扬全军的双枪手。1939年2月17日晚,雷炎率领70多名骑兵路经海伦县与望奎县交界附近的李老卓屯宿营,由于汉奸告密,遭到近千名日伪军重重包围。雷炎率领战士们英勇抗击,与敌激战一日,毙敌100余人,在突围中不幸负了重伤,终因流血过多,以身殉国。在一次反“讨伐”斗争中,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直属独立旅被敌人包围,旅长于万利多次指挥部队突围均未成功,战友们大都战死,鲜血染红雪地。于万利手端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直到子弹打光。这时他已身负重伤,但宁死不降,为使机枪不落人敌手,他把机枪零件拆卸下来,扔到雪地中,最后自刎牺牲。“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朱德诗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l977年版,第ll页)在东北抗战期间,有上千名东北抗日联军指挥员英勇牺牲,有难以计数的抗联战士血洒疆场,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们的光辉业绩永存。

  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决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外来敌人面前,就表现出了为民族尊严而决不忍受屈辱、决不苟且偷生的崇高气节。在东北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气焰,中华民族的高贵气节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抗联第五军留守处主任、中共吉东省委委员张中华带领留守部队在桦皮沟一带活动时,被大批El伪军包围,他们坚如磐石,毫不畏惧,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恶战。在战斗中,他多处受伤,昏倒在阵地上,当他醒来的时候,已落人虎El。Et军幻想从他口中获得抗联的情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劝降,均未得逞,于是露出狰狞面目,对张中华施以酷刑。敌人先后用上大挂、坐老虎凳、灌凉水、过电、铁钩子烙等刑罚,妄图迫使他屈服,但坚贞的张中华面对酷刑,宁死不屈。敌人气急败坏,将他杀害于狱中。

  抗联名将周保中的警卫副官卓文义,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周保中和战友们安全转移,战至最后,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他被敌人俘虏,被押送到饶河县城。敌人为了得到周保中和部队的活动情况,用尽酷刑想使他开E1。卓文义大义凛然,顽强不屈,一个字也没有吐露。在他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还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战必胜!”后被敌人投人冰窟窿中,英勇就义。

  东北抗联第六军副官黄有,本是汤原县远近闻名的富户,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不惜毁家纾难,将全部财产献给了游击队,烧掉自家的房屋,参加抗联部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在深冬的一天夜里,他带领战士们筹集粮食来到永祥村,被汉奸发现告了密。为掩护战友突围,黄有受伤被俘。敌人逼迫他带路寻找游击队密营,英勇不屈的黄有决定将日寇带进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冻死、饿死他们。他带着大批El伪军行走在风雪弥漫的小兴安岭山林中,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岭又一岭,将敌人带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在一个狂风怒吼、寒气逼人的深夜,黄有趁敌不备之际逃了出来,将敌人丢在小兴安岭深处。敌人没有了向导,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左走右行,经过几天时间,始终没走出来,最后因粮食吃光,700余名日伪军大部冻死、饿死,只有几十人活着出来。黄有被战友救回密营,双手双脚都冻坏了,由于冻伤严重,无药可治,于第二年春光荣牺牲。

  为了美好的信仰,东北抗联广大指战员不惜舍弃小家;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他们不向凶恶残暴的敌人低头;为了坚守正义,他们蔑视敌人,笑对死亡。这种坚贞的英雄气概、崇高的革命品格、令人敬仰的民族气节.永沅佰得我们后人学习.八女投江(油画)4.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即在极端艰难困苦时期,东北抗El联军忍受着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反侵略战争,他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与敌人苦斗周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精神,表现了抗联将士们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奋斗精神。东北抗联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艰苦性。东北抗日斗争是中国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为艰苦的篇章。东北抗联经历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日伪当局为了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抗力量,消灭人民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每年都要集中大批的兵力和大量的物力财力连续进行“全满扫荡”和“区域讨伐”。同时,日伪统治者为断绝抗日联军与群众的关系,疯狂推行“三光”政策,在东北各地建“集团部落”,导致抗联将士经常陷于极为险恶的境地。东北的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时间长,风雪严寒,抗联将士们经常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生存和战斗,被冻得裂肤断指,“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时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敌人的封锁,严禁粮食、服装、火柴、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流人游击区,部队缺粮断水是经常的,无衣无食,只得以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果腹。有时所需粮食和棉衣,也得用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去获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抗日战争是在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历史上罕见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残酷性。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对东北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和极端残暴的屠杀,致使东北的抗日战争异常残酷。日本侵略当局为巩固殖民统治,实现战争目的,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多次大“讨伐”。“讨伐”中采取定期、定点、定线分兵包围和篦梳山林、铁壁合围、陆空配合等战法,致使东北抗日武装遭受严重挫折。日军在军事“讨伐”的同时,还在政治上进行诱降,推行“宣抚”政策,派汉奸、特务对意志薄弱者进行收买,对支援抗联的群众即以“通匪”论处,大肆屠杀——一次就屠杀二三百人乃至七八百人的大惨案不胜枚举。日伪统治者为破坏中共党组织和反日群众组织,多次组织“大检举”。l934年至l942年日伪军在东北就进行了6次“大检举”,小规模的“检举”不计其数,导致大批中共党员、抗日救国会员和地方工作人员被捕被杀,无数抗日群众断送生命。敌人实行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举世罕见,足见日本法西斯统治手段之残暴、毒辣。

  三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复杂性。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因而给中国抗战带来了复杂的局面,东北的抗日斗争也就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点。首先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期间正是中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人侵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却进行疯狂的连续不断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而且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在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方面都有不同。而且,当时党内正在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东北抗El斗争带来了重大损失,导致东北抗日斗争形势的复杂。其次是在东北战场上有多支抗日部队,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又有大大小小的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党和抗联部队如何对待这些部队,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个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当这些抗日武装能够紧密团结、共同作战的时候,东北抗Et斗争就会出现好的形势。反之,就会出现不利的形势和复杂的局面。再次是东北党组织曾由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双层领导。l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被中共代表团撤销后,成立南满、吉东和北满三个省委。缺乏党的统一领导,也未建立起统一军事指挥机关,这必然使东北各地区、各部队之间,由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同而导致分歧和复杂局面的出现。正如1941年5月14日东北抗联训练处临时党委员会的意见书中提到的那样:“东北的敌人是统一的,敌人以统一的军事、政治的进攻来进攻我们,我们则不能够以统一的计划来反击敌人。1938年整个联军及全东北地方党组织之受到严重损折,谁也不能否认党和军队的不统一是其主要原因之一。”5.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下,中、朝、苏人民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一致团结,并肩作战,生死相依,抒写了一篇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团结御侮的英雄篇章。东北抗联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斗争目标的一致性。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大批朝鲜民众不甘忍受日本法西斯的压迫与奴役,流亡到东北。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便成为第二个朝鲜,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都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这样,东北地区的主要矛盾就由阶级矛盾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日本侵略者成为中朝人民的共同敌人。驱逐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便成为中、朝人民共同的斗争目标。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最后驱逐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中、苏两国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同盟国家。在中、朝人民与日本法西斯进行英勇斗争的同时,苏联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给予了有力回击。l938年7月和l939年5月,日本制造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汗事件”后,苏联与东北抗日联军更有了一致目的。东北抗联领导人于1939年末、1940年末召开的两次伯力会议都有苏方代表参加,帮助抗联确定斗争策略,体现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致性。尤其在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的战斗中,中、朝反法西斯战士与苏军一道,英勇战斗,消灭了大批的日伪军,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是紧密团结的合作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朝、苏人民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密切配合,共同战斗,休戚与共,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了丰功伟业。以金日成、崔庸健、金策等为代表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在14年的艰苦斗争中,一直与东北人民并肩战斗。他们勇猛顽强,不畏艰险,功勋卓著,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用鲜血凝成了中朝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武装斗争,对日本进攻苏联的计划产生了严重影响,打乱了它的战略布局,牵制了日军的北上,使日军对苏战略体系,始终不得进展。对此,苏联顾问承认:“在东北,日军被迫留住大量关东军。”(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万成才译,新华出版社l980年版,第47页)共产国际也曾指出:“满洲的游击战起了重大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军阀至今不敢发动反苏的反革命战争。”(《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资料》第2辑,第193页)。同时,在东北抗联斗争进入极端艰苦时期,苏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在指导东北抗日斗争、培养抗联干部、提供军事物资等方面也给予了较大支持和帮助。尤其在东北抗联与苏军正式建立了互相合作关系后,双方联系更加密切。东北抗联教导旅进人苏境野营休整,得到苏军的支持和援助,进行了严格的、正规的军事整训,并经常派出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军事、侦察活动,提供有重大军事价值的情报,为反攻东北作了必要的准备。最后,东北抗联将士与苏军一道反攻东北,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东北获得解放。

  二、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时代条件

  东北抗联精神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严峻的岁月,是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艰苦时期,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抗日将士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顽强、艰苦卓绝地抗击着强大的日本法西斯。东北抗联精神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其必要条件的o1.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的序幕,是其推行侵略性的“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大陆政策”是日本政府制定的为确立在亚洲实现其霸权,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扩张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其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建立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相结合的政府,它是极富侵略性的天皇制军国主义政权。天皇直接操纵军队,成立参谋本部。为使军队成为军国主义的有力工具,日本政府和军部向军队灌输忠于天皇的思想和武士道精神,以天皇的神格权威来树立奴隶制式的军纪,从而奠定天皇制军队的基础。同时,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日本政府还大力扩充军备,军费预算不断增加,至l892年,军费开支竞占国家预算的41%(赵建民、刘予苇主编:《日本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l989年版,第201页),陆海军力量迅速膨胀。这样至l9世纪90年代,明治政权已经完全走上了天皇制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封建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致使国内矛盾不断加剧。另外,日本国土狭窄,物产不丰,经济基础薄弱,原始积累不足。这些原因,使日本很快就确定了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强兵为富国之本”的基本国策,使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军事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吞并朝鲜、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

  根据向外扩张侵略的“大陆政策”,明治政府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侵略与中国唇齿相依的朝鲜。1875年9月,日本军舰侵人朝鲜江华湾,制造了“江华岛事件”。翌年,迫使朝鲜签定了《江华条约》,这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活动。它先于l872年侵占了中国东方海上属地琉球群岛,接着又于1874年侵略了台湾。

  1894年,日本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攫取了中国领土台湾、澎湖列岛,控制了朝鲜,为以后向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东北扩张奠定了基础。l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两国争夺中国东北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俄两国交战,战场却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东北同胞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这场战争,以帝俄惨败告终。此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在东北巩固和扩张其殖民统治,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在东北的驻军总数近3万人。

  1914年8月,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乘机占领山东大部分地区,并制定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日本提出的全面侵华方案,旨在一举独占整个中国,但是其侵略重点,仍然是中国东北。在日本的武力威胁之下,袁世凯政府最终完全屈服,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样,中国东北地区殖民化进一步加深。

  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步伐。l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东方会议”是日本侵略中国特别是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田中义一把会议的精神写成奏折上奏给日本天皇,全面陈述侵略中国的方案,提出了q睢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得略扩张纲领。

  自1929年起,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我国东北三省秘密进行四次“参谋旅行”,实地侦察,制定作战方案。日本的右翼势力竭力向人们灌输“大日本帝国万古不易”,“天皇万世一系”,“日本为世界中心”的军国主义思想,煽动战争情绪。1929年末至1930年初,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冲击日本,工人失业,商人破产,农民备受残酷剥削,难以生计,罢工遍及全国,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一方面强化法西斯统治、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急于从扩大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他们加紧从舆论、组织、人事、经费、兵力部署等方面,进行侵华战争的准备。l931年3月,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在对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的讲话中说:“满蒙对于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经济生活有很深的特殊关系”,“满蒙的资源是很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单靠外交的和平手段,归根结蒂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l991年版,第8页)不久又说,他们的目的,毫无疑问是把满蒙变成日本的领土。

  与此同时,日本又处心积虑地在我国东北制造了“龙井村事件”、“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等,侵犯我主权,屠杀我居民,为武力进攻我国东北寻找借口。

  在经过多方策划和预谋后,l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派兵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炸毁铁路,然后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幻想通过国联出面调停解决问题,结果日军迅速扩大侵略战争规模,在四个半月的时间即占领了东二tlS.省。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制的伪政权“满洲国”成立,将东北三省的3000万同胞置于黑暗的殖民统治之下,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日本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进而侵占整个中国和东亚大陆,与西方列强争霸世界的计划的开始。它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警醒了中华民族,使中国人民空前地团结、凝聚到一起,奋起抗争。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也室中国入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开端。2.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东北地区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在这一地区,东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抗日武装为主体,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反对日伪统治,坚持艰苦卓绝斗争,消灭了大批的日伪军,培育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和基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先决条件。中目共产党自创立始,就十分重视东北工作,在1921年派罗章龙前来考察工人超动和建立党组织的环境条件。1923年10月,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党组织。虞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成立,到1945年10月东北党委会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移交组织关系,经历了22年的艰苦斗争历程。东北地区党组织镄导东北人民参加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武装斗争。在此期间,虽然一度与党中央联系中断,但东北墙区党组织依据党一贯的抗日反满方针,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领导抗日联军进行英勇斗争。东北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北党组织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全国其他地区、省份相比较早,在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中间几经遭到破坏,但又逐渐恢复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中断。l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成立,负责人陈为人。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区委派吴丽石来东北从事党团组织的整顿和发展工作,建立了中共哈尔滨特支。l926年春,哈尔滨特支扩建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书记吴丽石,组织委员高洪光,宣传委员海涛。北满地委隶属中共北方区委领导,10月以后直属中央领导,吴丽石为中央驻东三省特派员兼任北满地委书记。l927年10月,中共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东北三省各地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标志着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同年底,党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全东北共建有支部30余个,党员总数273名。l928年10月,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改为中共满洲省委。刘少奇、李子芬、林仲丹、陈潭秋、张应龙先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0年,根据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原则,在东北的朝鲜共产党员加人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党员数量有较大增加。至1931年初,全东北党员约有2000余名。

  九一八事变前夕,随着日本武装侵略东北的威胁日益严重,中共满洲省委即积极领导东北人民开展反日活动,并和中共特科驻东北人员一道做了许多侦察日本军事行动、日蒋勾结阴谋的秘密工作,及时将所得情报报告中央,为中央在日本武装侵略东北的事件爆发时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宣言,号召并领导东北人民投人到反抗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在哈尔滨,中共北满特委和哈尔滨市委组织党团员,发动工人、学生和市民进行反日斗争。阿城、珠河(今尚志)、宁安、密山和东满各县以及磐石、海龙、吉林、长春等地广大群众,在党团员的宣传鼓动下,都积极行动起来,响应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日斗争。12月底,中共满洲省委再次遭到破坏,省委机关由沈阳迁至哈尔滨,中央派罗登贤任省委书记。新一届省委组成后,立即采取措施,动员工人、农民、学生、妇女和失业贫民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反日组织,发动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工人集中的城市进行反日罢工斗争,并派出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反帝同盟会员到抗日义勇军中去,协助和支援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3年春,义勇军各部相继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把创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相继成立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举起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旗。

  在中共满洲省委的具体领导下,各地游击队的反日斗争迅速开展,游击活动区域逐渐扩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活动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广大地区,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此期间,各地党组织克服了因“北方会议”、“左,,倾错误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地根据东北的实际调整政策,纠正了一些“左,,的做法,使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同时,根据1933年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贯彻执行党的抗Et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团结各种抗日武装,共同进行抗日斗争。《一?二六指示信》的执行,有力地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形势的开展,出现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核心的抗Et游击战争新高潮,抗El大军迅速发展壮大。

  1936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撤销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南满、北满、吉东三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2月2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同年6月,中共南满省委建立。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建立。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建立。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编成东北抗El联军l l个军。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抗日战争的战略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后方基地,东北抗日战争成为全国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配合全国抗战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战略任务。中共南满、北满、吉东三省委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消灭了大批的敌人,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1938年下半年,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进人极端艰苦时期。抗日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绝大多数被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和抗联将领英勇牺牲,各部队大量减员,中共地下党组织也被敌人破坏殆尽。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受挫的原因主要是敌人的过于强大,自然条件的极端恶劣,与党中央断绝联系而导致党组织内部思想混乱等。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受挫的严峻局势,使东北各省委和抗联部队更迫切需要中共中央的领导,他们曾多次派人与中央取得联系,但均未达到目的。

  1940年1月,东北抗联领导人进人苏联,与苏方共同在伯力召开会议。会议对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确定了新形势下的斗争方针、与苏联远东军建立了合作关系等。

  1942年9月13日,“中共东北党委会”成立。“中共东北党委会”的成立,使东北抗联各军留下来的中共党员、干部统一组织起来,这对于保存抗联部队,整训部队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东北党组织在日伪当局残酷镇压、破坏下,始终高举伟大的革命旗帜,长期坚持领导东北民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极端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一直坚持领导东北人民和军队进行抗日斗争,直到最后胜利。其根本原因是有东北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以及广大共产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那种为了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的崇高革命精神,那种始终心向党中央、心怀伟大祖国的高度党性原则。东北各级党组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以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的具体斗争实际相结合,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抗日民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之所以能够形成的先决条件。

  第二,东北广大军民的优秀品质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内在因素。东北人民有着光荣的反帝斗争的传统。从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到l904年发动在东北同沙皇俄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争;从l931年发动侵占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一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在半个世纪中,日本帝国主义把我国东北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残酷地实行军事法西斯统治,掠夺劳动力、资源,推行奴化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极为深重的灾难。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东北人民的英勇反抗。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开始,东北人民就站在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前线,对日本帝国主义数十年的野蛮侵略进行了不断的斗争,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延绵不断。

  九一八事变前的几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动的日益加紧,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亦日趋扩大而深人。东北国民外交协会的组织遍布东北三省各大城市,该组织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有力支援了地方政府。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深人全省各地,宣传抗日,抵制日货。辽宁省拒毒联合会则经常揭露日本人在东北开设烟馆、贩卖毒品的阴谋,没收、烧毁日本人从其他国家偷运来的毒品0 1925年震撼全国的“五卅”运动爆发后,东北地区的各界群众展开了规模空前、组织严密、声势浩大的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几年中,东北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抗日爱国运动,形成了一次次高潮,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从而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抗日民族自卫斗争准备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如人无人之境,东北很快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然而,富有反抗精神的东北人民并没有屈服,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的爱国官兵还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以及地方官吏、士绅和绿林队伍等,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掀开了大规模武装抗日的帷幕。他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汇集成一股股抗日洪流,仅半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30余万,活动遍及百余县,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抗击。以马占山、唐聚伍、邓铁梅、王凤阁、李杜、王德林为代表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首领,不畏强敌,抱定拼死救国的决心,主动攻击敌人,到处袭击日伪。在江桥抗战中,马占山率领当地军民重创日军,歼灭l400余人,接着又在三间房战斗中打死日寇700余人。据统计,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近两年战斗中,各地义勇军作战达200多次,攻克县城40余座,使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另据巴黎《救国时报》载:“日伪官方的报告称,自‘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三年二月止,日满军伤亡总数为6541名,平均每月讨伐义勇军l50多次,阵亡官兵73人,日军死尸每月由满洲经神户运回日本者平均为50具。”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以及义勇军自身存在的弱点,这一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很快就失败了。东北义勇军抗战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就解体了,但他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

  东北义勇军抗战失败后,在东北人民最痛苦无望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勇敢地肩负起组建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和领土的历史使命,独立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决心收复一切失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东北抗日联军从它的前身几百人的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开始,就向日本法西斯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至全国抗战爆发前,东北抗日联军与敌交战上万次,袭击城镇百余座,游击活动遍及70余个县境。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东北的各界人士纷纷加人到抗日斗争的行列,东北抗联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对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在全国抗战形势的鼓舞下,主动出击,在白山黑水之间纵横驰骋,到处打击敌人。尤其是在东北抗日斗争最为艰苦、遭受重大挫折之时,仍英勇顽强地坚持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牵制和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关内的抗Ft斗争。

  在严酷的斗争中,以抗日将领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赵尚志、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李学福、柴世荣及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冷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顽强奋斗,英勇不屈,毅然献出宝贵的生命,用鲜血.和生命在白山黑水间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正是有了东北广大军民万死不辞、一往无前的奋斗意志,有了忠贞刚烈、威武不屈的优秀品质,才有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取得毙伤日军18万余人的战果,创造了牵制日军70万的奇迹,并最终取得收复东北的最后胜利,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第三,东北特殊的自然环境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客观原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著名记者穆青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在晋西北吃过黑豆糠米,在冀中钻过地道。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导。但是,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批伟大的民族脊梁,依靠他们拼死的抗争精神,才免遭灭亡。”

  东北抗联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产物,它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特殊的艰苦斗争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长期战斗和生活在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丛山密林里,足迹踏遍东北大地。抗联将士不仅要与残暴的日本法西斯进行殊死战斗,而且还要与影响其生存、发展的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

  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而寒冷。在长达半年的冬季里,缺乏御寒衣鞋的抗联战士们经常在零下30~40度的天气里,风餐露宿,行军打仗。为此,在寒冷的日子里,有无数抗联战士被冻伤、冻残,甚至被严寒夺去生命。抗联老战士单立志曾回忆道:“在1939年那一年,我一个冬天都没有棉衣穿。晚上睡觉时,在大雪堆里挖个坑,架上松木烧,每天就靠烤火活着。向火的一面烤热了,背火的一面早冻透了,就来回翻着面地烤。在长期的严寒摧残下,一大部分年纪稍大的战友都被冻死饿死了。人是先从脚往上冻,最后脑袋都冻坏了,走着走着抱着树就痴呆了,还有知觉的人让我们给他一枪,可是谁能忍心给他一枪呢,只能活生生地看他冻死……”

  在日本侵略者的“讨伐”和严密封锁下,战士们经常处于缺粮断炊的境地,只得以山果、野菜、草根、树皮充饥。为了夺取粮食,往往动用武装,用战士们的鲜血去换取,可以说一滴血换一粒粮食都不过分。有不少战士因无粮人口而被活活饿死,遭此命运的人数甚至比战场上伤亡的人数还多。周保中将军曾讲过:在一次战斗转移中,有十几个重伤员无法行动,他们怕连累部队,就主动要求留下来。于是就找了一个隐蔽的山洞,留下一名炊事员和一名卫生员及一些粮食,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养伤,待部队回来时再接他们。然而,由于敌人的残酷围剿,形势变得极其严峻,部队没有及时回来接他们。日后待部队回来找他们的时候,只见山洞里伤员们有的死在铺上,有的死在锅台旁,锅里没有一粒米,只有一锅黑糊糊的稀汤。炊事员也倒在附近的水沟里,扁担水桶都在身边不远的地方,显然是因为挑水饿死在那里。有个战士当场点了人数,发现一个不少,他们一个个都是被饿死的。于天放在他的著述中也提到过:抗联第二路军某支队一部,奉命由饶河县去穆棱县境内,破坏敌人的铁路交通,扰乱敌人的后方。当部队行至双鸭山附近时给养断绝,并与敌人发生遭遇战。战士们与敌人且战且退,接连五六天没有吃到粮食。由于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疲劳作战,战士们体力不支,副大队长李呈祥、战士智国龙(朝鲜族)和鲁道才三人被活活饿死。

  比天寒和饥饿更为险恶的是日本关东军的残酷讨伐。东北抗日联军被日本侵略者视为心腹大患、“满洲治安之癌”。为了能够维护其殖民统治,彻底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日伪统治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治安肃正”讨伐抗联的计划,采取“归屯并户”、保甲连坐、烧光杀光等种种灭绝人性的残暴手段,动用大批兵力进人深山密林,采用“分兵驻守、随时出动”和“分进合击、穷追搜捕”等战法,还组成“挺进队”、“搜索班”等各种名目的“讨伐”部队,搜索抗联部队,一旦发现踪迹,就会“像壁虱一样叮住不放”。由于日军兵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与敌人每交火一次,部队都要连续不停地奔走上百公里,以摆脱追击。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东北抗日斗争形势日趋恶化,抗日游击区域不断缩小,东北抗日联军许多指挥员相继牺牲,无数名抗联战士于频繁战斗、饥寒交迫的险恶环境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战死;也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在10多年的时间里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他们却坚持了14年,歼灭了大批日伪军。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英勇献身的东北抗联精神。”三、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

  在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精神。

  在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培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在长征时期,我们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和正确的革命方向,冲破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联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理想。

  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科学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被确共产党人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西柏坡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完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战略决战,完成了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战斗在重庆红岩村。他们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深怀民族大义,不怕流血牺牲,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实际行动捍卫、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与这些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同样彪炳史册的是,在东北抗El战争中,以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日本殖民地和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里,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抒写了民族抗战史上不屈的英雄篇章,培育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14年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战争所培育的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东北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岁月中,坚定的理想理念、浩然的民族正气、坚强的不屈意志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东北抗联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一样,都是在艰苦斗争夺取政权的年代诞生的,具有明显的共性。它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东北人民处于被奴役和压迫之中而奋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因而在中国革命精神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东北大批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面对民族危机,誓死不当亡国奴,掀起全民抗El热潮,奋起抗击,捍卫家园。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沉重地打击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使日伪统治者El夜不得安宁。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英勇顽强的不屈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哪里有日本侵略者,就在哪里展开战斗。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以血肉之躯英勇杀敌,血洒疆场,为民族的解放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不畏艰苦的高尚品质。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东北抗日联军不仅要同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搏斗,而且还要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此,许多抗联将士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也有许多战士被严寒和饥饿无情地夺去了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残酷条件下,他们英勇坚持了14年,直至东北彻底解放。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意识。在生死存亡之际,东北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论青年壮年男人女人,都投人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他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东北抗联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当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有着强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如今,革命战争年代早已成为过去,但东北抗联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作为一种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必将与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