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仓叶和麻仓好:人人都爱商业地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46:08

人人都爱商业地产

本文来源于财新《新世纪》 2011年第14期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11日 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住宅开发商被迫转型,纷纷涉足商业地产,但目前这一领域水温怎样?格局如何?机会和陷阱何在?财新《新世纪》 记者 李慎

  密集现身2010年业绩发布会的房地产高管,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商业地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传统住宅开发商涉足商业地产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正式对外表态,并明确透露在商业地产领域的投资金额,这是头一回。

在目前内地商业地产开发商中,万达规模扩张最快,是佼佼者,但其模式也有争议。图为万达广场开业现场。贺敬华/CFP

  目前,中国的商业地产行业发展刚起步,市场容量显然不如住宅大,挣钱也不远如住宅那么快和容易。住宅开发商“偏向虎山行”实属迫不得已,但商业地产领域目前的水温怎样,格局如何,机会和陷阱又是什么?

“试过才知深浅”

  商业地产市场开发程度远不如住宅,但近两年来参与者骤增,未来可能形成内地开发商、香港的商业开发商、以及中国保险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根据仲量联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总额约5万亿元,其中约71%是住宅,只有不到三成为商业地产,并且这一比例从2006年到2010年基本未变。

  2010年商业地产的投资总额约为150亿美元,其中59%来自国内,34%来自亚太区投资者,约7%来自欧美。这其中,如果算上曲线进入的,欧美投资者的实际比例大于7%。欧美投资者多通过基金进入房地产,交易集中在“买卖”,而非开发。

  在34%的亚太区投资者中,有一部分操作模式与欧美投资者类似,另一部分则是真正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如香港的太古地产、恒隆地产,以及新加坡的凯德置地。恒隆董事长陈启宗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称,“这些开发商是经历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考验的优胜者”,他们是商业地产开发领域的先行者,也是住宅开发商进入该领域的榜样和未来的对手。

  香港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内地布点已初具规模,并且项目成功率胜过内地开发商,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如太古地产开发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瑞安地产开发的上海新天地,和记黄埔在北京王府井开发的东方新天地等等。

  而在目前内地商业地产开发商中,万达规模扩张最快,是佼佼者,但其模式也有争议。“死掉的是大多数,现在能看到的就是活下来的极小数。”万通地产副总周东权如此描绘中国商业地产的现状 。(参见本刊2010年第21期“商业地产勃兴”)

  在活下来的案例中,万达集团的模式被认为不可复制。因为万达集团最早通过地方政府关系拿到成本低廉的土地,得以规模性扩张。这种扩张方式,在目前已很难重现,因为各种商业项目都在遍地开花,地方政府可选择空间普遍增大。

  此外,大悦城和万象城因为背靠中粮集团和华润集团,资金实力雄厚,在扩张步伐中走得比较从容,也是大部分住宅开发商无法比肩的。而目前市场上一类以散售而非自持为主的开发商,以SOHO中国为代表,在业内看来并不是真正做商业地产。

  相对住宅而言,中国商业地产的竞争不算激烈。但未来住宅开发商一哄而上会不会带来短期供应过量呢?世邦魏理仕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金勇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商业地产开发和住宅开发不一样。住宅周期短、规模化运作,量上来得很快;商业是技术活,周期长,做大不易,因此不用担心短期供应飙升。

  金勇进一步解释称,商业地产的消费相对住宅更为理性,因为决策者是机构和公司,而且住宅看增值,商业看回报。评估一个商业项目的综合指标包括:租户的质量,租户的运营,租金的水平等。

  目前这一轮喊出转型口号的开发商,几乎都有小试牛刀的经历。戴德梁行华北区商业部董事张家鹏认为,“试过才知道深浅,这一轮喊转型是相对成熟的表现。”

  相比纷纷入场的住宅开发商,商业地产的另一重要参与者——险资对市场的影响更大。据统计,2010年保险公司可投向不动产的资金总额约150亿美元。仲量联行北京投资部董事庞树东透露,虽未大规模进场,但险资进场的预期,已使目前国内商业地产的投资回报率被压缩至历史最低,为6%左右,某些二线城市未来可能迎来一轮开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