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奇族五大精灵:用青春拥抱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1:14:17

用青春拥抱事业

——记南京大学的“80后”辅导员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1日   06 版)

    在南京大学,有这样一群辅导员,他们都是“80后”,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却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用激情投身工作,用青春拥抱事业。

    “很多人会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人生的一个跳板,以让自己走得更远。”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80后”辅导员傅忠动情地说,“而我,要把辅导员的工作当成事业,一直干下去!”

    正是这样一批“把工作当成事业”的“80后”辅导员,为南京大学的莘莘学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爱,在心中

    南京大学的“80后”辅导员,一直用行动,诠释着对学生的爱;而这份付出,将成为南京大学每位学子值得珍藏的记忆。

    “伤心时你会给我笑脸,让我感受友爱的原点,快乐地度过有风有雨的岁月……”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7级的毕业生而言,辅导员李兴华一直是大家内心深处最美的回忆。

    “过节时,她总不忘让班长买些东西发给大家;她会把每个人的问题都记在心里……”在唐盛心中,李兴华更像是自己的姐姐,“她从来不是一个娇气的‘80后’,对我们更是较真。”

    2010年上半年,怀孕的李兴华愣是在家呆不住,扎起马尾辫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她甚至挺着肚子,陪伴一名打球受伤的学生在医院进行手术,“那几天,她一直忙着与学生家长联系、与保险公司联系商谈医疗费报销。”每每提及此事,丈夫的话语中满是怜惜。要知道,生产前一天的李兴华还在办公室与学生谈心直到晚上6点多。

    对医学院辅导员陈恒静来说,她为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学生最原始的感情。2008年,陈恒静带了第一批学生。新生入学,贫困生的建档工作已经开始,然而申请的人却寥寥无几。陈恒静便卷着铺盖住进了学生宿舍,与他们一起生活,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就私下交流,指导他们办理贫困生档案。

    现在很多人只把工作当工作,而这群可爱的“80后”,却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自己最珍贵的事业来对待,对岗位不离不弃,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在工作中倾注了自己的青春,却无怨无悔。

    让工作闪耀个性光芒

    对这群“80后”而言,辅导员是自己学生出身后的第一份工作,而为了将这份工作干出声色来,他们“绞尽了脑汁”。

    上任第一天,学哲学出身的傅忠便接到了领导抛来的难题:从哲学跨向计算机,没有专业背景,能否镇得住学生?

    “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得讲原则。”傅老师语气坚定,“只要牵涉是非原则性的问题,我毫不含糊!”

    于是,私下里和学生相处格外融洽的“忠忠”、“忠哥”,一到了工作上,便“六亲不认”。在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时,傅忠从不以人情考量,严肃处理;评奖评优更是讲求民主。

    “不是和风细雨,而是‘残酷的爱’。”大气科学学院的辅导员林恒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于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便应运而生。“每当学生‘飘飘然’的时候,这样的活动总能让他们沉下心来。”林恒说道。

    虽然“80后”辅导员们在教育方式上各有妙招,但网络是他们每个人都“钟爱”的渠道。医学院开通了飞信每日分享、化学化工学院建了新生家长群……“只有走到学生中,才能做好学生工作。”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顾佶如是说。

    虽然辅导员是这群“80后”的第一份工作,但他们不仅以各具特色的方式陶冶了学生情操,更在这个过程中干好了自己的事业,这才是为学生们所钟爱的辅导员。

    卓尔不群“南大人”

    记者发现,在南京大学辅导员队伍中,有不少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的,林恒就是其中一个。学生时代的林恒曾是南京大学研究生会的主席,“南大人”的南大情结早已在林恒内心深处扎根,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

    “辅导员的岗位够你施展拳脚吗?能容下你的雄心壮志吗?”面对提问,林恒淡淡地笑了:“这里留给我开拓的空间还有很多呢。”

    工作后的林恒更加努力。“‘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我会一直这样踏实工作,不断前行。”林恒指着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专题网站上那几个字说道,“使命!跨越!博爱!” 

    对傅忠而言,由于专业跨度大,提高专业技能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工作。他每天都跑进课堂与同学们一起听课。“这样,既可以‘恶补’专业知识,还能随时了解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动态,一举两得。”说罢,他憨厚地笑了。

    为了让学生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南京大学的辅导员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李兴华毫不含糊地报名参加了校心理中心的心理联络员培训学习,除配合校心理中心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参与团体辅导工作外,她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学院开展小范围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网络建设。

    把青春的激情全部奉献给工作,是这群“80后”辅导员身上的闪光点;正是因为他们的卓尔不群,南京大学的校园才更增添了光辉。(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蔡檬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