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指方向日语:中国物价昂贵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8:30:06

近日,有媒体对中美(以北京和纽约为例)物价进行了比较,认为国外品牌的普通消费品,在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但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明显比北京贵很多。

但该比较并未列入恩格尔系数、房价与医疗价格,尤其是这些消费所占收入的比例,北京显然是一个高支出的城市。而且光看表面数字,北京的公共交通、服务业物价确实要比纽约低很多。就高档的品牌服装而言,两地价格或许也相差无几。但在两地购物,顾客承受的风险依然是不同的,比如同一品牌或者服务,在中国的质量低于美国的概率无疑很大。

即使不比较,人们通过自身切实感官也能轻易得出结论,中国普通民众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比重依然较高,食物价格的不断上涨又是有目共睹的。据相关数据,中国农产品(000061)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日等国则为3%或更低。这其中,主要成本是高收费与罚金、过路费、高摊位租金、入场费等。与之相对的是,民众的收入增加计划一直未能有效实现。中国高物价的成本推动特征也很明显,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资源价格重估等因素,都与高物价密切相关。

那么,到底市场经济的好处都去哪儿了呢?坦率地说,上游生产环节的市场化程度之高是不可否认的,比如各种农产品与菜肉类供应、电器服装生产等,但是到了普通民众手里时,这些产品已经能够被层层加价。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的图景,上游生产商赚不到钱甚至面临亏损,而普通民众却承受高价格。不得不指出的是,近年来垄断国企向社会分红的计划一直没有实现。在很多产业方面,政府定价依然主导着市场,政企边界模糊的代价最要普通消费者来承担。

衡量不同社会物价带给人们的影响标准,并不在于比较一条牛仔裤、理个头发、坐趟公交车谁便宜谁贵。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些数字并不能有效代表不同社会中人们面临的交易成本分别是多大。须知,人们基于自身应有的一些权利在社会各项活动中进行交换与合作。人们的合法权利越多,互相合作的机会就越多,就越有机会得到更多好处。但是,一个社会如果有过高的交易成本,就会抑制这种活动并减少人们的好处。

因此,人们藉此希望政府能够有效界定、保护人们的应有权利,并减少交易成本。人们需要减少的交易成本,既包括那些诸如不合理的物流费、入场费、摊位费等,也包括各种中间环节的政府定价,更包括权力腐败带来的交易成本。这些各式各样的成本,徒增了普通民众所要承受的各种商品价格,也损害了他们的福利。而且,如果相关部门未能及时有效界定和保护民众权利的话,将会为整个市场增添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即使用相同价格购买的产品,人们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不同的,比如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

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直观、全面地比较中美物价水平之后,发现被国人视为“奢侈品”的外国货,在中国的售价确实贵得离谱,但拿北京与纽约相比较,北京的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都比纽约便宜得多了。(9月13日《人民日报》)

党报对比中美物价,一时引发各界关注,媒体、学者、网友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信大多数人和笔者一样没有去过美国,无法亲身感知美国人的生活,但在中美物价一高一低的对比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中国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很廉价。

纽约市的剪发价格在20-40美元,是北京的5倍。表面看,反映出人们在纽约的生活成本要更高,但其背后体现了同样的劳动在纽约和在北京得到的回报是不一样的,相差也是5倍。在纽约,理发师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他的劳动更能获得尊重。推而广之,美国普通劳动者付出的体力劳动得到的回报是相对更丰厚的。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发展动力。美国人尊重知识产权,会提高复印费用且规定一本书不能完全复印,这体现了美国对脑力劳动者知识产权的维护,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屡禁不止的盗版现象。随着电子书籍的涌现及版权意识的薄弱,国内的出版行业步履维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若作者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尊重,任凭抄袭、盗版,创新从何而来?

中美物价“直观、全面地”对比显示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但是这次对比没有涉及两国居民的收入情况,这让人深感遗憾。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一个毕业一两年的普通公司职员的月薪大概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2万元左右,这绝对不是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一般工资水平。美国本土各州的贫困线大约是17000美元/年,折合人民币约12万元/年,平均每月就是1万元。这在中国绝不会是贫困线,而是比较富裕阶层的标准了。另外,美元诞生100多年以来,美分仍然是最基本的货币单位,而中国的“分”早已成了稀罕物,中国的物价上涨之快从此也可见一斑。美国物价稳定,中国物价高涨,居民收入相差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简单地比较两国的商品价格显然有失公允。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抛开中美物价比较不谈,眼下我国物价高、房子贵、看病难、出行堵等已成为困扰人们的老大难问题,这些都不是简单地比较就能解决的。再者,即使中国的物价普遍低于美国,恐怕也很难说中国人民都比美国人民幸福。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美物价比较能引起人们热议,也是人们希望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能够在比较中有所借鉴。否则,比较就只是比较,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喜欢将两个国家放在一起比较,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物价而言,前述媒体的这篇报道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你可以认为该报道证实了中国物价高于美国的说法,因而感到郁闷;也可以认为该报道澄清了中国物价高于美国的传言,因而感到欣慰——毕竟有些商品和服务比美国便宜嘛!同一个事情,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待和理解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待,有一点肯定的:不能抛开收入水平单纯地比较物价。物价高不高从来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收入而言,人们热衷于比较中美物价并且越比越郁闷,其心理落差并不在于中美商品价格,而在于中美民众收入及其实际购买力。2010年美国GDP达到15.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为6.5万亿美元,美国人均收入达到4万多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仅为3000多美元,两者相差十多倍。如果将民众收入因素计算在内,中美物价的相对差距又有多大?我们的平均收入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却承受着较高的物价水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正常现象。不妨作个假设:如果按照GDP增长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的理论,当中国的GDP和人均收入达到目前美国的水平,到那时,中国的物价又将达到什么水平?与美国现在的物价相比,恐怕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