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名字:真诚与不真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2:19
真诚与不真诚(2009-03-19 08:13:29) 标签:教育 分类:心理励志

    一家科技公司邀请我去谈「自我激励与团队精神」。我的建议是:学习儒家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见解。依儒家所说,我在与别人相处时,必须同时考虑三点,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以及社会规范要遵守。我这几年常常挂在嘴边、与众多听友分享的,也正是这一套处世哲学。

    但是,许多科技人非常聪明,一听就发现这种理论在实践上会遇到困难。譬如,我所考虑的这三点因素,如果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或冲突时,应该如何取舍?我对张三只有三分感情与心意,但是张三却期许我做到五分;这时即使沟通也难以生效,那么我该怎么办?答案是:须以真诚为优先,而不能勉强自己去迎合别人的期许;因为任何勉强都会带来后遗症,包括事后的怨怼、两人渐行渐远等。

     换言之,这三点因素本身就显示了优先级。譬如排在第三位的社会规范(包括公司的规矩),显然比较有弹性,不仅在应用时会出现因人、因状况而异的小小落差,并且规范本身也可以经由适当程序而修改。但是,谈到真诚,那是对自己良心负责的事,就不能打折扣了。

     其次,更深入的问题是:如果别人不真诚,那么我还须以真诚对待他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以我的真诚去对待别人的不真诚,不是显得自己愚蠢、幼稚而天真吗?并且,这样又能保证人际关系的改善吗?

我的建议是:一,真诚是对自己的要求,我无论与任何人来往,都要秉持诚意。二,若别人不真诚,则表示我发现在「对方期许」这一项因素上,对方既然不真诚,则他不会也不该「期许」我的真诚,那么我也将采取「适可而止」的态度,亦即以第三项因素「社会规范」为底线,大家客客气气、点到为止,亦即表现一般所谓的点头之交。在此,社会规范扮演了重要角色。

     所谓社会规范,在古代包含了礼与法。孔子特别重视「礼」,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意思是: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由此可知,即使「恭、慎、勇、直」是出于内心的真诚态度,如果缺少客观的规范来约束及节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今日社会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期许」未必都有机会沟通或辨明,那么何不转而注意客观而明确的社会规范,大家依礼而守法呢?只要依礼而守法,人际关系就获得了健康的基础,往后的发展则不妨随缘而定了。

    换言之,我对任何人都是真诚的,并不表示我很天真,相信每一个人也都会对我真诚。耶稣派遣弟子去传教时,特别叮咛他们:「要像鸽子一样纯洁,并且像蛇一样机警。」鸽子代表纯洁而真诚,蛇则代表机警而不受骗。因此,我一旦发现对方「不真诚」,我就退回底线,「依礼守法」,公事公办,大家好聚好散。我们平时在公共场所接触的大都是陌生人,「依礼守法」不是上上之举吗?即使在依礼守法时,我也秉持真诚之心,这时我的真诚依然不是天真啊!

     一般而言,年轻人比较容易真诚,但是经过某些历练、受到连串挫折之后,觉得自己的真诚换来的是不真诚,于是也改变态度,至少不愿再以真诚之心对人了。然而如此一来,损失最大却是自己,因为不真诚的人是不可能快乐的。因此,我们不必因为别人不真诚而改变自己的真诚,却应该在坚持真诚的同时,善用社会规范「依礼守法」来响应别人的不真诚。真诚不是天真,更不是易于上当受骗,这是我们处世时要谨记于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