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排球百度云福利:宋元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刍论(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48:19
源于:《文物》2007年10期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其一,为湖南常德桃源所出一对金荔枝耳环,其中一只略残。略残的一只收入《中国金银玻璃珐器全集·金银器》卷二宋代之部,称作“金发簪”(图九)20,——耳环被误作簪的例子,在《全集》卷三的元代部分还有不少,或因耳环的脚在不插戴的时候,常常并不把它弯过来。收在《全集》里的这一只失却上覆的一枚花叶,正好方便窥其结构,因可见出它的制作方式大致分为如下几步: 1·取一枚金片,于中心凿刻一孔,然后把四角錾凿锤鍱为花叶,继而将四角花叶问下折,做成一个花叶盖。 2·再取两枚金片,均于一端凿孔,一端錾凿锤鍱为相叠累垂的荔枝,然后把有荔枝图案的一端成九十度角向下折过来。 3·另取一枚长方形的小金片,中间部分做成细腰形,两端则錾凿锤鍱为纹饰相同的一枚荔枝,继而对折,使之拢为相抱的一颗。 4·再用金片做成中央有细孔的一朵小花。 5·取一根金丝,把预先做好的一枚小花、一枚花叶下覆的盖子、两枚折好的荔枝果,又相抱的一小颗,依次穿入,穿好最末一颗缀果之后,用金丝的末端盘出一个旋,金丝的顶端便可弯折成为耳环的脚,再把花叶盖和上方的小花焊接起来,一面使金丝固定,一面正好掩住用作穿系金丝的孔。   又一例,为出自永嘉器窖藏中的一文银鎏金楼阁式簪,即简报中“鎏金银钗”类中的第二式21,亦即收在《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卷二中的“银镂空细花锥菱形钗”(图一O)。   此所谓“钗”,自应名作“簪”。今细审它的纹样结构,可知簪首的造型是取楼阁之象而加以夸饰和变形,《石仙散录》“脂花谈”条说到端午时节,“以花丝楼阁插鬃”22,似可作为定名的一个参考。此式银簪的制作过程可约略分作如下几步(图一一~一五):

1·打造两枚极薄的银片,分别在上面锤鍱出用联珠纹勾出的八个儿何形边框,再以锤鍱的办法做出弦纹把边框分作上、下两部:上部便是楼图的坡顶,下部便是楼阁的门窗。门开两面,前后各一;窗开六面,两侧各三。门与窗乃至屋顶各锤鍱出以毬纹为主的图案。图案与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三二《小木作制度图样》“门窗格子类”中的各种图式,如“簇六雪华”,“簇六重毬文”,“簇六填华毬文”等两相对照,多很吻合。 2·两枚银片分别折作立体的楼阁,阁顶出尖的部分便成几个尖爪,底端收拢变形为锥体,而留出一个圆孔。 3·另取三枚小银片,分别在银片的四边锤鍱出联珠纹勾边的纷披的菊花瓣,其中两枚在中心的光素部分剪凿出八个三角形的尖爪;另一枚于中心部分锤鍱做成菊花心。 4·把小银片依次覆在阁顶,预制的尖爪即分别作每一层的固定之用。做出菊花心的一枚居于顶端。 5·打制一根银条,把银条两端上弯。再打制一枚银片,厂半部做成扁平的簪脚,上半部做成分向左右的两歧,然后把银条放在上面,再分别套入先已制好的两个楼阁底端的圆孔里回。 6·取两枚小银片,分别锤鍱出与两个簪首图案对应的弦纹,然后包裹在簪首与簪脚的接口处,以使接口小露痕迹。 7·簪首镀金。        同类式样的银簪窑藏所出共五件,最重的一支长13厘米,重16.4克。可见此式银簪虽纹样繁丽,而用材极俭,工艺也并不复杂,但却独以“团造搂巧精细”使得它既有玲珑秀巧之致,又不乏腴丽丰盈之态。换句话说,所谓“团造”,即组装之运思巧妙;所谓“镂巧精细”,即锤鍱与镞镂运用得灵活,以是而形成与唐代截然不同的样式与风格。   宋元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就目前的认识来说,时代以及南北之间的界限似乎并不是十分鲜明,元代固有新创,但沿袭两宋者正亦不少,且多半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比如打条、穿结、像生等等。永嘉窖藏被定为南宋,而其中几种簪钗“团造镂巧”的制作方法已很有儿代之风24,这里举出的银鎏金楼阁式簪,即可算作一例。至于宋元之间金银首饰的样式与制作上工艺有着怎样的演变和过渡以及相关的种种细节究竟是什么,尚须更多的材料排比分析,才能够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 [1] 金柏东等《浙江永嘉发现宋代窖藏银器》,《文物》1984年第5期;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临澧县新合出土一批窖藏金银器》,《湖南考占辑刊》第二集,岳麓书社,1984年。 [2] 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21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百宝总珍集》,玄览堂丛书三集;《新编事文类聚启劄青钱》,古典研究会影印德山毛利家藏本,1961年;《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朝鲜刻本;《老乞大》、《朴通事》,汪维辉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从刊》,中华书局,2005年。南宋刻本《重编详备碎金》(宋张石翼编),《天理大学图书馆善本丛书·汉籍之部》第六卷,天理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81年;明本《碎金》,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影印本,1935年。 [4] 镂鍱,杜佑《通典》卷六四追述南北朝时期的车舆制度,云天子之玉辂“两箱上望板前优游通缘金涂镂鍱(音叶),碧纹箱凿镂金薄帖”,又“升盖,金涂镂鍱”,应该都是这一类。“鎚鐷”之鐷,系鍱之别写,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O释“鎚鐷”曰:“即隐起金鐷佛像也,或熟铜隐镂成像,以金镀饰,或真金鐷、银鐷隐起而成,装作檀龛,是此功德也。” [5] 陕西省考占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112页,彩版九:1~5,科学出版社,2005年。 [6] 银片直径6厘米,厚0.05厘米,浙江省文物研究所《雷峰塔遗址》,126页,图二二六,文物出版社,2005年。又据《雷峰遗珍》,知它原是粘贴于释迦牟尼像的背后,见该书128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7] 唐克美等《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101页,大象出版社,2004年。 [8] 此据光绪十年宁静堂重刻本,四库全书本“釬药”作“汗药”;“胡桐汁”作“胡桐泪”。 [9] 相关讨论见拙著《古诗文名物新证》卷一,208页,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0] 如敦煌文书伯·二六一三所谓“金渡铃子”;又伯·三四三二所谓“佛头观(冠)铜渡金”,等等。 [11] 董风钰《传统錾刻工艺》,《申国文物报》2003年10月24日。 [12] 库铜坯:将铜板裁好烧红晾凉,分别夹在每套锡模之间用锤敲砸,需要多次反复进行,每过火一次敲击一番,用力要适当,将模上的图案逐渐清晰地压出在铜板之上。修整铜库坯:从锡模上取下铜坯过火后上胶板,用踩錾沿图案边缘走一遍,使其轮廊更清晰,之后把地子踩平、踩光,然后加热出胶,再过火刷洗干净。如局部图案轮廓高度不足,还需要再过火,翻过来上胶板,从背面用抬錾将其顶到高度合适为止。锡模在使用过程中因其变形需要经常更换,就得在铜库坯上重新翻制,以保证坯形及图案质量合格。库银坯:将厚薄合适的银板按需要尺寸剪裁下料,过火后夹于锡模之间,轻轻用锤敲砸,循环过火锤打数遍,库出全部坯片。 [13] 《元典章》二O《户部》卷之六《钞法》载至元十九年十月中书省奏准《整治钞法条画》,其一曰:“金银匠人开铺打造开张生活之家,凭诸人将到金银打造,于上凿记匠人姓名,不许自用金银打造发卖。若已有成造器皿,赴平准库货卖。如违,诸人告捉到官,依私倒金银例断罪,给赏。” [14] 株洲市博物馆《湖南攸县丫江桥元代金银器窖藏》,451页,照九,《湖南考古·2002》,岳麓书社,2004年。按本文所用图先承株洲市博物馆提供。 [15] 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卷三,图一O六,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图版说明将此命作“银镂空样瑞纹熏香盒”。按本文之打开图承周至元先生摄。 [16]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全集·金银器》卷三,图一二O。 [17]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全集·金银器》卷三,图八二。图版说明作“金荷叶水禽纹头发簪”。按本文之局部图承周至元先生摄。 [18] 《新编事文类聚启劄青钱·续集》卷九《荐导术艺简劄》“荐导银匠”条列其程式曰:“银匠厶人团造镂巧精细,似闻宅上营办嫁染,敢以一缄遣来执役。” [19]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简报》29页,《文物》1982年第3期。 [20]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卷二,图一八一。 [21] 《浙江永嘉发现宋代窖藏银器》,82页,图版五:3;图版六:1。 [22] 此书的作者与成书时代虽有争议,但不会晚到宋以后则是可以肯定的。 [23] 特别要感谢永嘉县文化馆林鞍钢馆长的支持并惠允拍照。又照片系赵丰先生摄,谨一并致谢。 [24] 贮藏银器的是一件磁州窖白地铁锈花荷叶盖罐,此番同行的汤苏婴先生认为,此器是典型的元代样式。以后又就此问题与郭学雷先生讨论,也持同样的意见。那么至少可以认为,埋藏的年代己经入元。 补记:    一、修正:关于“打银楞作”与“含楞”。此即以银(也可包括金)包镶器皿之边角。法门寺地宫所出檀香木银包角盝顶宝函,即为这一工艺的实例(同出衣物帐称作“银棱檀香木函子”,《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彩版二五一,文物出版社,2007年)。   

二、补充:明陈铎[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咏银匠句云“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陈锋散曲》,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按此承金良年先生惠示),是对宋元以来金银器制作工艺“打制”一项最为形象的概括。前句指打制胎型,后句包括了打制纹样。后者具体做法即在板材的正面錾出纹样,然后翻过来放在胶板上,依照正面透过来的纹样轮廓,用铁锤从反面一点一点敲出形状,从正面看,成品便呈现浮雕一般的效果。此即今人惯常说到的“锤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