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极弓升级:《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章 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1:11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和发展特点;区域性经济集团的产生和发展;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和发展特点
二、经济一体化中区域性经济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三、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教学重点: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的内容和启示
教学难点: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教学时间:8课时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和发展特点
经济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重要国际经济现象。当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换言之,当前世界经济已表现为若干“块块” ——区域性经济集团的相互依赖和统一。
(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虽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战后一个重要的世界政治、经济现象,但是经济学界对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尚无统一认识。最早创建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m-bergen)和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两位学者。丁伯根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他指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国与国之间)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于光远主编的《经济大辞典》认为:经济一体化通常指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内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向形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一般根据国家间的协定建立有共同的机构。邓力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贸易联系较为密切的国家实行某种经济联合,在成员国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自由贸易,并不同程度地采取某些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的过程和状态。上述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定义有的涵盖较多、较广的宏观经济领域,有的则重视要素与商品的自由流动。我们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即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之间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甚至政治目的而联合起来的国家集团。专指由国家政府出面组成的,在经济领域里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民经济联合发展,并趋向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国家集团。它必须设有超国家机构,制定共同政策,并涉及成员国部分权力的让渡问题。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原因。
1、科技革命的强有力推动。
2、生产国际化即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国际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4、维护政治经济利益是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的分类
按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和发展层次,匈牙利经济学家沃伊道把它划分为市场经济一体化和生产及发展一体化两类,就后一种来说,他指的是“经济互助委员会”。
当前世界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主要是市场一体化,所以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主要是市场一体化的分类。据《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把国际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类。
1、特惠关税区或优惠贸易安排 ( Preferentoal Trade Arrangement)。
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 areas)。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上述六类可以看成六个发展阶段,但不能把这些阶段看成必然过程。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是从关税同盟开始的,并没有经历过特惠关税区及自由贸易区阶段;而欧洲自由贸易区也没有要向关税同盟进展的明显意图。
(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尽管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具体形式不同,但都具有下列主要的特征:
首先,都涉及到成员国将局部权利让渡给共同体的问题。
其次,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都具有排他性。
最后,经济一体化是一种跨国的生产关系。
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由于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欧洲联盟的前身,所以我们先分析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有关内容。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1、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
(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产生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为“西欧共同市场”(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由1952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西德、意大利六国组成)。是根据1957年3月25日西欧6国政府在罗马签订的“罗马条约”而建立的,1958年1月1日生效。
(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经过6次扩大,成员国由成立时的6国,扩大到现在的25国。
第一次扩大:1977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6-9国。
第二次扩大:1981年1月1日,希腊加入。6-10国。
第三次扩大:1986年1月1日,西班牙、葡萄牙加入。6-12国。
第四次扩大:1990年10月31日,作为德国的一部分的前东德成为欧共体的一员,两德统一后,仍是12个成员国。(注:从1993年11月1日起,改名为欧洲联盟)
第五次扩大 :1995年1月1日,接纳瑞典、芬兰和奥地利为新成员。6-15国。
第六次扩大 :现有成员25个。
2、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后,其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税同盟的建立
关税同盟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础。
(2)共同体的农业政策
它是指EEC组织农业共同市场,推行农业一体化的计划和政策。
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欧洲农业成本历来高于世界水平,难与美国相竞争。农产品价格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业品的价格,而且农产品价格过低,必然影响农民的收入,而且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EEC对农业的干预程度和花费的资金都不亚于工业,在共同体预算支出中,用于实施共同农业政策计划方面支出的比重达2/3-3/4,实施的范围涉及各成员国农业生产总值的95%以上。因此,共同农业政策与工业品关税同盟是共同体的两大支柱。
EEC农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有:
1)统一各成员国农产品的价格,制定了三种共同价格。
2)对外建立共同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壁垒,以保护共同体的农产品市场。
3)建立共同农业结构基金,用于补贴出口、调节价格和改革农业结构。
(3)欧洲货币体系的初步建立
共同体建立货币同盟的主要目标,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1)创建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GU),作为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2)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即中心汇率)制,对第三国则实行浮动的联合汇率。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4、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就和问题
EEC采取的许多措施,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关税同盟的成就和问题
①关税同盟的建立,对经济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共同体关税同盟和共同对外贸易政策,为各成员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由于关税同盟建立使市场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同西欧国家林立的尖锐矛盾,促进了较大范围的生产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以及国际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了共同体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的作用。
②关税同盟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清除了关税壁垒,但非关税壁垒增加,往往以技术标准、安全卫生标准来限制对方的进口商品,特别是在出现经济危机和停滞的时候,保护主义倾向往往抬头。1974-1975年危机后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林立,严重阻碍工业品的自由流通。另一方面,各国对非关税同盟纪律不严,经常出现舞弊、走私,引起EEC本身运行困难。
(2)共同农业政策的成就和问题
①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成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业政策仍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政策花费太大,造成经费紧张,挤占了其他费用,农业所用费用占EEC预算的2/3,成为EEC财政的一个沉重负担,使共同农业政策实施遇到了许多困难。如1996年,欧盟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付出了685亿埃居,其中562亿来自欧盟的共同预算,另外的123亿由各成员国自行支付。 二是,由于成员国农业生产水平相差很大,农业补贴受益不均,20世纪90年代最大受益者是爱尔兰、希腊和葡萄牙等国家。最不利的是德国、 荷兰、瑞典等国(见下表)。因而围绕预算分摊问题争吵不休。三是,农业价格政策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大量过剩。因为干预价格易刺激农民从事农业生产。1984年以来,农产品过剩增加了2倍。对过量生产的农产品,或者是定期销毁,或者是通过出口补贴以低价出口。四是,农产品价格的劣势。由于欧盟在农产品的总体生产水平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虽然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农产品的价格与世界市场的价格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尤其是与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相比,在价格竞争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3)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就和问题
①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就:一是,欧洲货币体系,对EEC各国货币币值起一定稳定作用,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关系起了积极作用。二是,推进一体化进程及削弱美元霸权地位。欧洲货币单位(EGU)建立后,共同体各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可以不通过美元,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的比重下降,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EGU体系,对美元的地位将是一个威胁。
②欧洲货币体系仍存在问题:由于共同体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通货膨胀过于悬殊,各国间的货币汇率就很难稳定;加上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不久,美元紧接着坚挺起来了,许多成员国货币对美元贬值,联合浮动须费力进行。何况,由于各成员国外贸收支不同,有逆差有顺差,需不断调整中心汇率,矛盾很多。再加上美国高利率影响,各国货币供需失调,内部与外部因素都使共同体建立经济与货币同盟的步履艰难。
(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1、欧洲联盟的产生
欧洲联盟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欧洲联盟是“市场一体化”发展最高形式的典型代表。
(1)1985年6月,EEC提出和通过《关于完善内部大市场的白皮书》,1987年又提出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纲领性文件《德洛尔计划》,旨在1992年底以前建成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的内部大市场,以实行商品、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985年以来,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于1994年建立起了单一市场。
(2)1991年1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欧共体领导人批准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本10年内建成更加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盟。
(3)1992年2月7日,12国政府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的主要条款。1993年11月《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
欧洲联盟条约是一份分为6章,长达320页的文件,主要条款有9项:①欧洲联盟(联盟取消了“经济”二字)。②到本世纪末建成包括货币联盟,拥有共同安全、外交政策的联盟。③欧洲公民身份。④欧共体的新权限。⑤单一货币(设想于1997年1月1日起实行)。⑥经济团结。⑦欧洲议会。⑧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⑨司法和内部事务。
从以上条约看出,EEC实际上已经部分超越了共同市场阶段开始向经济同盟过渡了,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
欧洲联盟15国,面积为323.4万平方公里,1998年人口有3.74亿(欧洲共有人口8.5亿),1998年GDP为75310亿欧元,约合83600亿美元,人均22352.94美元。贸易额近世界的40%,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中心之一。欧盟成立以来,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在国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欧洲联盟的扩展,现已有25个成员国。
3、欧元对全球的影响
尽管单一货币的建立面临许多困难,但货币联盟不可逆转。1995年以来,欧盟成员国首脑会议达成的几个协议,更显示了他们建设货币联盟的决心,表明了货币联盟建设进程不可逆转。1995年12月中旬,欧洲联盟各国首脑在马德里会议上,确定从1999年1月1日开始逐步实行单一货币,同时确定了欧盟单一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意为欧洲联盟的杰出成果EUROPEAN UNION’SREMARKABLE OUTCOME.),结束了关于单一货币名称的争论。
1996年12月中旬,欧盟成员国首脑又在都柏林会议上就欧元的法律地位,欧元与暂不参加单一货币的欧盟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机制,以及约束货币联盟参加国财政纪律的《预算稳定公约》达成了一致。在1997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上欧盟各国首脑正式批准了《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货币汇率机制》三个文件。这些文件对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1998年5月2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确定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11国为欧元创始国(首批进入单一货币)。从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将正式成为这些国家的法定货币。
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发行欧元,取消埃居(埃居按1∶1的汇率兑换为欧元)。1999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欧元与各国货币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等价。最迟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硬币流通,各国纸、硬币回收,经济领域的各方面以欧元为基准。最迟到2002年6月30日止,取消各国纸币和硬币的法定价值,各国纸币退出流通领域。
1997年11国“欧元区”总人口约为  2.9亿,国内生产总值63040亿美元,这与美国2.69亿人口、7819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处于大致相当水平。如果将来欧元成为15国的共同货币,它将会拥有3.7亿人口,GDP总额为80970亿美元。可见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因此,欧洲单一货币的实现不仅将使欧洲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将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欧元启动对欧盟国家经济的影响
欧元的启动,对欧盟国家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欧元启动,采用单一货币后,原来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变成了“内贸”,
欧盟的货币和经济将比过去更加安全,有利于减少外汇风险,促进欧盟的生产、贸易和投资。
第二、欧元启动后,货币政策的制度创新,即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制定,这对欧元
区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将起积极作用。
第三、欧元启动后,区内经济政策必然更加趋同,大大降低成员国之间经济交易的成本。
据有关资料统计,欧盟各国70%的外贸业务是在盟内完成的,仅企业节省外汇交易开支一项,各国一年可节省开支650亿美元。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欧元启动可以降低中央银行对汇率的干预成本,节约外汇储备。由于汇率的稳定程度提高,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必然降低,进而减少外汇的持有成本。预计将减少1000亿美元。
(2)欧元启动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欧元启动,不仅会影响欧盟各国,也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欧元启动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欧元作为欧盟的单一货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对国际货币领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的。欧元很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从而对美元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以美元、欧元两极为主的方向发展。
第一、国际储备货币将出现两极化趋势。
第二、国际汇率制度改革将受到欧元的影响。
第三、欧元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欧元的面世可能有利于国际货币汇率的稳定。
长期以来,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有恃无恐地滥发美元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用不断贬值的美元掠夺全世界。过去各国对此束手无策。欧元的使用,将是平衡美元的有效手段。在21世纪初叶的一段时间中,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清偿手段有可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这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无疑是有利的。
②欧元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影响。
由于欧元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源之一,欧元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讲,就
意味着进出口市场的容量扩大,从而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欧元启动后,如果欧元比美元价值更加稳定,有可能使某些商品如石油和其他一些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改为欧元。在国际贸易中,如欧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这将改变在世界贸易中,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一直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的局面,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5、欧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欧元的启动既然对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储备体系等产生影响,也必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欧盟是我国第四大伙伴。目前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欧盟对我国的投资和贷款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欧元的实施将对我国的经贸、金融等活动产生一系列影响,从总体上看,欧元的启动对我国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有利的方面看,欧元实施之后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与欧盟贸易以欧元计价,可以减少货币结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降低货币风险及各种可能的费用和机会成本;欧元实施后,欧洲欧元资本市场将会成为重要的国际资本市场之一,我国在欧洲资本市场上可以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尤其是随着欧元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利用外资的多元化。但是在欧元市场筹措资金,也必须注意欧元过渡期以及磨合期的风险,要谨慎论证、谨慎决策。欧元启动初期应以短期借贷为主,以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待市场稳定之后再增加长期资金的比重。
当前,在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和外债结构中,美元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日元。其中在外汇储备中,大约60%是美元储备,日元和马克的比重仅占15%左右。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欧元的启动,欧元将成为与美元抗衡的主要货币,在国际货币储备中所占比例将达20-38%,我国需要依据货币的稳定程度及实力变化,适当增加欧元在外汇储备与外债结构中所占比重,适当调整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与吸引外资的政策,这也是我国不断扩大与欧盟关系的需要。从世界金融资产的前景看,40%-50%的比例将会以美元计价,30%-40%将会由欧元计价,其余为日元及其它货币,但短期内欧元仍然具有潜在的风险因素,欧元实施后将会有一个弱势动荡期和过渡期,我国有关部门应重视欧元的影响并加强跟踪研究。
以下具体分析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1)、欧元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
(2)、欧元对中欧资本流动的影响与对策。
总之,面对欧元的启动,中国银行应加强其服务功能。目前,中国银行已进行了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一旦欧元全面启动,中国银行将为客户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提供欧元咨询服务,对有关借款、外汇保值、汇入汇出款项、结算与托收、存款、信用卡、旅行支票、兑换等业务,有关业务部门能够为国内外客户详细解释涉及欧元的业务处理方法。
二是,提供欧元结算服务:中国银行作为国际性的大银行,能够与欧元区的国家银行一样,对欧元的转换采取“不强制、不禁止”的原则,无论客户选择使用欧元、或使用原货币、或同时使用欧元和原货币,中国银行都能办理有关信贷、外汇买卖、资金、信用证支付、保函、汇入汇出款项及存款、兑换、外汇保值等各项与欧元转换有关的国际业务,并按国际上标准的做法,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银行服务。三是,增加欧元兑换人民币和外汇的报价,以及欧元存贷款利率的报价,同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保留有关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等欧元区内货币的折算汇率等。
总之,欧元的诞生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风险,我国必需抓着机遇,迎接挑战。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是有个过程的。首先,加拿大于1983年提出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美、加于1988年1月达成协议,成立了美加自由贸易区,正式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89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其次,1991年2月,美、加、墨三国同时宣布创建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于1992年10月7日在美国的圣安东尼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一)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美国和加拿大同处北美地区。两国领土面积为1,934.8万平方公里,是欧洲共同体几国面积的8.6倍。两国人口2.6亿,占世界人口的5.2%。美加经济长期往来密切,特别表现在贸易关系上。加拿大每年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都集中于对美贸易,密切的贸易关系牵引着加拿大经济与美国经济日益连体。基于两国发展经济的利益共同点,加拿大于1983年提出了关于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的设想,1986年6月两国政府正式谈判,经过双方数次接触,磋商,于1988年1月达成协议,正式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从1989年1月1日开始的10年之内,双方将逐步完全取消相互贸易关税,建成统一的北美市场。
1、美加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
因此,早在1980年里根竞选总统的纲领中,他就把美国与加拿大订立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建立北美共同市场计划的基石。1985年12月,里根告诉美国国会,他将根据1974年贸
易法,使用快捷程序与加拿大谈判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基于两国发展经济的利益共同点上的。其过程是加拿大于1983年提出了关于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的设想,1986年6月两国政府正式谈判,经过双方数次接触、磋商,于1988年1月达成协议,正式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89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2、《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及特点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共有8个部分,21章,2,106个条款。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总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
第二,在商品贸易方面,预定10年内逐步消除美加两国之间贸易商品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双方对对方的进口商品应视同本国产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不得采取歧视性政策
第三,双方承诺为实行政府购买商品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而努力,并同意进一步开放各自的政府购买商品市场,将每笔交易的限额由17.1万美元降为2.5万美元(即只要政府购买的商超过此限额,就将对双方所有供应商品平等开放⒁。
第四,在投资方面,双方同意对两国在对方的投资者均提供国民待遇,不对对方投资者的财产实行间接或直接的国有化和没收⒂。
第五、给予两国金融服务业以国民待遇,进一步相互开放金融市场。第五,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权及版权。双方决定设立一个美加贸易委员会来负责协定的执行并处理可能产生的纠纷。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建立
1、北美自由贸易区美(NAFTA)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在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其形成和建立,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的推动。
(1)从外部因素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是受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
表1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                        单位:%
年份
国别
1971~
1978年均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美国
3.6
2.9
-0.3
2.5
-2.1
4.0
6.8
3.7
3.0
2.9
3.8
3.4
1.3
-1.0
欧盟
3.2
3.6
1.5
0.1
0.9
1.7
2.3
2.5
2.8
2.9
4.2
3.5
3.0
1.6
------资料来源:《OECF经济发展展望》,1996年6月期
(2)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美国增强国际竞争力,巩固其经济地位的需要。
其次,加拿大发展自身经济的需要。
再次,墨西哥内外交困,不得不接受与美国进行双方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
最后,北美地区经济关系的互补性,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内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1991年2月5日,海湾战争还打得天翻地覆之时,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政府同时宣布,3国将尽快开始旨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同年6月21日3 国正式举行部长级谈判,讨论了市场准入、贸易规则、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处理这6个问题,并就汽车贸易等具体谈判事项成立了19个专门谈判小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谈判,3国贸易代表于1992年10月7日在美国得克萨斯洲的圣安东尼奥草签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土面积2129.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计3.97亿(1998年),1998年GDP89144亿美元(1998年),人均GDP17776.6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自由贸易协定,不仅像关税同盟那样设立对外共同关税,还开放工业、农业、服务领域、投资领域,甚至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很广泛。《北美自由贸易协议》规定: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10年内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其中约65%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从生效之日起至5年内享受免税待遇,其余产品关税在5年至10年内取消,但对少量最敏感产品的关税允许保留15年。
①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下调和取消。
②投资领域的自由化。
③服务领域的自由化。
④在知识产权领域。
⑤原产地规则。
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所要求的一体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远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而且,由于它是由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域,因此其协定规范对其他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必将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经济的影响。
①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经济的宏观方面的影响。
第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有益于区内各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优化美国产业结构。
表2             出  口  商  品  结  构
(各类出口商品所占百分比)
产品类别及
年份
国别
燃料、矿产和金属
及其他初级产品
纺织品和服装
机械和运输设
备及其他制成品
1986年
1988年
1986年
1988年
1986年
1988年
美  国
24
23
2
2
74
78
加拿大
36
38
1
1
64
62
墨西哥
70
45
2
2
30
5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8年,1990年。
第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有利于美国和墨西哥形成规模经济。
第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有利于美、加、墨3国在产品生命周期传递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②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经济的微观方面的影响。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长期以来,北美市场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单就美国而言,根据海关统计资料,它于1979年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出口国,1997年起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出口国,若考虑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则美国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对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占同期贸易顺差总额的50%以上。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行将对中国北美市场的出口和中国吸引外资等构成较大的威胁。
第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取消商品关税将削弱中国对北美出口商品竞争力。
第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使中国利用墨西哥市场难度增加。
第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对中国吸引外资有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不利情况,为了巩固和进一步拓展北美出口市场,我国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调整我国对外经济政策。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
第三、鼓励中国企业到北美投资办厂,以绕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开拓北美市场。
第四、针对原产地规则的规定,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出口不同的产品和占领不同的市场。
四、亚太经济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
随着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3年起变成欧洲联盟;1992年起美加自由贸易区扩大为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无疑扩大了经济的开放性,但对集团外的国家来说,则有较大的排他性。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20 世纪90年代以后亚太地区也出现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亚太经济合作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亚大,即亚洲与太平洋一词的简称。亚太地区一般是指太平洋沿岸各国,包括南北美洲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太平洋内岛国、大洋洲及亚洲东部各国和地区。亚大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由亚洲及太平洋国家及地区的外交部长,主管经济或贸易的部长参加的区域性论坛组织。APEC的宗旨是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交往,减少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早在20 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印度和泰国等国家有关人士组成的亚洲地区经济合作专家小组就提出了亚洲国家经济合作的构想。1963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太平洋经济合作方向”的报告,提出加强亚太合作的愿望。1966年,时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的小岛清发表了一篇题为《太平洋经济共同体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论文,意欲借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功经验,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五个太平洋大国之间取消关税,形成类似于欧共体的自由贸易集团。因此,在历史上小岛清首先提出了“太平洋共同市场”和“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小岛清的这一设想虽然未能得以实现,但是却逐渐引起了日本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在这之后,有关太平洋地区合作的建议不断提出。但是,鉴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条件的不成熟,这些倡议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洲共同体内部统一大市场的提出和形成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萌发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亚太经济合作的趋向,太平洋经济合作开始有了转折。在最初的1980年,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韩国以及南太平洋等岛国的代表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的首次会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的性质是由政界、学界和商界人士联合组成的半官方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提议下,美、日、加、澳,新、东盟、韩国等12个国家的27位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APEC,又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首次会议。这次会议将亚太经济合作从民间与半官方合作推向了官方的政府间合作。APEC是继欧盟(EC)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之后的又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在此以后,亚太经合组织每年召开部长级会议,在1991年汉城会议上,确定的亚太经合组织的目的是:促进地区发展、推进和加强已经开放的多边贸易。在汉城会议上,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代表正式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使该组织的成员扩大到15个。1993年在西雅图会议上,墨西哥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又有智利加入,使该组织的成员扩大到18个。1998年,由于俄罗斯、秘鲁和越南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增加到21个,国土面积6238.28万平方公里,人口25.19亿(1999年), GDP总量16.7亿美元(1999年),人均GDP4740美元。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由政府推动的最大的官方合作组织。它既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还有中国、东盟各国、墨西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3类国家和地区的组合,无疑世界经济一体中经济成分最复杂的组织。
APEC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经济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产物。自成立后,发展异常迅速,几乎每次领导人的非正式会晤都使其经济贸易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①第一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②第二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③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④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⑤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⑥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⑦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七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⑧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⑨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九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⑩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十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⑾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十一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⑿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十二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⒀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十三次部长级会议及议题。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形成的原因。
亚太地区实行经济合作原因主要表现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亚太经济合作产生的外在压力。
第二、亚太地区经济互补性较强,为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性。
第三,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为在该区域内进行广泛而密切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为该地区进一步加强和密切经济合作关系奠定了物质基础。亚太地区经济互补性较强,为亚太经济合作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化,为在该区域内进行广泛而密切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亚太经济合作产生的外在压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化,世界经济的重心移向亚太地区其中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与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困难和和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且由于经济互补性使在该区域内进行广泛而密切的经济合作具有很大潜力和动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的差异,决定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还存在着种种困难。
(四)亚太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尽管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之路,任重而道远,但APEC的产生和加速发展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加速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1、亚太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APEC的存在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APEC的存在和发展将对21世纪未来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使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极其错综复杂的情况。从一定意义上说,APEC的发展变化很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大国关系、南北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力量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将导致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极其错综复杂。
其次,APEC的成功发展将加速全球经济的跨区域融合。现在,APEC因素在促进跨区域合作方面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影响,APEC的开放的地区主义有可能对重建世界贸易新秩序,营造一个全球经贸关系日趋自由化畅通的大环境发挥重要作用(26)。
最后,APEC的发展将推动WTO的进程。由于APEC成员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元化;由于APEC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合作目标的独特性,使其成为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新模式。其最终目标是要在21个成员之间,实现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其自由化进程既包括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也包括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既有政策的透明度,又有贸易投资的便利措施;另外,还特别强调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因此,APEC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必将影响WTO“游戏规则”的制定,APEC的发展必将对推动WTO的进程起到积极作用。
2、亚太经济合作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1)APEC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APEC对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有利于加快中国市场机制的形成。放的需要,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2)APEC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参与和推进APEC自由化进程,在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参与APEC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使我国经济容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其次、参与APEC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使国内企业受到冲击。
(3)、中国面对亚太经济合作的对策。
我们看到,参与和推进APEC自由化进程,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制定出切实而又富有远见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使我国的经济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第一、积极参与APEC的自由化进程,改善我国在亚太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第二、积极参与APEC进程,加快实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第三、实行战略重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例,并鼓励企业跨国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