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标猜猜看:儒家的妙观察智:知人之明——兼论小人的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55:19

 一

  儒家很重视对人的观察和了解,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有知人之明。知人是一种智慧,“(樊迟)问知。子曰:知人。”上篇孔子又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何以知人?不外乎从其外在表现进行观察。一个人的“内存”是藏不起、遮不住、掩不了的,其文化修养和智慧道德水准如何,会从种种行为举止言论文章中表现出来,有慧眼的人能够从中判断出对方学识、智慧及道德水平的高低优劣。这就是知人之明。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篇)。这里指出:知言是知人的必要条件。

  不过,知言只是知人的条件之一,并非唯一条件。因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篇)。

  所以孔子又提醒,应对他人的言词保持谨慎态度:“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仅仅听其言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观其行。“宰予昼寝…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就是知人不易,要对一个人的动机、行为和喜好加以全面考察。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看人识人的“八观”要诀:“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吕氏春秋·论人》)

  三国魏刘劭也有“八观”:“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人物志·八观》)

  《庄子》里也提出了一个观人模型,叫“八验”: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敬,烦使之以观其能,猝问之以观其智,急与期以观其信,醉以酒以观其性,杂以处以观其色,示以利以观其廉。

  这些都是古人观人识人验人的智慧结晶,值得今人参考。

  二

  要认识一个人,说难很难,所谓人心叵测(这个词本含贬义,形容人心险恶。这里仅为人心不可探测之意);说容易又很容易。若非作为领导人用人于要职、任人以重责,用不着那么复杂谨慎。一般情况下,不用八观八验也不用对方长篇大论,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就足以把发言者的脏腑心眼披沥出来了,足以判断对方值不值得交往,值不值得一见了。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此之谓也。

  不仅此也,有时候即使对方不发一言,仅凭神态眼睛,也可以透露他的内在情况,让人看清其“内容”的深浅优劣了。孟子说: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又说:“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学识、智慧、道德三者原则上成正比,即学识越好智慧越深,智慧越深道德越高。有学识而没智慧者,终究是学识不足,很多人貌似见多识广,其实肤杂浅薄,博而不渊;有智慧而没道德者,终究是智慧不够,很多人貌似聪明机智,其实殊乏正见正见,属于“大愚如智”类型。

  另外,有道德而没智慧者,道德终究高不到那里去;没学识而有智慧者,如不识字的山野村夫慧能,属于特殊情况,慧能后来成为大宗师,学识也很高了。

  三

  学识、智慧、道德都有高低之别,且有真伪之异,要正确判断,有赖于知人之明,要有知人之明,则有赖于妙观察智。

  佛教有“四智”:成所做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儒家借用其名相另予理解。

  成所做智:办事能力也,属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妙观察智:择法之法眼和择人之慧眼,能够深入观察、正确判断宇宙万象,属于格物致知的范畴;平等性智:识自本性,明白人人皆有良知、人人良知平等、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理,属于诚意正心的范畴。(自知之明属于儒家的平等性智)

  成所做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共同成就大圆镜智——最高最大最圆满的智慧。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圆镜智是圣人智慧,圆证良知圆照一切。

  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相反相成。妙观察智针对一切物质、生命、精神现象,包括各种人物及其思想,平等性智“针对”人之本性、即宇宙生命的本质,即“天地之心”、“道心”,此相反也;妙观察智的深入,有助于平等性智的获得,平等性智的获得,有助于妙观察智的开发,此相成也。

  知人之明就属于妙观察智的重要作用之一。五浊之世,人心大坏,高位的贱人、高名的匪人,高知的愚人、高龄的小人,所在多有。当年东海缺乏必要的知人之明,为此吃过大大小小无数的亏。

  一个社会把下流人士捧上高位,要付出代价;一个人把无耻之徒当做朋友,也要付出代价。幸运的是,东海托孔孟的福,终于获得了一双正确辨别贤愚大小高低优劣善恶好坏的眼睛,终于能够洞察,什么人可以亲近结交,什么人应该躲避、远离。

  品性不良、道德贫困者,别说为友为徒,便是一面之交、一言相交也是多余,别说现实接触,网络上远距离交往也应尽量避免。当自己的德行还不足以感化和镇摄他们的时候,与他们结交,不仅浪费时间精力,不仅仅会吃大亏,而且是自轻自贱的表现。有人笑我势利,不知这是一种特殊的势利,道德“势利”,与财富权力层面的势利完全两回事。

  四

  《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描述,体现了孔子的观人识人的智慧,值得今人参考。东海在此也根据自己的经惗提供几条小人的特征如下:

  小人都是利益主义者,拜金拜权,利益至上,以利益为成功的标准;都是厚黑主义者,崇尚谋略,崇拜邪恶,以厚黑为成功的秘诀。(例如将商鞅、李斯、秦始皇、毛泽东等等视为成功典范和崇拜对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是他们的常态。

  小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而且往往是恶性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同时,杀一人而得天下不为也,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但有底线,不损人,这是杨朱派的良性利己主义。恶性利己主义者则无底线,为了利己,不惜损他人害社会坑天下。

  小人追求、服从“利”外,还追求、服从、崇拜“力”:权力和暴力,故欺软怕硬、欺弱怕强,无“力”的时候特别低三下四,一旦掌握了权力或拥有了暴力,又特别肆无忌惮唯我独尊。

  小人不论有“力”无“力”,都喜欢搞小动作,写黑信、告黑状、下黑手、操作黑箱、颠倒黑白。即使侥幸高踞权力顶峰,“力”大无穷,仍要对国民大搞权术大搞阴谋,美之名曰“阳谋”,还口口声声“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实质上是不要光明正大,专搞阴谋诡计。

  小人没有担当不负责任,不愿为社会、为他人甚至不愿为家庭负责,为自己的言行不愿负责,能推则推,能逃则逃。那些喜欢在网上捕风捉影谎谣攻击而又匿名蒙面者,无疑都是小人。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小人恰恰相反,擅于表面文章,大德从心所欲“出入”,小德倒可能“不逾闲”,比君子还要君子。同时,小人所见者小,喜欢根据小德细节论断、攻击他人,抓住一点无限上纲无限放大,甚至没有把柄也要“创造”把柄去损人整人,以此为乐。

  小人很容易成为各种异端外道乃至歪理邪说的热心推崇者、宣传者和维护者,或真心实意视之为真理,或别有用心视之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同时,因缺乏理解正知正见的智慧,又认为正知见、真道德于私利有弊无利,对圣贤对道德特别反感。

  骂孔孟、侮圣贤、辱大人、反真理于他们家常便饭而已。

  小人各种各样,或有知识而无文化,或有聪明而无智慧(所以往往沾小便宜吃大亏、以损人始以害己终),或有地位而无尊贵(小人得志,依然是卑贱小人),总之是无道德,不懂道德的内在性和对自己的重要性,不知以之自律、自养、自乐、利益自己。

  五

  君子小人,有行迹相似而实质不同者,殊不易辨。例如,幽默与滑稽(滑稽为优伶之态),质朴与粗野、严谨与局迫、恭敬与卑下、风流与下流、倜傥与轻浮、勇敢与莽撞、自信与自傲、豪放与粗俗、谦虚与虚谦、纯真与幼稚、中庸与庸俗、慎重与怯懦、大智慧与小聪明、坚持真理与固执己见、大智如愚与大愚如智等等等等。这都有赖于妙观察智的“观察”。

  另复须知,要提防小人,又要把小人与恶人适当区分开来。小人掌握了权力或拥有了暴力,当然不得了,难免穷形恶状,不得志的小人反而好一些。如果君子在上圣贤在位,势利小人也有可能拥护支持圣贤,谁占上风就帮谁,而且也有可能逐步变好、“长大”,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

  法治社会,小人也不容易变坏——不是不愿,是不敢,无利有害的事,小人是不干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能够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法治比专制、人治好,终究不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好。注意,齐之以礼的礼,包括法律的公正和制度的优秀。法律制度不良,非礼也,就谈不上德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