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发散和收敛:小李的BLO--(桂枝麻黄的临床报导)中草药用药配伍(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2:43:23
(小李按)中草药用药配伍-1 为了让网友对中草药用药配伍有较全面的认识,更方便使用,特从有类中药书藉中(《临证用药配伍指南》、《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Ⅰ~Ⅲ》、《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整理出本文,重点是介绍中草药的配伍、新用、联用及临床报导等方面的材料供参考。

因工作量比较大,要花点时日方可完成20大类700多种中草药的整理工作。

现先试整理出第一类解表发散风寒药中“麻黄”及“桂枝”的材料,不知是否合网友使用,请提意见,以便及时调整的整理思路,使整理的材料更合网友的需要。谢谢!

第一类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邪,指客于人体肌表的六淫等外邪;表证,指外邪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正邪相争于表所产生的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是外感病

的初起阶段。

表证主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不同性质,故本章相应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节。

解表药多具辛味,性能发敬祛邪,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解,防止其入里传变。

解表药主要用于风寒或风热外感表证,对于麻疹、水肿、咳喘、疮疡、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有表证者,以及风寒湿痹的肢体疼痛,亦可酌情选用部分解表药,组成方剂,予以治疗。

应用解表药时,必须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的不同性质,而分别选用长于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或长于发散风热的辛凉解表药,对于虚人外感表证,还须针对正虚的不同情况,随证配伍相宜的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保护正气并利于祛邪.

解表药多有发汗作用,若选药不当或用之太过,使汗出过多,则有耗气伤津之害,甚者可致亡阴亡阳之变,故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桂。

素体多汗或阴血亏损者,久病疮痈、淋病及失血者,虽有外感表证,均应慎重选用解表药,谨防再度耗损阳气和津液。

解表药多系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减弱药效。 (麻黄概述)中草药用药配伍-2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的性味多属辛温,多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部分药物对

于具有风寒表证的咳喘、水肿、疮疡及风寒湿痹痛症也可应用。

虚人慎用发散风寒药

麻黄  《本经》

[方名]  生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麻黄绒、蜜麻黄。

[概述]  麻黄始载于《本经》,自汉·张仲景《伤寒论)创麻黄汤方后,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尿的要药,多用于治疗风寒表实重证及多种咳喘证。由于麻黄发汗作用猛烈,常将其制成炙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等不同炮制品使用。从中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麻黄碱,已被制成盐酸麻黄碱片剂和注射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及低血压等。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平喘,利水。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等表实证,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喘咳,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疹搔痒,风湿痹痛、皮肤不仁,以及阴疽、痰核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先煎,去水面浮沫,1.5—9克;或入丸散。

[药性比较]  麻黄有生用与炙用之分。

生麻黄味辛微苦,性温,以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力胜,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和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湿热黄疽亦可用之。

炙麻黄,即蜜炙麻黄,味辛甘微苦,性温而偏润。发汗力弱,以利肺平喘力强,多用于肺气壅阻之咳嗽气喘症。

麻黄根,性平味甘,无毒,归肺经。本品专功收敛止汗,多用于体虚自汗、盗汗。与麻黄解表发汗迥然不同。

[宜忌]  恶辛夷、石韦;厚朴、白蔹为使。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凡由体虚而致自汗、盗汗、咳喘者均忌服。虽有可汗之症,亦不可过剂。

(麻黄的药理)中草药用药配伍-3

[药理研究]

一、系统的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心脏、麻黄碱对心脏有较强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在增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可抵消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如迷走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可引起意外的心律失常。反复应用或一次用量很大可抑制心脏其挥发油乳剂对瞻除心脏表现抑制作用。

(2)血管: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作用比较温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用于鼻粘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又无续发性血管扩张作用;麻黄碱对冠脉、脑、肌肉血管呈现扩张作用,使血流量增加,而对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则使其收缩,血流量降低。

(3)血压: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显著,舒张压一般不降低,脉压可增大。麻黄碱三种异构体的升压作用,以左旋麻黄碱最强,右旋伪麻黄碱最弱。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如用较大量即能兴奋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在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且可用于发作性睡眠病。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兔呼吸表现先兴奋,后抑制,一定量麻黄碱能对抗麻黄挥发油乳剂引起小鼠的镇静作用。

3.对平滑肌的作用  麻黄碱、伪麻黄碱、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均有松弛支平管平滑肌的作用。麻黄碱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及排空,麻黄次碱对离体兔肠先抑制后兴奋。麻黄碱于眼局部用药可作用于虹膜辐射肌使瞳孔扩大。对动物离体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被可卡因增强。但对正常妇女及月经困难者则可减少子宫活动。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甚至产生尿潴留。

4.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人工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其挥发油及萜松醇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温作用,以萜松醇作用更为明显,但二者对正常及发热猫末见引起发汗。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可使在高温下人出汗快而量多。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其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种链球菌,乙种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挥发油对多种细菌也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强。麻黄煎剂及挥发油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6.其他作用  其水提物及挥发油均有镇咳作用。麻黄碱对胃肠道分泌有抑制作用;对犬引起血糖升高,但弱而不恒定;可使疲劳的骨铬肌紧张度显著而持久地升高。伪麻黄碱对犬有显著作用。麻黄的水或乙醇提取物还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二、麻黄的化学成份作用

麻黄的化学成份主要有麻黄碱 伪麻黄碱 麻黄次碱 麻黄挥发油等。

(1)麻黄碱作用:

①中枢兴奋作用;

②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③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

④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较持久且口服有效,松弛胃肠平滑肌,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气。对人子宫表现抑制作用,可治疗痛经。麻黄碱使括约肌张力增强,排尿次数减少,甚至产生尿潴留,可治疗小儿遗尿和括约肌无力、尿失禁。麻黄碱可增强输精管自发性收缩;

⑤对骨路肌有抗疲劳作用,促进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肌无力的治疗;

⑥提高血糖和代谢率,中枢性发汗作用。

(2)伪麻黄碱的作用:

①利尿作用;

②兴奋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松弛扩张。

(3)麻黄次碱作用:降低血压,加强子宫收缩和肠蠕动。

(4)麻黄挥发油:

有发汗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可被麻黄碱所对抗。抑菌作用,降温作用。眼部用扩瞳.抑制流感病毒。

(5)麻黄根具有扩张末梢血管和降压作用,止汗作用。

(麻黄的配伍)中草药用药配伍-4[配伍应用]

1.配石膏,治肺热咳嗽气喘。

2.配桂枝,治感冒风寒,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实证,风寒湿痹,咳喘等症。

3.配浮萍,治风水为病,身热恶风,头面四肢俘肿,小便不利,或风疹瘙痒.

4. 配杏仁,治风寒犯肺,咳喘气逆.

5.配米壳,治久咳不止,干咳少痰。

6.配干姜,治寒饮喘咳。

7.配五味子,治肺寒痰饮喘咳。

8.配熟地黄,治寒湿阻滞脉络的阴疽,或肾虚寒饮喘咳。

9.配附子,治风寒痹痛及阳虚外感,浮肿等症。

10.配白术,治水肿病。

11.配细辛,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身痛头痛而兼肺气郁闭,咳喘寒痰者。

12.配葱白,治肺气不宣,水气不行,上半身浮肿,小便不利之风水证。

13.配葛根,治外感风寒,邪气内迫于阳明之恶寒无汗,发热口渴,下利等症。

14.配生姜,治风寒外束,肺气郁闭之发热恶寒,无汗兼见咳喘呕逆者。

15.配人参,治元气虚弱,感受风寒,汗不得出者。

16.配黄芩,治身热汗出,喘促气粗,甚则鼻翼扇动,咳嗽痰黄而粘,胸闷烦躁,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腻之肺热痰喘症。对于肺阴不足,痰热虚喘之证不宜应用。

17.配车前子,治肺气郁闭,水道不通,肾失开合之四肢水肿,小便不利,或头面四肢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痰壅肺闭之咳喘者;外邪袭肺,肺气失畅所致的发热恶风,头面四肢水肿兼有胸闷气喘,

咳嗽痰多者。

18.配白果、治肺气壅塞,久喘久咳而不愈者(本药对较少单独应用,多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等具体证情,与它药配伍同用,而以本约对为主)。

19.配薏苡仁。治风湿关节痛。

20.配羌活、防风,治水肿而伴有表证,偏寒者。

21.配白术、生姜,治水肿而兼有表证者。

22.配干姜、细辛,治寒喘。

23.配杏仁、甘草、治风寒外柬,鼻塞身重、咳嗽气喘。

24.配石膏、杏仁,治实证喘息,肺热咳嗽。

25.配生姜、石膏、甘草,治水肿初起,兼有表证,如越婢汤。

26. 配杏仁,石膏,甘草,治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

27.配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治湿热黄疸,兼见表证,或风疹皮肤瘙痒,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8.配桂枝、杏仁、甘草,治风寒感冒。

29.配干姜、细辛、姜半夏,治慢性支气管炎。

30.配杏仁、地枯萝、冬瓜皮,治水肿气急,尿少。

31.配薏苡仁、杏仁、甘草,治风湿热痹,骨节酸痛等症,如麻杏薏甘汤。

32.配桂枝、附子、防风,治风寒痹痛。

33.配生石膏、黄芩、桑白皮,治热邪壅肺的咳嗽,气喘,鼻煽。

34.配白术、茯苓皮、桑白皮,治水肿病初起。

35.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治风寒束表,兼有内饮者。

(麻黄的新用)中草药用药配伍-5[新用]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水肿:麻黄碱30一60mg,每日3次,连续用药12一l5个月。

2.遗尿症:麻黄(3—5岁4g,6—12岁6g,>12岁9g),适量配用益智仁、黄芪、桑螵蛸、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或麻黄碱0.75一lmg/kg (最大剂量<25mg/次),晚睡前服,10日为1疗程。

3.小儿腹泻:麻黄2—4g,前胡4—8g,水煎液加糖,分3次服,每日1剂。

4.不射精症:麻黄粉3g敷脐,外贴麝香回阳膏,每晚睡前贴药,连用7日。或麻黄素12.5mg,每日3次;配合左旋多巴,苯丙胺等药物治疗。

5.性欲减退症:麻黄碱50mg,睡前服,每日1次。

6.支气管哮喘:0.5—1%麻黄素溶液,滴鼻。

7.风湿性肌炎:麻黄30g(老年人、儿童减量),水煎5分钟分2次服,每日1剂。

风湿性关节炎:麻黄、牛蒡子各12g,布包后加净雌乌鸡(不放血)煮熟,加调料早晚分服,连服2—3剂。

8.顽癣:麻黄15g,煮沸5分钟温服,每日2次。

9.鱼鳞病:鱼鳞汤I号(麻黄、蝉蜕等组成)服用20日,继服Ⅱ号(当归、地黄等组成),半年为l疗程;近期治愈率66.7%。

10.硬皮病:麻黄l0g,桂枝、片姜黄各15g,加于温阳益气养血化瘀方剂中应用。

11.老年便秘: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l剂。

12.酒糟鼻:生麻黄节、生麻黄根各80g,洗净切碎加白酒1500m1,武火煎30分钟,滤液备用,每次25m1,每日2次,l0日为1疗程。

13.慢性腹泻:生麻黄l 5—30g后入煎剂,口服或保留灌肠,可增强止泻效力。麻黄碱抑制结肠分泌功能,松弛肠道平滑肌,抑制肠蠕动;配合辨证用药治疗慢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慢性结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

14.呃逆:麻黄素5—20mg,加50%葡萄糖液40m1,缓慢静脉注射;对血压无影响,但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宜用。或麻黄碱10mg、加5%葡萄糖液250m1,静脉滴注。

15.慢性肾功能衰竭:麻黄干浸膏及其单宁成分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的肾功能,纠正高磷低钙血症。机制:①抑制肌酐产生;②抑制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

16.胰岛素所致水肿:口服麻黄碱8小时1次,用量达15mg后立即有利尿和尿钠排泄,1周后水肿消退,体重降低。

17.三叉神经痛:麻黄碱可兴奋脑啡肽系统,因而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程度为吗啡的1/7一l/12。用法:麻黄素30mg,肌内注射,每日2次。

(麻黄的联用)中草药用药配伍-6[联用]

一  强心甙:与麻黄、颠茄或洋金花等联用可导致心率加快,增加强心甙的心脏毒性。

一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痢特灵、优降宁、异烟阱、甲基苄肼、苯乙肼等):不宜与麻黄及其中成药(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哮喘冲剂、半夏露冲剂、保金丸、定喘丸等)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停药不足2周者,不可应用麻黄及其中成药,以避免发生“酪胺反应”(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心肌梗死或高血压危象)。含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中成药如舒络片(含优降宁)、消痢片(含痢特灵)等,均不宜与麻黄及其中成药嵌用。

一  抗高血压药(利血平、降压灵等):麻黄可减低其降压效果。中成药罗布麻片、降压片、明菊地黄片、牛黄降压片等,均不宜与麻黄及其中成药联用,以避免降低抗高血压疗效。

一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巴比妥、异丙嗪等):可拮抗麻黄碱的兴奋作用。

一  氯丙嗪:与麻黄类药物并用可使血压降低过快。

一  氨茶碱:与麻黄有协同性止喘作用,但联用时毒性增加2—3倍,可发生头痛头昏、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如需联用两药均应减量。

一  酚妥拉明:与麻黄碱有药理性拮抗作用。

一  肾上腺素:与麻黄碱并用可致血压升高过快,易发生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头昏等不良反应;如需并用应减量或交替使用。

一  异丙肾上腺素:与麻黄碱并用可致血压过高、心悸或心律失常;如需并用应相隔数小时。

—  三环类抗抑郁药:与麻黄碱并用可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或心律失常等。

— 环丙烷麻醉:麻黄碱可使环丙烷毒性作用增强。

—  阿托品:可抑制麻黄根生物碱的降压作用。

—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与麻黄并用易致大汗虚脱。

一  扩张冠状动脉中成药(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与麻黄类药物并用可产生拮抗作用.

十  镇咳药(喷托维林等):与麻黄碱有协同性止咳作用。

十  支气管扩张药(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等):可使麻黄素的作用增强。

+  苯海拉明:与麻黄碱并用可增强平喘和抗过敏作用,并可消除麻黄碱兴奋性副作用。

+  青霉素:与麻黄有协同性抗菌作用。

+  石膏:可降低麻黄的发汗力,增强利尿和抗过敏作用。

+  桂枝:与麻黄配伍可使发汗作用增强。

+  附子:与麻黄伍用可提高机体抗病力。

+  葛根:可防止麻黄碱挥发,提高解热功效;但葛根黄酮可拮抗麻黄碱收缩血管作用.

十  甘草:与麻黄有协同性镇咳作用;但亦可使血中游离麻黄碱浓度降低。

十  沉香:与麻黄组成“药对”,治疗咳喘。

十  麻杏石甘汤:在煎剂中.麻黄减类提取量增加,药效出现较晚而持久,但不能降低麻黄的毒性作用。

十  麻黄汤:在煎剂中,各药(甘草、桂枝、杏仁)对麻黄碱均有吸附,各药含量亦有降低,但降低程度因配比不同而异。

(麻黄的临床报导)中草药用药配伍-7[临床报导]

1.治百日咳  用麻杏百日咳合剂,治疗患者190名,痊愈者145名(占76.3%),显效者l0名.中效者21名,小效者7名,无效者7名。处方及用法:麻黄2.4克,杏仁3克,白茅根9克,天南星1.2克,川贝母3克,橘红3克,天门冬4.5克,甘草1.5克,炙百部2.1克,川黄连2.1克,桑白皮3克,前胡3克,清半夏2.1克,萎仁4.5克,葶苈2.1克,石膏4.5克,黄芩3克。加水250毫升。煎成100毫升,每剂两次,共煎成200毫升。每岁每次10毫升,超过5岁以上者,每次50或60毫升,每天两次或三次均可。又有报告用上方治疗百日咳77例,治愈率为72%,并证明本合剂治比抗菌素为高,且无任何副作用。

2.治慢性肺心病  报告吸入1%麻黄碱治疗馒性肺心病5例并与对照组(末吸入麻黄碱)5例比较,观察吸入麻黄素对慢性肺心病的效果较对照组出现快且显著。

3.治小儿咳喘

(1)麻油1850g,熬至滴水成珠后,将铅丹500g放入搅拌均匀,炼熬至一定的粘稠度,即为膏基。继用70%麻黄粉,30%白胡椒粉,均,在每份膏基上放0.1g,趁热合拢备用。治疗时将膏烘热,贴于患儿肺俞穴。咳喘甚或年龄稍大患儿可贴双侧,每日换药1次;病轻或幼儿贴1侧或两日换药1次。结果:治愈235例占81.6%,好转42例占14.6%,无效11例占3.8%。

(2)“定喘宁胶囊”,每粒含麻黄粉0.1g。枳壳粉0.2g,大黄粉0.3g,<1岁0.5粒,1-3岁1—1.5粒,4—7岁2粒,均日服3次;>7岁2—3粒/日4次。结果:显效48例,好转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5%。

(3)麻黄粉70%,白胡椒粉30%混均,在每份膏基上,放0.1克药粉,趁热合扰备用,同时将药膏烘热,贴于背部肺俞穴。治疗小儿风寒咳喘288例,结果治愈225例(81.6%)。好转42例(14.6%),无效11例(3.8%),总有效率96.2%。

(4)单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咳喘40例、用药6剂后,症状消失。对19例观察半年以上,有l 6例未发作。处方:净麻黄3克,生石膏15克,上二味同时先煎,光杏仁9克,生甘草3克,甜葶苈4.5克,大红枣9克,制半夏6克,水二煎,分4次,一日服完。另将山慈菇干粉3克,分3次,一日吞服。

4.治疗遗尿  每晚睡前15分钟,口服麻黄素(0.5—0.75mg/kg)1次,同时用小圆形硬状物(如绿豆、人丹丸)以条形胶布固定于“遗尿点”(双侧小指掌面第2横纹中点处),以有压迫感,又能忍受为度,次晨取掉胶布,疗程8—21日。治疗4.5—14岁的遗尿患儿31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1例,无效l例。

5.治疗鼻衄  药物制备:白及80g,麻黄素0.5g,甘油15g,调成粘胶状,取中号鼻镜为模,将胶剂充入模内固定成形,使成为100个鼻衄栓备用。使用方法:首先清洁鼻腔,暴露出血或糜烂部位,取一颗鼻栓直接与出血或糜烂面接触填塞,前鼻孔堵一干棉球,以防鼻栓滑脱,可重复填塞。结果:172例,痊愈6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8%。

6.小治疗小儿腹泻  麻黄2—4g,前朗4—8g,水煎后加白糖顿服,日—剂,观察138例,治愈l 26例,其中124例服药1—2剂即愈。

7.治皮肤病  用麻黄场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单银屑病10例,平均服药19剂后,2例全愈;5例基本全愈;2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

其基本药是:麻黄、桂枝、赤芍、白芍、当归、生地、首乌、丹参、桂枝、赤芍、

多而搔痒者加乌蛇、全蝎;

损害红肿毒盛者加土木鳖;

损害以头部为主者加羌活;以四肢为主者加威灵仙;其余加泽泻、金银花、生甘草等渗湿解毒药品,随症酌加。

对荨麻疹、湿疹、药疹、漆过敏等39例过敏性皮肤疾病,用加味麻黄蝉衣汤(麻黄4.5克、蝉衣9克,槐花6克,黄连3克,浮萍9克,甘草3克)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其中37例治愈,1例进步,1例无效.又报导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荨麻疹多例,茯效.

(麻黄的中毒防治)中草药用药配伍-8[中毒防治措施]

一、中毒机理

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尤其是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对周围的拟交感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心肌兴奋,小动脉收缩,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瞳孔散大,代谢率增加等。重症中毒时,可见呼吸困难,惊厥、烦躁等,最后因呼吸衰竭,心室纤额而死亡。

二、中毒症状

轻度中毒,表现为中枢兴奋,神经过敏,烦躁不安,震颤、头晕、焦虑或谵妄,失眠,心慌、气短。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鼻粘膜干燥,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大量出汗、排尿困难,心前区疼痛。严重时,视物不清,休克,昏迷,呼吸困难,惊厥。最后因呼吸抑制,心室纤颤而死亡。本药长期服用,能引起病态嗜好。

三、中毒原因

对心脏有强大兴奋作用,反复应用或大剂量易产生抑制,可扰乱心律。或心脏本身有病,麻黄又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很易引起心律紊乱。其毒理作用为抑制丁氨基氧化酶的活性,使

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化学传导物质的破坏减慢,以致引起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的一系列兴奋(包括脊髓)。一般超过治疗量5一l0倍即可引起中毒。

四、中毒防治

1.一般量不超过15克。夏季尤应注意减量。当体虚发表时,也应注意减量。

2.对早期中毒者,立即洗胃、催吐,视情况导泻。

3.可用中枢神经抑制药,如氯丙嗪、巴比妥类,轻者口服,重者注射。巴比妥、苯巴比妥、安米妥钠,可按其常用量内服或注射。

氯丙嗪25—50mg,肌内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可对抗麻黄碱毒性,抑制呕吐中枢兴奋和抗惊厥。

4.对大汗不止或呕吐较剧者,可用阿托品和鲁米那钠同时注射。

5。对血压过高者,可用硝酸甘油0.5毫克或亚硝酸钠60毫克。

6.对肺水肿患者,可用高渗葡萄糖或钙剂静脉注射,必要时,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G。

7.忌用兴奋剂(氨茶碱等)。,因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更可促其恶化。

8.吸氧,镇静及对症治疗。

9.绿豆15g,甘草30g,水煎液分2次服,可连服3—5剂。

10.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多汗体虚、气喘及服用洋地黄患者忌用麻

(桂枝的慨述)中草药用药配伍-9桂枝

[处方用名]  桂枝,细桂枝,嫩桂枝,桂桂尖

[慨述]  桂枝为发散风寒常用药。有调和营卫之功。风寒表实、表虚,有汗、无汗均可运用。并能温通经脉、通阳化气行水,用治风寒湿痹、寒凝经闭腹痛、胸阳不振之胸痹心痛以及心脾阳虚、水

湿内停的痰饮症、水肿、小便不利等,以温通为用。

药理研究证实本药有扩张皮肤血管、促使散热和发汗作用,并有镇痛、利尿、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等表证,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胸痛、心悸、脉结带,阳不化气,小便不利,水肿,血寒痛经、闭经,癓积聚及奔脉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

[药性比较]  桂子、桂皮、桂枝、肉桂,均为樟科植物,由于入药部分的不同,各自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又同中有异。

桂子:辛甘温,长于温中暖胃,散寒止哕;

桂皮:辛温,归心、脾、肝、肾四经,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之功。可用于治疗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等病症;

桂枝:除辛温解表,用于风寒表证火解肌发汗外,还可广泛用于治疗内伤杂病,治疗风寒湿痹所治上肢疼痛尤桂;

肉桂:辛甘热,归肾、脾两经。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之功,尤长于温补元阳,多用于命门火衰所致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腰膝冷痛等病症。

桂枝既可用治疗风寒外感,又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而桂子、桂皮、肉桂,则专用于治疗内伤杂病。桂子、桂皮、桂枝以温通阳气、血脉为主,肉桂则以温补阳气为主。

桂枝有生用制用之分。

生药味辛甘、性温,以散寒解表力专,多用于表寒证,风寒湿痹。

炒药味甘微辛,性温燥,以温里祛寒力胜,多用于里寒证,如宫冷不孕,瘀血闭经,肢冷皮紫,痰饮内停,水湿浮肿等。

蜜炙药味甘微辛,温润,以温中补虚力强,多用于里虚寒证,如胃虚寒痛等。

桂枝与麻黄均属辛温解表药,均可用于风寒表证。

麻黄主要作用是开宣肺气,透发毛窍其发汗力强,多用于发热恶寒,无汗的表实证。

桂枝主要作用是温通心阳,调和气血,多用于发热、恶风、汗出的表虚证。治疗表实证,麻黄与桂枝常相须为用;治疗表虚证,则以桂枝为主,且不宜配伍麻黄。

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宜忌]  风温热证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以及孕妇、月经过多者,孕妇均忌服。

(桂枝的药理)中草药用药配伍-10

[现代药理]

有排除积气,缓解胃肠痉挛,促进消化,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皮肤真菌,强心镇痛等作用。

1. 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2. 抗凝血,但水煎液口服作用不明显;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本品所含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镇静作用,可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免脑电图也证明了桂皮醛有—定的镇静作用。

(2)抗惊厥:桂皮醛能延迟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时间;

(3)镇痛:桂皮醛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有轻度抑制作用。

(4)解热:桂枝煎剂,肉桂醛或肉桂酸钠,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发热,均有降温、解热作用。此作用主要是通过中枢及末梢,而使皮肤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散热与发汗。

2.活血作用  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因而自古以来就认为桂皮多用对孕妇可引起流产。本品有这种特异性充血作用,以及对免毛细血管有扩张作用等特点,推测它可能有加强其他活血化瘀药的功效,如桂枝获苓丸。

3.祛痰镇咳作用  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粘稠度,出现祛痰止咳作用。

4.刺激性利尿作用  由桂枝等药所配制的五苓散静注于输尿管瘘的不麻醉犬或正常麻醉犬,均可使犬尿量增加,单用桂枝静注比其它四药单用利尿作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

5.免疫调节作用  桂枝浸膏在肾炎研究中,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活性,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且发现柴胡桂枝汤对过敏性皮炎或荨麻疹均有效。推测桂枝是方剂中抗过敏性疾患的主药。

6.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桂枝煎剂对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桂枝煎剂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和孤儿病毒(ECHOll)均有抑制作用,70%醇浸液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7.芳香健胃,促进胃分泌和肠蠕动;

8.抗辐射、抗溃疡;

9.挥发油促进子宫充血,可通经;

10.抗补体作用。

11.促使儿茶酚胺释放,改善微循环;

12.抗肿瘤;

13.抗变态反变;

14.抗氧化和抑制活性氧产生;

15.抑制寄生虫运动;

16.类皮质激素样作用,水提取物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抗炎作用;

17.提高辠酮水平和胰岛素活性。

(桂枝的配伍)中草药用药配伍-11

[配伍应用]

1.配牛膝,治筋骨软弱,风寒引起的脊背、腰腿疼痛,气血寒滞之闭经、痛经.

2.配甘草,治心阳虚,心下悸喜按者。

3.配麻黄,治风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4.配生姜,治胃寒或胃中停饮所致的胃脘疼痛,泛吐清水,呕恶呃逆等症。

5.配石膏,治风寒表证未罢,而兼口渴,烦躁三焦热者,风寒湿邪郁滞肌络,久而化热之热痹者。

6.配大黄,治表寒里实,恶寒头痛,发热汗出,腹满疼痛;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凝滞于脾,而见腹满实痛,大便秘结等症。

7.配人参,治阳气虚弱之外感风寒;阳虚气弱,气血凝滞之证.

8.配白芍,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者。

9.配附子,治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

10.配茯苓,治心阳不振的心悸,气短。

11.配丹参,治心阳不振,瘀血痹阻的心悸,胸痛及血虚血瘀的惊悸,失眠等症。

12.配吴茱萸,治妇女冲任虚寒的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等症。

13.配桃仁,治妇女血瘀癓及外伤性瘀血阻滞脉络的疼痛。

14.配当归、细辛、治寒入经络,手足厥逆,及腰膝疼痛。

15.配片姜黄、防风,治风寒阻络,气血不畅所致的肩臂疼痛。

16,配牡蛎、龙骨,治心阳不振所致的阳浮于上,阴伤于下而出现烦躁,失眠者。

17.配当归、白芍,治痹血肿痛,虚寒性月经不调等症。

18。配茯苓、白术,治小便不利,痰饮等症。

19.配杏仁、川朴,治气逆咳嗽。

20,配麻黄、附子,治小腹冷痛,痛经。

21.配白芍、饴糖,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

22.配吴茱萸、四物汤、治妇女冲任虚寒的月经不调,小腹冷痛诸症。

23.配瓜蒌、薤白,治胸阳不振而致的胸痛彻背,心悸,脉结代者。

24.配生姜、枳实,治心下痞,诸逆,心悬痛。

25.配茯苓、泽泻,治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而致的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浮肿。

26.配生姜、白芍,治风寒在表,头痛发热,恶风自汗。

27.配丹皮、芍药、桃仁,治妇女经寒瘀滞,月经不调或经闭腹痛等症。

28.配茯苓、白术、甘草,冶阴寒阻遏,阳气不行,水湿停留所致的痰饮喘咳。

29.配赤芍、红花、伸筋草,治骨节拘挛难伸、肢体疼痛等症。

30.配秦艽、独活、川芍、五加皮,治风寒湿痹。

31.配泽泻、茯苓、白术、猪苓,治膀胱蓄水,小便不利,以及水肿等症。

32.配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治血寒瘀滞所致的经闭,痛经等症。

33.配附子、防风、白术、羌活,治风寒湿邪侵入经络所致的关节疼痛。

34.配瓜萎、薤白、红花、五灵脂,治心阳不振而致的胸痹,心痛。

35,配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治外感风寒,头痛汗出,恶风发热。

36.配吴茱萸、当归、川苇、赤芍、丹皮,治妇女官冷不孕,或经闭腹痛等症。

37.配白芍、知母、白术、麻黄、防风,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等症。

38.配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治月经后错,或经闭不潮及行经腹痛,腹部癓块等症。

39.配麻黄等药,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表实无汗者;配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等药同用表虚有汗者。

40.配麻黄、芍药、白术、防风、知母、生姜、甘草等药,治肢节疼痛、脚肿如脱、头眩欲吐。

41.配薤白等药合用,治胸阳不振、胸痹心痛。

42.配制附子、大枣、炙甘草等药同用,治老年低血压。

43.配茯苓、白术等药配伍,治脾肾阳虚、痰饮内停、心悸、水肿。

44.配党参,生地,阿胶,麦冬炙甘草等药同用,治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45.配桃仁、丹皮、赤芍、茯苓等药合用,治妇女经寒血滞、痛经、闭经、少腹疼痛。

46.配附子、生姜等药配伍,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47.配白芍、饴糖等药同用治中焦虚寒、腹痛。

(桂枝的新用)中草药用药配伍-12[新用]

1.支气管哮喘:肉桂粉1g,加无水酒精10m1,静置10小时后取上清液0.15一0.3m1,加2%普鲁卡因液至2m1,注入两侧肺俞穴,每穴1m1,每周1—2次。

2.老年性支气管炎:肉桂9g,捣碎冲服(分3次凉服),症状减轻后改为每日6g,3剂为1疗程。

3.风湿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痛:肉桂粉5g冲服,每日2次,2周为1疗程。

4.绿脓杆菌感染创面:0.5%肉桂油消毒液,外敷创面,换药每日1次。

5.小儿流涎:肉桂粉10g,醋调糊,晚睡前外敷双足底涌泉穴,早晨取下。

6.斑秃:月桂油加细玻璃粉涂头皮,2周可见效。

7.冻疮:桂枝60g,水煎10分钟,浸泡患处,每日2次。

8.神经性皮炎:肉桂粉,用米醋调溯涂敷患处2小时,每周敷药1次。

9.胃痉挛、腹胀:肉桂粉用酯调糊,外敷脐部。

l0.预防流行性感冒:复方桂枝气雾剂(相当生药桂枝、香需各12.5g/瓶,每瓶可用150次)喉头喷雾,每日2次。

11.低血压症:桂枝、附子(久煎)、甘草各15g,水煎液代茶频饮,每日1剂;血压近于正常后继服10剂巩固疗效。

12.附子中毒:肉桂5—10g,泡水口服,约15分钟后出现呕吐,可使毒物吐出。

l3.病窦综合征:桂枝、甘草各10g,羌活6g,乳香、没药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14.面神经麻痹:桂枝30g,防风20g,赤芍15g,水煎液温热擦洗患部,每次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2次,疗程6—15日。

[联用]

一  普萘洛尔(心得安):可抑制桂皮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作用,而利血平可消除心得安的此种作用。

一  酚妥拉明:可拮抗桂皮醛的升压作用。

一  阿司匹林:与桂枝联用发汗力增强,易发生毒性反应。

一  石脂:可吸附肉桂中的挥发油等有效成分使药效降低,两药属于“十九畏”配伍禁忌。

肉桂与赤石脂配伍后:

①降低镇痛作用;

②缩短肉桂抗凝血时间,并降低赤石脂的止血作用和抗溃疡作用;

③降低白细胞、红细胞数及脾重量;

④可提高赤石脂的抗炎作用,对肉桂的抗炎作用影响不明显,虽仍有抗溃疡作用,但不如赤石脂。

肉桂煎液、赤石脂煎液、肉桂赤石脂煎液均能对抗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二药配伍后作用与各单味药无明显差异。二药配伍后肉桂毒性显著降低。二药配伍在治疗腹泻、腹痛、月经不调和痛经等方面有较多应用。

一  白芍:可拮抗桂皮的舒张微血管和发汗作用。

一  附子:可能增强桂皮致头痛、眩晕等副作用。

十  阿托品:可增强桂皮醛的升压作用。

十  维生素B1、Bl2:可提高桂枝加术附汤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

十  抗凝药:桂枝可增强其抗凝效应。

十  利尿剂:与桂枝联用利尿效应增强。

十  抗感染药:与桂枝联用可提高对化脓性和溃疡性皮肤感染的疗效。

十  黄芩:与肉桂各等量研末内服,可治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所致的失眠症。

十  柴胡:与桂枝配伍可拮抗戊四氮对神经细胞的兴奋作用。桂枝汤可延长巴比妥类药物的致眠时间。

十  茯苓、白术:与桂枝有协同性利尿作用。

十  甘草:与桂枝伍用镇静作用增强,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心动过速。

十  威灵仙:与桂枝伍用有协同性抗风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