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激战 与 启航:我们输在哪里?我们输在习惯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24:19

习惯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再看一个反面的例子:北京的一个很不错的公司决定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它优越的条件、丰厚的报酬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报名。要面试了,该公司的老总把一些应聘者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刚要开始面试,老总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必须马上去办一件急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老总离开了办公室,应聘者先是耐心地等待,后来等得不太耐烦了,几人便开始翻看老总办公桌上摞着的一些文件、资料等……后来老总来了之后,告诉他们所有人面试没有成功。“我们还没有开始面试呀?”应聘者感到十分迷惑。“刚才已经面试过了。”老总遗憾地表示,“我们从来都不聘用乱翻别人东西的员工。”应聘者顿时悔恨不已,一个不太经意的习惯让他们失去了一次非常宝贵的就业机会。

习惯不同,结果迥异,可见习惯的能量。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和老虎则是被习惯绑住,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

习惯从何而来,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呢?人的培养当然不能像训练动物一样进行残酷的训练,但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叶圣陶先生就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 。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

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好的习惯”。

请看我们班级近段时间老师发现的点滴现象,希望大家对号入座又无则改之。

铃声响起,早读大家已经进入读书的状态,聚精会神,此时一个或几个同学匆匆赶往教室,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翻检自己的书包,寻找书的下落,和班级的氛围格格不入。别小瞧这不显眼的习惯,如果长期不该,终究要酿成大错,因为没有纪律观念的人,是办不成大事的。

上课了,他没有带书。于是一节课无所事事,不要小瞧这45分中,习惯会聚少成多,习惯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丢三落四的习惯会让你在最关键的时候尴尬甚至铸成大错,而且许多个45分钟下来,等待你的只会是失败的苦果。

值日的同学可能一时忘记擦黑板,或者没有忘记却只是应付一下,咋一看,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但久而久之养成了对责任的放任和自流、对责任的淡漠的习惯。早扫偷工减料或常常依赖他人,同学小瞧你,将来走向社会,朋友不信任你,你失去的也许无法用价值去衡量。生活需要责任感,孝心需要责任感,婚姻需要责任感,工作也需要责任感……而没有责任感的人,必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考试时松松散散,不在状态。提前交卷而不写姓名,题目明显粗心大意做错而没有耐心检查,书写马虎,卷面不整洁,认为不是高考而马虎对待,认为不是高考而精力不集中,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而不注意调整……请问谁愿意在高考场上失误和粗心,谁一走进考场就想考砸?而每年许多考生走出考场就痛哭流涕,原因是不良习惯造成的。

不注意小知识的积累,有问题没有养成随时解决的习惯,课堂盲目乐观,满足一知半解,不作深入的思考,课堂大餐常常忽略不记,深夜加油而由着性子学习,第二天疲敝不堪而无精打采,作业满足于会做,不去严格的推导,忽视演算过程,用心不专一,常常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意志不坚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扭转坏习惯不容易。在一个寺庙里,有个刚入佛门的小和尚跟老和尚学理发,老和尚告诉小和尚:“理发这活,轻不得,重不得,轻了剃不掉头发,重了会削掉头皮,只有不轻不重才行。要想学好,先得找个冬瓜,用力在上面练习。”小和尚听了后,便找来冬瓜,就开始在冬瓜上练了起来。刚开始小和尚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次练完后,就顺手把理发刀往冬瓜上一插。老和尚见了后,多次劝说小和尚不要把刀插在冬瓜上。小和尚对此一点也不在意。后来小和尚觉得练得差不多了,就给寺里的一个同门理发。头发理完后,小和尚坏习惯不改,顺手就将刀插在同门的脑袋上,结果酿成惨剧。

如今要改变自己养成的不良习惯很难,但我希望同学们尽量改正,有意识的逐步的有序加以改善。

我们不妨从具体的目标做起。要求自己不迟到,做好课前准备,勤记笔记,容易的东西当场消化,容易忘记的事情记在小本上,不丢三落四,注意个人和集体卫生,感激同学为集体的付出和努力,感激老师的劳动,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接受善意的批评,正确了解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缺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急于求成而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注重学习的过程,淡化学习结果,理解父母老师的期望,对同学多一分友好少一分苛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开开心心扎扎实实过好每一天。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检讨自己的工作。

少要求,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逼迫,多引导,少处罚,多奖励,少看缺点,多看优点……

    相互理解,共同愉悦而精神的走完坎坷,走进我们各自的希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