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丧事和尚念经视频:万庆良在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4:56:16
万庆良在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坚持科学发展 牢记执政为民

    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2月24日)

    万庆良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广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广州成功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和“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核心任务,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圆满完成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广州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每年近千亿级增长,2010年突破1万亿元。预计今年超过1.23万亿元,5年翻了近一番;人均生产总值9.54万元,是2006年的1.4倍;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总收入3985亿元,年均增长18.2%,速度效益更趋协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快速发展,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有力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指标任务。

    “两个亚运”圆满成功精彩。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举全市之力精心筹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精彩绝伦、赛事运转顺畅有序、安保维稳万无一失、服务保障周到细致、筹办工作廉洁高效,高标准、高水平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大幅提高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极大增强了市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两个亚运”给广州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的广州亚运经验,凝炼的“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激励广州人民勇于迎接新挑战、不断创造新生活。

    城市环境面貌实现“大变”。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历经13年艰辛努力,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按照“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要求,全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空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人居环境和无障碍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到2010年一大变”目标全面实现。提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发展水平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世界前列,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内首个“无马疫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世界水资源论坛水环境治理奖第一名和国际可持续交通奖,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预计市本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年均增长12.4%。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创建“名镇名村”,实施“一区带一镇、名企帮一镇、百企助百村”帮扶战略,推动北部山区贫困镇村大发展大变化。扶贫开发“双到”和“双转移”工作成效突出。积极推进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援建新疆喀什疏附县工作开局良好。全力支援汶川县抗震救灾,提前半年圆满完成支援威州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受到中央表彰。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实施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重组,重组广州银行,改制成立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解决地方金融机构历史遗留问题。创新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和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打造城乡社区“幸福港湾”。外经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内外重点城市开展“新广州·新商机”推介活动,促成一大批项目落户广州。中国留学人员交流会成为全国留学人员交流的第一品牌。积极拓展对外城市交流,成功举办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广州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更大改善。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制定实施“惠民66条”及17条补充意见,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市本级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3.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城乡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前完成8.5万套保障房筹建和7717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任务。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和“爱心广州”称号。平安广州建设深入推进,以“人屋车场”整治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年均下降9.4%,市民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高。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开展市、区(县级市)、街(镇)领导干部公开大接访活动,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被评为首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建成广州塔、花城广场、海心沙亚运公园等一批城市新地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得到加强,被评为“最中国文化城市”。圆满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文体盛会。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民主法制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实施《中共广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完善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创新发展。制定实施《广州市开展法治广州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司法公正有效彰显。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港澳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共建有新进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广泛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组织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我市现有基层党组织2.4万个,五年发展新党员9.2万名,目前在册党员55.4万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顺利完成区、县级市和镇、村(居)集中换届。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党的人才工作成效显著,老干部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途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认真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和“机关服务年”活动,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强化拒腐防变教育,着力健全权力运行风险防范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具有广州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

    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能够经受复杂局面的严峻考验、取得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历届市委和老领导、老同志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亲密合作,离不开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国朋友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兄弟城市和地区、驻穗部队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共广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同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你们为广州发展付出的艰辛、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广州史册,永远为广州人民传颂!人民的口碑就是永远的丰碑!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回顾过去五年的风雨征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办好广州的事情,加快广州的发展,必须始终做到:

    坚持敢想会干、勇创一流。五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统筹谋划,积极推动思想大解放,敏锐抓住发展新机遇,敢想敢为、敢做敢当,坚持办亚运办城市相结合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三旧”改造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金融、水务体制、城市投融资、社区服务管理等改革创新,创造了一流业绩。实践启示我们,敢想会干是广州发展最重要的法宝。进入新阶段,必须继续保持敢闯敢试的胆识气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增创新优势、实现大跨越。

    坚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五年来,面对各种风险困难,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扬民主、汇智聚力,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成功化解2008年广州春运公共危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成功精彩举办“两个亚运”,以超常规速度推进治水工程。实践告诉我们,团结奋进是广州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凝聚民心,一往无前、奋力拼搏,不断夺取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坚持开放包容、共赢发展。五年来,我们立足改革开放前沿优势,以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城市发展,深化穗港澳台交流合作,积极引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推进跨省区域合作,在国际国内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加速融入世界先进城市体系,开辟了开放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再次证明,开放包容是广州最宝贵的城市品格。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传承发扬开放包容的精神,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开展一切互利互惠合作,更好地服务全国,大步走向世界,实现共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民生。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帮扶北部贫困山区大发展,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共享幸福广州。实践昭示我们,造福民生是广州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惠民,努力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广州发展夯实最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坚持从严治党、永葆先进。五年来,我们增强党建“主业”意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广州科学发展。实践雄辩证明,党的建设是广州发展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更好担当起执政一方、发展一方、造福一方的责任和使命。

    推动发展永无止境,造福人民永无止境。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亟需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差距;转型期矛盾增多,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任务更加繁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作风漂浮,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幸福广州的美好蓝图

    今后五年,是“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的攻坚阶段。我们要把广州的发展置于世界先进城市坐标系中,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广州发展的战略定位,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意识谋划广州发展的新蓝图,用智慧的思想、开放的胸襟、勤劳的双手、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启广州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一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更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使命感。紧迫感来自于我们面临的新机遇。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入实施,为广州全面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国际化水平带来了新机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转型发展的意愿强烈,为我们率先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带来了新机遇;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港澳台合作纵深推进,南沙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新广州知识城加快发展,亚运效应持续释放,为广州在更高层次上谋划新发展、增创新优势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党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更好地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危机感来自于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新挑战。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同时,广州作为特大城市,正处于率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城市扩张、人口增长与资源承载有限、环境容量不足的新挑战,面临传统拼汗水、拼体力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拼知识、拼科技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挑战,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建设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要求不相适应的新挑战,面临民生需求日益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新挑战,面临现有的体制机制与率先转型升级不相匹配的新挑战。使命感来自于我们肩负的发展重任。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得好不好、快不快,能不能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事关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直接关系全体广州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常怀进取之心、常谋应对之策、常思富民之举,把困难踩在脚下,把机遇抓在手中,把责任担在肩上,坚决摆脱传统路径依赖,铁定决心率先转型升级,再谱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牢记执政为民,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全力实施“八大工程”,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率先加快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城乡一体为重点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以南沙新区为标志的新城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科学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综合发展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人才聚集效应日益明显,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市环境优化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品牌更加响亮,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初步建成,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更趋完善。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水平不断提高,岭南文化和城市精神传承发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迈上新台阶。

    ——市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劳动者充分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和谐安宁,人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现代城市治理结构更加优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法治广州进程加快,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平正义更加彰显,科学发展活力迸发、动力增强。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更加凸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党风廉政建设明显加强。

    贯彻落实总体要求,实现奋斗目标,必须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与广州实际结合起来,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路径,创新发展举措,再创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实现奋斗目标,必须创新城市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广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幸福生活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贯穿于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创新实践。必须大力发展以低碳技术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夯实城市经济基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进。必须加快推进信息革命和创新驱动相融合,构建以智慧元素、创新元素、知识元素推动发展的城市新形态,打造高品质城市。必须努力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推进“三个重大突破”。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是推动广州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科学统筹谋划、明确主攻方向,强力推进12类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必须突出发展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大力发展15类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必须明确功能定位、错位互动发展,强势推进27个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新引擎新动力。

    实现奋斗目标,必须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一是产业提升工程。全力打造战略性发展平台,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时尚创意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科技创新工程。完善开放型城市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集群,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率先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三是城乡一体工程。以城乡一体、共同富裕为目标,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功能提升,加强土地储备,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是生态环保工程。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环境、空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废弃物处置与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一批生态建设项目,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文化引领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魅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软实力。六是人才集聚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开展“人才特区”试点,整合提升“留交会”功能,突出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统筹推进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创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新局面。七是民生幸福工程。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工作理念,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秩序,彰显公平正义,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和谐感和幸福感。八是党建创新工程。创新党建工作理念、方法和制度,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开展固本强基、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坚信,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广州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为全国和全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三、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突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发展壮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9类优势主导产业,优化“广州服务”,壮大“广州制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明创造,扶持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广州创造”。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创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提升“广州质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叫响“广州标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振兴广州“老字号”。加快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鼓励业态创新,丰富“千年商都”现代内涵,扩大“广州价格”影响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做大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扩大内需,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切实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培育新型消费热点;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强度,突出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领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内生增长。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促进形成低碳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减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实施低碳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加大“三旧”改造力度,继续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和“双转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工业、电力、交通、建筑行业减排和低碳化。推进技术进步减碳,大力开发应用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立低碳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减碳,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消费减碳,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启动创建一批低碳城市综合体、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

    加快建设智慧广州。加强智慧城市设计,构建智慧城市“树型”结构,推进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五个一”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宽带信息、无线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供水、智能供气等工程,建设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国家信息通信枢纽,植好智慧城市“树根”。组织实施重大智慧技术攻关,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高端软件、智能终端、智能处理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养好智慧城市“树干”。做大做强智慧产业,培育发展名牌智能产品、新兴智能产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智能港口、智慧金融,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和亚太地区电子商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智慧型产业群,壮大智慧城市“树枝”。推广智慧应用服务,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一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和一批智慧社区、智慧乡村试点,推进电子政务服务、城市智能化管理、智慧民生服务,探索创新网络管理服务新模式,打造“网络商都”,培育好智慧城市“树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推进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科学谋划、统筹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发展协调、带动力强的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推进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和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建设,形成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加快建设中部中央商务及文化产业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西部现代商贸和文化产业区、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化临港经济区、北部临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产业区,提升产业集聚化、集群化、集约化水平。

    四、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宜居优先、城乡一体,创新规划理念,强化规划调控,突出内涵提升、功能完善,推动城市空间集约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精细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战略,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三规”有机衔接,重点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打造两个新城区、建设三个副中心,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更加注重内涵提升,突出完善高端服务功能、提升国际大都市品质和形象;外围城区更加注重功能完善,突出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发展能力、带动镇村共同发展。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集中力量推进空港、海港、信息港、铁路主枢纽、陆路交通、能源保障、环境保护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组团之间内外衔接、线网合理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建设南部、东部和北部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水、电、气等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深化城市建筑设计,建设一批彰显岭南文化元素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城市建筑,依法保护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复兴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塑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突出构建以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城市信息体系,形成信息化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大力倡导和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依法整治违法建设,加快城乡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打造现代化美丽乡村。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建设富裕、整洁、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乡村,推动城乡生活互动互补。统筹城乡规划,推动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突出抓好村庄布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实现城乡规划无缝对接、全域覆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水利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统筹城乡建设与管理,全面开展村庄整治,打造一批“名镇名村”,建设独具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都市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建设连接北部、东部、南部地区的高快速路网,大力推进中心城区连接从化、增城及花都、南沙的轨道交通建设,构筑高效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镇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创新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强化“造血”功能,推动北部山区加快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开展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推进城乡土地利用、户籍改革、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努力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全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构筑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绿色家园,打响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城市品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按照“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要求,持续推进以空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人居环境和无障碍环境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发展城市环境面貌“大变”成果。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铺开,五年初具规模”的要求,以区(县级市)为主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优化区域生态布局。大力完善以绿道网、生态景观带为重点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集中展示“花城”风貌的景观新亮点,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彰显岭南园林特色,提升广州“花城”和“绿城”魅力。坚持治水与造湖、建景与人居相结合,在河涌综合整治中凸显水文化内涵,打造珠江、增江、流溪河、滨海岸线景观,推进一批湖泊建设、河涌整治、沙滩泳场等项目,构建水清岸绿、碧水环绕的城市生态水网体系,建设“生态水城”。

    全力推进以南沙滨海新城为标志的新城区开发建设。把南沙开发建设作为广州的“一号工程”,坚持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核心理念,注重创新发展、错位发展、互动发展,推动岭南文化、水乡特色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培育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高地,打造中国新型城市化典范,使南沙成为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核心枢纽。加快东部山水新城开发建设,以知识城、科学城为内核,依托东部山水自然形态,高标准规划建设宜业宜居、创新引领的东部山水新城。大力推进花都、增城、从化等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镇村协调发展。 五、精心打造文化发展高地

    铸造城市精神之魂。着力培育现代城市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广州亚运精神,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建设广州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着力发挥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开展“崇尚道德、诚信广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戒浮躁、比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坚持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拓展活动内容,完善常态机制。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社会志愿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着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提高社科理论研究水平。推进传媒阵地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化舆情研判中心,加强新闻宣传和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发挥舆论在弘扬正气、扬善抑恶和道德伦理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均等化、优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一级标准配置街道和镇文化站,推进社区、村“五个有”文化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等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一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级示范区和全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先行点。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推出一批体现时代主旋律、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

    打造文化创意之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强化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巩固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和版权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网游、多媒体广播影视、数字娱乐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名牌带动战略,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城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知名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继续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羊城国际粤剧节和中国(广州)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等重大文化活动,打造广州演艺产业名牌,提升广州文化影响力。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科理论名家”、“新闻采编名家”、“文化艺术名家”等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修缮“团一大”等革命旧址,保护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十三行”等传统商贸文化,大力发展现代都市文化,用好亚运文化遗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广府文化核心区,推动广府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互动发展,与时俱进弘扬岭南文化。全面编制各级文物保护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功能区,保护开发利用传统历史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特色商业街、老字号、古村落等非文物保护单位。大力扶持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美术发展,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现代城市文化形象,构建城市文化现代传播体系,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大城市宣传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广州风格的城市名片,扩大“千年羊城、南国明珠”和“亚运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

    六、矢志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完善就业促进和创业鼓励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突出抓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加强基础养老金统筹,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管理、可转换衔接,推动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同步增长的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适度合理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完善以租为主、多方参与、更加普惠公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城市人口向农村人口、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社区教育,大力扶持农村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创建“广东省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基层医疗设施,充实基层医疗队伍,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科学开发利用亚运场馆,加强“无马疫区”管理维护,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积极发展科普事业,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关爱困难群体,提高福利机构保障标准和水平,建设“爱心广州”。

    打造城乡幸福社区。加强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深入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加快建设街道“一队三中心”,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完善社区服务管理资源配置,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一站式”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大力开展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理顺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权责,构建镇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工作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着力深化基层多元化服务改革创新,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不断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入户”政策,逐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外来务工人员覆盖,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积极构建和睦相处、邻里相帮、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和谐邻里关系,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全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推进视频监控网、社区防控网、街面巡逻网、内部单位防控网的建设和应用,规范发展群防群治队伍,提高社会面整体防控能力,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注重在法制框架内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提高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七、充分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推动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提升城市活力。坚持以人才为第一发展资源,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配置流动、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新优势,让各类人才创业发展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有待遇,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现的新局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平台作用,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落实“引进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打造“国际人才港”,汇聚全球各类优秀人才,以人才促进创新能力提升,以人才支撑率先转型升级。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改革焕发城市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简政强区(县级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创新规划、国土、财政等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体现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化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基层发展活力,发展壮大区县级经济。加快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建立国企整合重组平台,形成“大国资”监管格局,培育“航母级”国有企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联合重组和参与国企改革,大力促进科技中小企业和各类微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民营经济。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的权利,促进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发展。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深化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打造广州国际金融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金融平台,深化广州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注入城市活力。深入实施产品品牌化、企业国际化、产业高端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诚信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贸发展新优势,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办事规则和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扩大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能源资源等进口,保持外贸进出口均衡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动招商选资与产业规划并进、与招才引智并重、与优化环境并举,提升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放大“广交会”品牌效应,加强“新广州·新商机”品牌宣传,深化与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大型民企、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突出引进高端项目、高端技术、高端人才,重点吸引世界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使广州成为万商云集、群贤毕至、强企汇聚、名品荟萃的活力之城、时尚之都。创新“走出去”方式,加快实现从市场开拓为主向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转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州本土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全面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全方位多层次深化区域合作。合作增添城市活力。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气魄,大力开拓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南沙实施《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深化穗港澳更紧密合作。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提升与东盟合作水平,深化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合作。发挥我市作为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联合主席城市的优势,全面加强与世界先进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发起并办好“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提升广州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周边区域战略合作,全面推动广佛同城化,加速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推进广佛肇与深莞惠、珠中江城市圈融合发展,带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使广州成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和“双转移”工作。继续大力推进新疆喀什疏附县援建工作。积极探索区域合作长效机制,跨地区建立城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城市战略联盟,拓展城市发展腹地。

    八、大力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拓宽人大代表知情知政、参与决策、依法监督的渠道。大力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完善政治协商规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政民互动模式,积极推动网络问政,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行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完善村民自治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务及经济联社事务民主议事、决策听证、规范管理监督机制,实行村、经济联社负责人财务审计监督制度,全面落实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创建达标。完善转制社区运行机制,加快融入城市进程。全面推进居民委员会直选,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协商制度,提高社区自治程度。推进厂务公开,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团结汇聚社会力量。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认真做好民族、宗教以及侨务、对台、港澳等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汇聚各方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建设幸福广州的强大合力。

    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全面实施“五五”依法治市规划,深入推进法治广州建设。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重点推进加快转型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加强城市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立法,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探索优化司法机关内部职权配置的新途径,深化“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积极发展法律服务,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提高市民法治意识,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九、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和省委政令畅通。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学习考核、学习成果转化等制度,科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考核评价细则,真正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促进党员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各级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

    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以提升领导科学发展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激励机制,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加强干部队伍战略性培养,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努力造就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善于凝聚各方力量的干部队伍。满腔热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大力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党委决策咨询,促进智库行业发展,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深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全面推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党代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质询和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完善党委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务公开,探索基层党内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坚持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投向基层,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学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组织设置,积极探索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楼宇、协会等模式,不断创新基层组织服务载体、活动方式,切实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渗透力和影响力。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完善村居“两委”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适应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推进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羊城先锋行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健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强化干净干事的先进形象。坚持抓好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健全权力运行风险防控机制。突出抓好专项整治,从根本上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坚持求真务实,深入调查研究,坚决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做人民公仆。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广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开拓奋进,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指出,广州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2.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3.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功能区、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区、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

    4.“无马疫区”:全称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指在某一确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马属动物疫病,且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马属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经国家评估合格的特定地域。广州从化“无马疫区”是国内首个得到国际认可的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2010年5月11日,欧盟第2010/266号决议将该区域列入可向欧盟永久出口马匹的国家和地区名录。

    5.“双到”: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6.“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通过“双转移”工作,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7.“惠民66条”及17条补充意见:2007年5月出台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共涉及66条惠民措施,简称“惠民66条”;2008年8月补充制定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涉及17条惠民措施,简称17条补充意见。

    8.“人屋车场”:指流动人口、出租屋、机动车和重点场所。

    9.“退二进三”: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指引导工业(二产)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服务业(三产)进入发展。

    10.“三旧”改造: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是国土资源部与广东开展省部合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的重要措施。

    11.“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都会区是指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北二环以南、萝岗区南部(不包括知识城)、番禺区北部(沙湾水道以北)等;两个新城区是指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三个副中心是指花都、增城、从化三个副中心城区。

    12.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13.智慧城市: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通过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模式,从而构建起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涵盖领域广泛,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

    14.战略性基础设施:对于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包括国际航空枢纽港、沿海主枢纽港、铁路主枢纽、城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信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及新能源、生态设施、环保设施、水利设施、市政设施、文化设施等12类基础设施。

    15.战略性主导产业:引领全局和长远发展,产业基础好、生产要素优、市场空间大、创新能力强、具有较高关联度和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包括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9类优势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

    16.战略性发展平台: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

    17.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五个一”示范工程:指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一城(天河智慧城)。

    18.国家信息通信枢纽:国家通信网、互联网的枢纽节点,主要包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最大的国家国际通信出入口(含电信、互联网)、国家电信骨干网超级核心节点三方面内容。

    19.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创新城、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文化产业基地、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

    20.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交流培养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商务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21.“三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2.社区、村“五个有”文化设施:即有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图书室或农家书屋,有一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有一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

    23.“三雕一彩一绣”:三雕指牙雕、玉雕和木雕,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具有岭南特色的雕刻工艺及其制品;一彩指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一绣指广绣,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

    24.街道“一队三中心”:街道综合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25.“积分制入户”:为在我市就业符合相关条件的非本市城镇户籍外来人员及农民工申请积分入户而制定的政策制度。2010年我市出台《广州市农民工及非本市十区居民户口的城镇户籍人员积分制入户办法》和《广州市农民工及非本市十城区居民户口的城镇户籍人员积分制入户办法实施细则》,依据这两项制度,在广州十区工作的农民工、外来工以及增城、从化两市的户籍人员,在12项入户指标中,积分满85分可提出申请,落户地为房产或就业单位所在地,据此获得广州市居民户口。

    26.“羊城先锋行动”: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转方式羊城先锋行动”、“强班子羊城先锋行动”、“作奉献羊城先锋行动”、“强素质羊城先锋行动”、“惠民生羊城先锋行动”、“促和谐羊城先锋行动”、“抓落实羊城先锋行动”、“重品行羊城先锋行动”、“创品牌羊城先锋行动”。

(编辑: 邱艾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