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充场:【程池作品】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主題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26:27
(2012-01-31 18:51:58)
标签:梁思成
林徽茵
徐志摩
程池
纪录片
人间四月
分类:音乐空间
【程池作品】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主題曲
梁思成、林徽因,壹對學者伉俪,在離去多年後,他們的名字漸漸進入公衆的視野。人們傳說著他們不尋常的家世學識,傳說著她的美麗、才華、愛情,傳說著他半個世紀前對壹座古城的癡迷與眷戀。衆多記述和傳奇,讓他們離我們更近,而有時,又仿佛更遠……
一個世紀2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系和美術系。面對西方世界完備的建築史體系,他們萌生了從無到有創建中國建築史體系的夢想。之後,在兵荒馬亂的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他們開始踏上漫漫的尋找分散在中國各地的古代建築的征程。尋找、拍攝、測量、繪制……。第壹次對中國古建築做出系統研究,向世界撩開中國古建的神秘面紗。

他們在文學、美術、教育等領域的才華,吸引著壹大批各領域的傑出知識分子在他們的周圍……這些"中西合璧"的知識分子在各自研究領域耀眼地綻放光芒,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盡情地享受著他們短暫的生命歡歌……
隨即到來的戰爭結束了壹切。戰爭結束了梁林的古建築考察,也徹底摧毀了他們的健康。但是在大西南的流亡歲月中,以他們爲代表的壹大批中國知識分子以驚人的毅力,用幾乎是燃燒自己生命的方式,堅持學術研究。費正清在他的對華回憶錄中寫到,“我爲我的朋友們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表現出來的堅忍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動。依我設想,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也許早就抛棄書本,另謀生存門道。但是這個曾經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壹面接受了原始淳樸的農民生活,壹面繼續致力于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
    由于他們在戰爭期間堅持不懈的卓越研究成果,抗戰結束後,梁思成應邀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同時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在獲取世界建築學研究最新動向的同時,向世界發出中國建築學研究的聲音。
戰後百廢待興,梁思成遠見卓識地倡議並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在創立至今的六十年裏,清華建築學院成爲中國建築學家的搖籃。而梁先生在這裏度過了生命的最後近三十年時間。
梁林壹生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對中國建築教育事業的創立和發展,對中國城市規劃事業和曆史文物的保護均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梁思成·林徽因》主題曲
今年央視高清頻道剛播出的壹部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很精致很抒情。本來是關注程池的音樂才注意到這部片子,我只抽空看了壹集,豆瓣上此片的評分相當高,推薦大家找來看看。
《梁思成·林徽因》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壹對著名夫婦的人生軌迹和中國近現代的激蕩史密切交織。這個故事所蘊涵的精神氣質,是我們追索和展現這壹傳奇故事的動因。

梁思成,廣東省新會人,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和理論,是這壹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林徽因,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壹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爲中國壹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爲《妳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裏有三個男人,壹個是梁思成,壹個是詩人徐志摩,壹個是學界泰鬥、爲她終身不娶的金嶽霖。
                                       主題音樂
《梁思成·林徽因》的作曲是程池和高穎,音樂保持了程池的壹貫水准,但更偏重抒情。據我觀察,用到的音樂主要是主題曲的鋼琴、提琴演奏版和壹些變奏。片頭片尾曲很完整,片中音樂雖然出現密度很大,但基本都含解說,截無可截,所以只能期待原聲了..

《梁思成 林徽因》 - 評價
壹位網友評價說:“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認識從之前八卦的膚淺印象,現在有了全面的了解。原本認爲建築學是索然枯燥又無趣的東西,看過紀錄片後,對梁林醉心壹生的事業領域,驚異發現它的魅力之處。”很多觀衆也深深爲梁林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人們往往抱怨世風之庸俗。像梁林那樣身處混噸之世,卓爾不群,潛心做學問的大師,更是讓人無比欽佩!”

梁思成林徽因  第一集父親  720p HDTV x264-NGB(清晰)
',1)">
梁啓超與他妻子、子女梁啓超,林長民,兩位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擁抱西學後,以自己的見識和眼光,試圖建設壹個全新的憲政國家,同時,還期望培養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兒女。 從童年、少年到求學海外,孩子們的成長曆程中相伴的是父親的仁愛和責任。在他們面臨事業選擇、感情波折、人生困頓之時,父親總是會最及時地,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溫婉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梁家兒女是如此幸運。他們有這樣壹位至性至情的爹爹,他爲兒女們留下了世間最寶貴的財富——人格的力量。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二集 天書 720p HDTV x264-NGB(清晰)',2)">
爲什麽中國的古建築和西方古建築不壹樣?爲什麽中國建築有那麽大的屋頂?爲什麽屋頂上還有那麽多裝飾?離開創辦的東北大學建築系後,梁思成加盟了專門研究中國建築的私人研究機構——中國營造學社。他要從頭開始,研究中國的建築曆史。中國的古代木建築是罕有的珍奇瑰寶。當時的日本學者,在對中國建築進行了悉心研究之後宣稱,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去日本。營造學社第壹次古建考察,即發現了遼代木構建築薊縣獨樂寺。梁思成興奮異常。茫茫中國大地上,到底還有沒有唐構建築?如果有,它在哪裏?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三集 佛光720p HDTV x264-NGB(清晰)',3)">
梁思成從1932年到1937年僅六年間,中國營造學社社員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留下了壹套研究中國建築的科學完備的稀世珍寶。  在林徽因的壹生中,這也是壹段最快樂的時光。親情,友誼,思索,創作……壹切都在她的筆下盛開。也是在這壹階段,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費正清夫婦走進了他們的生活。
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來了他們人生道路上最輝煌的壹刻,他們發現了夢寐以求的唐代木構建築——五台山佛光寺。然而,也正是從這壹天開始,他們的命運開始逆轉。
梁思成 林徽因 第四集 流亡720p HDTV x264-NGB(清晰)',4)">
山河破碎。空前悲壯的大流亡開始了,曾經甯靜富足的生活轉瞬間變成幾件隨身顛簸的行李……1937年8月,梁家踏上戰爭流亡之路。離開北平的這年,林徽因三十三歲,她人生中最絢爛的篇章,在悄悄合上……
戰爭,讓他們流落到了此前七年古建考察尚未抵達的西南地區。在昆明短暫安頓之後,這些與學術須臾不可分離的學者,便又策劃了西南古建考察。這是中國營造學社的最後壹次古建考察!另壹個噩耗,流亡前,保存在天津租界外國銀行地下室的營造學社測繪稿慘遭洪水浸泡……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五集 慘勝720p HDTV x264-NGB(清晰)',5)">
1941年初,梁家隨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來到長江上遊壹個偏遠的小鎮:李莊。不久,林徽因肺病爆發,臥床不起。戰爭仿佛永無盡頭,他們在這裏度過了貧病交加的五年。戰爭結束了。在費慰梅的安排下,林徽因第壹次離開李莊到達重慶,然而醫生警告說,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後人很難想像,焦土遍地的戰亂時期,恰是壹批中國知識分子智慧噴發的歲月。在照顧病中的妻子和壹對幼小兒女的同時,梁思成和營造學社其他社員壹道在李莊開始撰寫醞釀多年的《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林徽因 第六集 榮耀720p HDTV x264-NGB(清晰)',6)">
林徽因 1936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1946年7月底,結束九年流亡生涯,梁家終于回到北平。此時的林徽因已無力站著和朋友合影。在梁思成的建議下,戰後的清華大學開辦了建築系。清華建築系燕子銜泥般地創辦起來……作爲世界矚目的建築史學家,梁思成重返美國,他是第壹位在世界舞台上系統宣講中國建築曆史的中國學者,這壹年,還有更多的榮譽在等待著他。這是梁思成最向往的生活:黑板,講台,田野考察。梁思成將他的全部心血和情感投入到了建築學——他爲之獻身的事業,那已經被戰爭蹂躏太久的學術。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七集 選擇720p HDTV x264-NGB(清晰)',7)">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包括梁思成在內的六十多位新當選的中研院院士選擇留在大陸,擁抱壹個嶄新的中國。梁思成被任命爲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手術摘去壹個腎髒後的林徽因在臥病數年後虛弱地站起來,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了火熱的新中國建設中去。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央政府及軍政機關、以及相應的服務機關、眷屬等開始陸續遷往北平城,各單位急于在城裏城外尋找落腳點,種種情形令梁思成憂慮……
梁思成 林徽因 第八集 古城 720p HDTV x264-NGB(清晰)',8)">
梁思成在“把首都建設成生産城市”的總綱領指導下,古都北京的很多古建築面臨去留存廢的抉擇。
梁思成說,“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准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余。壹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戰爭,內亂,政治運動,將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夢想壹次次擊得粉碎。爲尋回知識的尊嚴、曆史的尊嚴、美的尊嚴,他們付出了何其昂貴的代價!

【林徽因】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曆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她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産生濃厚興趣。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徐志摩、胡這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慘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台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居《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台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啓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于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居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偕同回國,壹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員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爲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居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爲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爲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壹書寫了緒論。這是壹本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馀,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壹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爲筆名,發表于《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鬥》、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居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爲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了她作爲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應聘爲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她經常慘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壹。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壹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壹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壹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壹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壹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蘆隱同爲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我國最古老的壹座木結構建築--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爲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裏。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複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爲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幹詩稿中,迷惘、惆怅、蒼涼、沈郁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爲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了。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于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兩位解放軍同志來到她家,攤開北平軍用地圖,要求他們用紅筆圈出壹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萬壹大軍被迫攻城時盡可能予以保護,這使他們十分感動,消除了對共産黨的疑慮。他們立即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爲《全國文物保護目錄》。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牆拆毀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撫磚痛哭。1953年文化部組織的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沖動的指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說“妳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這洋的壹種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惡化,最後拒絕吃藥救治于1955年離世。
在文學方面,她壹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居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妳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爲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爲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壹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1950年,她被任命爲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有遠見的意見。她以極大的科學勇氣和對人民、對曆史負責的精神,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的錯誤主張,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並提出修建“城牆公員”這個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設想。
1951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爲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她關心傳統手工業的複興,爲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傳統工藝品設計了壹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式圖案,親自慘加試制,並爲工藝美術學院培養研究生。1952年,她慘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還慘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翌年,她當選爲中國建築學會第壹屆理事會理事。擔任《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1954年6月,她當選爲北京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爲《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我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壹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終于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壹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爲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壹個洋品,人民把它作爲壹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人類進入文明史後,女性壹直被淹沒在曆史的黑洞裏。在婦女解放這條路上,20世紀中國婦女先覺者中,相當多的人以與新文學共體的方式,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從而讓我們見識到有別于傳統“象牙美人”、激蕩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林徽因應該是這壹群體中很特別的壹個。面對這洋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麽那個據說爲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嶽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麽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爲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麽她壹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裏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壹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關于林徽因的傳記有《美麗與哀愁:壹個真實的林徽因》,《林徽因尋真》等。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東京出生時,是他父親梁啓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後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廣東省新會縣。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古籍,使他對中國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礎和濃厚的興趣。當時是甲午之戰和庚子賠款以後,中國屢受外國欺淩,這種環境培養了梁思成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他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壹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梁思成在學習期間,不但學業優秀,而且興趣廣泛。他愛好美術和音樂,經常爲校刊畫插圖,被聘爲美術編輯,他慘加學校的合唱隊、軍樂隊,擔任過樂隊隊長和第壹小號手;他還愛好體育,喜歡踢足球。梁思成也很關心政治,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校“義勇軍”等愛國組織的中堅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門廣場慘加二十壹條國恥日的紀念活動,在途中被軍閥金永貴的汽車撞傷,左腿骨折,使他留學美國不得不推遲壹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築曆史有特殊愛好。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曆史,慘觀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築壹個個默畫下來,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築碩士學位。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入研究生院,准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抉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築。1928年,梁思成回國後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築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壹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慘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抉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汗,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鄉下,這時,營造學社的經費來源斷絕,有時連工資也發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長年臥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症,行動極爲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率領營造學社的少數同仁堅持在抗日戰爭後方繼續古建築的調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1948年,被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築系主任外,壹直以高度熱情慘加了各項建設工作,先後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中國委員會委員、中華中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與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爲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壹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铎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壹次面對面的沖突。梁思成還積極慘加了國家的政治領導活動,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第壹、二、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代會常務委員。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共産黨。
参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084.htm,http://baike.baidu.com/view/2126.htm
賞析:林徽因《妳是人間四月天》雙語版
妳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說妳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妳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聘婷妳是,鮮研 百花的冠冕妳戴著,妳是 天真,莊嚴,妳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篇鵝黃,妳象;新鮮初放芽的綠,妳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妳夢期待中白蓮。 妳是壹樹壹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妳是愛,是暖,是希望,妳是人間的四月天!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Ode to Love  I think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Sure,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Your  laughter has lit up all the wind,  So gently mingling with the spring.  You are the clouds in early spring,  The dusk wind blows up and down.  And the stars blink now and then,  Fine rain drops down amid the flowers.  So gentle and graceful,  You are crowned with garlands.  So sublime and innocent,  You are a full moon over each evening.  The snow melts,with that light yellow,  You look like the first budding green.  You are the soft joy of white lotus  Rising up in your fancy dreamland.  You're the blooming flowers over the trees,
You're a swallow twittering between the beams;  Full of love,full of warm hope,  You are the Spring of this world!
《妳是人間四月天》賞析
林徽因的詩,捕捉意象巧妙,表達情感細膩,表現出輕柔靈秀、蘊藉清麗之美。她寫愛,用“人間的四月天”來形容,可謂匠心獨運。四月天,陽光明媚,和風吹拂,綠草如茵愛如四月天光豔輕靈。“風”是抽象的,卻由妳(愛)的“笑響”將它“點亮”,讓人由聽覺到視覺再到感覺,從各個感官角度來感悟體味。春的光豔輕靈都緣自于“笑響”,這是對“愛”的形象描述,它越是“交舞著變”,就越是刻骨銘心。愛如四月天柔和恬靜。爲了表現四月天的柔和恬靜,詩歌所抓物象有動有靜,動靜結合,風光自然。“雲煙”,既柔和又朦胧,是愛的靜態美;“吹著”的“風”、“閃”動的“星子”、“灑在花前”的“細雨點”,則是愛的動態美,動卻也恬靜安甯。愛融含了所有的物態之美,這正說明愛的無處不在。愛如四月天鮮研莊嚴。四月的花,“輕”“聘婷”且“鮮研”,這已經是絕美的風姿;但這還不夠,還有“百花的冠冕妳戴著”,那種令人豔羨的美還能形容嗎?但“妳”的愛卻美而不嬌,豔而不俗,那“月圓”的“莊嚴”與“天真”,顯出愛的深刻與厚重,淳樸與大氣。這裏揭示了愛的內涵與真谛。
愛如四月天新鮮柔嫩。四月的花朵絢麗多彩,而詩歌寫“鵝黃”、“綠”、“白”各種花,目的還是爲了突出愛的無窮魅力——“新鮮”和愛的勃勃生機——“柔嫩”,以及“喜悅”之情與“期待”之意。詩人在此借對方寫自己,流露出對愛的熱切期待。
愛如四月天融暖纏綿。四月的景,看,有“壹樹壹樹的花開”;聽,有“燕在梁間呢喃”;感,有布滿空間的“暖”。那麽,詩人再也走不出這愛的空間,因爲,這裏有她的“希望”,這裏有愛的纏綿。此處抒情,與詩的第壹節呼應,又道出贊頌愛的原因,真摯嚴謹,而又不留痕迹。因此,全詩從不同角度寫“人間的四月天”,正是爲了全面表現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賞析 (雙語)
假如我是壹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裏潇灑,我壹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If I was a piece of snow flake,   dancing gracefully in the midst of the air,   I should know for where I’ll make ---  Flying, flying and flying there ---  The ground as my direction I’ll take.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淒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飛揚,飛揚,飛揚,——妳看,我有我的方向!
Not going to cold and secluded dale, not heading for sad and lonely hill, not making for street that is beyondthe pale---Flying, flying and flying on till ---   Look, I’ll find where I desire for without fail.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著她來花園裏探望——飛揚,飛揚,飛揚,——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Gracefully danc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sky, Making out the very peaceful place, I wait for her to appear at garden, for I know why---Flying, flying and flying on to brace---her body full of fragrance of red plum, banzai!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Thanks to my light body momentarily,I touch her blouse without her knowing,and get to her soft and wavy chest closely---Melting, melting and melting ---I melt into her soft and wavy chest completely.
                                  梁思成泰戈尔 林徽因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賞析
壹此詩寫于1924年12月30日。發表于1925年1月17日《現代評論》第壹卷第6期。二亦作凝凝的。
詩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寫道:“詩人也是壹種癡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裏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成的壹片。”如果把徐詩中《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以下簡稱《雪花》、《康橋》、《風》)放在壹起,它們正好從這樣的角度展示了詩人寫作的連續、希望與理想追尋的深入。這實在是壹個有趣的比較,因爲這三首名篇風格之壹致,內在韻脈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壹句話:“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茅盾《徐志摩論》)徐詩中表現理想和希望感情最爲激烈、思想最爲激進的詩篇當推《嬰兒》。然而,最真實傳達“壹個曾經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猛虎集》志摩自序)詩人心路曆程的詩作,卻是上述三首。在現代主義階段,象征不僅作爲壹種藝術手段,更是壹種思維方式。詩人朝向壹生信仰的心路曆程是壹個紛繁的文學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讀者往往需追隨及終點方恍然大悟。胡適之在《追憶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觀真是壹種單純的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個是愛,壹個是自由,壹個是美。……他的壹生的曆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曆史。”(《新月》四卷壹期《志摩紀念號》)是的,徐志摩用了許多文字來抵抗現實世界的重荷、複雜,在現實世界的摧毀面前,他最終保持的卻是“雪花的快樂”、“康橋的夢”及“我不知道風在哪個方向吹”的無限惆怅。如果說現代詩的本質就是詩人穿越現實去獲取內心清白、堅守理想高貴(傳統詩是建築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義時代的。),那麽,我們不難理解人們對于《雪花》、《康橋》和《風》的偏愛。
《雪花的快樂》無疑是壹首純詩(即瓦雷裏所提出的純詩)。在這裏,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裏潇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著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爲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著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麽堅定、歡快和輕松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恒的幻像。對于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著很深的個人對象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
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沈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铿锵的詩具有啓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壹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于淡淡的憂傷的光環裏。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籁、靈魂的交響。重複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壹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難道我們還要詩人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嗎?
步入“假如”建築的世界,人們往往不僅受到美的沐浴,還要萌發美的守護。簡單地理解純詩,“象牙塔”這個詞仍不過時,只是我們需有寬容的氣度。《康橋》便是《雪花》之後徐詩又壹首傑出的純詩。在大自然的美色、人類的精神之鄉前,我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不帶走壹片雲彩。”這種守護之情完全是詩意情懷。而這又是與《雪花》中靈魂的選擇完全相承。只當追求和守護的夢幻終被現實的銳利刺破之時,《風》才最後敞開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夢的輕波裏依洄”的無限留戀和惆怅。因此我們說,《雪花》、《康橋》和《風》之成爲徐志摩詩風的代表作,不僅是表面語言風格的壹致,更重要的是內在靈魂氣韻的相吸相連。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說:“我覺得新詩人中間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爲他的作品最足供我們研究。”(《徐志摩論》《雪花的快樂》是徐志摩詩第壹集《志摩的詩》首篇。詩人自己這樣的編排決非隨意。順著《雪花》→《康橋》→《風》的順序,我們可以看到純詩能夠抵達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純詩的極限。如是,對徐志摩的全景觀或許有另壹個視角吧!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在夢的輕波裏依洄。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甜美是夢裏的光輝。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她的負心,我的傷悲。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在夢的悲哀裏心碎。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黯淡是夢裏的光輝。
I Don't Know 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Her tenderness, my fascination.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Sweetness is the glory of the dream.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
Her betrayal, my depression.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Heartbreaking in the gloom of the dream.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Dimness is the glory of the dream.
徐志摩《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賞析
全詩共6節,每節的前3句相同,輾轉反複,余音袅袅。這種刻意經營的旋律組合,渲染了詩中“夢”的氛圍,也給吟唱者更添上幾分“夢”態。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壹些關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終也是模糊的,被壹股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吹的勁風沖淡了,以至于欣賞者也同吟唱者壹樣,最終被這壹股強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裏依洄。
全詩的意境在壹開始便已經寫盡,而詩人卻鋪衍了六個小節,卻依然鬧得讀者壹頭霧水。詩人到底想說些什麽呢?有壹千個評論家,便有壹千個徐志摩。但也許該說的已說,不明白卻仍舊不明白。不過我認爲徐氏的壹段話,倒頗可作爲這首詩的腳注。現抄
錄如下:“要從惡濁的底裏解放聖潔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裏規複人生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志願。成見不是我們的,我們先不問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計較稻穗的飽滿是在那壹天。……生命從它的核心裏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忍耐與勇敢。爲此我們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敗中不頹喪,在痛苦中不絕望。生命是壹切理想的根源,它那無限而有規律的創造性給我們在心靈的活動上壹個強大的靈感。它不僅暗示我們,逼迫我們,永遠望創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並且啓示我們的想象。……我們最高的努力目標是與生命本體相綿延的,是超越死線的,是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態度》)
這裏說的既是“新月”的態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詩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體中去!其實早在回國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過這種“回複天性”的主張(《落葉》、《話》、《青年運動》等)。他爲壓在生命本體之上的各種憂慮、怕懼、猜忌、計算、懊恨所苦悶、蓄精勵志,爲要保持這壹份生命的真與純!他要人們張揚生命中的善,壓抑生命中的惡,以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擺脫物的羁絆,心遊物外,去追尋人生與宇宙的真理。這是怎樣的壹個夢啊!它決不是“她的溫存,我的迷醉”、“她的負心,我的傷悲”之類的戀愛苦情。這是壹個大夢,壹種大的理想,雖然到頭來總不負黯然神傷,“在夢的悲哀裏心碎。”從這壹點上,我們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的壹層積極的意義。由于這首詩,許多人把“新月”詩人徐志摩認作了“風月”詩人。然而,當我們真的沈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壹道“與生命的本體同綿延”,“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們自可以領略到另壹個與我們錯覺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徐志摩<偶然>中英文賞析
我是天空裏的壹片雲,偶爾投影在妳的波心--妳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妳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妳有妳的,我有我的,方向;妳記得也好,最好妳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偶然>中英文賞析
“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壹致的。在“偶然”這樣壹個可以化生衆多具象的標題下,“雲——水”,“妳——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爲讀者個人情感閱曆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壹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壹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爲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在網上搜到兩個英文版本,大家可以評價壹下她們和原詩在形和神兩方面的異同
Fortuitousness  Being a cloud in the sky  On your heart lake I cast my figure.  You don't have to wonder.  Nor should you cheer,  In an instant I will disappear.  On the dark sea we encounter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our own we steer.  It's nice for you to remember.  But you'd better forget the luster  That we've been devoted to each other. Chance I am a cloud in the sky,  A chance shadow on the wave of your heart.  Don't be surprised,  Or too elated;  In an instant I shall vanish without trace.  We meet on the sea of dark night,  You on your way, I on mine.  Remember if you will,  Or, better still, forget.  The light exchanged in this encounter.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英雙語)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描述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景,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隽永。
【原詩】【英文版】
再別康橋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作者:徐志摩 By Xu Zhimo
輕輕的我走了,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正如我輕輕的來;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我輕輕的招手, Quietly I wave good-bye
作別西天的雲彩。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那河畔的金柳,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是夕陽中的新娘;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波光裏的豔影,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在我的心頭蕩漾。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軟泥上的青荇,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在康河的柔波裏,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那榆蔭下的壹潭,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揉碎在浮藻間,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尋夢?撐壹支長蒿,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滿載壹船星輝,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在星輝斑斓裏放歌。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但我不能放歌,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悄悄是別離的笙箫;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夏蟲也爲我沈默,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悄悄的我走了,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正如我悄悄的來;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我揮壹揮衣袖,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不帶走壹片雲彩。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再別康橋·賞析
【題解】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甯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曾就讀于滬江大學、北京大學,後留學歐美,1922年回國後,先後北京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等高校任教。他參加並發起新月社,爲“新月詩社”的著名詩人。1925年主編《晨報副镌?詩刊》。1928年任《新月》雜志主編。1931年因飛機失事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裴冷翠的壹夜》、《猛虎集》、《雲遊》等,影響深遠,被人們譽爲“壹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散文集有《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等,散文成就不亞于詩歌。徐志摩早期詩歌多表現對資産階級理想的向往與追求,也有同情下層勞動人民痛苦生活和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詩作。後期詩歌多表現理想破滅後的彷徨、感傷、空虛和頹廢情緒。他的詩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壹方面,他的詩語言清新,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另壹方面,詩人主張藝術的詩,他深崇聞壹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注釋】
[1]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高等學府劍橋大學所在地。1921年,詩人曾遊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壹生的轉折點。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無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正是康河那充滿靈性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1928年詩人再度漫遊歐洲,並到劍橋大學講學,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寫下了《再別康橋》這著傳世之作。
[2]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生水底,葉略呈圓形,浮于水面,花黃色,結橢圓形蒴果。《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3]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類植物。是含葉綠素和其他輔助色素的低等自養植物。
[4]溯(sù):逆流而上謂之“溯”。
[5]笙箫(shēngxiāo):本爲兩種管樂器,這裏借用以示別離的傷感與依依。
【賞析】
此詩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詩篇之壹,抒寫了詩人故地重遊,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詩人在劍橋留學的兩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愛、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國式資産階級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國後,詩人屢屢受挫,曾經似“快樂的雪花”般的詩人,變成了“卑微”的“殘葦”,發出了絕望的歎息。理想的幻滅更激起詩人對往昔康橋歲月的回憶與珍惜,詩人以這樣的心緒再次漫步康橋上。因此詩歌反映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理想幻滅的感傷,更有對母校的摯愛、依戀,以及淡淡的離情別緒。全詩以三個“輕輕的”起筆,將至深的情懷幻化爲西天的雲彩,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情感表現得真摯、隽永。
這首詩藝術特色鮮明,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人善于從生活中捕捉鮮活、富有個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詩人的情感與想象,構成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營造了優美、明麗的意境。那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豔影,還有那軟泥上的青荇……各種物象相映成趣,無不浸透著詩人對康橋的無限深情。尤其詩人的比喻獨特而又貼切,手法巧妙,使情與景水乳交融,豐富了詩歌內涵,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本詩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詩歌語言清瑩流麗,音節抑揚合度,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可以說是“三美”俱備,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堪稱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林徽因的詩   邵燕祥
我不想在這裏對林徽因的詩做出評價,甚至也不想在這裏對其人其詩做概括的介紹。對于絕大數讀者來說,她不僅是壹個被遺忘了的詩人,而且是壹個壓根兒就不見知的詩人。而且,就她的本行建築學和工藝美術領域來說,又有幾個人知道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這壹不朽之作的主要設計者呢?
林徽因的詩
據《林徽因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壹九八五年出版)的編者陳鍾英、陳宇同志在“後記”中說:“早在壹九三七年三月,馮至、卞之琳、梁宗岱等主編的《新詩》月刊第六期上已預告即將出版林徽因詩集的消息。隨著戰火的蔓延,詩集也就灰飛煙滅了。”假如不是當時戰爭環境的緣故,或者再退壹步說,即使林徽因本人來不及在壹九五五年病逝以前編定自己的詩文,而在壹九六六年開始的浩劫以前能有機會編輯出版她的詩作,那我想,絕不會只有現在收入詩集的五十五首詩;從林徽因之子梁從誡同志的“代序”和“題注”中,我們知道五十五首詩中有壹些是未發表過的手稿,而還有些手稿如“鞭答惡劣的社會風氣對年輕知識分子心靈的侵蝕的長詩《刺耳的悲歌》”等,卻已經遺佚了,這是不可彌補的損失。我想,盡管是從來沒讀過林徽因詩的人,如果讀了這本薄薄的詩集,也會感到林徽因的壹些詩稿不可多見乃是中國現代詩歌的遺憾。正因爲“寫詩只是她的副業。靈感壹至,妙手得之,然後便束之高閣。朋友們不向她索稿,她是輕易不發表的”,這就使她的許多手稿成了“孤本”,壹經劫亂,便欲覓無從了。我知道,直到今天,我們也還有不少老年的以至中年的、青年的優秀詩人,他們的壹些成熟的有特色的作品沒有出版的機會,有的且根本沒有發表的機會。我真爲我們還有若幹手稿會遭到林徽因壹些遺詩的命運而捏壹把汗!
遺憾啊,林徽因去世太早了,而她擱筆似乎更早。《林徽因詩集》中最早的壹首寫于壹九三壹年四月,最後的作品是壹九四七年病中寫于北平的七首。
我保存著壹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北平《經世日報·文藝周刊》的單頁,這個周刊是楊振聲先生主編的,由袁可嘉、金隄負責實際編務;這壹期用壹半篇幅刊登了林徽因詩三組六首:《空虛的薄暮:壹,(六點鍾在下午),二,(黃昏過楊柳)》;《昆明即景:壹,(茶鋪),二,(小樓)》;《年輕的歌:壹,(妳來了),二,(壹串瘋話)》。我想這該是作者親自寫定的。
這六首詩中,有四首爲《林徽因詩集》所未收。
《六點鍾在下午》是灑脫的、上下片對稱的兩段體格律詩,自然是作者自創的格律,在這個意義上就還是自由詩:
用什麽來點綴 六點鍾在下午? 六點鍾在下午 點綴在妳生命中, 僅有仿佛的燈光, 褪敗的夕陽,窗外 壹張落葉在旋轉!
用什麽來陪伴 六點鍾在下午? 六點鍾在下午 陪伴著妳在暮色裏閑坐, 等光走了,影子變換, 壹支煙,爲小雨點繼續著,無所盼望!
林徽因的詩   邵燕祥
如果采取社會的曆史的批評方法,我們可以借用茅盾在《徐志摩論》中對志摩的分析:“圓熟的外形,配著淡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戀感喟追求”(或竟簡直沒有什麽追求);“然而這是壹種‘體’——或壹‘派’,是我們這錯綜動亂的社會內某壹部人的生活和意識在文藝上的反映。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我們也可以說,不是林徽因,做不出這首詩!林徽因在這裏以像唐人絕句或宋人小令那樣寥寥幾筆,捕捉並表現了詩人主體感受跟客體光影物象相交流、相契合的壹瞬。我們既然可以稱賞“壹片梧桐葉飄落到窗前的玻璃板上”的音韻铿锵,爲什
麽不能吟味壹下“窗外/壹張落葉在旋轉”怎樣點綴了“空虛的薄暮”,探討壹下這幾個平常的短句産生的藝術效果的秘密呢?
解讀徽因
壹九七九年遇到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呂俊華同志,談起作爲詩人的林徽因教授,她還壹下就背出:“六點鍾在下午……”時距這首短詩的發表,已經三十壹年了,而我敢說,在這三十壹年中,沒有壹篇形諸文字的評論涉及過這首詩。《黃昏過楊柳》壹首,詩集收入,題爲《過楊柳》,系據壹九三六年《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稿。估計題中“黃昏”二字是作者重新發表時所加。梁從誡“代序”中提到林徽因寫于抗日戰爭初期的《昆明即景》已佚。《經世日報》上卻保存了兩首,其壹是《茶鋪》:
這是立體的構畫,描在這裏許多樣臉在順城腳的茶鋪裏隱隱起喧騰聲壹片。各種的姿勢,生活刻劃著不同方面:茶座上全坐滿了,笑的,皺眉的,有的抽著旱煙。老的,慈祥的面紋,年輕的,靈活的眼睛,都暫要時間茶杯上停住,不再去擾亂心情!壹天壹整串辛苦,此刻才賺回小把安靜,夜晚回家,還有遠路,白天,誰有工夫閑看雲影?不都爲著真的口渴,四面窗開著,喝茶,跷起膝蓋的是疲乏,赤著臂膀好同鄉鄰閑話。也爲了放下扁擔同肩背向運命喘息,倚著牆,每晚靠這壹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長……
這是立體的構畫,設色在小生活旁邊,蔭涼南瓜棚下茶鋪,熱鬧照樣的又過了壹天!其二是《小樓》張大爹臨街的矮樓,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瓦覆著它,窗開壹條縫,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矮檐上長點草,也結過小瓜,破石子路在樓前,無人種花,是老壇子,瓦罐,大小的相伴;塵垢列出許多風趣的零亂。但張大爹走過,不吟詠它好;大爹自己(上年紀了)不相信古老。他拐著杖常到隔壁沽酒,甯願過橋,土堤去看新柳!
林徽因的詩   邵燕祥
梁人誡“代序”中說林徽因在《昆明即景》中,“曾把當地居民底樓高八尺、二層高七尺的典型制式也納入了自己的詩句:那上七下八臨街的矮樓,/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瓦覆著它,窗開壹條縫,/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看來林徽因四十年代後期定稿時,把“上七下八”刪去,索性把矮樓的主人張大爹寫進詩中了。
解讀徽因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壹個消息,林徽因的詩筆正從內向轉趨外向,我猜這跟她經曆了壹段顛沛流離的生活有關。可惜她在整個抗戰期間沒有留下更多的詩篇。這樣,她的詩的代表作仍然是那些細膩地表現了真摯感情和精微感覺的玲珑剔透的詩。這些詩沈演這麽多年以後,今天重看,並不是苔迹斑剝的“出土文物”,而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明淨與新鮮。林徽因“通過自己的小說、劇本和散文,是有意識地要對當時她所觀察到的社會現實有所反映”,而她的詩卻分工主要擔負了抒寫個人感情的任務;她的《哭三弟恒——三十年(壹九四壹)空戰陣亡》激情噴發,直至迳呼“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妳死是爲了誰!”觸及社會題材,卻仍是從個人情感波瀾的角度出發的。壹個作者從事不同體裁的創作,是允許有題材或角度的分工的。李清照詞中極寫離愁別恨,只是在詩裏才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的呼號。所以評論作者壹定要顧及全人。在題作《年輕的歌》的兩首中,《妳來了》壹首詩集已收入;只是其中三、四兩句—
陽光投多少個方向,誰管?妳,我 如同畫裏人掉回頭,便就不見!如依從《經世日報》所發的句讀,似乎更有韻致:陽光投多少個方向,誰管!妳,我如同畫裏人,掉回頭便就不見!
林徽因和徐志摩、卞之琳幾位壹樣,從不廢棄標點,而且標點得很認真。詩集所收這首八行詩裏,有四處逗點,查《經世日報》版面上做分號,使詩更富有頓挫之感,我以爲大堪玩味。
另壹首《壹串瘋話》,兩段,也只有八行;
好比這樹丁香,幾枝山紅杏,相信我的心裏留著有壹串話,繞著許多葉子,青青的沈靜,風露日夜,只盼五月來開開花!如果妳是五月,八百裏爲我吹開藍空上霞彩,那樣子來了春天,忘掉腼腆,我定要轉過臉來,
把壹串瘋話全說在妳的面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