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过光的本命佛禁忌:广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26:19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施“富民强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面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作为支撑。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我区农业科技进步,满足科技对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进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中国—东盟经济区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日趋深化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自然灾害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坚持开放创新发展、克难攻坚、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加快“实力兴桂、开放兴桂、生态兴桂、和谐兴桂”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壮大经济总量,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特别是完成为“十一五”农业科技规划的各项目标,“十二五”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要以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农业与农村民生、城镇化、科技富民强县等系统部署,做到项目规划、人才和基地规划统筹;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积极顺应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创新型北京的战略时期,也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关键时期。课题符合市科委关于编制《北京市“十二五”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北京世界城市发展目标,在北京“三农”新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北京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北京现代农业科技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对未来五年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和确定重大科研方向具有指导意义。专家组认为,该课题选题正确,研究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合理,建议立项。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制定本规划。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快速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保护矛盾更加突出。 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关键。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右江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农业科技工作实践中,在新旧科研体制交替背景条件下,“十一五”期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研究与开发领域进一步拓宽,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农业科技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尽管如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实际问题。如科研体制条块分割,科研机构分工不明,科技资源的整体效率不高;科研缺乏顶层设计,宏观管理失控,科研评价和科技人员评价指标不科学,管理权力过度集中于政府部门,现代院所制度难以建立;科研工作战线过长、领域过细碎,课题多、小而全、分散化的现象日趋严重;科研机构部门行政化趋势严重,过度竞争,不利于联合攻关;科研重SCI论文,轻转化和生产应用;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跨领域、学科、行业的复合型战略人才和把握科学前沿的领军人才;科技投入结构、比例、方式和程序不合理,缺乏对农业科技平台的高效整合与共享机制等。专家们认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持续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然是“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科技的战略需求应重点体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等主要方面。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应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资源保护能力逐步增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西区党委、区政府的带领下,经过广西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和刻苦钻研,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取得六大方面的重大突破,成就辉煌。 1 、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育种、重大病虫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生态农业研究与应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六大方面。 (1)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基础扎实 中国是世界上14个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故广西又是这14中心中最具典型的起源中心之一,农业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研究在“十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其中广西野生稻考察收集,已经完成全区野生稻原生地1300多个分布点的考察和濒危种质资源的收集,新收集种质资源超过1.17万份,发现广西野生稻处于濒危状况,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数量仅有原来的4.7%,野生稻种质资源的保护已是十分紧迫的历史性任务;野生稻原生境保护成绩显著,到2010年底已经建立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点)6个,正在实施的4个,初步形成广西野生稻原生境保护体系,有效保护一批野生稻种质资源和培养一支野生稻保护的基层技术队伍。野生稻异位保存也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圃现保存21个种1.5万余份野生稻种子资源是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野生稻圃。野生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广西牵头制定《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野生稻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首次建立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鉴定标准,建成共性数据库、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十一五期间共繁殖种子资源2000多份进入国家长期库和中期库,为国家种质库充实了遗传资源。同时为稻作理论研究和水稻育种提供约3000份优异种质利用,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家莫永生教授利用广西田阳、田东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测25、测253、测781、测258、测1012等5个优良恢复系,先后育成17个优良杂交水稻组合,到2008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77亿亩,新增产值129.3亿元,为华南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有效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再次证明野生稻种质资源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利用潜力。像野生稻种质资源一样,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都取得重大进展。广西农业科学院现在建设有野生花生圃、、野生大豆圃、木薯资源圃、水果种质资源圃、麻类资源圃和农作物种质库保存着5.0万余份。其中水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液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提出粮用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是国内外首次提出的创新性研究领域,已经去的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资助下,经过广西作物种质资源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有效保存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促进种质创新和利用,为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也为十二五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广西开展了桂西南地区水生物特别是洞穴水生物的调查,初步掌握水生物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保护对策。十一五期间在畜牧品种保护和改良上,广西也取得显著成就,已经对名优地方品种进行调查和记录,建立种畜场保存纯种品种。 (2)农业动植物育种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水产畜牧新品种培育上取得很大的成就,首先,利用胚胎培养技术培育奶水牛新品种。其次,引进和培育罗氏绍虾、巴西鲫鱼、单体罗非鱼、珍珠贝母的选育等也取得新的进展。再之在瘦肉型猪、香猪、陆川猪、黑山羊、三黄鸡、麻鸭、狮头鹅等新品种培育方面也取得很好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农作物育种上也同样取得重大的进展,体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粮食作物新品种层出不穷,经济作物上高峰,蚕桑产业居第一,瓜果蔬菜更兴隆。首先,是粮食作物育种品种层出不穷。 一是重点支持广西农业科学院个所、和分院、玉林市农科所、博白县农科所和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等单位,凝聚创新智慧,聚集创新人才,增强自主选育能力,提高品种创新水平。五年累计广西农业科研院所发掘、选育组合或品种300多个,其中审定通过品种200多个,丰富了广西农作物的自有品种,提高了广西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甘蔗新品种柳城03/182,高糖、高产、耐旱的特性非常适合广西主产区的需求,以及新桂唐系列等品种,为广西糖业发展贡献巨大;二是依托省区级和市、县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加大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扩大新品种试验与示范的规模,推进品种审定工作。五年累计引进区试的主要农作物品种2452个,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436个。丰富了广西农作物的品种资源,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三是每年举办“看禾选种,助农增收”大型科技活动,五年累计现场展示品种2592个,丰富了广西农作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现场的直观展示方式等,都确保广大农民具有更大空间、自由度的选择权和消费权。 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十一五期间广西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第一个本土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超级稻品种(组合)“桂两优2号”亩产超过740.38kg;育成第一个通过国家一级优质米全部指标检测的感温型早籼早熟组合“早优11”和感光型组合“百优998”。育成秋A、美A、十优A、百A、先红A、知红A等三系不育系和桂科-1S、桂科-2S等两系不育系,共8个。育成优良杂交稻组合 个,优质高产常规稻品种 个;广西大学育成测253、测258等5个优良的恢复系培育出17个有两组合;广西玉林农科所育成“特优63”等6个优良组合,这些优良新品种为广西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 玉米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广西玉米研究所先后育成“玉美头1、2、3号”等玉美头系类新品种 个;有力支撑广西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 大豆育种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广西育成优良大豆(黄豆)“桂豆5号”等新品种 个。支撑广西600多万亩糖豆套种生产,促进大豆业发展。 其次,经济作物育种上新的台阶。十一五期间,广西甘蔗育成桂糖15号桂糖16号的桂糖系列新品种,有力支撑广西全国蔗糖产业第一的位置。十一五期间广西木薯产业也有很大发展,主要得益于木薯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木薯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有力支撑木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支撑淀粉产品生产促进产业规模化生产。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 花生育种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育成桂花23号、桂花26号、桂花28号、桂花30号等新品种,支撑广西油料生产发展。 第三,蔬菜和西甜瓜育种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毛节瓜、黑皮冬瓜;大肉苦瓜;广西5号西瓜、网纹甜瓜;番茄、辣椒等瓜果蔬菜领域育成一批新品种有力支撑蔬菜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支撑广西蚕桑产业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广西年种桑面积不断上升,已经超过 万亩,生丝产量超过   万担,位居全国第一,是广西引进和自身培育桂桑优系列优良新品种和桑叶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结果。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支撑广西蚕桑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3)高产优质种养技术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广西的高产优质种养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的新希望。在种植业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突出表现为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 免耕技术集成创新发展。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大农作物为重点,开展免耕技术的集成再创新,建立、完善“三免”技术体系,实现“一免带三免、三免带多免”、“一年三熟三免耕”的创新发展。2006-2009年累计水稻免耕抛秧推广面积5320.86万亩、玉米免耕栽培推广面积1001.98万亩、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推广面积489.28万亩。“三免”技术作为一项节本增效、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已深获广大农民接受、欢迎,同时尽显农业科技创新的魅力,成为广西粮食生产的“第一号”技术。其中农民称颂马铃薯免耕技术 “就是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就获丰收的好技术,2009年全区推广种植马铃薯面积超过550万亩,成为广西农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水稻高效节水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2006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 避灾技术推广效果明显。针对季节连旱、低温阴雨、冰冻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总结金桔覆膜防寒、茶园盖草防冻、水果套袋防晒等技术经验,创新推广农作物“三避”技术,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仅2008年冰冻灾害季节,全区1000多万亩果树经紧急覆盖避寒得以保全,减少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南宁市的金穗公司采取双膜覆盖技术栽培香蕉,不仅避过冻害,还提早上市,卖出每公斤3.4~3.6元的高价,创造了10天收入1000万元的奇迹。2006-2010年上半年,累计“三避”技术推广面积7859万亩,并成为广大农民抗灾救灾的科学“法宝”。 ---- 生态植保技术全面推广。全区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万家灯火”工程等扎实推进,整合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大面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9年全区推广应用“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