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杀天使带字幕无修版: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5:28
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
-----------------------------------------------------------------------------------刘建明 (2006-04-05 15:30:13.0)

2005年11月15日晚,我在中国传媒大学给博士生做了新闻学前沿问题的讲座,其中谈到“报纸消亡”问题。无论对新闻界还是新闻学术界,这都是生死攸关的话题,引起学子们浓厚的兴趣。事后,该校博士生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同我进行了交流,最终他们发出无奈的感慨:看来,报纸消亡只是时间问题,旧媒体的衰落与新媒体的升级,是媒介生命周期的必然结果,传媒生产力的历史性推进是无法阻挡的。我本想写篇论文阐述报纸消亡的趋势和时间表,但灵感突然启迪我,撰写学术对话或许能把论题说得更清楚,也能看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焦点。因为人们总是由质疑提出新的命题,并刺激研究者的兴奋点,使对话拉开序幕后很快走向深入。

一、报纸消亡开始了吗?

博士生:刘老师,昨天晚上您提出报纸消亡的论题非常有开拓性,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回到宿舍我们讨论到半夜1点才睡,总感觉论据还不太充分。

刘建明:报纸消亡首先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苗头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近几年世界多数国家的报纸盈利正在减少,经济收益一年不如一年,报纸真的开始消亡了。5年多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多数报纸的发行量开始下降,发行人和编辑人虽采取了各种措施,都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其间,有的国家或个别报纸虽有所回升,但在整体上报纸滑坡难以遏制。

报纸发行量减少始于英国的《独立报》。该报在1990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从1995年起发行量开始下滑,到2003年9月只剩下20万份。在同一时期,英、法、德等国的多数大报(发行30万分以上)每年减少1~2万份的销量。北美是全球报业最发达的地区,发行量也出现停滞或萎缩,进入2005年,出现了近10年来发行量大幅下滑的局面。美国发行量审计局2005年5月2日公布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在3月31日截止的6个月中,全美最大的前20家报纸的发行量平均下降了1.9%。与一年前的发行量相比,《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旧金山纪事报》的发行量都下降了6%。老牌报纸《达拉斯晨报》发行量在半年中竟然下跌了12%,大的报业集团亏损更为严重,连《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也无法幸免。

显然,报纸销量减少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整个报业衰败的征候。西方绝大多数报人第一次感到眼前出现了被彻底毁灭的危险,美国互联网有篇文章用狄更斯的名言形容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即将被新生媒体彻底颠覆的时代。

博士生:这种情况对中国报业也构成威胁,听说去年中国报纸的发行量也明显萎缩,报纸消亡真的开始了吗?

刘建明:中国报业自然也面临一场生死抉择,不可能逃脱报业崩溃的趋势,报纸确实在走向消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一直处于繁荣期,利润率较高,2004年很可能是它的顶峰,2005年是它走下坡路的转折年。从总体看,近几年欧洲报纸的收入没有增长,主要是广告总量没有增加,成本却快速上升,发行费、人力开支和行政支出都在迅速提高。

2005年我国报纸效益下滑得极为惨烈,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对各地报社和报业集团抽样统计公布的材料显示,国内报业集团上半年广告实际收入平均下跌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估计,2005年排在前十位的报纸大概只有一两家有所例外,其他都出现负增长态势。更出人意料的是,一向被业界供认广告收入身居国内雄峰的《北京青年报》,截至2005年6月底,上半年净利润仅有17万元,较去年同期的6630.9万元大降99.7%;营业收入总计3.68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138亿元下跌了28.32%。这组数字显示,这家报纸的成本高得惊人,以高成本维持微弱盈利是经营陷入困境的标志。

今年我国报业的效益还要继续下滑,发行量进一步萎缩,即使今明两年有所回升,也只能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中外报业逐年将走向更大的困境,直至有一天彻底消亡。

博士生:您提供的数据有一定说服力,但不是从理性层面上谈的,总觉得有点耸人听闻。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情形。从世界看,近年报纸发行的形势是不好,也许在持续若干年低谷期后又会出现一个繁荣期。事物经常由兴转衰或由劣转优,根据报业目前的困境预言报纸消亡是否为时过早?

刘建明:不,目前报业遇到的困境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意外因素造成的,而是不同形态的媒体生死决斗的结果,这就是一种理性。报纸在网络媒体的大兵压境下,总有一天束手待毙,这是先进媒介战胜落后媒介的必然结果。

二、网络媒体怎样击垮报纸

博士生:既然如此,网络是如何消灭报纸的呢?它为什么能击垮有400多年生命力的报纸?广播电视比报纸先进,它们称雄七、八十年并没有消灭报纸啊!我看网络没有这个能量。

刘建明:这次报纸遇到的强手,广播电视无与伦比。广播电视不一定比报纸先进,它们都是不同功能的媒介,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优势。广播、电视是听觉或听觉与视觉合一的媒介,不能代替文字新闻的深度性和可选择性,使报纸以其优势处于三分天下的地位。集视觉、听觉与阅读功能为一身的网络,不仅可听、可视与可读,而且具有无穷无尽的信息,对信息可以选择、下载保存,还可提取个人需要的信息在电脑上编辑。网络很快就可代替报纸让人们在任何空间阅读或收视图像新闻,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内容。当手机上网和带宽实时视频化后,网络传播不仅代替报纸,而且提供户外电视,阅读报纸的人将急剧减少。

这种趋势已经出现。有调查显示,1999年中国国民上网率只有3.7%,2001年上升为7.5%,2003年发展到18.4%,新光电媒体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以往电视、报纸、图书、广播、杂志五大媒体的市场垄断地位,大众媒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自从互联网在各国出现,全球每年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人约增加1.6~1.8亿,世界已有14亿居民正在使用互联网,我国使用互联网的人已达1.3亿。这些人在看电视的同时,基本不读报纸。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大约在2025~2035年间报纸就要消亡。

博士生:真可怕啊!报纸仅剩下30年左右的时间,令人难以置信。但总有人会读报的,比如在一个城市有几万或十几万人长期有读报的习惯,不会轻易放弃报纸,社会有需求报纸就有生存的希望。

刘建明:问题不那么简单。报纸靠什么生存?主要靠广告,绝不是单靠读者。在互联网占有一定数量受众时(约为一个国家全体受众的30%),就会有50%的广告额流向互联网,加上街头和交通工具里移动电视的兴起,纸媒体的广告收入必然急剧减少。在广告费入不付出的局面下,少量读者怎么能支撑报纸办下去呢,报纸倒闭是无法逃脱的命运。2005年我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突然下滑,主要原因是网络信息发达,网民达到10%左右,网络广告明显增加,大的门户网站开始盈利。我本人预测,到2010年我国网络受众将达到2亿多人,一些报纸开始关门。到2020年,网络受众可能达到4亿人,到那时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能仅有1~2家报纸,大批报纸将消失。

博士生:到那时,党报是否会消亡呢?

刘建明:我在传媒大学做讲座回答同学们提问时,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回答说,党报有可能不会消亡,这要看党报是不是严格依赖广告来生存。公款办报的体制不变,党报不受市场规律支配,自然不会倒闭。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消亡的报纸是指充分市场化的报纸,报纸消亡首先发生在报业市场程度比较高的国家。

博士生:我仍对你的推测持怀疑态度。1996年我国开始出现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可是从1996年开始报纸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10年间,我国出现了都市报、生活报、专业报,没有晚报的中等以上城市也先后创刊了晚报,全国报业每年平均创造5百多亿的产值。我认为,互联网和报业完全可以比翼双飞,取得共赢嘛!。

刘建明:你说的正是互联网起步阶段。当时绝大多数人买不起电脑,人们对网络的价值认识不够,上网是少数人,报纸也就有了发展空间。今天同过去有很大不同,在大城市已有40%的家庭有电脑,9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城里的年轻人有60%的人已经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现在有的农民工在休息时也光顾网吧。读报的一代人正在老化,网络青年开始进入中年,再过30年左右,读报的人大多见了上帝,那时青年、中年和老年人都是上网的一代。不用说报纸因广告锐减而失血,就是失去传统读者而无人问津,就使报业陷入无以为继的地步。显然,网络击垮报纸需要一个受众更新换代的过程,历史最不可抗拒的力量就是新陈代谢的不可逆转。

如果网络在今天保持现状、停步不前,也许报纸能与之双赢,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传播不断走向更高技术阶段,当手机成为视频、音频和文字网络终端,它将成为主流媒体,为消灭报纸创造了最后条件。

博士生:刘老师,这个条件具体有哪些内容?

刘建明:概括起来说,这些条件主要有四点:第一,网络信息必须彻底自由流通,每个公民能够从网络里获得他想获得的信息,在网上人们能看到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任何信息,并能不受阻碍地发表法律允许发表的言论。同时,网络法制健全,一切在网上造谣生事和制造病毒的不法之徒都受到应有的惩处。第二,网络不仅是综合的信息库,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新闻媒体,有权建立编辑记者队伍,从事独立的新闻采访与报道,这是它成为主流媒体的决定性因素。今天的互联网基本是新闻转载媒体,独家新闻很少,即使如此也已经有了先声夺人的影响力。当它有了自己的记者编辑以及广大网民自愿为其提供各种信息,网络真正成为“第二世界”——拷贝世界,人们纷纷通过这面镜子来观望每天的世界,满足人们所有的信息需求。第三,互联网的带宽能像电视那样顺畅地传播图像,网上有丰富的图像新闻,手机作为小型、灵活的信息终端,能够收到清晰的画面和音频广播,在任何角落手机都可上网收到新闻、影视剧和其他娱乐节目。第四,用电脑、手机上网获取信息的费用低廉,普通家庭都可消费得起。在美国,Verizon2005年1月份推出付费手机电视项目,收费为每月15美元,至今已有数十万人通过手机在线观看直播新闻、体育节目和其他短片。美国最大的无线运营商Cingular则推出了手机服务套餐,月租费仅为9.99美元,订户可以通过这个套餐享用2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当最低收入的人也能用手机上网收看节目,在街头购买报纸就成为一种古怪行为。

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智能化不仅在未来消灭报纸,而且还要消灭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电影不再是导演和在具体场景下指挥拍摄出来的,摄录设备的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可由电脑合成一切场面与演员的表演。虚拟技术代替演员,导演变成“编程”,电影演员这一职业将消失。故事合成以后被压缩到数字文件储存和放映,电影胶片被光盘所代替,电影与电视剧也不在有什么区别。这时,电视将和网络合一,成为网络电视,广播也融入网络,利用手机收听音频节目代替今天的半导体收音机。

博士生:哇!真是太神奇了!看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将改变媒介形态,连电影的制作方式都要埋葬,报纸的消亡真是不可避免了。

三、报纸消亡的媒介演变规律

刘建明:其实,这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规律。媒介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报纸也不例外,它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挪威媒体顾问伊瑞克·维尔博格(Erik Wilberg)认为,像任何产品一样,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包括5个阶段,即发育期(Development)、成长期(Growth)、震荡期(Shakeout)、成熟期(Maturity)和衰落期(Decline)。欧洲报纸,特别是北欧报纸目前处于这个周期的第四阶段末期和第五阶段初期。英国的罗伯特·皮卡德(Robert Picard)教授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Introduction)”,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Growth)”,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Maturity)”,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Decline)”。

博士生:但是,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或四效应——放大、过时、再现和逆转成为天鹅绝唱,报纸最后只是转化为网络报纸,并没有彻底消亡啊?!

刘建明:报纸转化为网络报纸后,纸媒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没有印刷的过程,更没有送报员、发行员的庞大组织和队伍,这不意味着这种媒体彻底改变了形态、彻底灭亡了吗?网络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把它叫做报纸只是一种习惯称呼,二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我认为,传媒发展史有个“质媒移动灭失规律”,应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说,附载信息的介质经过移动才能传播信息,会在更便捷的媒介出现后逐渐大宗消亡 。比如,最早的实物新闻——贝壳、结绳、石头都是附载信息的移动媒介,在原始和奴隶制社会使用了几万年后,人们不再使用它们传递信息,后来都逐渐消亡了。奴隶制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甲骨、竹简、草纸、泥板、纸张为介质的手抄新闻,也在使用两、三千年后被淘汰了,先进的印刷媒介代替了手抄。报纸是附载信息的最后一个移动媒介,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会灭亡。移动介质消亡具有质轻加速的趋势,越是先进的移动性媒体消亡得越快。报纸比纸抄先进,能够大批量生产,是最便捷的附载信息移动媒介,但寿命最短,存活的时间不会超过500年。 移动介质越先进寿命越短,正是媒介演变的逆反、而不是逆转现象。这种逆向运动不是媒介本身造成的,而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更先进的媒介提前出现。网络的迅速普及是报纸的天敌,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像广播电视这类非附载信息、又非移动的媒体是不会灭亡的,它们虽然比网络落后,但只能与网络融合而不会绝迹。美国学者托马斯·包德温等人所说的媒体“大汇流”正是指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电子媒介的汇流,不包括报纸。

博士生:不对吧,袖珍半导体收音机、交通工具里的电视也是移动媒体呀!

刘建明:你还没有搞清“移动”二字的含义。所谓移动,是指媒介本身作为销售品发生了穿越空间的传播,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必须把它的介质买到手。我们读报就必须买报,因为信息附载在纸上。半导体收音机虽然可以随身携带,在各处收听信息,但不是电台连同信息卖给听众的。它仍然是固定的接收装置,信息并不附载于收音机上,电视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类媒介没有记载信息,信息是通过电波实现传播的,收音机、电视机没有发生从传播者到受众的介质移动,所以不会绝迹,只能发生莱文森所说的“逆转”现象。而报纸遵循的则是“质媒移动灭失规律”。

博士生:既然报纸消亡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期它们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它们绝不能等死啊!总要适应媒介生态环境有些变革才行!

刘建明:我认为,移动媒介消亡的周期表现为人性化、小型化、经济化和本体异化四个阶段,这就是它们应采取的对策。所谓人性化,是说媒介的内容首先发生变化,针对人性欲望重点提供人们心理需要的内容。小型化是指介质外型发生有利于携带方便、获取信息方便的变化,创造在特殊空间使用的条件,尽量减少介质传播的障碍。经济化是最重要的变化规律,即媒介最大限度地降低售价,甚至让使用者无须掏钱或拿很少的钱就可享用。经过以上步步为营的应变策略,最后挽救灭亡的途径是彻底改变自己,把自己打造为新生媒介,发生从形态到性质上的变异  。这就是本体异化的彻底变革。从历史上看,无论哪种移动性媒体的消亡都要经历这四个阶段,采取这样的变革维持生存。

博士生:刘老师,您谈得似乎太抽象。就拿报纸来说,最后这30年左右的时间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采取哪些对策呢?

四、报纸如何渡过生命的最后岁月 

刘建明:当西方报纸效益递减的现象一发生,报纸发行人和编辑者们就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这类情况在中国报界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

第一,以“新闻娱乐化”抓住最后一批读者,严肃新闻大幅下降,而休闲性的“趣味新闻”大幅上升。新闻的首要功能是传播经济、政治等重要信息,监督或守望环境,而在娱乐化的潮流中,报纸的首要功能变成娱乐、休闲的一部分,以此挽救自己被遗弃的命运。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服务局合作研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和《洛杉矶时报》美国四大报1977年、1987年、1997年20年间新闻报道的内容,发现头版的硬新闻从1977年的60%下降为1997年的30%;丑闻比例从4%上升到12.5%,有关生活的报道从4%上升到8.3%,对怪异事物的报道从0.5%上升到5%。如今连《时代》周刊这样的严肃媒体,也用1/3的版面介绍无聊的娱乐信息。

博士生:刘老师,这种变化对读者是喜还是忧?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肯定有很大的负作用。

刘建明:你说的对,报纸娱乐内容过度,肯定会发生消极作用,但这是报人无奈的举措。为了生存,他们只好迎合对低俗文化感兴趣的那部分人的需要,走上报刊娱乐化的道路。

但就内容而言,走深度报道的路子是更为有效的对策。像《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那样的报纸也许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网络不宜刊登深度新闻分析,人们长时间阅读网页文章不仅有损视力,而且每多一个小时就会加重疲劳感,深度报道的报纸仍有生存空间。严格说深度报道的报纸不是新闻纸,而是散页杂志,即我们通常说的报纸杂志化。

博士生:除采取娱乐化、深度报道的对策外,其他对策是什么呢?

刘建明:第二,走小报化的道路,出现大量“小型大报”。这一举措首先从英国开始,英国四张严肃大报都已经或正准备实行大报小型化改革。《独立报》原是英国严肃大报,2003年9月率先试行“一张报纸,两种样式”,即同样内容分别以对开和四开报型出现在市场上,让读者选择。结果90%的读者选择了小开张,到2004年5月,发行量连升9个月,同比增长20%。从2004年5月开始,《独立报》全部改为四开版。《泰晤士报》改版小型化后发行量也有上升,在一年间上升5%。这些报纸改版后,广告收入也与发行量同步上升,大报小型化改革使大报暂时找到摆脱困境的途径。

报纸小型化,幅面变瘦,压缩版面,降低成本,方便读者在乘车、餐馆中阅读。2005年下半年,首都许多报纸版面大大减少,原来四、五十版的报纸再也见不到了。早在2004年,《北京晨报》、《现代商报》、《北京青年报》已经改为瘦报,但还没有采取小型化的措施。《京华时报》是小版面报纸,在2005年是北京报业纯利润唯一超过2000万元的一枝独秀,比2004年增收20%左右。

第三,降价、推出免费报纸,是提高报纸发行量最有效的对策。降价历来是报界扩大发行量的惯用手法。《纽约邮报》在1980年初通过降价促销,使发行量翻了一番,但促销结束后新订户也跑光了。2005年第四季度,这份报纸将价格下降到25美分一份,发行量又显著上升。

这几年,西方的免费报纸陆续创刊,广告收入风起云涌。北欧的两家免费日报《国际地铁报》(瑞典)和《20分钟报》(挪威)成功地打入欧洲十几个国家,激起轩然大波。2005年它又在法国抢占滩头,遇到顽强抵抗。2月18日《国际地铁报》用卡车向巴黎运去20万份,雇专人在地铁口和马路边分发。法国报业工会早有准备,派人到位抢夺报纸,扔得满街都是。马赛工会的人一大早也赶到地铁报的印点,把印出的5万份报纸全部毁掉。《国际地铁报》的法国印点负责人气愤地说:“既然安全得不到保证,我们已组织了自己的民兵。如果要动手,那就动手好了。”

博士生:看来报业内部的斗争很激烈,中国的免费报纸也势必会创刊,有一天也要走上街头。

刘建明:这是报纸灭亡前的殊死战斗,颇有“垂死挣扎”的意味。我国的免费报纸已经问世,2004年3月16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时代报》在上海地铁沿线免费发行,以刊载新闻为主,标志免费报纸在我国内地登上历史舞台。

免费报纸正在世界蔓延,自2002年10月以来,美国最大的报业公司甘奈特公司分别以其子报为平台推出了9家免费报纸,如《火花报》、《声音》和《CINWEEKLY》等。此外,华盛顿邮报公司在华盛顿出版的《快报》、《纽约时报》与瑞典地铁报公司合作的《波士顿地铁报》、论坛报公司在芝加哥出版的《红眼报》、BELO公司在达拉斯出版的《快报》均免费销售。这类报纸的新闻稿来源以通讯社为主,短小精悍,一般可在20-30分钟读完。广告篇幅适度,很少提供深度报道和评论,适应快速阅读,年轻人经常出现在公共交通车、健身房、咖啡馆、书店、餐馆、超市、公寓等地,这些地方都设有自动取报机,供读者免费阅读。

日本的标题公司于2002年7月推出一份名为《今日标题》的免费日报,周一至周五出版,这份24版的小报发行量已达50万份。该报已与路透社、彭博社以及其他外国通讯社达成供稿协议。在阿根廷也出现了免费报纸《理性报》,发行量已达23万份,仅次于全国第一大报《号角报》。 国际地铁公司于今年4月15日在香港出版了《都市日报》(Metro),在香港43个地铁站及其他50个主要地点派送。《都市日报》只有2~4个版面,每天发行30万份。

第四,各报社现在都在建设自己的网站,准备在将来成为有影响的网络媒体,这是“本体异化”的脱胎换骨的彻底变革。在美国,报纸网站有全收费和部分收费模式,美国1456家日报只有《华尔街日报》一家全国性报纸和约40家规模较小的日报实行全收费,另有几十家报纸对部分内容收费,或对报纸订户免费提供网络版的访问权。

报纸网站通过内容收费和广告收费实现盈利的潜力巨大,如果网站的内容有良好的口碑,经常提供独家新闻,又能为用户提供赚钱的财经资讯,就能挽回报纸的损失。在报纸品牌效应良好时期,报社把自己的网站办成这一品牌的新产品,访问量就会大增。当报社网站的收入盈利时,继续办一份亏损的报纸就是自杀行为。

博士生:这类烧钱的报纸没有必要再办下去了!

刘建明:对,到那时报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开始消亡。不过,深度报道的报纸还可能生存下来。