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波热潮 英文: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构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3:52:04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别是大都市圈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区域通过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为特点的区域协作追求最佳的规模效益。在此过程中,大都市圈逐渐兴起,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长三角大都市圈、珠三角大都市圈等已成为领跑我国经济的先锋队,与国内其它省份相比,山西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市圈作用不突出。
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是充分发挥太原都市圈在国家中部地区崛起中"北引擎"的价值,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重大战略,也是充分发挥太原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太原都市圈发展战略构想
(一)太原都市圈的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的战略部署,结合太原都市圈内各县(市、区) 的资源票赋和产业基础,将太原都市圈划分为太原都市区(核心层)和太原都市圈(辐射层) 两个圈层,涉及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市域范围。
太原都市区(核心层):包括太原市六城区(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 11个县(市、区)。截至 2009 年底,都市区总人口405.83 万,占全省11.8 %,其中城镇人口84.41万,占全省的20.8 %;国土面积 8299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3%;耕地面积1652.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1%;地区生产总值1667.5亿元,占全省的22.6 %;财政总收入295.62 亿元,占全省的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4.72亿元,占全省的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38亿元,占全省的 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82亿元,占全省的27.4%。粗钢产量占全省的31.8%;水泥产量占全省的22.6 %;钢材产量占全省的36.6%。
太原都市圈(辐射层):包括太原市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 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寿阳县、灵石县;吕梁市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共32个县(市、区)。截至2009 年底,太原都市圈总人口1075.77万,占全省31.4%,其中城镇人口636.61万,占全省的40.4%;国土面积34439.1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2.1%;耕地面积8889.3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1.9%; 地区生产总值3150.25亿元,占全省的42.8%;财政总收入618.38亿元,占全省的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7.19亿元,占全省的3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4.10亿元,占全省的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5.01亿元,占全省的47.2%。
(二)太原都市圈发展定位
坚持把太原都市圈放在全国、中部崛起和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中来谋划和审视,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优势,依托京津冀经济圈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加快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太原都市圈建设成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 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和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城市群之一;全省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创新中心,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三)太原都市圈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统筹考虑太原都市圈内产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和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着力构筑多元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快速发展、都市圈各城市协作共赢的新格局,把太原都市圈建设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
都市区(核心层)到 2015 年,总人口达到440万人, 城镇人口达到3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6%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 亿元(年均增长16%),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25%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8%),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0%以上。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48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4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2%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长18%),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5%左右。
都市圈(辐射层)到2015年,总人口达到1160万人, 城镇人口达到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5%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 (年均增长17%左右),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0%左右。到 2020 年,总人口达到1 24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9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00亿元 (年均增长17%左右),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5%左右。
二、当前太原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十一五"以来,太原所辖6城区3县1市(县级),逐步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经济实力在调整转型中不断壮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93.16亿元快速增加到 2009 年的 1545.24 亿元,且第三产业比例达到 55 %左右; 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56.95亿元增加到 2009年的 280.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6107元增加到2009年的44319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6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6%。这些年来,大批的企业、集团落户太原,并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产业生产基地。如:太钢3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形成,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富士康镁合金加工项目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零部件生产基地;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被工信部确定为首批"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港成为全国动漫创作基地之一;罗克佳华公司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联网应用龙头企业等等,这些企业为太原市的转型跨越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十一五"前四年,太原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62.52亿元,年均增长15.56%,相继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8亿元,对城市快速路-滨河东西路进行了延伸,对南内环桥、漪汾桥、柴村桥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了南中环桥、祥云桥等基础设施,制约太原东西联络的交通"瓶颈"彻底解决;投资5.8亿元对城市"断头儿路"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14.9亿元,完成了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十一五"前四年全市新增公路里程2925公里;新增城市公交车263辆,到2009年达到1878辆,燃气普及率达到98.3%。总之,"十一五"期间太原市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高铁和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在联结我国东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三)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汾河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太原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国道林带扩建、高速公路通道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力度,太原市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2009年太原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6天,森林覆盖率达到27.6%、新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526公顷,达到207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77%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4.8%,比2005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太原市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2010 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圈发展的战略重点
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充分凸显太原都市圈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的地位和全省发展的龙头作用,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一极,是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战略和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和太榆同城化为总抓手,在全面做强太原都市区的同时,有效辐射带动阳泉、忻州、吕梁三市加快发展,努力构建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三个区域次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都市圈建设作为市域城镇化的战略突破口。同时,依托太原盆地西部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介休工业城镇带,东部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旅游城镇带和中部汾河生态带,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享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七大优势突出、功能互补、集群发展、区域循环的特色经济区,最终形成"一核一圈三组群"的太原都市圈发展格局,有效带动太原都市圈一体化快速发展,真正成为带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增长高地。
(一)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
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从根本上规定着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必须举全省之力加快太原发展、强化太原中心城市地位,大力推进产业聚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太原对整个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第一,加快"八个功能区"建设。太原市根据各县 (市、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提出了建设"八个功能区"的构想,即汾东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区、西山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区、城东现代物流示范区、古交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补农示范区、北部不锈钢生态工业区、娄烦生态旅游经济区、清徐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阳曲新型工业承接区。目前,"八个功能区"建设框架已基本形成,成效初步显现。"十二五"期间,要依托"八个功能区"重点布局一批能有效带动都市圈发展的"高端"和"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各功能区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抓好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建立各城市间以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合作分工关系,带动太原都市圈快速发展。
第二,做大做强十大产业板块。坚持把构建十大产业板块作为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依托山西焦煤、华润等大型骨干企业,立足于石油替代,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强煤化工产业;依托太重煤机、山西煤机等龙头企业,形成集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设备产业链,做强煤机装备产业;依托智奇、晋机、太重和北车集团,做强铁路装备产业;依托太钢和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做强不锈钢深加工产业;依托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加大镁铝合金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做强镁铝合金产业;依托罗克佳华公司,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做强物联网应用产业;依托山西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做强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做强现代物流业;促进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做大做强,引进扶持综合实力强和专业水准高的会展企业,做强文化会展业;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清徐汾河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都市农业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做强旅游、高效观光农业产业。
第三,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都市圈快速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抓住太原都市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在中部地区城市圈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太钢、太重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抢占产业链"高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基地作用,围绕煤化工、不锈钢深加工、煤机装备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要充分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培育和壮大大批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第四,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加快太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太原自身的快速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要按照"有历史感、有生态性、有文化味"的城市建设总要求,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改旧城、保古建、建新区、创精品,进一步加快提高太原城市建设水平、管理层次和文明程度。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和太原新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地铁、轻轨等城际交通建设和滨河东西路向南北延伸,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等生态环保工程,全面开展太原汾河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进一步加快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恢复重建,提升城市品味和文化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逐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重点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加快推进太榆同城化步伐
加快以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和娄烦县为核心的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是有效提升太原都市圈辐射带动力的战略支撑。要以太榆同城化作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点,按照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原则,加快这一区域的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不断增强这一区域对太原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努力打造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圈层。
加快实现规划一体化。要加强太原榆次两市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统筹考虑两地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统一编制太原榆次城市发展规划,并实现两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统一,科学合理配置两市生产生活要素,实现两市的整体优化发展。
加快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扩大太原现有环城高速公路框架,完善重要旅游景点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之间的便捷通道,加强太原榆次两地路网对接,积极推进太原至榆次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增设公交线路,实行出租车运营一体化管理,提高两市公交通勤率。加快推进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施天然气管道打通工程,加快污水管网对接,进一步完善供电网络,提升供电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数字一体化建设,同步完善电信、金融、公共服务领域的同城化建设,实现电话并网管理,金融同城结算。
加快推进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是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一个重大标杆项目,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形成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核心新兴产业的战略重点,也是加快太榆同城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推进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实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新跨越。
加快推进山西高校新区建设。从山西高校新区规划建设上看犹如"鱼沼飞梁"一般将太原、榆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大学城"建成后,十几万师生将入住,不管是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还是探索如户籍、治安、行政管理等诸多问题,都对太榆同城化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推进高校新区建设,为太榆同城化探索出一条 "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新路",真正发挥太榆同城化建设中的桥头堡作用。
(三)全面加快太原都市圈"三带五圈"一体化发展
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本质是充分发挥圈内各县 (市、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享赋和产业特点,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条件下,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整合、人口集中,使太原都市圈率先成为全省发展的增长极,有效带动全省的转型跨越发展。为此,要以构建太原盆地西部工业城镇带、东部旅游城镇带和中部汾河生态带"三带"为支撑,以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交通圈、物流圈、商贸圈、旅游圈、生态圈为重点,加快构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太原都市圈发展格局。
1、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工业城镇带、旅游城镇带和汾河生态带。一是构建以太原盆地西部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介休为主的工业城镇带。充分发挥该地域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工、铝及铝的深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上下游产业的整合,实现全循环、高端化,形成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和板块化、园区化、集群化推进的产业发展态势。二是构建以太原盆地东部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为主的旅游城镇带。依托该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榆次老城、祁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介休绵山等重点景区进行全面整合、开发、包装和推广,加快推动晋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构建太原盆地中部的汾河生态带。在汾河流域沿线各县(市、区)大力实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工程, 进一步强化对汾河流域内建设项目、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水环境等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早日恢复汾河流域"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大幅提升太原都市圈的生态文明程度。
2、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大交通圈。构建快捷高效、一体发展的交通体系,是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要围绕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铁路、国省道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促进太原盆地、忻定原、离柳中、阳泉等地区内部和相关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实现太原都市圈内全部"一小时通达"。
3 、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大物流圈。要充分依托煤炭物流业和综合交通网络,全力构建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是进一步发挥太原--一榆次在华北地区的综合物流枢纽作用。二是进一步发挥忻定原、离柳中、介孝汾、阳泉等次级物流中心的作用。三是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市场的优势,完善煤炭物流产业链。四是加快物流业信息化建设。
4、加快构建一体发展的大商贸圈。要按照特色鲜明、分工合作、功能各异、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区域内各城市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商贸服务网络,形成以太原都市区、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为主体的布局科学、梯次分布的都市圈商贸体系。
5、加快构建一体发展的大旅游圈。依托太原都市圈内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积极试行圈内旅游景点"一票通",开发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各类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形成与"晋北宗教古建游"、"晋南寻根觅祖游"遥相呼应、南北贯通的山西旅游大发展格局。
6、加快构建一体发展的大生态圈。从太原都市圈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出发,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四区" 生态环保体系,即城乡生态建设区、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修复区。
(四)全面提升太原都市圈特色经济的竞争力
在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分工有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特色经济区,是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的关键。要充分依托太原都市区,综合其它各城市政治、地缘、产业、文化和现实可能等因素,以交通为纽带,以相关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 按照产业集聚、生产集中、循环利用、深度开发的原则,构建特色经济区,形成布局科学、一体发展的太原都市圈发展格局。
一是太榆新型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经济区。以太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榆次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建设研发水平先进、装备制造规模较大、成套能力领先、世界一流的煤机成套装备与服务基地,加强镁及镁合金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把这一区域建设成在中部和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太原铁路枢纽建设为契机,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努力构建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向东南拓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是汾东电子信息及物联网应用经济区。充分依托富士康、罗克佳华等龙头企业,以富士康手机和电脑整机生产、太行航空仪表、长城微光电子光纤倒像器等优势电子产品为主导,加快电子信息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产业园区,做好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物联网企业以及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重点在环保、节能减排、煤炭安全生产等领域开拓市场、集聚发展,为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三是太钢不锈钢和新材料经济区。依托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钢,推进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约化发展,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不锈钢和新材料特色经济区。以尖草坪不锈钢生态园区、阳曲新型工业园区为依托,大规模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不锈钢加工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核电、食品加工、化工等不锈钢深加工产品,以及其它高端合金材料;发挥忻州法兰产品的传统生产优势, 加大不锈钢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拓展不锈钢深加工领域,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向北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四是并州新型煤化工经济区。在古交、清徐、交城、文水、孝义、介休、灵石等地,依托山西焦煤、阳煤、华润、宏特等大型煤炭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全国一流的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型煤化工基地,重点发展醇、醚等各种新型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技术新型煤化工示范区,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五是铝、镁合金深加工经济区。太原都市圈内镁铝资源丰富、加工能力先进。要依托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和阳泉、忻州镁铝工业基础,大力发展新型镁铝合金深加工产业,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先进工艺,不断提高镁铝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档次,构建全国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镁铝深加工特色经济区,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向东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六是太原--吕梁新型工业经济区。充分发挥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人才、技术和体制优势,利用汾(阳) 孝(义)大道两侧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式开发建设新的园区,重点加强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工、铝及铝的深加工等高端技术研发, 推动太原高新开发区物联网应用、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向吕梁新区积极有序转移,努力打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高地,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向西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七是晋商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区。整合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灵石等地晋商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与会展业、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晋商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区,充分展示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太原都市圈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的能力和带动作用。(山西省统计局 调查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