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念经必保打哈欠:1898年英国人镜头下的老海口(组图)(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3:31

↑海口的椰子树(Palm trees at Hoihow, 1898)在海甸河上泛舟。

  编者按

  文\本刊特约撰稿 辛世彪

  海南大学辛世彪教授珍藏的《英国人镜头下的老海口》,向我们展示了一百多年前海口开埠之际,一幅幅令人惊叹、惊奇的珍贵图片!没有这些图片,今天的人如何想象当年那些最早来自遥远西方的海关官员、传教士以及他们的眷属在海口生活的场景?如何想象他们的浮沉,他们的欢聚乃至最后消失?这些发黄的老照片,告诉我们海口曾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被动开埠、却又成为中国最早接纳欧风美雨的地区之一,那些曾经在海口市郊活动的西方人士,那些最早接触欧美人士的海口人,像电影镜头一般,在老照片中风姿如昨,令人感慨唏嘘……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成为条约通商口岸(a treaty port)。根据《海南省志·海关志》,光绪二年三月初七(1876年4 月1日),设立琼海关,其址在今海口市中山路尾南侧。但是,与当时中国境内的其它海关一样,琼海关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税务司及上层官员都是外国人,只有少数低级职员是中国本地人。

  1898年琼海关的英国人拍摄了一些照片,反映当时外国人在海口的生活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琼海关官员贺智兰的起居室(Hedgeland's sitting room at Hoihow)  贺智兰(R. F. C. Hedgeland, 1874-?),英国人,1897年大学毕业,次年5月进入中国琼州海关。他曾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海关任职,1926年任琼海关税务司(相当于海关关长)。此人精通汉语,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和广州话,保留下大量照片,海口的这组照片,应该是他初到中国时拍的。

  ↑琼海关职员(The Kiungchow Customs staff, 1898)  照片上共有22人,8名外国人,14名中国人。这些人职务的中文名称不能确知。

  ↑贺智兰和他的仆人及猴子与圣克鲁斯(R.F.C. Hedgeland with E. H. de St. Croix, servants and Jacko, Hoihow   圣克鲁斯也许是当时在海口的法国神父,不像是贺智兰的同事。这两人神情很不相若,圣克鲁斯没有贺智兰的趾高气扬。

↑依然是海甸河。当时的海甸岛确实非常荒凉。

  ←海口的法国领事馆(The French Consulate at Hoihow)  这是从得胜沙向北看去。根据《清末民初海口图》及《1933年海口市区全图》,法国领事馆在海甸河对岸,与新华北街大致相对。此建筑今已不存。

  ↑贺智兰在帮办宿舍楼的走廊上(Hedgeland on verandah of the Assistants' quarters, Hoihow)  照片上左侧写着:稽查员谢尔丹的家(Tidewaiter Shirdan's House)。右侧标注为:中国戏院(Chinese Theatre)。  有材料说,海口的戏院叫“永乐戏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894-1897年)间,位置在海口西门街“参将衙”前的饶园(现新民西路北侧)。而琼海关在今海口市中山路尾南

  ←琼海关楼(The Native Customs at Hoihow)  这显然是一座中式建筑,二层楼,有院落,楼上有一个大的平台,通风很好。这种水泥大平台的建筑方式又是西式的。院落前面的水沟应该是海甸河的支渠,可以撑小船直达海关门口。院子的后面部分应该不小,他们举办活动都在这里。右侧的建筑是已婚帮办宿舍。

  ↑清军守备陈和他统领的军队(Colonel Chên and his regiment in Hoihow, 1898.)看这些清军,穿得啰里啰嗦,怎么可以打仗!

  ↑外国人的网球聚会(Tennis party at Hoihow)  这几张照片背后的建筑也许是琼海关大院的后面部分,二层楼上的平台可看得很清楚。

↑贺智兰和劳利医生骑马

  ↑在海口的聚会(Group of Hoihow residents, 1898)   后面的对联上写:“宽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这是清代大学士张廷玉的遗训。照片上共有16个人。他们分别是英籍华人、英国领事、德国公司职员、英国领馆职员博克等。

  ↑从另一角度看贺智兰的起居室(Hedgeland'  s sitting room at Hoihow  这房间其实是中西合璧式的。有落地式的门,新式窗户,还有沙发和西式的桌椅。藤椅、竹床是中式的。  右侧高处挂着一副对联的下联,写着:“半夜书生月在天”,上联应该是“一帘花影云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