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李尚明简历:上海提速建设“人民币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5:53
2012年02月01日 07:17 AM

上海提速建设“人民币中心”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刘利刚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 【作者微博】评论   

1月30日,中国发改委公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主要内容。《规划》在提出“十二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时指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在提出将上海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数年后,这份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上海在未来的发展中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细化了金融中心建设的步骤。

以人民币破题,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也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对于在两地同步大力发展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这也意味着未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想象,未来更多的中资机构将在香港设立新的机构和业务,而外资机构则会更深地在境内扎根以达到协同效应。

沪港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在这份规划公布后,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离岸市场之所以存在和快速发展,正是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而管制的存在却受囿于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机构发展的现实,短期内难以被消除。与此同时,两地套利机会和贸易设施的存在,也需要这两个市场的同步发展和相互反馈,因此,短期内,沪港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合作机会。比如,上海市场可以借鉴香港的人民币产品开发的经验,而离岸人民币的有序回流也会逐渐降低两地利差,深化离岸市场的发展。

当然,如果内地资本账户开放的步骤和政策适宜,相关监管举措能够协调,香港将在中长期内面临较大的挑战,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因为上海的崛起而受到明显的威胁。

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如果人民币可以实现可自由兑换,那么港币与美元脱钩而与人民币挂钩的可能性也将上升,一旦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甚至消失,那么未来人民币在香港的将不再是“离岸产品”。

与此同时,上海建设人民币中心的构想也蕴含着更多的政策意图和取向,而这些都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分步实施。对于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来说,也意味着大变革的可能。

首先,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将更为紧迫。在人民币“双中心”运转的语境下,人民币资金的互相流转将更加频繁。如果两地套利机会存在,企业也将使用人民币跨境贸易平台,通过监管允许的贸易背景来实现跨境套利。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可能在客户需求的推动下,开发出更多的企望绕过监管条例的跨境产品。而这些都将造成资本账户的变相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内地资本账户的开放的时间表需要明确而提前。

如果忽视由于资本账户的部分开放导致的“倒逼”机制,可能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马来西亚就曾因为离岸市场的过度投机和资本管控的放松,导致大量资金在短期内流出,最终对本币产生大幅贬值压力。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中国的政策决策者也需要考虑金融创新和开放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需要考量政策失调可能带来的风险。

然而,“倒逼”机制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贸然开放资本账户,并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正确的做法是提升境内金融体系的风险防控能力,逐步推进境内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成熟。

笔者认为,境内金融体系的改革应该以利率改革为基础,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和相应措施。

利率市场化首先意味着金融企业按照市场供需来进行定价,这将降低金融企业的存贷利差,并加剧市场竞争。竞争当然不是以降低金融企业的利润为目的,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引进,目的是保持金融体系的弹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境内外资本的流动,才会在“水量”(货币总量)和“水位”(市场利率)之间实现平衡。

更深和更广的债券市场的建立也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利率市场化,并增加水池的深度和宽度。这是因为在资本流动的环境下,如果境内市场有着相对较深的债券资产池,将有利于利率水平的正常调节。换句话说,离岸市场应该作为在岸市场的有效补充和试验田,如果离岸市场能够左右境内市场的利率,那么反而证明在岸市场的发展和机制并不成熟。笔者认为,大规模债券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减压阀,并为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国内金融保障。此外,内地金融改革的思维应该更加解放,这包括放低准入门槛和建立更具有包括性的市场机制。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