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被风控多久解除:(原创)国画名家作品赏析(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2:42:21

(原创)国画名家作品赏析(六)


春拍:徐悲鸿《嵩岳遐龄》赏析

自古以来描绘松鹤延年的题材层出不穷,以至于成为一种经典象征。徐悲鸿多次画鹤以丈情,如1932年作《病鹤诗意》,1938年作《双鹤图》,1942年作《松鹤图》,均为画家松鹤题材的重要作品。

此幅《嵩岳遐龄》是徐悲鸿较早时期的松鹤题材的经典作品,作于1926年暮春,是徐悲鸿留学法国期间短暂回国时所作,作完此画后即又回到法国。徐悲鸿在早期的中国画中以写实为特色,中西画法兼容。此画松树盘曲苍虬的主干并非用传统中国画的皴擦点染之法,而明显采用了水彩画的一些技法,具有明暗体积变化,造型厚重结实。松针的表现也异于传统的表现技法。两只仙鹤一动一静,一只在松干上伫立,另一只欲收翅落于枝头,颇具动感,其画法与传统的白描画法相异。

该画为传统的松鹤延年题材,取名《嵩岳遐龄》,“嵩岳”以高山喻指德高望重之人,“遐龄”指高龄长寿,通过松鹤来寄寓美好愿望和祝福。从本幅作品的落款和印章来看,当为此时期的经典作品。

参考作品:徐悲鸿《渔夫》1926年。

参考作品:徐悲鸿《自画像》1926年。

此作落款“丙寅暮春,悲鸿”具有早期款识的典型特征。类似款识见同年(1926年)著名作品《渔夫》、同年《自画像》以及1928年《平安》等作品。从目前所见的众多徐悲鸿作品集和文集中可以看出,《渔夫》无疑是一件重要作品,不仅多次著录,而且被选为各类文集的插图。《渔夫》与本幅《嵩岳遐龄》创作于同一年(丙寅),前者是在“鞠秋”,后者是在“暮春”,相隔不到半载。两幅作品落款处的“丙寅”和“悲鸿”四字如出一辙,潇洒自如,是《嵩岳遐龄》身份的重要佐证。同样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作者创作于1926年的《自画像》以及创作于1928年的《平安》,这也是徐悲鸿创作生涯中的两件重要作品。
         徐悲鸿作品中松鹤延年的题材因寓意吉祥高洁,且流传数量较少,在市场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如徐悲鸿1938年作《双鹤图》在2006年嘉德春拍中成交价280万元,仅过了两年,于2008年保利秋季拍卖中成交价即飙升为500万元。此次荣宝付拍的徐悲鸿1926年所作《嵩岳遐龄》原为朵云轩旧藏,上世纪八十年代朵云轩与香港集古斋合作时为集古斋收藏,曾于1999年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香港集古斋收藏专场中拍卖,当时成交价仅为71500元,2007年在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中露面,落槌价为84万元。此次再度亮相荣宝春拍,不失为有识之士之收藏良机。参考作品:徐悲鸿《猫戏图》
 参考作品:徐悲鸿《竹鸡图》

秋拍:陆俨少《巫峡云涛》赏析

诗书画三位一体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身份识别符码,诗书画三绝也就成为评定文人画的标准。陆俨少以其丰厚的学识、修养和造诣,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成为现代唯一被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定位的中国最后一个文人画大家。

有评论家析陆俨少的艺术生命为六阶段。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第四和第五两个阶段:从五十四岁至六十七岁前后,其突破古典章法,力主变革,始创“留白法”;六十七岁至八十岁前后,从古典中全面突围,完成后期变法,重塑自我,其技法最典型特征是以“墨块”、“留白”结合“勾云”,风格从早年的缜密娟秀、灵气外露一变而为此期的浑厚华滋、雄健老辣。此幅即写于其艺术生命里最重要的第六阶段。《巫峡云涛》作于1981年,正是陆俨少“七十变法”之后,其突出特点是“留白”“墨块”与“勾云勾水”结合,创造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作品以纵向构图,立意在一“险”字,江流取斜对角之势,上接浮云,下出图外,江流可谓一泻千里;一叶孤舟,逆流而上,回旋于激流间,撼人心魄。一泻千里的江流,用连绵不断的中锋笔线勾出,和逆向飞动的流云交融在一起,穿插在似铁如钢的峻岭崇山之中,生动丰富使人觉得欣欣向荣。以七十三岁高龄创作此幅,却绝无迟疑,一气呵成;其一生技法,均体现其中,足可称雄画坛

 

秋拍:何家英《圣水湖畔》赏析

西藏有个美丽的圣水湖,传说湖里的水不但能驱病强身,还能给人带来幸运。如果掬一把圣水洒向天空,然后飘落在身上,那也许幸运就会随之而来;或者,不如索性解去衣裳,沐浴在圣水里,让疾病、忧愁和烦恼消失殆尽。于是,有两位美丽的女孩从何家英笔下走出来,来到了圣水湖畔,将美好的愿望寄托给了美丽的圣水湖……

何家英的人物画总给人以一种心灵的触动,诚如此幅2008年新作《圣水湖畔》,他不仅是在画人,更是在画“心”。在多数作品中他以捕捉人物个性心理的微妙特征为着力点,追求静穆中的单纯,把纯情与至美化作诗境,把圣洁与崇高力求蕴含于完美的艺术形象中。他运用写实主义造型手法,以求作品的深度、力度和厚度。他的作品与其说是现实主义的,毋宁说是理想主义的。他的画作充满幻想、浪漫和抒情。《圣水湖畔》是一件具有唯美主义的精品,两位女性在古树两侧一正一背,古树显现了圣水湖古老的历史,而年轻的女孩又是青春活力的化身,两者的巧妙结合,彰显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作者用富于魅力的艺术语言,描绘、展示少女的圣洁和美的梦幻。但或许由于他过于珍爱、又渴望好的永存,而在现实生活中青春却又往往短暂易逝,这种理想与现实永存的矛盾,每每在他的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一层淡淡的不可名状的忧伤。典雅的造型,优美的线条,与对美的咏叹相表里、相统一、相和谐,婉约中又似乎蒙上了一层神秘。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使何家英的艺术避免了浮面的漂亮或甜美,强化了动人的魅力,也显示了他艺术的个性特征和美学特色

 

秋拍:吴冠中《黄山日出》赏析

吴冠中曾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雄奇的黄山很早就与画家结缘。清代“四画僧”之一的渐江和尚(弘仁)由武夷返故乡新安后,“岁必数游黄山”,其印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清朝另两个画僧石溪与石涛,也都喜欢黄山。时至近现代,黄宾虹曾九上黄山,自名“黄山山中人”;刘海粟曾十上黄山,并以泼墨画黄山著称。当代山水画名家如张大千、创“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亚明等也都曾以黄山为师。张大千在台湾还有题画诗记其黄山画缘:“三作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暗复明。”

吴冠中在1973年应邀创作《长江万里图》时就与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等到过黄山写生,后又多次登临黄山,黄山各处美景成为他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此幅《黄山日出》作于1986年,作者先以淡墨刷出看似随意的几道墨痕,然后用细笔勾勒出山体的轮廓,再施浓墨画出两棵迎客松以及若干树丛。在画面的右上方,作者极为认真的画上一个太阳,在远山若隐若现的衬托下冉冉升起。最后,作者以他娴熟的对色彩运用的技艺,在山体间洒落各种色点,就好像是太阳穿过树丛和山林而留下的斑斑色彩,于是乎,整个山都从晨梦中醒过来了,正在快乐地朝霞中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此件《黄山日出》收录于由吴冠中本人亲自审定的《吴冠中全集》,是作者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山水精品。

  

秋拍:齐白石《杏花竹鸡图》赏析

齐白石画杏花,多半寄托一种乡愁。齐白石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杏子坞又名杏花村,远近大片杏林,绵延数里,初春花开,灿若朝霞。老人于1919年进京定居,始终念念不忘祖辈居住过的老屋和附近遍开的杏花,“星塘一带杏花风”成为老人对少年时代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人至桑榆,思乡之情愈加强烈,画幅杏花,多少能够寄托一点对家乡的思念。

    此幅《杏花竹鸡图》无年款,大约为1940年代齐白石晚年之作。杏花枝自由地垂落,洋红点染的花朵鲜艳无比;花叶施以浓墨,与花朵交相辉映;一对竹鸡憩于枝下,似乎正仰头欣赏着盛开的花朵,其中一只还快乐地唱起歌来。垂挂的树枝与仰头的竹鸡,这一上一下,一俯一仰两相呼应,妙趣横生,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虽是敷色鲜亮,却在清丽的背景下透出一股典雅的格调。

 

吴昌硕《富贵吉翔》赏析 

   吴昌硕的写意花卉,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法演画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如拓高古凝重。比之于白阳,更显得磅礴;比之于徐渭,更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显得烂漫;比之于李復堂,更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老辣。此幅《富贵吉翔》作于1919年,为吴昌硕后期作品。时年吴昌硕居于上海,书画篆刻创作丰富,并在当年为商务印书馆作十二帧花卉册单行本出版。吴昌硕的画早年多用水墨、淡色,喜简笔,构图多空灵,画风冷逸萧索,成熟后多用设色、浓色,喜用繁笔、构图多饱满,画风热烈昂扬,且一以贯之真率放纵。这是品味吴昌硕画不可不察的。

    此幅《富贵吉翔》古厚单纯、饱满鲜活,因而不萎靡、不枯索,大方、强烈、鲜明。此图吴昌硕用复色,甚至有各种丰富的灰色,是因为他作画求苍茫浑厚、求自然奔放,水墨交融一体,淋漓写去,而不矜持做作,故挥运之际,反生别趣,有一些有意无意之间的效果出现,也是他善于用水的结果。吴昌硕的花卉题材作品非常受藏家喜爱,而其中牡丹题材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中也是大家所关注的,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吴昌硕的一副《牡丹富贵》曾以1,100,000元的价格成交;香港佳士得2006年秋季拍卖会中吴昌硕创作于1919年的《古鼎牡丹图》以890,400元价格拍出。

 

陈佩秋《花鸟》赏析

在当代中国画坛,陈佩秋的花鸟是独树一帜的,无论重彩工笔,还是泼墨写意,都别具风韵,体现出她是一位独特性格的画家。陈佩秋的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她把中国绘画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这种传统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色。

    此幅《花鸟》是一件重彩绘画精品。寂静的山林间,绿叶浓荫蔽日,山谷因此显得非常昏暗;一条白练自右上而左下斜贯画面,并成为光亮的中心,与浓荫形成鲜明对比;泉瀑似乎发出潺潺之声,更凸显了山林的宁静;山石上停栖着一只美丽的小鸟,正聚精会神地独自欣赏着这处美景,享受着这里的恬静。陈佩秋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注意西方早期印象派的绘画,特别是法国马奈作品中鲜艳明亮的色彩、简练准确的结构、强烈的明暗对比更引起她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仔细研读陈佩秋的绘画作品,就不难发现她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画家的笔底,无论是水下的游鱼、寒林中的飞鸟、绿竹中的熊猫,或是蕉叶下的睡鸭,无不蕴含着那种沉静恬淡的境界。这种境界常有一种气静神凝、意淡韵到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