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强度 结构性因素:PM2.5歼灭战,要打2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6:27:19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田亮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围绕着污染物颗粒PM2.5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1月6日,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布了一组PM2.5的监测数据,拉开了北京监测PM2.5的序幕。与此同时,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也行动起来,加入到了这场对PM2.5的“攻坚战”中。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要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鼓励各地根据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表示:“将PM2.5纳入评价体系,对大家都是一个考验。一开始数据可能会不好看,优良天数会下降,但这也是一种倒逼机制。”


 埋在身边的危险
    PM2.5似乎是一夜成名。2011年12月5日,一张北京雾霾天气导致美国驻华大使馆PM2.5监测仪“爆表”的图片,在网上被大量转发,PM2.5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PM2.5主要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的1/20,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
    此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指标只有PM10,即只监测到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与PM2.5相比,直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而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以被吸入人体,并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   
    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也有着重要影响。2011年12月5日,北京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当时首都机场200多架次航班被取消。2012年1月10日,北京再现雾霾天气,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当天上午10时PM2.5的浓度已占PM10的70%多。
    面对PM2.5的重重危害,国家环保部已于近日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过,由于监测工作刚刚开始,许多人对能否取得成效持怀疑态度。对此,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杜少中在接受采访时说,每一次环境危机都会对环境质量改善和公众环境意识提高产生推动作用。人们的质疑正加速PM2.5监测标准出台。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
    全面监测PM2.5有哪些困难?监测PM2.5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又能起到多大作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日前采访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
 
50%来自汽车尾气
    环球人物杂志:把PM2.5纳入监测范围后,当前最需要做什么?
    王跃思:第一,向发达国家看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环境污染和公众身体健康。第二,要引导公众参与治理。比如,要把PM10的数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政府通过对工地、工厂、路面的硬化与绿化就可以做到,但要把PM2.5降下来,没有公众的参与就不行。举个简单例子,在PM10中,汽车的“贡献率”大约有1/3,但在PM2.5中,这个比例就变成50%了。通常,汽车尾部都有一套装置叫三元催化器,是用来净化尾气的。在日本,一旦发现汽车排放不合格,车主马上要对三元催化器进行修理,以达到要求标准。而在中国,不仅这条产业链是断的,公众主动修理的意识也欠缺。
      环球人物杂志:除了汽车尾气,还有什么能产生PM2.5?
    王跃思:PM2.5来源很广,比如火力发电、炼钢和工业生产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污染物。另外,日常生活中的餐饮油烟以及装修房子时所用的材料,都能挥发出有害气体,而这些气体会变成细粒子。气体是看不见的,转化成细粒子就可见了。在有限的空间内细粒子数量增多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霾”。严格来讲,PM2.5这种颗粒,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混合体,多以固体为主。
      环球人物杂志:全面执行PM2.5标准现在还面临哪些困难?
    王跃思:第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限制。要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治理污染,是很困难的,二者本来就是个矛盾体。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污染排放很难避免。
    第二,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现在很多地方的车管所等汽车服务机构附近都有一些“代理”,这些人专门收费为前来办理业务的人牵线搭桥,能迅速处理各种难题。如果你的汽车尾气排放没有达标,为图省事可以找“代理”验车,结果无需任何处理,多交一些钱就“糊弄”过去了。再比如,政府要求电厂脱硫脱硝,即脱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因为这两种气体会形成酸雨,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结果,检查团来了,工厂“脱”了;检查团走了,工厂又没“脱”。这些情况都会增加PM2.5污染。我觉得,先把政策执行到位了,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公众也不要再花钱去“买”PM2.5了,尾气不合格,一定要去检修,国家也应完善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制定鼓励政策。

 治理PM2.5越往后越难
     环球人物杂志:有评论说,中国治理PM2.5问题至少需要20年,您怎么看?
    王跃思:我觉得20年能治理好就很不错了。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一般都在20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短期见效的。PM2.5是越往后治理越难。因为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人员活动越来越频繁,汽车越来越多。城市中心区域功能超负荷,这些都是发达国家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中国目前应该执行怎样的PM2.5标准?
    王跃思:中国现在的标准主要是参考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制定的。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一直很匮乏,但目前的标准也是全球最宽松的,是WHO(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初级标准。很多国家的标准都要比我们严格得多,比如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美国从研究到执行标准,经历了10多年。中国现在仿佛一夜间就要做成这事,虽然环保部门有一些准备,但科学方面的研究和储备还不充分。目前这个势头是好的,不要急于求成,要长远规划。
      环球人物杂志:可以说,PM2.5以前人们并不了解,是否还有类似的“潜伏”物质,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王跃思:有,比如燃煤、重油和垃圾焚烧产生的PM2.5都可能存在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能够致癌的化合物;还有一些本身有毒的气体,像一氧化碳、臭氧和苯类挥发性有机物,等等。我们都需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完善控制标准,避免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