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出院后误工费:刘胜军:审批制是股市毒瘤 最大问题是PE腐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9:46:24

刘胜军:审批制是股市毒瘤 最大问题是PE腐败

2012年02月01日 17:26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作者:斑斑

字号:T|T
110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欧商学院副院长刘胜军(配图:中国企业家网)

编者按:从股市十年领涨福到各种各样的内幕交易案以及A股高管离职套现等等,说中国证券市场“痼疾缠身”一点不为过。去年三会换帅曾经给证券市场带来了一缕新希望[17.10 0.59% 股吧 研报],但是几个月过去,改革呼声似乎更大于行动。中国证券市场问题的根源在何处?为何改革显得如此的步履维艰?

中欧商学院副院长刘胜军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采访时就这几个问题做了解答。他说,

A股高管离职套现并不是中国股市的最大问题,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其实是PE腐败。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只不过是使得这制度就更加有伪装性。从表面上来看,是把审批的权力交给了社会,实际上是扯淡!

只要存在这样的审批制,证监会“一权在手”,企业就会寻租,就会出现PE腐败。

到目前为止,证券市场为国企服务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因为我们的国企都上市了,现在还保留审批制的唯一原因就是腐败,没有其他理由了。

让这些权益集团放弃权力、就等于自己改革自己,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陷入的最大的悖论。任何社会都存在利益集团,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就是政府本身。

以下是刘胜军观点整理:

A股高管离职套现并不是中国股市的最大问题,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其实是PE腐败。

中国股市最初具有非常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当时实行了额度制,搞股市最早的目的就是帮助国企脱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中国 有很多国企亏损连连,活不下去了。当时股市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输血,比如一个国企本来亏损了,给它5个亿,就能活起来了。当然,股市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作 用就是:迫使国企转变机制。国企原本就是国有工厂的概念,上市之后就要转变经营理念,其利润最大化、公司治理就要规范,这方面确实带来了很多进步,在这点 上股市确实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而中国的股市诞生之初就设有额度制,当时的额度制是怎么搞的?比如今年一共发行300亿元股票,这是由中国每个省来分配的,各部委都有,比如机械 部、农业部分配多少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出现了额度倒卖。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有人拿到这个,就等于发了一笔财。这就是寻租的开始。

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搞审批制改革,最早是额度制、后来是审批制,最后又改名为核准制。从实践情况来看,改名后的核准制与审批制没有任何区别,性质未变,只是换了名字,好听一点而已。

当然,审批制本身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一开始是国家发行部批准的,而目前专门搞了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委。然后,发审委从社会上邀请专家,大家轮流做委员。名义上出于保密等需要,发审委员往往是在企业上市前的一周(现在延长到一个月)才拿到准上市企业的材料,如此之多的材料,短短一周甚至一个月之内,就能研究出一个评判结果?谁相信?!事实上,这种制度就更加有伪装性。从表面上来看,是把审批的权力交给了社会,实际上是扯淡!

在这种体制下,只有证监会才有权来决定一家企业是否能上市,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后果就是扭曲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纵观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其市盈率基本上都是比国外高的,有时高得非常离谱,这就产生了资产价格泡沫化。究其主因是:中国的资本账户管制,即人民币的资本项目不可兑换。

近年,中国货币发行量非常大,中国的M2(广义货币)已达80万亿元,其占GDP已经超过180%,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如此之多的钱释放出来之后,社会财富就需要理财,寻求一种平衡。由于中国实行资本账户管制,钱被圈在国内,出不去。再加上银行存款实际负利率,大批资金囤积在股市。但同时,证监会又控制着股市发行的节奏,人为导致股票供求关系扭曲,从而出现市盈率过高的现象。

资金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就像血液一样,如果没有它,企业就很难得到正常发展。所以,企业需要融资。企业要融资就得依靠银行或者股市,这是企业融资两大重要的来源。但在中国,企业正常的融资权利就被证监会剥夺了。

股票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个公司的股票要卖少钱,唯一的取决因素是投资者对其价值的判断。股票融资是任何企业的 正常权利,其发行价格的高低是由投资者来判断,投资者的判断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比如,一个企业招股申明书出来了,每个投资者对这个公司的估值是不一样的, 有的认为是5元、而有的人出6元,最终形成一个平均发行价,这个发行价就是合理的。

而现在,股民们面对的无奈现状是:证监会替投资人来做价值判断,证监会来决定这家公司是否上市。证监会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能上市的依据是什么呢?它靠 一大堆所谓的指标,包括企业的利润、成长性,包括科技含量,这很荒唐!因为任何东西都是可以造假的,这些所谓的考核指标和账目,只要花钱都是能被“搞定” 的。
另一方面,IPO造成的更大的问题:它是一个寻租的乐园。证监会搞了一个发审委,而这些发审委员都是人,有多少人是能抵挡住金钱的强大诱惑?换句话说,只要存在这样的审批制,证监会“一权在手”,企业就会寻租,就会出现PE腐败。

现在的PE是这样运作的,比如某一家公司有计划上市。我投钱给你,OK!我就来帮你搞定一切关系。作为回报,你给我一定份额的股份买卖成交了。如果你不与这些权钱结盟,企业上市的成功概率就会降低。

正是金钱的巨大诱惑,滋生了企业寻租的空间,造假案频频。现今,中国的证券市场陷入恶性循环:越是不好的企业越有动力去造假,正因为有这个审批制度,越是造假企业越舍得花钱去寻租,越是花钱去寻租上市的概率就越大。

寻租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不是简单提一包钱过去就行了,是要打通各种关系和环节,要喝酒、去KTV,事情才好谈。一些好的企 业就不愿意做这种事,一年能挣几个亿的利润,没必要去搞这些事情!相反,越是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越愿意去寻租,其理由很简单:如果不上市,这个企业活不下 去了。而一旦上市就发了,市盈率几十倍甚至百倍膨胀,诱惑极大。

再退一步说,即便造假丑闻被揭发,对其惩罚力度也不大。胜景山河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公司怎么上市的呢?很简单,就是证监会和发审委审核通过了,招股书登出来了、投资者的钱募集到位,钱也都存到银行账户了。不凑巧的是,此时有一位记者出于职业的本能,到湖南当地调查竟发现:这是一起明显的造假案,并迅速揭发成为当时惊人的丑闻。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证监会只好把这个公司的IPO撤销了,把钱退回给了股民。这说明证监会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发现这些公司造假,太荒唐了。该案子的审判结果也令人吃惊:平安证券的两个保荐人被撤销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得到警告,而胜景山河作为造假的主体竟然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在整个案子中,竟无一人坐牢。

比胜景山河案例更为离谱的造假案是云南绿大地案。众所周知,云南绿大地5亿多元的销售收入完全是造假的。当时,这个案子审判结果是:有人判三年、缓四年,涉案人员竟当庭释放回家了。更匪夷所思的是,罚款还是罚上市公司的款,罚股东的款。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股东是受害人竟然还要上交罚款?

大量案例和现象表明:证监会的审批制度是万恶之源,是毒瘤。到目前为止,搞主板、中小板或者创业板也好,其主要搞100个板块都可以,但如果不取消审批制,中国证券市场的乱象无法消除,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此。

毫不避讳地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变成了权贵寻租的理想场所,因为这里的利润空间巨大,且越来越提供合法的隐蔽性。到目前为止,证券市场为国企服务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因为我们的国企都上市了,现在还保留审批制的唯一原因就是腐败,没有其他理由了。
证监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瞎做!该做的是什么?是监管,不该做的是管制,管制就是审批。现在,证监会的主要精力放在管制上,监管本来是它的主业,已经被荒废掉了。也正因为IPO审批制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所以证监会不肯放弃。

中国证监会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障碍,唯一的障碍就是来自利益集团的阻扰。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很多上市公司背后都站着一位权贵。取消审批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去做,如果愿意的话,审批制明天就可以取消。

中国应该吸取美国、香港地区的证券市场成功经验:即取消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如此一来,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就会回归正常值,企业也失去了 寻租的动力,造假的利益驱动消除了。当然,一旦证监会重监管,严惩内幕交易、造假案等,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届时股票价格可能会下跌、将有大批资金要出逃,势必会影响证券市场的信心,而从长远来看,这就是改革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让这些权益集团放弃权力、就等于自己改革自己,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陷入的最大的悖论。任何社会都存在利益集团,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就是政府本身。

(本文根据《中经商贸聚焦》杂志的采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