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波ipz 431:仇 和──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45:26

群策群力完成十一五” 顺时应势谋划十二五” 

加快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

 ──在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017)

仇 和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立志争先进位,着力富民强市,全面开创昆明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对昆明来说,加快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也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这次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完成“十一五”,顺时应势谋划“十二五”,加快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

    一、拼搏2009结硕果,跨越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2009年,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现代新昆明建设任务特别艰巨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挑战,着力化危为机,持续克难奋进,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发展回升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扎实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1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分别实际增长13%和9.7%。

    立志争先进位,跨越发展形成共识。通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汇聚全市上下智慧,在深化“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目标,并明确了构建城镇、产业、市场、园区、交通、生态、人才和民生保障八大支撑体系的具体要求。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跨越式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昆明现阶段实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形成了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成为凝聚全市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强大动力。

    着力富民强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增长52%,创历史新高。积极启动和扩大消费,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增长23%。全神贯注致力工业突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0亿元,增长9%。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10.4%、14.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2:45.4:48.4。

    建设品质春城,城乡面貌日益改善。重视发挥城乡规划委员会作用,研究出台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二十不”规定。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主城支次道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二环快速系统全线通车,三环闭合、绕城高速稳步推进,“四环十七射”骨干路网逐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首期工程1、2号线开工建设。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昆明新国际机场、中缅油气管道和炼化基地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积极实施“城中村五年改造工程”,启动改造“城中村”68个,拆除建(构)筑物398万平方米。严格实行“十一个零申报”,整治违法加层和无序建房,拆除临违建筑271万平方米。全面开展建绿补绿透绿,主城和呈贡新区新增绿地1595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6.8%和40.5%。昆明荣获“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宜居绿色生态城市”称号。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出台制度创新性文件2407个。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完成云变电气、昆明电机、昆明电缆等68户企业改革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利用外资7.28亿美元,增长21%;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06亿元,增长33.1%。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进出口总额50亿美元。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发展软环境持续优化。昆明荣获“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等称号。

    狠抓滇池治理,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滇池环湖干渠截污和环湖交通实现基础闭合。“四退三还一护”工作取得突破,退塘、退田4.15万亩,退房49.6万平方米,退人9476人,完成环湖生态建设5万亩。坚持“河(段)长”负责制,36条出入滇池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扎实开展,“一湖两江”流域“四全”工作取得实效。加快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主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10.5万吨,实现两年翻一番,再生水利用日处理能力达7.28万吨。植树造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05%。重视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完成目标任务。昆明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称号。

    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分别达37.1%和54.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突破3万人,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达22.9万人。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参合率达95.88%,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90%。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昆明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两后双百”工程取得实效,新增就业13万人,再就业3.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房1.2万套、经济适用房144万平方米。扶贫开发、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平安昆明、法治昆明、诚信昆明建设深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昆明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建设富有成效。注重常委会自身建设,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公推公选、连续公开差额推荐,公选60名年轻干部、40名经济学博士挂职担任副县级领导。坚持“领导干部培训日”和“每月四课”集中学习制度,组织开展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三普”教育,选派27批1649名干部外出接受专题培训。宣传思想工作扎实开展,纪念建国60周年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深化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区、新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人大、政协工作成效显著,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统战、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不仅经受住了严峻形势的考验,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工作的宝贵经验。实践表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才能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握方向、明确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探索出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新路子;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化危为机、开拓进取,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共建和谐,才能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形成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求真务实、大干苦干,才能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把昆明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人民团体,驻昆中央和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昆明改革、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比如,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三农”工作较为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滇池治理任重道远;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还需夯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仍需加强,干部作风有待改进,机关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超前谋划十二五”,牢牢把握跨越式发展主动权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年是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之年、承启之年。我们在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同时,必须超前谋划“十二五”,抢抓发展新机遇,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超前谋划“十二五”,必须立志跨越发展。进入“十二五”,意味着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过半。上世纪90年代,昆明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近年来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持续下降。一时的落后不可怕,阶段性的位次下滑也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准落后的症结、判明下滑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发展没有出路、发展慢了同样没有出路。发展之路漫漫,但紧要处往往只有那么几步。本世纪第二个1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必将又是一个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竞合格局加速调整、综合实力重新排序的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面临着双重压力,肩负着两大任务,既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增强自身实力,又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培育新的优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增强“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增强“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跨越发展不懈怠,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

    (二)超前谋划“十二五”,必须抢抓历史机遇。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期间,昆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更加广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我国沿边开放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昆明对外开放的空间更加广阔。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大冲击、发展模式的大调整、体制机制的大变革,我国也将进入新一轮改革攻坚期,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昆明改革创新的空间更加广阔。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受金融危机抑制的国际市场需求将迎来恢复性增长,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全面显现,作为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四度”加权最高的省会城市,昆明市场拓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国将实施积极的城市群发展战略,把西部大开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滇中地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作为滇中区域的核心,昆明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空间更加广阔。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抢抓机遇不放松,就一定能够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超前谋划“十二五”,必须明确目标定位。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必须加快建成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必须加快壮大都市经济,突破县域经济,繁荣乡镇经济。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三大需求协调拉动、三大板块协作互动的格局,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软实力大提升,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社会管理规范有序,民主法制得到加强,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持续改善,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超前谋划“十二五”,必须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更加注重扩大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革除客观存在的部分国有企业的“市场挤出效应”和部分本土企业的“市场排斥效应”,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各种障碍,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科教兴市引领,以自主创新抢占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突出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五)超前谋划“十二五”,必须科学编制规划。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经验,分析“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使“十二五”规划更具前瞻性、导向性和战略性。按照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突出现代新昆明特色、致力推动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建共享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思路。特别是在发展目标上,既要全面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又要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既要有导向性目标,又要有约束性指标;既要积极向上、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要重视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确定重大战略、提出重要举措、布局重点项目,做到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统一。坚持开门编规划,使规划编制成为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过程,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当前,要抓紧与中央和省对接,确保上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报批工作。对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只要条件基本具备,就先行启动实施,确保年内提前开工建设一批。

    从当前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中央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市而言,宏观经济环境的积极变化与不利影响同时显现,扩大投资与启动消费的压力同时存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增强综合实力与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宏观调控可能产生的多重效应要有足够的估计,对在困难和制约因素较多条件下做好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的应对之策。

    今年既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决战之年,也是蓄势冲刺“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新跨越目标,继续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着力做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一体、统筹区域发展,着力实施科教引领、促进文化繁荣,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治理滇池污染、建设生态家园,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为“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2%以上。

    三、加快建设品质春城,强化城市龙头带动

    城市化是推动昆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把加快城市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统筹城乡的必然选择,着力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

    (一)强化规划设计,构筑大都市发展新格局。城镇体系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区域功能布局、资源配置模式的集成。城镇体系的优化程度,决定着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是城市品质的综合体现。要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逐步建设,综合规划、有序建设,精心规划、科学建设。以更大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手笔,谋划和构建大昆明城市发展新格局。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一体发展”的要求,实行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环境共建和社会共享,携手周边地区,共同促进滇中城市群、经济圈崛起繁荣。拓展现代新昆明布局框架,把“一城四区”打造成为城市多功能集中区;把“一湖四片”建设成为大都市核心区;规划构建“一主四辅”,把安宁、嵩明、宜良、富民四个“辅城”培育成为大都市发展的拓展区。呈贡新区要以市级行政中心进驻为契机,加快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商务、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功能,真正建成现代化城市示范区。加快规划建设晋城南城和昆阳海口西城,尽快把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

    (二)严格标准规范,着力建设精品城市。坚持“人口规模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布局结构组团化、组团间隔生态化、形态面貌特色化”,使昆明成为城市功能和艺术品味相得益彰的精品城市。做好中心城区、重点地段和大型建筑的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设计,延续和发扬昆明山水交融的建城理念,创造山、水、园、林与现代城市和谐统一的都市环境。在城市建设上融入文化元素,传承文化基因,延续文化脉络,重点保护、修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增强市民对昆明的文化记忆。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环境建设,实现城市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的有机结合。强化城市建设的规范管理,科学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坚定不移推进“城中村”改造,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做到改造一处,建成一处新的功能带、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今年,要确保“城中村”改造新开工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以上。

    (三)完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加强城乡综合管理,坚持强势发动、强力推进、强制规范、强行入轨,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整合现有城镇管理资源,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由主城向县城、乡镇、村社拓展。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构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互享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统一,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刚性执法向刚柔相济转变,事后处罚向前置预防转变。

    (四)实施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四创两争”。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城乡环境、市场秩序和违法建筑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严格实行“十一个零申报”,确保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大拆临拆违力度,杜绝增量违法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环境。推行基层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建立“四创两争”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坚持疏堵结合,集中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确保“创园”夺牌,“创卫”成功。倡导细节文明,抓好市民素质建设,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进步,积极培育与现代新昆明相适应的现代新市民。

    四、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切实提高产业支撑力

    工业是昆明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把园区建设大推进、工业总量大扩张、主导产业大提升、中小企业大发展作为重点,全神贯注致力工业突破,努力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一)提升综合品质,推动园区倍增跨越。实施园区倍增计划,推动园区发展提速、功能提升、规格提档,力争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今年起年均增长30%以上,2012年实现倍增,2015年再翻番,突破1600亿元。创新开发建设模式,确保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不低于40%,每年收储土地不低于20平方公里,使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熟地区域,持续超过建成区的30%—40%。引导园区错位发展,严把项目入园关,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形成优势、塑造品牌,防止园区产业低质同构、无序竞争。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整合分散资源,集约节约发展,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空港经济区及杨林、安宁、海口等省级工业园区,创造条件申报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二)强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构筑“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即以安石、昆楚、昆石高速公路为横轴,以昆玉、昆曲、嵩待高速公路和龙东格公路为纵轴,以三级园区为载体,产业集中、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多个工业板块。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石油化工、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格局。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制订重点企业(集团)发展规划,采取优先保证建设用地、优先配套基础设施、优先配置生产要素、优先支持科技创新、优先协调金融支持、优先安排财政扶持等措施,对昆明辖区内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今年,要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

    (三)着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要引导和支持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度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水平建设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改投入,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下决心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支持50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10户企业建立技术中心、20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品为载体,以“高、新、特、专、优”为目标,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四)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要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优势成长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小产品做成大行业、小企业联成大协作、小资本形成大聚集、小项目成就大作为。开展中小企业“双十”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综合实力十强和成长型十佳中小企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培育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五、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需求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加快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提升。

    (一)明确服务业发展定位。围绕培育区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抓紧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专项规划。抢抓国家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加快生产服务业集聚化,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等集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加快生活服务业连锁化,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联盟发展。鼓励和支持本土骨干连锁企业快速扩张、做大做强。加快基础服务业网络化,构筑区域通联、五通衔接、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大容量、高密度、广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健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公共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优先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重点行业,优化服务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运用现代组织经营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物流核心圈,将昆明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做大做强旅游会展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会展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担保等行业,构建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

    (三)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市场布局,规范市场运作,构建开放有序、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完善覆盖城乡的商业网络。加快业态升级步伐,退二进三、退批进零,逐步把主城范围内的大型批发市场搬迁到三环以外。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展和完善产权市场功能。规范发展土地市场,落实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市场化、规范化的用工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化。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扩大社会消费需求。坚持增加政策带动性消费和激发居民自主性消费并举,提振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把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发挥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职能,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健全服务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优化消费环境,实现便捷消费、实惠消费、安全消费。适应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巩固住房、汽车、通讯、商贸等传统消费热点,培育旅游、文化、信息、健身、养老等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体制,责任在政府。要更加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增进农民福祉,构建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一体化进程,着力把一、二板块打造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深入推进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联结城乡、集聚产业和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合理规划中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良性互动。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路子,积极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保、以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住房改革试点,通过“双置换”促进农民变市民。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放宽城镇户籍限制,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加快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二、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二)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坚持以“三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700公里以上,开工建设2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提高贫困地区自主发展能力,重点实施省、市整村推进项目340个,巩固提高6万贫困人口温饱水平。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年内转移就业12万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围绕服务城市、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价值提升与农业空间优化,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提升畜牧、蔬菜、花卉、林果等传统产业,培植生物医药、生物资源开发、蚕桑等新兴产业。以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拓展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开放型农业,推动农业向特色化、优质化、生态化、园林式、观光型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逐步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四)促进“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大力实施“543”倍增计划,促进县域经济提升实力、释放活力、增强竞争力。建立差别化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各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一板块要锦上添花、率先跨越,充分发挥先发效应和带动作用,成为全市跨越式发展的先导区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二板块要快马加鞭、竞相发展,尽快成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新亮点。三板块要雪中送炭、迅速崛起,打基础、挖潜力、增后劲,努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北部县区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要挥师北上,打开通道、扩大载体,富集要素、培育产业,提升人气、加快发展。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七、实施大投资方略,突破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大投资方略,持续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始终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超过GDP增幅两倍以上。今年,要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00亿元以上,其中市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达到570亿元。

    (一)明确投资方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今天的投资规模就是明天的产出规模,今天的投资重点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长点,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扩大有效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投资高端化、项目投资集约化。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始终把两级城建、三级开发区(园区)和市域交通、环保、能源、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投资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项目、好项目。产业发展要重点突破。持续提高工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先进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加大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投入,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要优先支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民生保障要扩大覆盖。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多的财力用于提供公共服务。

    (二)突出交通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市路网总体规划,形成环射连接、主次配套的道路交通体系。上半年三环闭合通车,环湖交通投入使用;年内完成沣源路改扩建工程和二环、三环18条支撑性道路和32条片区核心路网建设。加快昆明新国际机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专用高速南段贯通。尽快启动东南绕城、昆武、昆嵩新线、南连接线高速、西北绕城一期高速公路和113条城市道路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上半年启动3、6号线建设。搞好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征地拆迁工作,配合省做好云桂线、沪昆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积极推进中缅铁路早日开工。

    (三)改革融资体制,广泛拓宽资金渠道。始终保持对国家和省出台政策的高度敏感性,及时了解政策,深入研究政策,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我市重点项目的支持。加速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资本运作能力,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作用,保证市、县(区)两级政府主导性项目资金需求。加强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有效配合,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以资金补助、财政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撬动社会投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争取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和中长期贷款。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推行投资便利化政策,尽可能多地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以及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鼓励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兴地方性金融机构,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四)规范投资行为,切实提高投资效益。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投资重点和投资方式,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落实“八个百分之百”要求,实行工程预算决算公开公示制度,健全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建立质量跟踪反馈评价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减少低效投资,杜绝无效投资。全面推行项目代建制,打破“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模式,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规范化,有效控制质量、工期和造价。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工程咨询、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国际化城市一般分为全球性国际大都会、洲际性国际大都市和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三种类型,是国际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通讯枢纽,以及国际机构和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要着眼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全方位扩大开放,全领域深化改革,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以改革开放带动科学发展。

    (一)构建全面开放格局。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昆明国际经济竞争力、国际文化影响力、国际事务参与力和国际要素聚集力。全面参与并推动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单一边境贸易向多边贸易发展,实现大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着力打开对外通道,建设区域交通、通讯和资源互联互通网络,推动昆明至河内、曼谷、仰光、加尔各答四条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性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孟中印缅区域合作,争取国家支持在昆明设立中印、中越经济合作试验区,争创引领“10+1”区域合作示范城市。更好地发挥昆交会平台和窗口作用,认真举办昆交会—南亚商品展、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争取举办中国—南盟博览会、泛亚论坛、GMS经济走廊论坛等国际性经贸活动。密切对外交往,建立更多友好城际关系,推进教育、科技、旅游、文化和体育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惯例和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培养更多的外向型人才,为扩大开放提供制度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坚持把对外开放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走以质取胜和集约化、多元化发展之路。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化,向加工环节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有色金属、医药保健、磷化工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扶持优势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规模。积极申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引进、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群,打造区域性国际化服务贸易品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产业链接。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境外替代种植,进行资源合作开发,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今年,要确保昆明地区外贸实现60亿美元,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外派劳务人数增长20%以上。

    (三)全力开拓东盟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将进入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要抓住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重大机遇,深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抓紧制定与之相适应、相对应的政策措施,深度开展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降低进出口货物通关成本,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内陆港。做好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快呈贡国际物流园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和昆明空港口岸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设立国家陆路口岸。寻求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支持,促进昆明企业到东盟投资发展。积极参与磨憨、河口、瑞丽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争在合作区内设立“昆明园”。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和主动利用零关税政策,获取原产地证书。以中泰果蔬交易市场、泰国“文化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把昆明建成东盟各国商品的分销中心和集散中心。

    (四)坚定不移招商引资。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税贡献率高、劳动就业率高的项目,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突出招商重点,主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专业化、高频率招商。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整合招商资源,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部门、园区、商会、企业联动机制,形成招商合力。实行乡镇(街道)为县(市)区工业园区、商务区招商,工作实绩与财政补贴挂钩制度。强化驻外招商分局的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做到责任更明确、管理更严格、考核更科学、奖惩更合理。今年,要确保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900亿元。

    (五)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用好用活“综合改革试点市”政策和省去年下放的12大类40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从制度安排入手,强化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政策导向和考核导向。利用省会城市地方立法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争取中央和省放权,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持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省会城市最少水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作用、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创新国资监管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统筹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共享性。

   九、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要持续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

    (一)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积极构建“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争取设立国家级滇池流域高原湿地保护区。加快入滇河道综合整治,将整治工作由主干河道拓展到支流、沟渠,实现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河岸景观化。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全面完成“四退三还一护”任务,重现河网交错、芦苇茂密、水鸟栖息、鱼虾遨游的生态湿地自然景观。加快底泥清污和水体有害生物提取,由单纯抓杜绝增量污染物,向抓杜绝增量和减少存量污染物并重转变。加快环湖截污、环湖交通和牛栏江调水等工程建设。上半年,实现滇池流域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全覆盖,工业和生活污水100%进管网。加快水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走上法制化、长效化轨道。

    (二)提升城乡园林绿化水平。深入实施市域环境生态系统建设三年达标工程,实现城乡园林绿化由被动绿化向主动绿化转变,由突击攻坚向长效推进转变,由单一投入向多元投资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转变,由重点难点突破向全面生态建设转变。实施建绿补绿透绿工程,抓好交通沿线、城市面山、湖泊水库、河道沟渠、村庄居点、背街背巷、墓地坟场的绿化美化,确保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交通沿线绿化无盲区、全覆盖。实施立体绿化,将立交桥、高架道路建成城市的生态走廊、景观大道。开展“平改绿”试点,逐步将平顶建筑屋顶改造建设成“空中花园”。严格执行生态禁建区规划,加快建设主城与呈贡新区之间、主城与空港经济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中低产林改造,发挥林业的生态修复和经济产出功能,建设“森林昆明”。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障机制。坚持环保优先,加快节能减排、环保监管、生态补偿、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行环保市场退出机制,严查重处违法排污行为。探索建立绿色财政、绿色工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制度,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试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实行“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创新适用低碳技术,降低高碳产业比例,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制高点。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生物资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

    (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六清六建”为抓手,在县区、乡镇、村居三级全面开展生态县(市、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对滇池流域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水进行全收集、全处理,实现城镇污水进污水处理厂,村庄污水进湿地,达到一级 A排放标准。完善城乡统一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禁止新建垃圾填埋场,年内实现垃圾无增量填埋。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水、雨水和泔水等综合利用,尽快实现全自动、全封闭、全资源、全实时、全清洁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基本实现农户新能源替代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转移外迁水源地人口,加快松华坝、云龙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的人口搬迁。

    十、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更是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社会建设,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民生改善,使全市人民成为跨越式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一)大力发展科教医卫事业。坚持科教兴市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66%以上。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使民办学前教育、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分别达90%和40%以上。突破发展职业教育,高标准建设好嵩明、安宁职教基地。加快昆明学院新校区扩建,支持昆明学院办成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10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扩大医卫资源总量,提高优质资源比例。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市。围绕把昆明建成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演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等产业。抓紧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每年推出一批新项目、新基地和新业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完成20个以上文化站、360个以上文化室建设任务。培育扶持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打造文化精品,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互联网公益服务等事业发展。加快建成博物馆名城。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就业。促进复退转军人、留学回国人员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继续做好城乡困难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帮扶工作。今年,要确保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万人。按照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城镇职工和居民医药费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2%和55 %。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50%,住院补助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积极推进农民工医疗和工伤保险,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城乡接轨。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开展农民工公寓建设试点,努力使低收入家庭住得上保障性住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今年,要确保完成新建保障性住房2万套以上。

    (四)加快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休憩的港湾、安居的乐园。要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住在社区、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观念,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巷、文明楼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社会诉求、促进公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五)维护社会平安稳定。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重大社会决策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完善大防控工作机制,构建多警联动、专群结合、齐抓共管的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大信访工作机制,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下大力气解决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劳资纠纷、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防止各类矛盾叠加升级。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快构建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昆明。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探索建立解放思想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由解放思想向解放行动,由思想解放向思想实践、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制度实践和立法实践的有效转变。加强基本理论学习,建好用好基本阵地,创新学习基本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建设。巩固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圆满完成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完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和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探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坚持“领导干部培训日”、“每月四课”集中学习制度,完善各级干部的知识体系。加强外出学习培训,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学习考核激励制度,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素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民主执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优化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重大决策制度,以及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协调、征求意见、专家咨询和听证等制度,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扩大党代表任期制试点范围和层次,逐步推行党代表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加大基层党组织“双推直选”试点力度,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新完善党委执政、人大督政、政府行政、政协参政和群众评政的方式方法。做好双拥、人武、预备役、统战、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和老干部工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形成群策群力干事业、同心同德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紧扣跨越式发展需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探索实行多种提名方式,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把具备“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素质和能力的干部放到“一把手”位置。加强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继续推进党政正职和重点岗位干部交流,推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内部轮岗及跨部门交流。加强干部考核,完善干部退出机制,拓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渠道。坚持党管人才,在大规模培养培训市内现有人才的同时,继续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跨越式发展。

    (四)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适应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新情况、新变化,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做到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制度设计城乡“两相宜”、夯实基础城乡“两促进”,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突出为民服务中心抓手,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组织、活动、文化、网络四大载体创新为着力点,发挥党组织在社区、企业、机关、学校、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教育、管理和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改进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整体活力和战斗力。

    (五)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树新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下决心每年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科学态度和冲天干劲相统一,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谋发展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上。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班子成员之间、同志之间要勇于评点错误,指点失误,善于提出意见,及时发现各自缺点,共同提高工作水平。大兴狠抓落实之风。实施严格的目标倒逼、交办跟进、现场会办、观摩激励和监督检查五大机制,确保决策条条算数、任务件件落实、承诺项项兑现。

    (六)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建设领导责任,真正做到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有一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从政道德修养,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加强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监督,深入开展党政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责任审计。加强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更加严格的问责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加强纠风治乱,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整治到基层乱检查、乱评比、乱处罚。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完善勤廉公示制度,规范报告个人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有关事项。以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为重点,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

    同志们,攻坚2010的号角已经吹响,冲刺“十二五”的序幕即将拉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务实苦干,开拓进取,加快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