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办世界杯的坏处:千窑难烧一宝器-纯红釉器的赏与鉴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7:26:18
 

“千窑难烧一宝器
                  ——明宣德“铜红”釉瓷器鉴赏
                                               林少蔚
一、概述
  “铜红”釉瓷器是红色单色釉瓷器的统称,包括祭红(红、宝石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品种。

历史上,我国的红釉器最早出现在宋代著名的钧窑窑变瓷器上。但由于当时的烧制技术所限,红的呈色不够稳定,器物都是红中泛紫或泛青,尚不能烧出纯正的红色;到了元代,聪明的窑工经过反复的摸索、实验,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并开始试烧单色鲜红器。“铜红”单色釉就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新烧制的一个新品种。其制作工序是将一定含量的铜物质作为着色剂掺入釉中,然后把釉施在器物的胎体上,入窑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由于“铜红”的烧制技术难度相当大,铜的正常呈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釉的成份有关,而且对窑内温度、气氛变化和窑外天气、季节的影响也十分敏感,哪怕是配方和烧制条件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色调的不正常,甚至同一配方,在同窑同样的条件下烧制,只因摆放位置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色调。由于“铜红”釉瓷器的烧制技术不易掌握,因此器型少,产量低,这种高难度的颜色“红釉器”也就显得异常名贵了。从瓷谚“千窑难烧一器”和“祭红”的得名典故(明永宣时,因“红釉器”十分难烧,屡屡试验都没有成功,时间一天天逼近,眼看无法完成官府下达的烧制“红釉器”指令,这在当时依律连同监工及所有窑工都要被处死,在这危急关头,窑工工头之女纵身跃入窑中活祭窑神,这种舍身救大家的精神终于感动上苍,从而烧出“祭红”瓷器。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话, “祭红”真是一个充满血腥和悲壮的名词),我们可以知道“铜红”釉的烧制难度有多高。由于技术原因,元代的“铜红”单色釉色调都呈现出暗红色,器型有:碗、盘、小执壶、高足杯、俑等器物。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转眼间到了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经过历代无数窑工试验研制的“纯色鲜红器”终于正式烧制成功!这是中国陶瓷史上具历史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大家知道,红色是明皇朝至高无上的颜色,朝廷为了烧制出高质量的红釉器物,指令皇家御窑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大量当时十分宝贵的红宝石配入釉中)。这样的物质条件和烧制工艺,民间窑场根本无法达到。

明清二代,“铜红”釉瓷器的烧制都是由朝廷专设的御窑进行作业,是皇室专门用来祭天的御用祭器,十分珍贵,连皇室平时也不轻易使用;更由于烧成极其困难,因此呈色好的器物弥足珍罕。据古籍记载,在永宣二朝短短30年间生产的呈色好的器物数量不多,当时就万分珍贵,有书为证:

1、明代《窥天外剩》作者王世懋:“……我朝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蓝浦所撰《景德镇陶录》是一本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陶瓷专著,在概括宣德窑的特点时,也重复了这“以鲜红为宝”这句话:“宣(德)窑……以甜白、棕眼为常,以鲜红为宝,器皆腻实,不易矛蔑。”

2、明代田艺衡所撰《留留青》记载:“……宣德(红器)之贵,今与汝(器)敌,而永乐、成化亦以次重矣!”

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现在存世的明代宣德“铜红”釉瓷器屈指可数,其完整的呈色好的器物存世量甚至比至正型元青花和宋代汝窑器、官窑器还少!

明代宣德“铜红”釉瓷器之所以万分宝贵,除了难烧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缘故,就是“西红宝石”碾末入釉,这个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

1、清初程哲著《窑器说》曰:“宣(德)窑之祭红杯、盘有通体红者,有红鱼者,有百果者,有西宝石垩涂烧者,其宝光凸起,紫黑者火候失也。

2、清乾隆唐衡铨《唐氏肆考》记载:“宣(德)窑造祭红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入釉,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汁水莹厚。……几与官汝窑敌。”

宣德以后,成化、正德年间虽有烧制,但是成功的更少,勉强烧出几件,颜色与宣德不可同日而语,鲜红器的技术自此更是江河日下,到了嘉靖,高温“铜红”釉瓷器几乎都烧成暗红中带黑,皇帝不得不下令停止烧制鲜红器,改用矾红器、低温铁红器代替。鲜红器渐渐失传矣!

时间悄悄溜走了一百多年后,康乾盛世——中国陶瓷史的又一个高峰期到来了!在康熙皇帝的直接干预下,江西巡抚郎延拯亲自督办,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失败,红釉器终于复活!郎君功不可没,史称“郎窑红”。

“郎窑红”虽然也是瓷器珍品,但与明代宣德鲜红器却不能相提并论,正如清代名人许之衡所著《引流斋说瓷》评说的“宣德祭红则为红釉之极轨”。宣德红釉器呈色均匀自然,庄重肃穆,鲜明温润,釉层晶莹,真正体现红宝石的韵味。而“郎窑红”的呈色不大均匀,色浅的太明亮,红色漂浮;色深的太暗,红色死气沉沉且带给人一种带黑的感觉。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只要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物以稀为贵”,“郎窑红”存世量较多,从康熙到宣统清代各朝均有生产(甚至流传至今)。当然,“郎窑红”毕竟是“铜红”釉瓷器的一种,“铜红”釉瓷器的烧制难度很大,以至今日景德镇还流传一句顺口溜:“要穷,烧郎红”,可见“铜红”釉瓷器的烧制有多难了。

纯红釉器的赏与鉴
单色“铜红”单色纯红釉瓷器是明清二代的宫廷专用御器,存世量极少!十分珍贵,是中国陶瓷不可多得瑰宝。特别是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器物,更是无与伦比!明代《窥天外剩》作者王世懋:. . . . . 我朝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蓝浦所撰《景德镇陶录》,在概括宣德窑的特点时,也重复了“以鲜红为宝” 这句话:“宣窑. . . . . . 以甜白、棕眼为常,以鲜红为宝,器皆膩实,不易矛篾”。
史料证明纯红釉瓷器的高贵珍罕,同时也能从存世器物中发现,存量最少的就是纯红釉器物。笔者经对明清二代纯红釉瓷器的调查研究,现介绍如下:
图一:明永乐、宣德红釉器
图二:明永宣红釉器灯草边局部放大
图三:明永宣红釉器局部放大气泡状
图四:明宣德款紫金釉桃式把壶及其它
图五:清代康熙郎窑红花瓶
备注:图片太小不清晰,请藏友们用电脑放大察看。
红釉瓷器的众多名称,实际上指的都是同一种“铜红”高温烧制的瓷器,因器物烧成后的呈色色階各异有所分别,人们分别对其称谓而已。
明代项子京(项元汴字号子京。明万历年间的大收藏家,著有《蕉窗九錄》《古瓷图说》,浙江嘉兴人),所著流传至今《古瓷图说》中的论断为据:. . . . . 遂以有纹无款之宝石红为祭红,而以无纹有款之鲜红为积红,俗亦有以积红作醉红者,又谓之鸡红不知语其血、其冠、其羽也,大氐随其品色以定名称。
根据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的论点,可以看出在明代晚期,对永宣红釉瓷器的认识和鉴定已有了二种状况的结论:
一、 有开片纹,又无永宣年款的器物定为宝石红器。
二、 无开片纹,又有永宣年款的器物定为鲜红器。
从实物和图片上可看出:有开片纹无年款的器物,釉层肥厚,发色均匀,深沉纯净极似红宝石的颜色:有款无开片纹的器物,釉层较薄,发色鲜艳,呈大红色階,无深沉感。因此,不是任何红釉器都能适合“宝石红”的称谓!红釉器的呈色必须符合“红宝石”的色階——纯净深沉!否则只能用其它“红”冠之。
明清二代红釉瓷器传统鉴定手段,必须掌握好对胎釉及工艺特征和纹饰、造形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拆。笔者在此谈点心得:
一、明永宣纯红釉瓷器:永乐的坯胎较薄,胎土细腻洁白纯净,器口釉薄处呈“灯草口”(参看图二),御窑器的胎脚是两边很规整的,在圈足内外各削一刀,呈鲫鱼背状。(民窑器的削足,有平削,有在脚内削一刀,胎脚呈尖状),器物有开片纹和无开片纹,有年号款和无年号款二种器物,色调纯正,釉厚如脂,莹润鲜艳如鸡血被称为“鲜红器”。品种有:盘、碗、僧帽壶、小梨壶、高足碗等:宣德红釉器坯胎较厚,胎土细腻洁白纯净,有灯草口,制作工艺与永乐相同,同样是有开片纹和无开片纹,有年号款和无年号款二种器物,但由于宣德红釉的呈色比永乐的呈色深沉,红而不鲜,均匀纯净,更显凝重和静穆,釉色中闪现如同红宝石的光泽。因此,宣德的红釉器在当时被称之“宝石红器”。品种有:僧帽壶、莲瓣壶、大小高足碗、莲瓣洗、葵口洗、碗、盘等器物。永宣红釉器的纹饰以云龙纹为主。
二、永宣时的红釉器是多次上釉的器物有的内外施红釉,有的外施红釉内施青白釉或白釉,釉面特征肥厚如脂,温润如玉,釉不流淌(无流动痕迹),裂纹不出(有开片纹,但都在釉内,釉表面看不见),烧成后呈色较为深沉(发色比郎窑红器深沉),釉内的气泡稀少(应与釉内含宝石有关)寥寥无几(可从局部放大的釉中察看,如同汝器的气泡寥如辰星),由于多次上釉入窑烧制,有的器物的胎脚会挂釉(参看桃式把壶、梅瓶、永乐暗龙纹盘的胎脚),而且釉厚的器物都会在釉内开冰片纹,凡器内外施青白釉的器物,聚釉处都会呈深浅的绿色,器物胎釉交界处都会呈现自然均匀的年代风化干燥状和火石红圈线。
三、清代康熙“郎窑红”红釉瓷器的坯胎较厚,胎土细腻、洁白纯净,官窑器物的脚修成很规整的半圆型“泥鳅背”(不见竹刀修过的痕迹),釉面都开冰片纹还有不规整的牛毛纹显现,器物有年号款识和无年款号二种,发色鲜艳呈大红色階,因此郎红器被冠以“牛血红”的名称,烧成后釉面的玻璃光感强烈,釉内的气泡多(此永宣器多得多),釉的流动性极大(在釉面能明显见到)器口釉薄处呈灯草口,而且釉的垂流不过足(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釉的垂流部份色浓釉厚呈虾青色,都停止在器物的胎脚之上,整齐如刀削。这些状况都是在鉴定郎窑红器时的重要依据。器物有:观音尊、棒槌尊、穿带瓶、胆式瓶、梅瓶、僧帽壶、高足杯等。
四、这是笔者长期以来的鉴定心得,在此供藏友们参考:用传统手段鉴定古瓷时,首先应从器物的整体上确定古瓷是否有真实的年代,因为一切的古代文物都会留下信息依据供我们寻找。古陶瓷的传统鉴定手段应化繁为简,用最直接的方式进行:主要从胎釉入手,凡有年代的器物其胎釉必定经过百年千年的年代风化和时间的洗礼(即使窖藏品也不会例外),器物都会形成“胎干釉润” 的包衣状(出土和出水器的釉表层会有反差,但胎是不变的,同样呈干燥状),古瓷用“目测”能见到胎釉上有如蒙上一层外衣(即包浆状况,犹如古玉和青铜器的包浆一样),如同人穿上衣服无法见到原来的肉体一样,可感觉到胎釉已形成一层老化而又自然均匀不可分开的包浆状。在确认是古器后,再去研究其它的造形、纹饰、窑口、款识等,这样能避免和减少被其它之款识、造形、纹饰等因素先入为主的误导!古陶瓷的年代风化和时间洗礼状(特别是器物的胎脚),是时下现代高科技术唯一无法仿制的难关。
由于藏者们的鉴赏水平有高低,看法各异。笔者认为应多看实物,真赝品进行反复比较,多请教有经验的前辈,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看法,再结合科学仪器检测印证自身的水平!这对提高鉴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