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铂金湾:自由漫画联盟-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4:57:03

漫画审美定位的三个层面


发布时间:2004年1月21日 5时28分
黎 佳



 引 言    
一、在艺术的百花园里,每一门艺术都有它特殊的审美定位,漫画自非例外。这所谓的定位,乃是它繁荣发展的立足点,是客观需求将它推到这个位置上,而不是出于漫画的一厢情愿。
    二、探讨漫画的审美定位,避免随机性、增强科学性十分重要;比如过河要有渡船,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要求观点系统化、层次分明,而不是无序的所谓“系列”化。
本文观察方法所依据的框架,是将漫画视所动态的文化现象,认为漫画的运用有四个要素,即:客观世界、作者、作品和观众。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接姆斯在研究艺术现象时提出过这个观点(并绘出关系图)。后来J·刘若愚对它加以补充改造,成为下面这个双向循环图: 这使我们在观察漫画和其它绘画的异同时,获得了极宝贵的视角和坐标。
    三、漫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审美定位,基本上可以从三个导面加以观察:从读者角度谈,漫画是大众艺术、通俗化艺术;从反映、服务和改造世界的角度看,漫画较任何其他绘画更具开放性和适应性;从作家创作理念的角度看,是重在表现作者主观的知情意内蕴。

关于通俗化
     一、走向市井、走向俗众是漫画独立的重要标志。
漫画是在中世纪过后,人文主义风靡欧洲,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阶段,从原来大一统的绘画中独立出来的。它不象一般绘画,有依附于宫廷和皇权统治的历史。它独立之初,就迈出了走向大众的步伐。我国历史发展相对滞后,但也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北景下,有了现代漫画,并且一开始就走进大众,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武器。
大众化和通俗化不是同意语,但大众最广大的部分是文化旨趣处社会中下层的群落。文化艺术适度地向通俗化倾斜是势所必然。这当然不等于以通俗化为整个文化事业前进的导向。
    二、漫画实践的历程证实了漫画是通俗艺术。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漫画逐步形成了向通俗化倾斜的艺术理念、艺术规范以及样式手法体系。例如从普通百姓的实际出发,在题材上,更多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重点突出一些平凡的理念,少来些玄奥,少来些学究气;在作品功能的取向上,适应普通百姓对实用性功利因素的特别重视,灵活处理对审美因素的要求以及在艺术尺度上宽松一些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在漫画通俗化实践中定俗成的通则。
    三、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原则的角度看,雅俗相互对立,但又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通俗艺术经艺术家高手的处理,会达到很高的审美层次,乃至令精英艺术自愧弗如,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所谓漫画是通俗化艺术,也只是从一个笼统的整体面貌去看,得出这样的看法。但从微观分析,应该说那里是一个在俗雅之间流动着动态过程,是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漫坛耆宿华君武先生在一方印章中,自称“民间艺人”,但这并未妨碍他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在我看来,他的艺术实践正证实了上述辩证法的道理。

关于开放性
    一、漫画自成一家时,固然从原来浑然一体的绘画中继承了某些传统。但此后的路怎么走,并没有事先设计的蓝图。
近现代漫画在生活的激流中诞生,并且不能不在激流中去塑造自身,它必须顺应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需求,去发展自己。
漫画在反映、服务和改造客观世界中自成一家的旗帜不倒,原因在于它在长期实践积淀的基础上,塑造了自身开放性的品格。
    二、漫画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漫画表现空间的开放。漫画在独立前后,确实是顺应着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以讽刺性漫画为主流的史实。但在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发展过程中,漫画活动的空间是大为宽阔了。它的表现领域大为拓展。像评议性、“笑”等等可以是漫画的某一子系统的特征,而提为整个漫画大系统的特点,其周延性恐怕有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作家韶华时说,西方漫画总是着重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中国漫画与之不同,钟馗画就体现了一种中国漫画味(大意)。我理解,把漫画的本质牲定位于喜剧性,确实不具备统摄力。
几个世纪的漫画实践证明,漫画可以是喜剧性的,也可以是随笔性的,又可以是抒情性的等等。这当然不排斥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某类漫画居主导地位的可能性。
漫画开放性的另一表征,在于它敞开大门,善于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经过消化“为我所用”。这里可以特别提一下它对文学的借鉴。明显的事实是,如今几乎文学有什么样式,漫画也有了什么样式。于是,小说式的连续漫画、杂文式的评议漫画,还有诗歌式的抒情漫画等等,便列队从我们面前通过,蔚为壮观。
    三、漫画就是这样,大跨度地走出原有的绘画传统,大胆引进姊妹艺术之所长,从而创造出绘画原本没有的结构和手法体系。
漫画可以从特定的创意出发,使画面出现跨时空、跨特种的神奇嫁接。 漫画可以通过对文字与其他符号的引进利用,使声、嗅、味等非可视的事物,及至心理过程等等,借助于符合的帮助,成为作用或半作用于视觉的和易于领悟的东西……

关于重在表现
    一、艺术形成的余径有两条。一条“从客观到主观”,就是侧重于反映客观世界,我们称之为再现型。另一条是“人主观到客观”,就是着意于表达自己的知、情、意,我们称之为表现型。
    二、一般而言,漫画绘出某事物,本身不是为了忠实地再现原物,总是另有寓意。再现原事物,原先的绘画可以做到;没有必要另立漫画“服其劳”。这不是漫画的专擅。
    三、我们可以参照西方“符号学”派文学理论的提法,把漫画中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叫做“能指”与所指意义。一般说,领略一件漫画就此而止是不行的。你必须前进一步,去把握它的深层意义;那是与画面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隐茂在深处,需要借助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以及推理、判断等心理过程,才能把握到的——逻辑意义和情感意义。
    四、重在表现,是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辩证观出发所提出的论点。这不妨碍再现型漫画出现的可能性。在漫画观念更新急剧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漫画发展过程中非主流形态漫画存在的合理性。不要忘记,漫画是在“不择细流”、长于吸纳的过程中成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